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陸有兩個傳統的「熱點區域」,一是位於地中海南側的巴勒斯坦地區,圍繞巴以衝突已經引爆過五次中東戰爭。
再就是位於黑海和裏海之間的高加索地區,車臣、南奧塞梯、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都屬於該地區,衝突和紛爭此起彼伏,難得消停幾年。
高加索山脈南側被稱作外高加索,分布著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個國家,都曾是蘇聯加盟共和國。蘇聯分解後各自獨立,此前被壓制的矛盾也隨之顯現,尤其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鬧得很不愉快,這其間有何深刻原因呢?
亞美尼亞面積約3萬平方公裡,人口300萬左右,亞塞拜然面積8萬多平方公裡,人口1000萬。體量既小、國力也算不上出眾,如果單憑兩國自身力量,也翻不起多大浪花,但該地區周邊國家很不簡單。
北面是俄羅斯,西側為土耳其,南面毗鄰伊朗,外高加索是被三個大國所圍繞的地區,難免會受到大國勢力的波及和影響,這是處於夾縫中的小國家無力左右的。
歷史淵源
亞美尼亞歷史悠久,開始於距今2500年前,一度曾是疆域遼闊的國家,範圍從裏海起沿地中海綿延到埃及。然而輝煌總是短暫,隨著周邊大勢力的侵入,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先後徵服並統治過這裡。
越悠久越倔強,亞美尼亞雖然式微,但從未放棄過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基督教為單一宗教的國家。在長期異族統治過程中,亞美尼亞滅而復立、立而復滅,一直挺到如今。
放眼四顧,亞美尼亞的「左鄰右舍」除了喬治亞信仰東正教(基督教一個支系),餘者都是堅定的伊斯蘭國家。這使得亞美尼亞在被伊斯蘭勢力控制時期,不同程度的受到「異教徒」式的歧視和迫害。
在奧斯曼統治期,高加索成為土耳其和沙俄爭奪的焦點,亞美尼亞人更傾向於信仰接近的俄國,這令土耳其十分痛恨。一戰期間,打了敗仗的土耳其以「幫助俄國人」為由,對境內亞美尼亞人實施種族滅絕,受害者數量在100~300萬之間,由此亞土結下難以解開的世仇。
亞塞拜然被稱作西亞通往東歐的十字路口(亞美尼亞也是),一般認為是高加索本土居民和波斯人融合而成,雖然他們使用突厥語言,但在血統上與伊朗更為親近,今伊朗境內也有不少亞塞拜然族。
與亞美尼亞相比,亞塞拜然的歷史顯得短暫而簡潔,該民族直到十九世紀末才最終形成。在十九世紀初沙俄控制亞塞拜然之前,此處更多由波斯各王朝統治,大多數亞塞拜然人是什葉派穆斯林。
以上敘述說明一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雖地理位置相鄰,但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上,分屬不同的體系,這使兩國事實存在著隔閡。
再換一個角度,如果亞、阿兩國產生爭端,土耳其和伊朗更傾向於亞塞拜然,而亞美尼亞和俄羅斯間相隔著喬治亞,即使有心支持也略顯鞭長莫及。
爭端焦點
歷史演變過程似乎給兩國開了個大玩笑,在亞塞拜然境內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4400平方公裡),九成居民是亞美尼亞人。反之在亞美尼亞與伊朗之間,有塊亞塞拜然的「飛地」納希切萬(5500平方公裡),九成九的居民是亞塞拜然人。
這種情況看似反常,是如何形成的?
通過對奧斯曼土耳其和波斯的一系列戰爭,沙俄成為大贏家,將外高加索納入版圖,這使得納—卡地區大批穆斯林遷移至波斯,同時沙俄許下優厚條件,誘使亞美尼亞人遷居到此,從而改變了該地區的民族結構。
到了蘇俄初期,為獲取亞美尼亞的支持,將納—卡地區、納希切萬和贊格祖爾(分隔亞塞拜然和納希切萬的那片土地)分給了亞美尼亞。
考慮到這麼分土耳其會不樂意,當時蘇俄羽翼未豐,為了穩住土耳其,制定的最終方案是:贊格祖爾給亞美尼亞,納—卡和納希切萬給亞塞拜然,雖然亞美尼亞對該方案頗有微詞,但都被壓了下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蘇聯已進入尾聲,對邊疆區控制力度減弱,納—卡地區爆發阿族和亞族的大規模衝突。蘇聯解體後,衝突升級為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之間的戰爭。
地處亞美尼亞後院的納希切萬,也和亞美尼亞互相進行封鎖,土耳其明確支持亞塞拜然,但懾於部署在亞美尼亞和土耳其邊境的俄軍,未敢直接插手。
後經多方調停,亞、阿兩國戰爭告一段落,但相互間小衝突延續至今。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矛盾構成複雜,既有歷史原因造成的民族和土地爭端,又不乏周邊大國勢力的參與,徹底解決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