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福臨是新中國第一代老式蒸汽火車司機。
姜愛舜駕駛內燃火車27年,安全行駛300多萬公裡。
瞿俊傑開上了我國最先進的高鐵動車。
開欄的話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難忘的記憶,定格為珍貴的影像,保存在普通人的家庭相簿中,藏身於檔案館、博物館和收藏家的藏品中。在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年之際,本報與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中國江蘇網今起在「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專欄,推出「史詩40年江蘇相冊」系列報導。我們將通過尋找徵集反映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變化的圖片資料,回訪老照片中的主人公,重溫40年那一個個歷史瞬間,與讀者網友分享塵封的光影記憶,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大地上發生的滄桑巨變和多姿多彩的人物故事。敬請廣大讀者網友關注,也歡迎投稿或提供報導線索。聯絡信箱:624349467@qq.com
7月5日,由南京發往杭州的列車從站臺緩緩駛出。駕駛室內,55歲的火車司機姜愛舜,在這長長的鐵軌上,已整整行駛27個年頭。
在他的家族裡,三代人的火車情緣一直延續著。父親姜福臨是新中國第一代火車司機,他的兩個雙胞胎兒子大學畢業後也成為火車司機。從蒸汽火車到內燃機、電力機,再到高鐵動車,火車速度從每小時20公裡躍升至350公裡,姜家祖孫三代親歷了中國火車的轉型升級,也見證中國鐵路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時代變遷和飛速發展。
開一趟車下來,
只有牙齒是白的
姜愛舜的父親姜福臨1956年起駕駛老式蒸汽機車,在南京到常州的鐵軌上,整整跑了28個年頭。
在那個年代,開火車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其背後的艱辛只有鐵路人自己清楚。姜愛舜珍藏著一張拍攝於1970年的老照片。照片中,在寧常鐵路停靠站,一輛嶄新的蒸汽火車上,姜福臨從車頭探出半個身子,觀察道口的信號燈。「在駕駛過程中,父親必須一直保持這樣艱難的姿勢。」姜愛舜解釋說,火車駕駛室前是個巨大的蒸汽機,火車行駛時「煙霧繚繞」,坐在駕駛室裡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路,司機必須不斷把身體探出窗外。「夏天還好一點,涼快,冬天就受不了了,穿得再多都沒用。」姜福臨因此落下了肩周炎的毛病。
「那時開火車是體力活,一開就是十多個小時,沒有好身板是幹不下來的。」姜愛舜告訴記者,當時火車由蒸汽機車牽引,而蒸汽機車全靠燒煤將水轉化成蒸汽來帶動,因此,蒸汽火車要想跑得快,就要有人不斷地添煤。車上的3個司機,一路上不停地鏟煤、燒水,非常辛苦。從南京到常州130公裡,時速只有20公裡的火車,需要跑十多個小時,一趟車下來,燒掉六七噸煤,司機們汗流浹背,只有牙齒是白的。那個年代,曾有一句話調侃火車司機:「遠看以為是個拾破爛的,近看以為是撿煤球的,到面前一看原來是個開火車的。」
小小駕駛室內,
說話基本靠吼
上世紀80年代,蒸汽火車停產,內燃火車開始普及。1991年,姜愛舜繼承父業,考取內燃機車駕照。內燃火車時速達90公裡,工作環境也大為改善。「沒有煤灰了,駕駛室裡乾淨得多。」他說。
不過,因為柴油機運轉,火車開動後噪聲很大。「轟隆隆」「哐且哐且」……在大小僅數平方米的火車駕駛室裡,兩名司機彼此講話基本靠吼。姜愛舜開了幾十年火車,吼了幾十年。「老火車司機大多聽力受損,耳朵背,嗓門大,說起話來總被人誤認為在吵架。」 近些年,姜愛舜又開上電力機車,相比之下,電力機車環保、節能、乾淨、噪音小,柴油燃燒後產生的廢氣不見了,油也省下不少。
在開火車這事上,姜愛舜自我評價為「悟性比一般人要高」, 而父親對他交代最多的就是「考上司機,不算了不起;保證安全不出事,才算了不起!」父親的教誨,姜愛舜一直牢記心中。每次上車前,姜愛舜總是一絲不苟地檢查列車車況,提前了解線路狀況,仔細核對需要減速的地方,制訂運行預案。同樣的工作不斷重複,但絲毫不敢馬虎。「開火車,講究的是安全、正點和平穩。」
至今,姜愛舜開火車27年,安全行駛300多萬公裡。
常州買一碗餛飩,
到南京還是熱乎的
今年55歲的姜愛舜即將退休,不過他們家的火車情緣仍在延續。他的一對雙胞胎兒子瞿俊傑和姜俊偉,一個成為高鐵司機,一個成為軌道火車司機。
「我4歲時就上過火車頭,小時候我們家就住在鐵路邊,爺爺常帶著我和哥哥去看火車。小時候就想,長大了也要開火車。」對於鐵路,瞿俊傑有著莫名親切感。
畢業後,瞿俊傑選擇和爺爺、父親一樣的崗位——火車司機。剛開始,姜愛舜對兒子並不支持,「幹我們這行黑白顛倒,生活不規律,一天三頓沒個正點,太辛苦。」但瞿俊傑向父親表態:「我一定會把工作做好,而且會做得更優秀。」
回憶起第一次獨立駕駛動車,瞿俊傑仍抑制不住興奮, 「2016年1月22日,那趟車從南京開往上海,我眼睛緊盯軌道,握操縱手柄的手,手心裡全是汗,到終點上海站時手套溼透了」。
2016年,瞿俊傑又考上高鐵司機,開始獨立駕駛高鐵。「高鐵時速達350公裡,開起來像飛一樣。因為速度快,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責任更大。」
而當爺爺得知孫子開上中國最先進的火車時,忍不住豎起大拇指,老爺子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孫子開的火車,是兒子內燃機車的兩倍速度,是我蒸汽火車的十倍。駕駛室的環境又好,乾淨,也安靜,冬暖夏涼。」姜愛舜也慶幸兒子趕上好時代,「現在火車駕駛室條件好多了,視野更開闊,裡面也乾淨。要是我年輕十歲,我也想瀟灑一回,過過開高鐵的癮。」
高鐵時代,讓城市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姜家人對此有著最深切的體驗。「爺爺愛吃常州的菜肉餛飩,從南京跑一趟常州,需要10小時,每次到常州,爺爺都要吃一碗再回去;到爸爸開火車那會兒,南京到常州1個多小時,可以帶生餛飩回家;高鐵開通後,半個小時,把一碗餛飩直接帶回南京,到家餛飩還是熱乎乎的。」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用這句話來形容姜家三代再準確不過。一個家庭三代人,還將繼續見證中國鐵路的巨變和騰飛。 記者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