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郎club
「從電商大戰到外賣大戰,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圖/ 圖蟲
21財聞匯綜合自: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楊清清、陶力 編輯:張偉賢、曹金良)、券商中國(記者:段久惠)、人民日報、中新網、每日經濟新聞等
你家門口的小賣部老闆可能做夢也沒想到,他們突然站在了社區團購的風口——申請成為團長,幫助賣菜,坐等收錢。
為何社區團購先盯上了賣菜?因為,在網際網路流量價格日益昂貴的今天,買菜作為大眾生活的高頻場景,簡直就是網際網路流量的發動機,不但可做到導流,而且用戶習慣一旦養成,給平臺擴展至多品類甚至全品類留下極大的想像空間。
多家公司將退出社區團購?
分析師:「謠傳」
今日,有網傳阿里馬雲、美團王興、拼多多黃崢等均表示,將退出社區團購業務。
網傳多家公司將退出社區團購 朋友圈截圖
一時間,網絡上眾說紛紜,有人半信半疑,也有不少人堅決認為是謠言。
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大影響,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是因為在這些網絡傳言出現之前,《人民日報》12月11日對「社區團購」發文稱「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12日,據券商中國消息,接近這些公司人士告訴記者,上述網傳為謠言。也有券商網際網路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證實「這是謠傳。」
「真實性肯定有問題,這麼大一個公司戰略問題呢,怎麼可能這麼兒戲。」有券商網際網路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這應該是謠傳。」
巨頭圈地
京東也出手了:7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
12月11日晚間消息,京東集團(NASDAQ:JD)將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湖南興盛優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盛優選」)。
京東集團表示,通過投資興盛優選,雙方將在數據、技術、倉儲和短鏈物流等領域開展緊密合作,更好的紮根於下沉市場,服務農村、振興地方經濟。
消息發布後,京東盤前股價拉升,從下跌轉為上漲。
2020年以來,在疫情催化下,社區團購獲得空前關注,包括美團、拼多多、京東、滴滴紛紛湧入這一賽道,多個網際網路巨頭將社區團購視為戰略級發展方向。
8月,滴滴的「橙心優選」上線;9月,拼多多的「多多買菜」正式上線,盒馬成立盒馬優選事業部。
資本也對這一領域呈現高度熱情。今年以來,中國社區團購和生鮮電商領域已累計發生十餘次融資,金額高達百億元。據天風證券統計,十薈團在今年內三度獲投,共獲2.497億美元融資;興盛優選完成了8億美金的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KKR、騰訊投資、紅杉資本等。
根據艾媒諮詢,2019年社區團購規模達到340億元,預計中國社區團購市場發展態勢良好,到2022年中國社區團購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
廖建文表示,藉助投資興盛優選和打造京喜品牌,京東將以創新的精神和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探入下沉市場,為消費者提供低價不低質、省錢又省心的購物體驗,同時幫助更多的門店和線下業態降低成本、改善效率,積極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下沉市場注入更多的經濟活力。
經過前幾年的醞釀,2020年底由生鮮電商衍生出來的社區團購的巨頭大戰終於打響。京東的入局和玩法將為行業帶來怎樣的變化,有待觀察。
圖/ 圖蟲
社區團購雙十二正歡
據券商中國報導,記者體驗多個社區團購業務產品發現,後者均正常使用,而且不少推出了雙十二的營銷活動。
打開美團APP——美團買菜,根據用戶的地理位置,系統會自動配置最近的「美團買菜」提貨點,用戶下單之後就可以儘快提到商品。
在盒馬鮮生「優選」區,拼多多的多多買菜裡,也在今天推出了雙十二專場,通過購物紅包、滿減折扣等激勵消費。
近來,隨著社區團購的競爭加劇,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多個社區團購產品也通過購物補貼和新客補貼等方式抓緊獲客。
比如在滴滴推出的社區團購APP「橙心優選」,記者看到,首頁就有「新人一分錢驚喜購」等推廣方式。
「這些平臺型新經濟公司在做社區團購有優勢,已經有品牌知名度而且具備資本和渠道規模實力,能藉助自身流量優勢,在前期快速吸引、轉化、培養新用戶;而在線上流量成本日益高漲的今天,社區團購相對獲客成本低,這也是吸引那麼多大公司積極參與其中的原因。」上述分析師對記者稱。
早在2018年,京東、蘇寧易購等就有通過零售小店等方式布局社區團購,進入今年下半年,受疫情影響的社區團購買菜等方式在一線城市、社區冒起,用戶訂單量周環比大幅增長,隨著市場發展深入,社區團購吸引了眾多網際網路大公司。
社區團購買菜補貼大戰,會奪走賣菜商販生計嗎?
國內的網際網路行業競爭慘烈,從十年前的「千團大戰」開始,可見一斑。再到後來的O2O、跨境電商、共享單車、網約車、在線直播等等領域,凡是能活下來的公司,無不是九死一生。
再衍生到如今的社區團購,無論是美團、滴滴還是拼多多,無不具備了強大的資本和團隊。有評論認為,這個行當最後只會殺得剩下幾個巨頭,99%的參與者都要死掉。但是,社區團購的真正對手或許並不是平臺彼此。
眾所周知,社區團購模式輕快易複製;從2015年開始至今發展5年,參與者們在商品供應、倉儲、運輸、社群運營上面沒有太大區別,沒有形成核心差異化壁壘。換言之,到目前為止,社區團購仍然是依託於人的新零售業態。
對於最為依賴的團長來說,一開始他們是團購品牌的拓展專員身份,後面還需要進行自主裂變和不斷發展。其核心的驅動力是收益,轉移用戶的成本也非常低。如果有更優惠的價格或是更受本地群眾認可的選品,社區小店肯定會果斷中止合作,甚至店主直接越過電商平臺,對接產地銷售渠道也不是不可能。隨著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農業產品產業的成熟,合作社自己闖市場、找代理的動作正在越來越多,社區小店的店主們,也會面對更多的代理渠道可供選擇。
因此,平臺必須在用戶側深耕,提升自己的供應鏈能力和服務能力,才是吸引用戶的關鍵。生鮮電商本身就是生鮮大於電商的行業,而社區團購更甚,其入門門檻低,對本地化運營的要求更高。對於現今的平臺來說,利用各區域的特點,建立分部來本地化運作也是必然。
正如興盛優選內部人士所言,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商業業態十分豐富,用戶買菜的選擇路徑也多樣化,況且他們也早已習慣了到家服務。但在中國市場上,三四線城市甚至是鄉村,則更具有潛力。因為這些區域的商業形態單一,用戶購買渠道匱乏,往往價格也高很多。一般來說,村裡的農民除了自己種菜,只能去鄉鎮的菜場買菜,此時他對於品類、價格是沒有什麼選擇餘地的。
社區團購不僅在平臺運營者這邊沒有壁壘,在用戶那一端同樣沒有壁壘:依靠自己的熟人關係,自然下單買便宜貨是人人都願意的。因此,在這種極其依靠社區關係、地域特徵的市場中,最後能殺出一條生路的巨頭,必然要滿足當地人的需求。
社區小店作為城市的零售末端,如毛細血管般串聯起一個又一個居民生活區,他們是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眼下,網際網路平臺只是用10%的提成,置換了小店的集散、配送、貨架和私域流量,如果哪天拼多多、美團連這10%的收益都收回,團長們沒準會直接選擇把現有用戶導向直郵、直配業務。因此,社區團購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同行,合作的店鋪本身,附近的商超、菜市場也都是市場的有力爭奪者。
那些用戶在被低價吸引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品質、服務體系、客戶粘性和品牌效應都缺一不可。無論行業看似空間多麼廣闊,在依靠補貼戰的今天,訂單是否過千萬都不足為信。畢竟,真正的剛需一定是脫離補貼的。那些被補貼吹大的市場,都是虛假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