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索這個名稱估計許多朋友都不陌生,因為這個名稱在近年來始終伴隨著不少熱點事件,比如車臣危機,比如格俄爭端,又比如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久拖不決的領土爭議等。而且還不僅如此,在歐美地區,「高加索人」(Caucasians)這個名稱的意義還遠遠超越了「高加索地區的民族」這個含義,而是成為了所有白人的正式稱呼。那麼高加索地區究竟有何特殊,它的歷史與現實又是怎樣的呢?
高加索:傳說與宗教
首先說明一點,歐美國家把白人稱為高加索人主要是基於19世紀德國一些人類學家提出的人種劃分理論,這個理論在現代其實早已過時,但這個名詞因為曾得到廣泛使用,所以現代仍然得到了沿用。但名詞本身已經成為約定俗成,並沒有特殊含義了。不過雖然「高加索」在這個名詞裡沒有特殊意義,但高加索地區可以說從很早開始就是不同文明的交匯處,所以好幾個文明從搖籃期開始,高加索這個地區就在其中擁有了一些象徵意義。比如在希臘神話中,這個世界是由幾個天柱所支撐起來的,而其中一個就位於高加索。而在普羅米修斯為人間盜來火種之後,宙斯為了懲罰他就將他綁在了位於高加索的天柱之上。而在波斯神話裡,高加索山區與傳說中環繞已知世界的卡夫山有關,是世界重生之戰的戰場。
而這些神話可以告訴我們的是,這個地區在很早就被幾個不同文明所知,因此也可以說在很早就成為了不同文明交流與衝突的場所。當然離高加索最近的文明還是波斯文明,所以早期的高加索地區其實最主要的影響還是來自波斯的影響。來自波斯的米底、阿契美尼德、安息和薩珊波斯都曾經將高加索地區全部或部分納入自己的領土,所以亞美尼亞在早期的主要宗教也是發源于波斯地區的拜火教。特別是安息帝國時期,統治亞美尼亞的王族其實就是伊朗安息帝國的一個支脈,所以從公元1世紀到公元6世紀也是亞美尼亞的安息王朝時期。
但亞美尼亞的安息王朝卻在公元4世紀和位於伊朗的安息王朝發生了決裂,原因就是在公元301年亞美尼亞的安息王朝改換門庭,開始把基督教作為國教,而亞美尼亞安息王朝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基督教列為國教的國家,因此這也使亞美尼亞在基督教歷史上具有了比較重要的地位。在亞美尼亞將基督教列為國教後不久,其鄰國喬治亞也轉信了基督教。但不久之後,高加索地區再次被來自伊朗的薩珊波斯帝國所主導,但這一次薩珊波斯卻沒有使拜火教重新成為當地的主導宗教。
不過從公元7世紀開始,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薩珊波斯很快被阿拉伯帝國滅亡,而阿拉伯的影響也很快波及到了高加索,伊斯蘭教也開始傳入當地。而在同時,受東羅馬帝國影響的阿布哈茲王國以及信仰猶太教的突厥可薩汗國也先後建立,高加索地區逐漸形成了阿拉伯人、東羅馬人和突厥人三方對抗的形勢。到公元12世紀,喬治亞王國崛起,其國王大衛四世將周邊的伊斯蘭教徒全部驅逐,成為了高加索地區的霸主。在公元1194年到1204年,喬治亞女王塔瑪麗還率軍擊退了塞爾柱突厥人的入侵,其疆域最大時涵蓋了今天伊朗北部、土耳其東北部和整個北高加索地區。而在東羅馬帝國在公元1204年被十字軍滅亡之後,喬治亞一度成為近東地區最核心的基督教國家。
蒙古徵服與三方角力
但好景不長,僅僅10幾年後,橫掃歐亞的蒙古軍隊入侵高加索,雖然由速不臺和哲別率領的蒙古第一次西徵軍在幾次擊敗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聯軍之後將主攻矛頭對準了基輔羅斯,使高加索暫時逃避了被徵服的命運,但蒙古西徵的附帶影響在公元1226年就幾乎使喬治亞被滅亡。當時被蒙古軍隊一路追擊從中亞逃到了高加索地區的花剌子模王子札蘭丁要求喬治亞王國支持自己與蒙古人作戰,被拒絕之後他率軍大舉進攻喬治亞,並一度攻陷了其首都提比里西,此戰過後喬治亞迅速衰落,10年之後在蒙古第二次西徵期間被蒙古軍隊徵服。而亞美尼亞各王國則與蒙古人關係更加緊密,時任卡拉巴赫大公的哈桑·賈拉揚甚至曾兩次前往蒙古帝國首都和林朝拜蒙古大汗,而在突厥人入侵高加索時一部分逃到了中東的亞美尼亞人則建立了乞裡乞亞亞美尼亞王國,這個國家在蒙古第三次西徵時成為了其主要盟友,為其出動了大批軍隊。
而此後,高加索地區成為了第二次蒙古西徵所建立的金帳汗國和第三次蒙古西徵所建立的伊兒汗國反覆爭奪的地區,後來主要被伊兒汗國所控制。在公元14世紀伊兒汗國崩潰之後,伊兒汗國的餘脈丘拜尼王朝和札剌亦兒王朝又成為了當地的主宰,之後被稱為世界徵服者的帖木兒在公元1386年到1403年之間曾經至少8次入侵高加索,而帖木兒的入侵使原本在可薩突厥時期和塞爾柱突厥時期就進入了高加索的突厥人群體得到明顯壯大,外高加索地區的另外一個主要民族亞塞拜然人在此時也基本形成。持續不斷的戰爭使高加索地區分裂成了許多很小的王國,又為後來的幾個地區強權將其納入各自的勢力範圍鋪平了道路。
在帖木兒的侵襲之後,高加索地區就成為了奧斯曼、俄羅斯和伊朗三國角力的舞臺。在公元16到17世紀,奧斯曼帝國和由亞塞拜然人建立的伊朗薩非王朝在高加索地區進行了長期的爭奪。最終在公元1555年雙方達成了平分高加索的協議,高加索東部地區由薩非王朝控制,西部則歸屬奧斯曼帝國。但不久之後,俄羅斯這個新來者又再次打破了當地的權力平衡,俄羅斯首先佔領了北高加索部分地區,之後它先是在公元19世紀初強迫薩非王朝放棄了自己在南高加索的領土,然後又通過俄土戰爭將奧斯曼從高加索西部逐出。在公元19世紀後半葉,俄羅斯又將高加索北部完全徵服。而在此期間,原本是高加索北部主要民族且信仰伊斯蘭教的切爾克斯人幾乎被整體驅逐到了奧斯曼帝國。此後,俄羅斯基本上成為了高加索地區的霸主,一直持續到蘇聯解體時為止。
20世紀及蘇聯解體之後
雖然俄羅斯在公元18世紀末就已經基本控制了高加索地區,但因為之前伊朗和奧斯曼都曾長期統治過高加索地區,所以這些國家都分布有大量高加索人。其中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就分布有上百萬亞美尼亞人。而在奧斯曼帝國逐步衰落,其所佔領的基督教地區相繼獨立之後,奧斯曼境內對同樣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的敵視情緒不斷增長。而俄羅斯在其佔領的高加索地區驅逐伊斯蘭教徒的行動更進一步激化了奧斯曼對亞美尼亞人的敵視。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同盟國陣營的奧斯曼很快被協約國陣營的俄羅斯在戰場上打的大敗,之後其戰爭部長恩維爾帕夏開始公開指責境內的亞美尼亞人是內鬼,之後奧斯曼帝國開始了大規模關押、驅逐和屠殺亞美尼亞人的行動,後來的研究估計在1914年到1918年之間總共有30萬到150被屠殺,這一事件也成為了20世紀最著名的種族屠殺事件之一。
在1917年俄羅斯帝國崩潰之後,高加索地區的亞美尼亞、喬治亞和亞塞拜然曾經短暫的聯合成一個名叫外高加索聯邦的國家,但很快分裂,而起因之一就是在21世紀還在困擾外高加索3國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下稱納-卡)爭端。納-卡地區主要居民是亞美尼亞人,但也長期受到亞塞拜然的影響。所以外高加索聯邦分裂後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就為爭奪此地爆發了戰爭。後來在蘇聯紅軍的主導下,外高加索聯邦重建並成為蘇聯創始加盟國。不過在1936年,這個加盟國又重新一分為三,納-卡地區被劃入亞塞拜然,但亞美尼亞人對此一直心存不滿。而在蘇聯末期,納-卡地區的領導人利用蘇聯改革之機,於1988年自行舉行全民公決,宣布當地併入亞美尼亞。之後兩族人迅速在當地發生了衝突,並在蘇聯解體之前就演化成了局部戰爭。而在蘇聯解體之後,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公開參戰,戰爭一度升級。目前該地建立了一個沒有得到國際承認的「阿爾扎赫共和國」,它雖然得到亞美尼亞的支持,但在國際上仍然被視為亞塞拜然的一部分。
而喬治亞在蘇聯解體之後則很快爆發內戰,其主要原因是喬治亞境內也存在著好幾個不同的民族,除了喬治亞人之外,還有南奧塞梯、阿扎爾和阿布哈茲等。在蘇聯解體前後,這幾個民族也有了從喬治亞分裂出來的願望,之後也很快演化成武裝衝突。雖然在1995年之後,當地局勢一度緩和,但不同民族之間的矛盾並沒有解決。最終這些矛盾在21世紀初再度激化,最終引發了2008年的格俄戰爭。
所以基於極其複雜的歷史變遷,外高加索三國在蘇聯解體之後各種民族與宗教矛盾錯綜複雜,因此發生了許多紛爭,對其國家的發展也都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在2019年,這三個國家的人均GDP大約都在4000美元出頭,在前蘇聯國家中都排在了相對靠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