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4年7月9日
會議主持人:安徽電視臺經濟部主任韓玉春
主持人:
各位專家、各位同仁下午好!今天下午安徽電視臺在北京安徽大廈舉辦《第一時間》欄目運營研討會,在研討會開始之前我想先介紹一下我們安徽電視臺的領導和與會的幾位同志。首先參加這次欄目運營研討會的有王學鋒副臺長、廣告中心的副主任李豹、經濟中心副主任龔正。今天到會專家們還有媒體,我也在這裡通報一下。
《第一時間》是我們安徽電視臺60分鐘的大型直播類新聞欄目,03年7月8號開播,到今年7月8日整整1年的時間,欄目穩步攀升,最高收視點30.98%,成為廣大百姓耳熟能詳的欄目。《第一時間》符合欄目的整體定位和需求,該欄目秉承一個原則,就是以平民化的視角給百姓提供豐富的節目內容,經過一年的運作在安徽省內有較強的親和力、美譽度、權威性,成為安徽省的品牌欄目,今天下午請各位專家想研討一下,下一步如何提高《第一時間》品牌,聽聽各位專家的意見,首先我們請專家們看一下五分鐘頻道的推廣宣傳片。
今天下午我受安徽電視臺委託主持這個會議,我是安徽電視臺經濟中心主任。今天下午的會議日程第一項由安徽電視臺副臺長王學鋒首先進行一個發言。大家歡迎!
王學鋒(安徽電視臺副臺長):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下午好!我今天非常高興和大家相聚在首都——北京,各位專家、學者,各位媒體的同仁,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參加我們《第一時間》的運營研討會,我在這裡代表安徽電視臺對大家的光臨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剛才大家看到的五分鐘的宣傳片,應該說是2003年度網絡中心的推廣片,我們看到當時正值《第一時間》開播不到半年的時間,那時候就已經實現了每周超過10個點的結果。當時就能夠看到這檔欄目巨大的潛力。今天我們坐在這裡,正值《第一時間》開播一周年的時候,這一年裡這一檔欄目確實在很多方面突破和刷新很多的指標,引起我們很多的反省和啟發。確實在內部也在這個歷程裡面接受了很多的挑戰,在這裡允許我給大家簡要的介紹一下,這一檔欄目在我們安徽電視臺整個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起的相應作用。
這檔欄目經過一年來的培育,收視率突破30%,市場份額突破60%為標誌的成就,使得安徽電視臺整個歷史在收視點上被刷新,在區域性市場上收視份額也有突破,在廣告運營單位時間的創收指標上全面做了刷新。同時在很多的硬性指標上,也是歷史性的。這標誌著我們安徽電視臺近幾年改革發展的思考有了初步的成果,同時我們通過創建一流媒體的思考命題,在近幾年取得成果以後,開始做從媒體經營到經營媒體的重大戰略。也應該說,《第一時間》欄目是起到了一個裡程碑式的作用,它意味著我們安徽電視臺從媒體經營全面轉入經營媒體的偉大戰略時代。
首先講一講突破和刷新。《第一時間》欄目首先突破了原來的收視影響,是安徽電視臺有史以來收視率最高的欄目。在最開辦這個欄目的時候,我在會上說的要求很簡單,說好不容易撤銷兩個很好的自辦欄目,又準備辦一個不知深淺的《第一時間》欄目,在晚上收視能有多高,提出一個目標就是三個月實現三個點,六個月實現六個點,半年之內實現十個點,並且說如果達到央視平均收視率10個點的話,我請全臺欄目組吃飯,這個諾言我實現了,沒用到半年,只用到了3個月。而且在春節我們突破了20%收視點,這個收視點主要是在合肥調查的,合肥地區的搜集對整個自辦欄目衡量的權威性,大家都是公認的。實際上我們歷史上自辦新聞性欄目,無論放在什麼時段,在合肥地區收視率都未曾突破過10。在合肥地區原來6:30到7:30主要分成兩部分,一個是7:00—7:30是中央臺的《新聞聯播》,6:30—7:00是合肥市的《新聞聯播》。從《第一時間》開播之後,一下把所有觀眾的流量完全做了突破性的變化,這個時段變成了黃金時段,這個時段突破了所有的臺在這個時段創造的收視率,這個時段我們取得的收視率突破了我們臺建臺以來歷史上最好的收視率,從事最高收視率突破30%,在30%的時候市場份額突破60%,這是指周平均的收視份額。瞬間的收視份額突破了78.1%,是2004年5月31號晚上18:45分的時段。應該說這個突破是一個明顯的突破,意義也是很深刻的。不僅是收視率的突破,市場份額也有巨大的突破。收視份額的突破除了我剛才所說的這些,主要的標誌還是從2004年春節以後,大概是從3月21號以後,《第一時間》所有觀眾的收視份額超過50%。
另外廣告收益有很大的變化,因為這個時段前身是原來安徽有線一套節目,廣告收入主要是7:30—10:30,6:30到7:30廣告份額比較小,但自從《第一時間》開播之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10%、15%一下子上到了40%,現在佔的份額更大一些。現在有10倍都不止,甚至有20倍以上的效果。現在由最近廣告中心副主任李豹操作的《第一時間》欄目4個15秒專項招標會上,從效果上看《第一時間》一分鐘廣告,全年有上千萬的收入已經成為可能。另外這個欄目觀眾忠誠度非常高,體現在欄目所有的觀眾堅持每天從頭至尾的觀看,6:30到7:30轉換頻道很小,流出量很小。一樣培養成習慣就很難改變,忠誠度已經達到了80%。其他較低一點兒的忠誠度不在50%以上,在50%以下。所以《第一時間》欄目觀眾忠誠度非常的高,從收視率就可以看出來,在一個小時時間內,收視是異常的平穩。
其次講一講挑戰和更新。所謂挑戰我們表面看《第一時間》欄目如何如何好,很多兄弟媒體也去考察,我們業內也在探討,我們也在自我檢查和反省,也在逐步的提高過程當中。這也有本身自我努力和提高,相當自我挑戰。這個欄目的誕生,像目前的硬性指標的突破、歷史性的刷新,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種必然性,絕非偶然。在安徽電視臺近些年在媒體建設、自身發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但還需要不斷地自我挑戰,實際上《第一時間》欄目是自我挑戰的成果。我們最早明確的一個概念,就是想辦一檔老百姓都離不開的一檔電視欄目,這個要求從理論上來講完全可以,但實際上大家都很難從指標上描述。我們自己也沒有辦法用硬性的指標描述,是不是10%的收視率,收視份額達到30%是老百姓離不開呢?每天街頭巷尾研究都是《第一時間》的事呢?後來我們發現收視率萬一到了30%的附近,市場份額超過50%,甚至更高60%的時候,真的有把握這檔節目是老百姓每天離不開的。確實有收視習慣,讓人感覺到那個時候需要看這檔節目,那部分觀眾是不可缺少的,無論在什麼場所都可以去看,我們看到在保齡球館、餐廳、飯店不由自主的都會把臺定在這個欄目。當時提出這個欄目的目標定位確實引發我們很多的思考,進行了很多調研、研討、論證,我們也在研究怎麼辦一個老百姓真正喜歡的欄目。我們把全國所有收視率最高的欄目都收錄下來集中研討,找相關的屬性,在這個基礎上看看怎麼結合我們的實際創造性的開發一檔有可能在我們安徽是最受歡迎的欄目。
第一是挑戰時間。這個欄目的時間確實讓所有員工為之一震,決定辦到開播只用了28天,這是很難想像的。28天包括欄目的包裝、確定公司、內部的整合包括所有人員對現有欄目要做,而且要做到27號那一天,因為28好新欄目要上,演播室要改造,電源要改造,所有保障系統、總機、熱線電話很多保障系統要建,而且很多組織機構要建,人員安排,還有很多前期的工作要做,甚至包括包裝、炒作。最終我們只花了28天的時間,我們6月30日才開一個全中心的動員大會,成立一個欄目組,同時還要把原來的節目要做好。大家剛才看到的宣傳片也就是最早播出的欄目宣傳片,在那一天晚上實現了所有頻道每天晚上不少於幾十次的頻率對外推廣,計程車、機場、路牌、小區裡面的燈箱、條幅、報紙、新聞發布會,我們要求在一周知名度要達到70%,這個過程非常的艱苦,當時所有的部門都為這個欄目開闢做貢獻。後來大家發現集中力量辦一件事,最終還是可以實現的。欄目名稱也是挑戰時間特別的時效定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專門給《第一時間》欄目組租了六輛白色的桑塔納,作為《第一時間》專用的採訪車。還有六個接線員,六部電話,保證24小時發生的事當天播出。所以大家都非常清楚的認識到,110還有3416060還有120都差不多重要,好些人特別是平民百姓有什麼事首先想起《第一時間》熱線電話,現在已經成為慣例了,我們記者第一個到現場是很正常的事情了,一點兒都不奇怪。
第二挑戰空間。我們追求實效作為欄目的結果遠遠不夠,我們內部也做了很多整合的工作,機制建立的工作。在《第一時間》一開始的時候,內部人員已經完全打破了電視臺內正常的分配體系、組織結構。讓他們自己建立自己的機制,按照發稿量做分配,沒有資歷的限制,主要還是為了保證每天要採訪40條以上,每天播出量要有30條到35條。這個量首先保證記者每天至少有1條的可播出量,採訪量要大於40。從而使得《第一時間》欄目組成員能夠實現他們的決策轉變,真正把這一檔欄目作為自己的,有使命感的訴求。
第三,挑戰自我。應該說,《第一時間》欄目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他們每一個桌子底下都放一個雨鞋,一是要求,二是資源,三是必須。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天氣下雨的區別,每天都有30天的播出量,每天發生的事情,不管是下雨還是怎樣,該到都要到。還有一套雨衣,什麼天氣都可以採訪,還有一套衣服,什麼天氣出去採訪淋透了,不至於感冒,防止請假。大家可以看出來在這個集體裡面精神面貌是非常陽光的,非常有職業精神的,執行力也是非常強的。應該說在整個團隊本身也決定了這檔欄目會取得這樣的效果,反過來這檔欄目如果不是這樣的團隊,就不一定有這樣的效果。
無論何種挑戰都是對習慣思維方式的挑戰,也是對傳統方式的挑戰。這種挑戰帶來是觀念全面的更新,過去不敢想、不敢做,不等於現在不能想、不能做。我們覺得只要以滿足觀眾的需要為己任,就不難發現收視率運行的本質規律,不難發現觀眾的期待和信任點,不難喚醒觀眾的收視激情,從而不難實現這種突破、相應的挑戰。因此,我們從中也獲得了很多的啟發,從中也獲得了很多的反省和啟示。
再次,反省和啟示。《第一時間》帶來的反省是豐富是多方面的,最容易讓我們觸動的就是觀念上的觸動,所有人都沒有想到收視率是這樣的運行規律,現在收視率仍然沒有出現下降的趨勢,每個星期都有30個點,上限通道仍然沒有被破壞。我們原來預想6月份以後下降,因為6月份6點半下班,觀眾會發生變化,一年之後我們有很多的手法、編排、內容,可能有收視上的疲勞,有一些觀眾開始有一些別的想法,會有流動。實際上沒有像我們預想那樣,這個欄目到30個點的時候,就說了《第一時間》播出社會反響很好,收視率非常高,已經達到3.5%了,我們當時很高興。但很快均勻的上升,到每個月的幾個點,很快就5個點、10個點,15個點。當時我們聽到15個點都非常令人振奮,尤其是自辦欄目能夠做到15個點很難,但它不停,很快就16、17、18、20,仍然不停,就春節停了一下,掉了幾個點,但很快就修復了上升通道,一直漲到30點。有一天我預計會出現30點,那天天氣非常的差,不僅僅天陰還下雨,下的很大。下的沒有地方可以去,我想這裡面有1000個人裡面有10個人坐下來看電視,這樣就會突破30個點,果然就是5月30號那一天突破了30點,是因為天氣的原因嗎?後來每一個星期都有30個點,天氣也是晴空萬裡,這個上升空間沒有想到,欄目啊發展平坦也沒有想到,對於我們做幾年的電視人來講,還是有一點兒值得反思的東西,觀眾到底喜歡什麼樣的節目,不是我們原來想的那樣,我們怎麼精雕細刻一個節目,認為觀眾喜歡看,他就喜歡看嗎?不一定。後來我想起來,我從業廣告的幾年裡,覺得廣告市場每個月都在發生變化,到了夏天季節的品牌都是在春節以前,現在白酒12月份在8月份就開始出臺了,然後夏天的品牌到冬天春節一過就開始推廣了,變化頻率非常的快,我們觀眾也是這樣。我做過專項的研究和調查,同時我們國家權威的雜誌也做過分析,遙控器在觀眾手上的頻率,已經快到了1.2秒就可以看出這個節目好看,不好看。30個頻道搜索過來根本不需要花1分鐘,自己覺得很好看的節目很快就會停下來,因為我們眼球很熟悉我們的屏幕上,感覺這個欄目好看,值得看,感覺不值得看就不去看,但是我們辦電視的思維停留在比較早期,所以新聞性最少用第一段和最後一段,《第一時間》是直接進入主題。袁方老師和黃升民老師在談廣告學當中都談到了這些,我們覺得需要把《第一時間》做成一個信息流,而不要用太多傳統的新聞理論衡量,這是對觀念的認識和反省。由此,我們引發了很多的反省和啟發。
這檔欄目在全臺的戰略地位上是很重要的,首先從欄目本身來講,下一步要考慮這麼多的收視率和市場份額要幹的事情一定不是以追求市場份額和收視率。現在我們說,以前是讓觀眾滿意,現在我們下一步要做的是讓觀眾受感動。廣告營銷也是這樣,從讓客戶滿意到受感動,這就要在美譽度、滿意度上下功夫,讓人們愛他,《第一時間》要對自己的觀眾加以關懷,對於這一檔欄目來說,在這個頻道裡面起的作用是自辦欄目的龍頭,現在已經起來了,但還要延伸它的效益。對於經濟生活頻道,我們現在把他作為全臺第二套節目,從戰略上講,它很可能成為地面主頻道裡面主要是自辦節目,就是自辦節目,民生題材、生活類的,貼近老百姓、最受人喜愛的,收視率很高的平臺。從全臺的戰略來說,我們要在局部的,比如本土的電視頻道 ,區域性的市場比如安徽省內的觀眾群,要開始把省內的觀眾份額和收視率進一步做鞏固。從而加快從經營媒體進一步向經營品牌的方向發展。因此,今天應該說跟大家能夠相約在這裡,探討《第一時間》欄目的運營,是希望得到大家對這檔欄目關懷的建議和指導。在這以前,在座的一些老師也多次對我們安徽電視臺、安徽電視臺的節目、安徽電視臺的經營以及改革和發展提過很好的建議。今天有機會再次聚在這裡接受大家的指導和建議,我在這裡再次表示感謝!希望大家對這檔欄目的發展,下一步對全臺戰略的支持,具體到我們安徽電視臺的其他方方面面,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都可以在這裡提出來。我也代表安徽電視臺在這裡感謝在座的各位!我得講話就到這兒。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