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隨著亞塞拜然收回對納卡關鍵戰略地區的控制權,在戰爭中為其助力的土耳其進一步入駐南高加索地區:土耳其議會通過議案,批准總統埃爾多安向亞塞拜然派維和部隊。
而根據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俄羅斯達成的停火協議,俄羅斯全權負責納卡地區的維和任務。
俄外長拉夫羅夫已經強調,土耳其維和部隊不會被派往納卡地區,而是在納卡地區之外進行遠程監督。
此前,土耳其僅在亞塞拜然的一個軍事基地和一座機場有少量士兵。除了駐軍,土耳其更大的目標是在亞塞拜然飛地、與亞美尼亞接壤的納希切萬修建軍事基地,也是駐亞塞拜然的首個軍事基地。
近年來,從中東、非洲之角到賽普勒斯,土耳其的軍事足跡已經遍布各大洲。
據美聯社11月17日報導,當天,土耳其議會投票通過總統府提交的議案,批准埃爾多安向亞塞拜然派遣部隊監督阿亞停火,為期一年。
具體派遣士兵的人數有待埃爾多安決定。除士兵之外,文職人員也將被派往亞塞拜然。在土耳其議會的五個政黨中,四個政黨的議員都對派維和部隊投出了贊成票。
納卡地區的停火協議是由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俄羅斯三方籤署,土耳其並不在籤署國中。但從9月27日本輪納卡戰爭開始,土耳其就深度介入,為亞塞拜然提供了大量武器並從敘利亞招募僱傭兵協助作戰。
上周,土耳其與俄羅斯籤署備忘錄,計劃在亞塞拜然設立聯合監督中心,確保阿亞執行停火。
但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接受採訪時強調,土耳其的維和部隊不會被派往納卡地區,相關內容在三方籤署的停火協議中已經做出明確規定。
拉夫羅夫表示,土耳其觀察員只能駐紮在俄土聯合建立的停火監督中心。中心所在地「不靠近納卡」,觀察員將使用無人機等技術手段進行遠程監控。
根據停火協議,俄羅斯負責納卡地區的維和。今後五年,俄羅斯的1960名維和士兵、90輛裝甲車和380輛軍車將駐紮在拉欣走廊沿線和納卡地區,拉欣走廊是納卡地區連接亞美尼亞的唯一運輸通道。
五年後,如果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沒有提前六個月表示反對,俄羅斯的駐軍將自動延期。
自蘇聯解體以來,亞塞拜然一直與土耳其保持著密切聯繫,兩國早在1992年就籤署了軍事合作協議。雖然土耳其在亞塞拜然多個軍事設施派有少量士兵,但並沒有建立自己的軍事基地。
2010年,亞塞拜然通過新軍事準則,允許外國軍隊在亞塞拜然修建軍事基地,此舉也被視為對土耳其打開方便之門。多年來,外界一直猜測土耳其想在亞塞拜然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建立軍事基地。
紅點為納希切萬。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納希切萬位於亞美尼亞以西南,與亞美尼亞、伊朗和土耳其接壤。
土耳其與亞美尼亞有世仇。一戰期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國內的亞美尼亞人進行大屠殺,至少150萬亞美尼亞人喪生。在敘利亞戰爭中,亞美尼亞武裝支持庫德武裝,聯手對抗土耳其軍隊。
而納希切萬與亞美尼亞交界的邊境長達246公裡,與土耳其交界僅11公裡。土耳其一直將納希切萬視為確保國家安全的一環,常年為其提供援助,同時為亞塞拜然建在當地的軍事基地提供人員和裝備支持。
埃爾多安
曾稱,納希切萬一直處於亞美尼亞的威脅中,「因此土耳其、亞塞拜然和納希切萬的軍事合作是兩國關係的主要組成部分」。
土耳其親政府《沙巴日報》援引亞塞拜然媒體報導指出,本輪納卡戰爭開始前一個月,土耳其與亞塞拜然政府就在納希切萬建立軍事基地一事交換了文件。
除納希切萬之外,土耳其還計劃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所在的阿布歇隆半島建立軍事基地。阿媒體稱,建立軍事基地將把土阿的聯盟等級提升到最高級。
而納卡停火協議的籤訂進一步為土耳其的軍事基地計劃鋪路。根據協議,亞美尼亞同意亞塞拜然修建公路,連接亞塞拜然本土與納希切萬。
近年來,土耳其的軍事足跡已經遍布各大洲的熱點衝突區。
在中東,土耳其在伊拉克和敘利亞建有多個軍事基地,僅敘利亞北部就有六個;自卡達2017年被沙烏地阿拉伯等國斷交後,土耳其在該國修建新軍事基地,駐紮了約5000士兵。
在非洲之角,土耳其2016年在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修建了軍事基地,該基地也是土耳其在海外規模最大的軍事基地。
除軍事基地之外,土耳其在蘇丹、利比亞、巴爾幹半島的阿爾巴尼亞、土耳其人控制的「北賽普勒斯」都有駐軍。其中,「北賽普勒斯」有約3萬土耳其士兵。
在阿富汗、中非共和國、馬裡、科索沃、波赫等國,作為北約行動一部分,土耳其也派有駐軍。土耳其是北約第二軍事強國。
有分析人士指出,無論卡達、索馬利亞、亞塞拜然還是敘利亞,土耳其留下軍事足跡的大部分國家都曾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部分或者曾與奧斯曼土耳其關係密切。
伊斯坦堡經濟和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席烏爾根(Sinan Ulgen)在接受《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採訪時表示,土耳其執政黨採取的「土耳其海外強人」的敘事方式非常有利於埃爾多安吸引國內的支持者。
另一方面,美國對相關地區關注度下降以及「歐盟作為外交政策參與方的持續無效表現」,為土耳其的海外擴張提供了機會。
《沙巴日報》社論則指責北約其他成員國不作為,土耳其只能替其他成員國制衡俄羅斯:「雖然北約把俄羅斯視為威脅,但在俄羅斯影響力輻射的地區,土耳其比其他任何北約成員國做出的抗爭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