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委工作安排,深圳市決諮委牽頭組建深圳市先行示範區專家庫和深圳智庫聯盟兩支決策諮詢隊伍。16日下午,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等35名高級顧問、277名專家組成的先行示範區專家庫,以及由深圳市委黨校、市社科院、綜合開發研究院等深圳市內研究實力較強的51家智庫機構組成的深圳智庫聯盟正式成立,深圳探索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路徑邁出堅實一步,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又添強有力的智慧支撐。如何建設好特色新型智庫?深圳如何更好開展「雙區」建設?來自深圳先行示範區專家庫和深圳智庫聯盟的專家學者們紛紛出謀獻計。
深圳市決諮委專職常務副主任、深圳智庫聯盟理事長 高振懷:
深圳智庫應在先行示範區建設中有所作為
高振懷
智庫亦稱思想庫、腦庫。智庫是深圳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也是深圳這座城市競爭力、影響力、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近日,深圳市決諮委專職常務副主任、深圳智庫聯盟理事長高振懷接受深圳特區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深圳肩負起新時代黨中央賦予的歷史使命。在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的徵程上,將會面臨不少複雜性艱巨性的問題,這需要智庫提供智力支撐。但是,深圳智庫建設還是一個薄弱環節,與城市地位不匹配,面臨智庫資源分散、智庫間交流協作不暢通、智庫成果報送反饋機制不完善、智庫研究與決策需求「兩張皮」等問題,深圳智庫聯盟的成立正當其時。
高振懷介紹說,深圳智庫聯盟是由市決策諮詢委員會與市內51家智庫機構共同發起的非法人智庫聯合體。聯盟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涵蓋黨政智庫、社科院智庫、科研院所智庫、高校智庫、企業社會智庫,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聯盟將以公共政策研究為主攻方向,通過搭建智庫交流合作平臺、促進決策需求和智庫研究有效銜接,充分發揮各類新型智庫的作用。
高振懷認為,發揮深圳智庫聯盟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支撐的作用,在開展研究時,應堅持以下幾點:一是以獨立思考和理性自覺,凸顯決策諮詢的科學性。求真務實,大膽探索,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政策建議的討論切磋,營造開放包容環境。二是以開闊的視野和深邃的專業洞察力,凸顯決策諮詢的前瞻性。通過生產更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在儲備性政策研究中擔任重要角色。三是以高端站位和系統思維,凸顯決策諮詢的全局性。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開展研究,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四是以始於問題、終於建設的路徑戰略,凸顯決策諮詢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深入調研,提出能用、實用、好用、管用的對策建議。
「深圳智庫聯盟處於起步階段,打造聯盟品牌工作任重道遠。」高振懷說,要在思想內容、研究方法、技術工具上創新,探索智庫人才的引才、育才、用才和留才機制,尊重智庫發展內在規律的基礎上提升思想原創力等方面,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不斷加強體制機制的完善和創新予以保障。
「我們將致力於打造緊密型聯盟,以市場機制為紐帶,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和載體,制度化、規範化的機制保障,形成緊密、長效、穩定的共同體。我們將致力於打造開放型聯盟,形成開放發展、協同創新的智庫市場體系,體制內外智庫一視同仁,吸納更多智庫機構加入聯盟大家庭。我們將致力於打造科學的協同治理體系,充分發揮理事會的作用,組建學術委員會、搭建評估激勵體系。我們將致力於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成為智庫間協調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攻關,智庫與黨委政府部門間供需對接的紐帶。」高振懷說。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高振懷表示,在「兩個大局」深刻變化、「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性交匯的關鍵時期,在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改革開放揚帆再出發的歷史時刻,深圳智庫聯盟將志存高遠、展現新作為,為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貢獻智慧。
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深圳智庫聯盟副理事長 陳金海:
擁全球視野匯高端智慧 為「雙區」建設諮政建言
陳金海
深圳智庫聯盟16日正式成立。在「雙區」建設、推動綜合改革試點背景下,作為主管部門,市委宣傳部將如何引導、扶持深圳「高端智庫」發展?近日,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深圳智庫聯盟副理事長陳金海接受了深圳特區報記者專訪。
陳金海表示,縱覽古今,尤其是全球化500年間全球中心城市群的興衰交替,幾乎每一個地區或城市繁榮發展的過程,背後都有強大的理論基礎和智力支撐。以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為例,華盛頓有世界智庫綜合排名第一的布魯金斯學會和排名第四的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紐約有外交關係委員會,巴黎有世界排名第三的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倫敦有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東京有東京政策研究基金會……這些城市騰飛發展的背後,都有眾多知名智庫提供的強大智力支持。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對新型智庫建設作了全面系統的頂層設計並出臺了一系列高端智庫建設辦法,在國際舞臺上來自中國智庫的聲音也越來越多。陳金海認為,這為中國智庫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深圳也應當緊抓機遇,在智庫建設和發展上先行先試。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深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是中國人民創造的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深圳奇蹟從何而來?來自於思維的革新、觀念的更新、理論的創新。」陳金海表示,希望深圳智庫聯盟成為一個思想活躍、開放合作、橫向交流的智力平臺——立足深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研究「富礦」,擁有全球視野、匯聚高端智慧,將全市、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的頂尖人才凝聚在一起,為新時代深圳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而團結奮進貢獻深圳智慧和深圳方案。
陳金海強調,要加強對深圳智庫建設和發展的扶持和引導:「我們將持續為深圳智庫建設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環境,打造具有創新基因、先行示範的深圳智庫名片。同時,我們也將積極引導,讓深圳智庫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深圳特色。」陳金海說,市委宣傳部將加強導向把關,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積極推動深圳智庫聯盟牢牢把握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的根本方向,緊緊圍繞「雙區」建設、全面深化改革和「十四五」規劃制定、實施,以科學精神、求實態度、專業能力和責任擔當,在諮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深圳智庫聯盟常務副理事長 郭萬達:
深圳要打造智庫建設的「先行示範區樣本」
郭萬達
「站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新起點上,深圳特區還要『特』下去,積極推動『雙區』建設,需要智庫的智力支持,以超前謀劃,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作為深圳的智庫,要立足深圳,紮根深圳,充分發揮深圳的前沿陣地優勢,研究新問題,開拓新視野,實實在在地為特區改革開放事業貢獻智慧,發揮作用。」日前,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深圳智庫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郭萬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新時代的高端智庫要發揮好諮政建言的作用,郭萬達認為,首先,要有一個符合實際、適合自身情況的智庫運行模式,這一模式一定也是經得起實踐檢驗,具有內生動力的模式。因此,他提出,智庫要沉下心來,求真務實,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勇於創新,在摸索和創新中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其次是要打開智庫的「庫門」,廣聚社會力量與民間智慧。「深圳是一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智庫的民間性、自主性和開放性是深圳的特點,因此要發揮好社會智庫的作用。」郭萬達說。
第三是要有智庫之本——人才。郭萬達表示,智庫型人才有其獨特性,既要有較高的理論學養,也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既要有多元的專業積累,也要熟悉政府運作;既要坐得了冷板凳,也要擅長調查研究和協調溝通。因此,智庫要鼓勵研究人員加強調查研究,積累第一手材料,提升「問題導向、解決方案」的決策諮詢能力。同時,在加強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也要著力引進和培養複合型人才。
第四是要做好供需對接,即在對決策的前瞻性、戰略性、綜合性有充分的了解基礎上,做好智庫產品供給。郭萬達強調,要加強調查研究,紮根基層,了解實際,這樣提出來的政策建議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智庫成果質量提升,才能更好服務黨和政府的工作大局。
「要激發智庫的活力,必須加快推進智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增強體制機制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以改革的精神,及時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創造良好政策環境。」郭萬達建議,要儘快形成充滿生機的智庫內部生態,激發智庫活力和創造力,也為智庫行穩致遠築牢基礎。同時,要通過改革完善科研管理體制,發揮系統的攻堅優勢,進行團隊化作戰,統籌配置資源,提升研究質量和效率。
「深圳智庫要發揮特區獨特作用,發揚敢闖敢試、先行先試的特區精神,在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匯聚眾智等方面,推出新舉措,探索新經驗,開創新局面,打造智庫建設的『先行示範區樣本』。」郭萬達說。
深圳市先行示範區高級顧問、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 鄭永年:
構造南方共同市場推進雙循環經濟
鄭永年
「在嚴峻的國際局勢和『十四五』規劃的大背景下,應該把大灣區建設成為一個 『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強化大灣區的擴散和輻射作用,構建一個龐大的南方共同市場,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16日,深圳市先行示範區高級顧問、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講座教授、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深圳市先行示範區專家庫和深圳智庫聯盟成立後的第一個研討會上提出建議。
當前,為了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和挑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提出了「雙循環經濟發展」戰略。鄭永年認為,在「雙循環」時代,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幾大經濟區域之一、地理位置又剛好處於內外循環連接點的粵港澳大灣區,要在「雙循環」過程中扮演一個極其關鍵的角色。
如何扮演好這一關鍵角色?鄭永年提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利用灣區地域優勢、產業優勢、廣闊的市場使得全世界的優質資本、優質技術、優質人才都想來,來了以後不想走也走不掉。
在這個基礎上,鄭永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也要突出輻射作用,把其他地方帶動起來:「可以考慮在進一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上,構建一個龐大的南方共同市場,在實現本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繼續引領國家的發展。」
鄭永年提出,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動海南自貿港建設,可以考慮「港灣聯動」,也可以考慮「灣閩聯動」,甚至還可以考慮大灣區向北一點,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則向南延伸,以更大市場空間的聯動讓國內大循環更有效率。
「我一直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內部歐盟』。構建南方共同市場,可以從歐盟學習經驗——歐盟的問題是缺少強有力的協調機構,很難協同,但大灣區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協調,相信大灣區會比歐盟做得更好。」鄭永年說。
在鄭永年看來,全球化不會停止,中國必須堅持開放。而這對粵港澳大灣區、深圳而言都是巨大的機遇。「粵港澳大灣區一定要成為國際大循環的抓手。而深圳進一步的國際化,非常重要。」 鄭永年說,深圳是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一個城市,但還遠遠不夠。希望深圳在進一步國際化進程中積極探討更多的可能:「比如說,中國和東協的醫療物資研究中心能不能放在深圳?一些國際組織的總部能不能放在深圳?這些都是可以考量的。」
一個城市的發展,需要綜合性的環境支撐。鄭永年認為,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城市,作為內外循環的關鍵節點,深圳下一步就要做城市的整體升級:「不是升級哪一塊,而是把該補的短板全部補起來。」
深圳市先行示範區國際組專家、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海上絲路研究中心主任 肖耿:
深港無縫銜接打造離岸經濟金融生態圈
肖耿
「深圳可以借鑑香港的制度環境優勢,在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成為全球價值網最重要的支點。」深圳市先行示範區國際組專家、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海上絲路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表示,深圳可以與香港無縫銜接,打造離岸經濟金融生態圈。
在肖耿看來,中國需要一個可以快速學習及吸收香港特區優勢的地方,來探索未來中國最國際化的地方經濟發展模式。深圳顯然是一個最有競爭力的潛在候選人。肖耿認為,深圳40年發展成果耀眼奪目,放眼未來,制度創新對深圳最為重要,目的是創建一個新的、高度開放的市場化制度生態環境,吸引全球的優秀企業和人才,帶動全國的經濟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而當前,在金融方面的借鑑、融合、創新正當其時。肖耿用河水和海水比喻內地和香港的金融制度環境,希望在深圳或者大灣區等一定範圍內,香港和內地的兩套金融體系可以共存,從而克服香港企業到內地發展或者內地企業到香港發展的「水土不服」。「雖然與歐盟由主權國家構成不同,但由於大灣區內包含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歐盟的整合經驗的確值得借鑑。事實上,歐元的整合極大降低了歐盟內部的交易成本。」肖耿說。
在肖耿看來,不久前發布的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賦予深圳更多地方自主權,且大大降低了系統性改革的障礙,為深圳進行突破性的制度創新提供了政策支持。「我們應該解放思想,在有數字金融監管技術的條件下,讓『河水』和『海水』並行流入大灣區,流入深圳,流入前海,將深圳打造成為高水平開放的全球金融中心和國際化大都市。」肖耿說。
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經濟組專家、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 黃偉:
新基建「硬設施」需「軟組織架構」配套
黃偉
「新基建硬體設施非常重要而且是基礎,但非常關鍵的還要有『軟組織架構』配套。」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經濟組專家、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黃偉在研討會上提出這一觀點。
黃偉認為,新基建的硬體建設包括了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七大領域。「但新基建持續發展光有硬體不夠,要有軟組織及其軟組織構架。」他分析了上世紀80年代日本以大投入研發第五代計算機的經驗,日本在某些硬體方面取得進展與成功的同時,在整體方面沒有達到預計目標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過多重視技術硬體創新,沒有足夠重視創新落地重要因素如人和流程等「軟組織」及其架構、企業生態區域的培育與建設。
黃偉提出,軟組織是硬科技如新基建持續發展的有機組合與關鍵,涉及到組織規章制度、文化與生態區域、上層建築、管理理念及價值觀等。「我覺得華為、騰訊等企業都做得很好,因為它硬科技後面有通常看不到的軟組織建設如公司文化、價值觀與生態區域等架構。所以他們的成功不僅僅是硬科技力量的成功、更加是與硬科技相輔相成的軟組織及其架構的成功。而且這樣的成功才是持續的。硬科技成功可能有國家大投入在幾年內就可能發生,而軟組織及其架構建設通常是十年磨一劍才能有真正持續的效果。」黃偉說。
深圳市先行示範區國際組專家、波士頓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 郭屹:
打造全球標杆城市要加強韌性提升創新動力
郭屹
「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賦予了深圳新的歷史責任。」深圳市先行示範區國際組專家、波士頓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郭屹認為,要進一步深化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對外開放的窗口,從高質量發展、法治城市、城市文明、民生幸福和可持續發展這些維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成世界標杆城市。在此過程中,深圳著重要在經濟發展、創新動力方面縮小與世界發達城市的差距。
關於深圳經濟發展,郭屹認為必須提升中小企業的韌性。郭屹說,深圳中小企業雖然活力強,但抗壓能力有待提升。參照日本在東京圈形成的大中小企業分工明確、緊密聯繫的合作體系,郭屹認為深圳應該借鑑其經驗,政府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通過立法保障小企業權益,以及通過稅收鼓勵建立大中小企業協作體系等。
「任何一個城市失去了創新動力,那麼它勢必會在國際競爭中出局。」郭屹認為,深圳必須進一步提高創新動力,當前深圳的創新更側重於應用型創新,這對於整體的基礎科研轉換、引導市場力提升方面作用有限,深圳在基礎創新、基礎科研轉化上還有待提高。
最後,郭屹建議深圳政府利用綜合改革試點授權,重點履行促進生產要素流動、技術的基礎探究、集中力量辦大事、創造市場、運作機制效率五大角色,並提出「三個主導,兩個放手」,即在早期基礎研究、中小企業扶持和種子基金引入方面起到積極主導作用,而在科研方向和創新服務方面則放手,減少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