從蒸汽火車到內燃機車再到高鐵動車 祖孫三代開火車見證中國速度

2020-12-15 中國江蘇網

姜福臨是新中國第一代老式蒸汽火車司機。

姜愛舜駕駛內燃火車27年,安全行駛300多萬公裡。

瞿俊傑開上了我國最先進的高鐵動車。

開欄的話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難忘的記憶,定格為珍貴的影像,保存在普通人的家庭相簿中,藏身於檔案館、博物館和收藏家的藏品中。在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年之際,本報與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中國江蘇網今起在「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專欄,推出「史詩40年江蘇相冊」系列報導。我們將通過尋找徵集反映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變化的圖片資料,回訪老照片中的主人公,重溫40年那一個個歷史瞬間,與讀者網友分享塵封的光影記憶,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大地上發生的滄桑巨變和多姿多彩的人物故事。敬請廣大讀者網友關注,也歡迎投稿或提供報導線索。聯絡信箱:624349467@qq.com

7月5日,由南京發往杭州的列車從站臺緩緩駛出。駕駛室內,55歲的火車司機姜愛舜,在這長長的鐵軌上,已整整行駛27個年頭。

在他的家族裡,三代人的火車情緣一直延續著。父親姜福臨是新中國第一代火車司機,他的兩個雙胞胎兒子大學畢業後也成為火車司機。從蒸汽火車到內燃機、電力機,再到高鐵動車,火車速度從每小時20公裡躍升至350公裡,姜家祖孫三代親歷了中國火車的轉型升級,也見證中國鐵路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時代變遷和飛速發展。

開一趟車下來,

只有牙齒是白的

姜愛舜的父親姜福臨1956年起駕駛老式蒸汽機車,在南京到常州的鐵軌上,整整跑了28個年頭。

在那個年代,開火車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其背後的艱辛只有鐵路人自己清楚。姜愛舜珍藏著一張拍攝於1970年的老照片。照片中,在寧常鐵路停靠站,一輛嶄新的蒸汽火車上,姜福臨從車頭探出半個身子,觀察道口的信號燈。「在駕駛過程中,父親必須一直保持這樣艱難的姿勢。」姜愛舜解釋說,火車駕駛室前是個巨大的蒸汽機,火車行駛時「煙霧繚繞」,坐在駕駛室裡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司機必須不斷把身體探出窗外。「夏天還好一點,涼快,冬天就受不了了,穿得再多都沒用。」姜福臨因此落下了肩周炎的毛病。

「那時開火車是體力活,一開就是十多個小時,沒有好身板是幹不下來的。」姜愛舜告訴記者,當時火車由蒸汽機車牽引,而蒸汽機車全靠燒煤將水轉化成蒸汽來帶動,因此,蒸汽火車要想跑得快,就要有人不斷地添煤。車上的3個司機,一路上不停地鏟煤、燒水,非常辛苦。從南京到常州130公裡,時速只有20公裡的火車,需要跑十多個小時,一趟車下來,燒掉六七噸煤,司機們汗流浹背,只有牙齒是白的。那個年代,曾有一句話調侃火車司機:「遠看以為是個拾破爛的,近看以為是撿煤球的,到面前一看原來是個開火車的。」

小小駕駛室內,

說話基本靠吼

上世紀80年代,蒸汽火車停產,內燃火車開始普及。1991年,姜愛舜繼承父業,考取內燃機車駕照。內燃火車時速達90公裡,工作環境也大為改善。「沒有煤灰了,駕駛室裡乾淨得多。」他說。

不過,因為柴油機運轉,火車開動後噪聲很大。「轟隆隆」「哐且哐且」……在大小僅數平方米的火車駕駛室裡,兩名司機彼此講話基本靠吼。姜愛舜開了幾十年火車,吼了幾十年。「老火車司機大多聽力受損,耳朵背,嗓門大,說起話來總被人誤認為在吵架。」 近些年,姜愛舜又開上電力機車,相比之下,電力機車環保、節能、乾淨、噪音小,柴油燃燒後產生的廢氣不見了,油也省下不少。

在開火車這事上,姜愛舜自我評價為「悟性比一般人要高」, 而父親對他交代最多的就是「考上司機,不算了不起;保證安全不出事,才算了不起!」父親的教誨,姜愛舜一直牢記心中。每次上車前,姜愛舜總是一絲不苟地檢查列車車況,提前了解線路狀況,仔細核對需要減速的地方,制訂運行預案。同樣的工作不斷重複,但絲毫不敢馬虎。「開火車,講究的是安全、正點和平穩。」

至今,姜愛舜開火車27年,安全行駛300多萬公裡。

常州買一碗餛飩,

到南京還是熱乎的

今年55歲的姜愛舜即將退休,不過他們家的火車情緣仍在延續。他的一對雙胞胎兒子瞿俊傑和姜俊偉,一個成為高鐵司機,一個成為軌道火車司機。

「我4歲時就上過火車頭,小時候我們家就住在鐵路邊,爺爺常帶著我和哥哥去看火車。小時候就想,長大了也要開火車。」對於鐵路,瞿俊傑有著莫名親切感。

畢業後,瞿俊傑選擇和爺爺、父親一樣的崗位——火車司機。剛開始,姜愛舜對兒子並不支持,「幹我們這行黑白顛倒,生活不規律,一天三頓沒個正點,太辛苦。」但瞿俊傑向父親表態:「我一定會把工作做好,而且會做得更優秀。」

回憶起第一次獨立駕駛動車,瞿俊傑仍抑制不住興奮, 「2016年1月22日,那趟車從南京開往上海,我眼睛緊盯軌道,握操縱手柄的手,手心裡全是汗,到終點上海站時手套溼透了」。

2016年,瞿俊傑又考上高鐵司機,開始獨立駕駛高鐵。「高鐵時速達350公裡,開起來像飛一樣。因為速度快,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責任更大。」

而當爺爺得知孫子開上中國最先進的火車時,忍不住豎起大拇指,老爺子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孫子開的火車,是兒子內燃機車的兩倍速度,是我蒸汽火車的十倍。駕駛室的環境又好,乾淨,也安靜,冬暖夏涼。」姜愛舜也慶幸兒子趕上好時代,「現在火車駕駛室條件好多了,視野更開闊,裡面也乾淨。要是我年輕十歲,我也想瀟灑一回,過過開高鐵的癮。」

高鐵時代,讓城市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姜家人對此有著最深切的體驗。「爺爺愛吃常州的菜肉餛飩,從南京跑一趟常州,需要10小時,每次到常州,爺爺都要吃一碗再回去;到爸爸開火車那會兒,南京到常州1個多小時,可以帶生餛飩回家;高鐵開通後,半個小時,把一碗餛飩直接帶回南京,到家餛飩還是熱乎乎的。」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用這句話來形容姜家三代再準確不過。一個家庭三代人,還將繼續見證中國鐵路的巨變和騰飛。 記者 王 慧

相關焦點

  • 雲南一家三代人,見證中國鐵路百年巨變!
    雲南一家三代人,見證中國鐵路百年巨變!內燃機車噪音大、震動大,發熱嚴重,司機要按線路的變化情況,隨時調整列車速度,否則就會有脫軌的危險。每小時20公裡,這是王勁達駕駛內燃機車的時速。王勁達告訴記者:「我小時候蒸汽機車從上車到下車基本臉就是黑的了,衣服也全是煤灰,因為蒸汽機燒煤,特別髒特別累,挺苦的,那一代司機是最苦的。再到後邊的內燃機車稍好一點,它是燒油的,天熱沒空調就是電風扇,夏天開一趟下來衣服都可以擰出水來了。」
  • 從祖孫三代機車駕照看鐵路發展
    在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東機務段,祖孫三人都是這個機務段的火車司機。爺爺姜福臨駕駛的是蒸汽機車,父親姜愛舜駕駛的是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孫子瞿俊傑駕駛的是復興號列車。中國鐵路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中國鐵路發展,不僅是運營裡程突飛猛進,鐵路裝備也在與時俱進,飛速發展。
  • 三把不同時期火車車門鑰匙裡的故事
    不同時期的火車車門鑰匙(左一為「四聯」鑰匙,中間為帶瓶啟的「單聯」鑰匙,右一為現在高鐵動車組列車鑰匙)。資料圖片一家三代列車員身著不同時期鐵路服裝合影(中為任聚成,左一為任樹萍,右一為程璐)。任聚成回憶:「剛參加工作時,火車都是綠皮車,蒸汽機頭,速度很慢。由於多為外國製造,各國所產車型不同,車廂裡車門、端門、櫃門的鎖也都不一樣,列車員們就把四種不同用途的鑰匙合在一起,成為『四聯』鑰匙。」1986年,任聚成退休了,女兒任樹萍接過接力棒,成為一名列車員。
  • 蒸汽機車、「老東風」「子彈頭」……太原有個火車頭「博物館」
    從建設型蒸汽機車到韶山1型電力機車再到晉龍號「子彈頭」,通過10臺機車的運行軌跡,看到了鐵路的發展變遷,這幾臺機車是山西鐵路發展史中最現實、最直接的物證。 說起「晉龍號」動車,大西高鐵二隊車隊長李偉記憶猶新。「當年『晉龍號』動車組招聘副司機有個硬性條件是身高1.75米,中專文憑,我看自己符合條件就報名了。
  • 從綠皮火車到復興號:鐵路大提速見證改革開放的中國速度
    高鐵乘務員核驗車票。中國網記者 金慧慧 攝中國網12月14日訊(記者 金慧慧)在許多80年代出生的中國人的記憶中,綠皮火車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長途旅行幾天幾夜都要在火車上度過。而對於90後來說,綠皮火車已成為歷史,高鐵取而代之,成為主流出行方式,且高鐵所達之處實現了朝發夕至。1997年至2007年,短短十年時間,中國鐵路先後6次大提速;2007年至2017年,又一個十年,和諧號升級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復興號。2006年以來,在引進、消化和吸收世界先進動車組製造技術的基礎上,我國批量生產投入運營了CRH系列高速動車組。
  • 【農夫】帶你去看老火車~中國鐵道博物館
    頗具歷史意義的領導人功勳機車,為1946年哈爾濱機務段緊急修復的一批老舊火車,為了激發鬥志,以偉人名字為其命名,還有內燃機車、蒸汽機車、電力機車等,可以滿足你對火車類型的所有想像。長輩們來這裡可以追溯自己年輕時乘過的火車,孩子們則可以了解幾十年前人們是如何出行的,回望火車發展的歷史,感受技術發展之快,感嘆高鐵技術的意義之大。
  • 他有四本駕照: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高鐵動車組
    而陳茂正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擁有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高鐵動車組四本駕照。在蒸汽機車時代,「大車」意味著和煙燻火燎的蒸汽機車作伴,在成為正司機跑車之前,往往還要在司爐工、副司機等崗位錘鍊七八年。值乘一趟要燒掉好幾噸煤,都是司乘人員一鍬鍬投進爐膛的。全身上下除了眼白外,都是黑的。陳茂正當年憑著年輕、聰敏好學,從司爐到副司機,只花了一年時間。從副司機到司機,經過了四年成長期。
  • 新中國成立70年 那些富有時代色彩的火車名字
    1814年,英國人喬治·史蒂芬森發明了第一臺蒸汽機車,從此開始,人類加快由工業革命進入到工業時代的步伐,蒸汽機車成為這個時代文化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和關鍵工具,「火車」一詞應運而生,牽引著世界的發展。
  • 京雄城際鐵路「全履歷」火車司機:「我們都是追夢人」
    中新社河北雄安12月27日電 題:京雄城際鐵路「全履歷」火車司機:「我們都是追夢人」作者 李曉偉「我是一名火車司機,最大的夢想就是開中國最好的火車。」北京鐵路局北京機務段「復興號」動車組司機韓軍甲對記者說。如今,他的願望又一次實現。
  • 遼寧北部小城有個蒸汽機車博物館,還是100餘部影視劇火車外景地
    60-70年代的人,大多會唱一首兒歌:「車輪飛,汽笛叫,火車向著韶山跑……」那時的人們大部分都沒有見過火車,更沒有坐過火車,但大家都知道火車跑得快,火車有個雄偉、霸氣、帶煙囪的火車頭……自19世紀初火車誕生以後,先後經歷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動車等幾個時代。
  • 最後的蒸汽機車 內蒙古蒸汽火車攝影攻略
    到克什克騰旗,除了拍攝蒸汽機車,還可以去的地方包括達裡諾爾湖的冬捕:303國道有一個口直接可以前往南岸,別上了303就放開了!左側的那個下坡路很容易錯過,開過了,你只有到北岸再往回返,有些耽誤時間。達裡諾爾湖附近的吃住都很貴,你可以選擇路邊的農家菜館,非常便宜,乾淨,而且味道好。  公交路線  赤峰距北京、天津、瀋陽均500公裡左右,鐵路直達北京、呼和浩特、瀋陽、錦州。
  • 著有世界唯一還在運行的蒸汽小火車與油菜花海,卻是一個隱秘小鎮
    在四川的一個小鎮上,一列小火車穿過金燦燦的油菜花田,開往春天。明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這列開往春天的列車。這裡是四川犍為,運行著世界上唯一的窄軌蒸汽小火車。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坐上這列小火車上,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那個時候,一切都很慢。窗外不再是飛馳而過的風景,而是映入眼帘,緩緩飄過的油菜花田。
  • 時代的車輪轟轟地駛過,遠去的綠皮火車見證了中國製造
    因到外省有千裡之遙路途實在太遠,父親放心不下由大哥獨自一人去學校報到,經過再三考慮他決定帶上二哥與我,我們三人一起去送大哥。只所以讓二哥和我也去,我想原因有兩個,一是年過半百的父親大字不識一個,相互有個照應,再一個是順便讓曾未走出過大山的二哥和我坐坐火車,看看外面的光景。
  • @火車迷:廣州鐵路博物館有新成員加入
    近日,一群「大傢伙」即將在廣州鐵路博物館亮相展出,有建設6500蒸汽機車、DJJ1型「藍箭」電力動車組、25C型客車……火車迷們可以一飽眼福。近日,由公交集團運輸公司大件分公司(以下簡稱「廣州大件」)負責護送的蒸汽機「老哥」(建設6500)已順利抵達黃沙廣州鐵路博物館,為使蒸汽機「老哥」儘早與「哥們兒」團聚,廣州大件再顯身手,連夜護送DJJ1型「藍箭」電力動車組及25C型客車從深圳平湖南站抵達廣州。接下來,廣州大件將繼續秉承「安全、平穩」的工作精神完成內燃機(DF40D)的護送任務。
  • 多圖:中國&世界最後的窄軌蒸汽火車
    中國的高鐵舉世聞名,走在了全球前列,而在享受最新科技和飛馳速度的同時,你是否知道,在四川,竟然還保留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蒸汽火車。(1765年/瓦特/蒸汽機)這是中國現存唯一的一條窄軌蒸汽鐵路,也是全世界的最後一條,但它的歷史並不長,20世紀50年代才投入使用,開始用於運煤,後來改成了客運。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它仍然是當地村民出行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 鐵路的回憶不只有綠皮火車:中國鐵道博物館
    鐵路的回憶不只有綠皮火車:中國鐵道博物館翻開中國鐵路史,其發展過程可以代表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近代化進程。坐落於北京的中國鐵道博物館,用豐富的文物與史料記載了中國鐵路建設的發展。博物館分為三個獨立展館,包括正陽門館,東郊館與詹天佑紀念館。這三個展館正好位於北京城東,南,西三個方位,但每座展館都有自己的故事。三個展館中建築歷史最悠久的當屬正陽門館,這裡是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您是否還記得電影《邪不壓正》中,北京城被皚皚白雪覆蓋,蒸汽火車在老北京城牆邊呼嘯而過的場景?這輛火車的終點站一定是正陽門車站。
  • 動車和高鐵的區別,動車和高鐵有什麼區別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動車和高鐵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動車是對我國的一種火車車型的介紹,這種列車在硬體條件以及行駛速度方面都非常的高,而高鐵是一種軌道系統的稱呼,在這種軌道系統上行駛的火車速度也非常的快,而高鐵上行駛的也可以是動車組,這就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了,本文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關於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相關信息,希望通過本文的介紹,大家能夠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
  • 北京鮮為人知的拍照景點——高顏值火車博物館
    前門那邊也有一個中國鐵道博物館,這次我要說的是東郊館,這正是因為留意到位於人群密度低的郊外才提起興趣,前門那種寸土寸金的地界兒,怎麼捨得拿來存放體積龐大的火車群,東北五環外,地廣人稀,正合適。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下午兩點多進大院,正趕上一列火車慢吞吞的向東開,像是刻意為之的速度,好讓趴在鐵絲網這側的少年們看得更仔細一些,更清晰一些。圍欄裡側的鐵軌上靜臥著兩列完整的車廂,沿著火車軌道走可以從頭到尾的觸摸。
  • 西安這個八零後火車司機,家裡藏著一個微縮火車博物館
    從小就夢想當火車司機 7月2日中午12點多,一列從成都東到西安北的動車徐徐駛入西安北站。車停穩後,司機侯玉林要在駕駛室和下一班的同事交接完,才能離開。工作中的侯玉林一臉嚴肅。下班後,他的表情放鬆了許多。「我就是傳說中夢想成真的人,哈哈哈。」
  • 中國鐵道博物館,火車迷不容錯過!
    中國鐵道博物館絕對是火車迷們不能錯過的好去處   除了舉辦宣傳類的展覽   鐵道博物館還承擔著收藏陳列和研究的功能   三個展館分別是正陽門館、東郊館和詹天佑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