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盤繡:一針兩線,上拉下盤,繡出土家母女情

2021-01-12 中華網文化頻道

「一針兩線,上拉下盤。」針頭線腦在土族阿姑李發秀指尖遊弋如魚,七彩絲線盤繡之處,土鄉獨有的「富貴不斷頭」圖案鮮豔奪目。

57歲的李發秀出生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該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為中國唯一土族自治縣,盤繡則是流傳在這個人口較少民族中,傳承在母女之間的獨有繡法。

 土族是個能歌善舞、酷愛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飾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麗的算是土族花袖衫。這是土族女人的傳統服飾,土族語稱作「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等七種色料的布或絲綢製作成套袖,縫於長衫上。由於土族女人喜歡穿五顏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們習慣稱她們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鄉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鄉」。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繡,尤其是盤繡技藝最集中的反映。

「盤繡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是判斷心靈手巧的標準,針針都能見功底。」從7歲開始學盤繡,到現在,李發秀的「繡齡」已有五十年之久,「阿媽說姑娘家不會繡會被人看不起,連我自己的嫁衣都是自己繡的。」

按照土族傳統,土族女人在出嫁前,首先會在娘家辦一個個人繡展,將自己繡制的衣服、佩飾、鞋襪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後還要在婆家利用新婚慶典之機,向婆家人、親戚朋友們展示自己的繡品,並向婆家親人贈送自己親手繡制的物件。土族女人有了自己的兒女後,又會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手把手將刺繡技藝悉心傳授給女兒。

在李發秀看來,盤繡中的「一針兩線」代表著母女之間的親密無間,而「上拉下盤」則寓意無微不至。

盤繡在土族人的生活中處處可見,從頭飾、衣領、腰帶一直到枕巾、針扎、荷包,最常見的圖案有八寶、彩雲、太極圖、富貴不斷頭、八瓣蓮花等。

具體從什麼年代流傳下來的此繡法,李發秀們也不知曉,只知道在青海省都蘭縣發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出現過類似盤繡的刺繡品。若據此推算的話,早在公元四世紀左右,盤繡工藝便已經發軔。

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2007年,李發秀被中國文化部門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傳承人。

在此之前,李發秀並未覺得自己手中的繡製品有什麼稀奇,自從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後,李發秀自覺肩上的擔子重了一重。「近年來,雖然土族盤繡的花色多了起來,但大多年輕人因為工藝複雜、耗時長已再不願意學習(這門手藝),況且盤繡也沒有機器可以替代。」

李發秀意識到,土族盤繡若想得以傳承就必須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同時還要培養一大批熱愛土族盤繡的新人。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李發秀在青海文化部門推薦下參加了民間藝術品「中國故事」展,此後盤繡這種傳承著土族母女之間情感的「非遺之花」獲得中國織繡精品大展金獎等多項榮譽,並在聯合國婦女大會操作表演。

2009年開始,在當地文化部門支持下,李發秀也開始定期在家鄉多個土族聚居村子裡開起了培訓班,主要培訓30歲至40歲的婦女,幾年下來,李發秀培訓了約1600人次。

「現在除了打工,空閒的功夫就在做盤繡。我們這些跟著李發秀學過盤繡的『徒弟』都會直接叫她發秀阿媽。」在家住互助縣丹麻鎮的完嬤爪吉看來,李發秀就是她們心頭的一柱『心香』,跟著她學土繡讓她們分外踏實。

相關焦點

  • 土族盤繡:見彩虹
    而傳承歷史悠久、製作工藝獨特的土族盤繡,就是土族人民用歲月織就的彩色歌謠!土族盤繡藝術主要流傳在甘肅互助縣東溝、東山、五十、松多、丹麻等鄉鎮。在青海省都蘭縣發掘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出土有類似盤繡的繡品,由此可知,4世紀左右盤繡工藝已經出現。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
  • 物言非遺|土族阿媽們願用畢生傳承的一門手藝——土族盤繡
    ,為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錯銜接地帶,土族獨具特色的刺繡藝術盤繡就產生在這一地區。土族盤繡·藝術特點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豔奪目。千針萬線繡出民族文化產業的繁榮和富強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
  • 古老盤繡,繡出民族文化新產業
    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用紅、黃、綠、藍、橙、紫、白等七色繡線在上面繡制,配色協調,鮮豔奪目。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繃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
  • 青繡印象|盤活土族盤繡,高原盛開太陽花
    翻越著一座座山間的一村一寨,疼惜著繡娘的粗糙雙手,幾千次苦口婆心一句句掏心窩的話,上萬場等待與守候,蘇曉莉就像高原上那朵熱情的「太陽花」,閃耀著奪目的光芒,在青海的高山草甸上譜寫了一曲脫貧的奮鬥之歌。盤繡,生在深山人未知一朵飛針走線下的太陽花,在青海的高山草甸上靜待了千年,因為地理環境閉塞,它的美麗沒有在更廣闊的天空下綻放。這朵太陽花,就是土族姑娘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傳統美術工藝——土族盤繡。直到遇到了蘇曉莉,一個三個月可以翻山越嶺走遍120個村子、4000多個農戶,堅韌不拔的回族女子,這項古老傳統的刺繡藝術,才如太陽花一樣閃耀。
  • 土族盤繡,相親先要「擺針線」針線好姑娘才嫁得好
    這指尖上的「彩虹」並非虛言,從李大姐的選線中就能看得出來,原來,盤繡須選用上等絲線,每種顏色色彩的搭配要根據繡品的規格、內容而定,她準備繡的一幅「太陽花」紋樣,在土族傳統中喻意為富貴長壽,為了達到鑲色和順,每種色彩要從深到淺配十多個色級的繡線,「只有這樣才能配色協調、鮮豔奪目。」
  • 盤繡故事——盛開在高山上一朵瑰麗的花朵
    ,所出土的絲織品上的幾何圖案,和今天土族盤繡常見的圖案如出一轍,這或許就是吐谷渾和土族血脈相承的一個物證。盤繡是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且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匯集著土族古老文化的深刻內涵。盤繡的操作方法為一針兩線
  • 土族繡娘 飛針走線「繡」出美好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土族繡娘 飛針走線「繡」出美好生活】8月21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姚馬村,76歲的省級非遺傳承人麻寶琴一邊飛針走針,一邊樂呵呵地介紹著自己手中的盤繡作品。十多年前,麻寶琴背著自己的盤繡作品,到附近的景區售賣,開了姚馬村先河。原本婦女農閒時的手藝,竟然也能賣出錢來,從此,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加入了繡娘的行列。
  • 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入駐平安袁家村青繡坊
    為加大「青繡」之土族盤繡宣傳、傳播與交流,拓展營銷渠道,助推盤繡產品更早更快走進市場,融入現代生活。3月7日,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平安袁家村青繡坊,設置了土族盤繡區域銷售點。此次在袁家村建立土族盤繡銷售點,主要是利用現有的文化旅遊資源,讓更多人了解和發現土族盤繡這項民族技藝。袁家村是除了特色小吃,還有河湟剪紙、撒拉族刺繡、化隆回繡、互助盤繡、彩繪等傳統藝術品並存的一座小鎮。遊客走在古色古香的傳統街道時,更容易對老工藝、老藝術產生深厚的感情,進而去了解民族文化。
  • 土族阿姑「繡」出新生活
    「在我們青海,土族阿姑人人會手藝,她們抱著娃,繡著花,就能發家致富。」11月26日,在活動現場,哈承清拿出手邊竹籃裡的一件件盤繡作品,向參加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動的外國嘉賓介紹。前不久,哈承清組織廣大繡娘做了一次青繡編織的網絡直播,當晚賣出盤繡作品20719件,網絡關注人數達300多萬人,這樣的效果,讓她和所有參與直播的繡娘們沒有想到。「第一個沒想到的是,網絡上,有數百萬人還在關注這些古老的,即將失傳的手工藝術;第二個沒有想到的是,古老的手工藝品的市場是全網、全國、全世界性的。」
  • 青海最具特色的文化符號—青繡
    河湟刺繡主要以平繡為主,還有盤繡、拉鏽、網繡、鎖繡等繡法。土族盤繡青海省互助縣土族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中國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調,鮮豔奪目。土族盤繡針腳細膩、層次鮮明。
  • 古壁丹青色,新花綺繡紋
    盤繡是中國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 盤繡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複雜巧妙,匯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勤勞、樸實的土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傳統的民族刺繡藝術,她們的刺繡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巧奪天工。
  • 土族阿吾阿姑繡進「大市場」
    本報記者 陳俊 攝本報記者 陳 俊「哈嘍,大家好,又到了節目開播的時間了,今天繼續介紹土族文化、盤繡技術及手工藝品。」「對,我身上穿的這件就是土族姑娘出嫁時的新娘裝,上面的圖案是繡娘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純手工製品,服裝款式經過改良,更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具有修身效果,穿在身上可以有效襯託出女性的苗條、端莊和嫵媚,有需要的可以通過我們訂製噢。」
  • 哈承清:在時代激流中堅守盤繡傳承
    為了探索一條集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完美結合新路子,2007年9月,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哈承清也從一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肩負組織重託,團結和帶領公司一班人,搞調研、作設計、抓培訓、促生產、勤推介,一步一個腳印地上路、前行。
  • 唯愛工坊×土族阿媽 攜手共造最in公益盤繡潮牌
    為了幫助有傳統手工技藝的貧困阿媽們提升盤繡商品價值,獲得有尊嚴且持續的收入,今年 5 月開始,唯品會攜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共同建立「唯愛·媽媽製造青海盤繡合作社」,為阿媽們提供技能和知識培訓,幫助她們發揮技藝特長,並發揮自身的網際網路連接屬性、技術能力與電商優勢,推出特色電商公益平臺 「唯愛工坊」,為阿媽們的產品提供免費的包裝設計、技術運營、傳播推廣
  • 每天繡一針,一生能繡出一副恢宏大氣的雙面繡嗎?
    美好的東西,都需要我們去主動追求繡一針就是說生活就像繡花一樣。先要有一個大方向,不管是山水也好,花鳥也好,定了圖案,然後每天至少繡上一針。每天至少繡一針的時候,可能就會一時興起,繡上十針八針,繡上百針千針,因為很多時候最難的是開始行動,一旦開始了,多做一點就會變得很簡單也很自然。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的開始,卻總有一天能讓我們秀出一副磅礴大氣的雙面秀來。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
    當地土族婦女足不出戶參與盤繡製作。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
  • 這麼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的青繡!
    ,兩名盤繡藝人正在製作土族盤繡。互助盤繡是絲線繡用七色繡線協調配合繡出的盤繡鮮豔奪目、樣式繁多圖案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皮繡,是用毛線、皮繩、馬尾、馬鬃、絲、絨等在各類皮張上通過盤、攢、堆、編等針法繡出的民間刺繡藝術品原始古樸
  • 一支針、幾根線、簡單幾步就能繡出超可愛的卡通小豬
    繡繃的使用方法:1.繡繃螺絲擰松內外圈分開;2.內圈放下面,上面依次是布和外圈;3.外圈壓下把布邊夾在內外圈之間;4.調整螺絲和布邊將布面繃平整。繡線剪60cm左右,從中抽出1股,穿針之後線兩端末尾合在一起打結,刺繡過程中實際使用的就是2股線。
  • 端午節「青繡」和香包更配
    臨近端午節,在海東市大大小小的市場,人們的眼睛總會被那一串串造型各異、外表精緻的香包所吸引,尤其是香包上栩栩如生的圖案,更是令人讚嘆。    在這精緻香包的背後,是一個個民間繡娘的辛勤付出。在端午節前,記者採訪了海東市的三個繡娘,探尋香包背後的「青繡」故事。
  • 雙面繡教程
    雙面繡小巧,好繡,實用性也強,很多朋友都喜歡.但是裡面繡好了卻出現了問題,外面的鉤邊不知道怎麼處理.下面我用圖片來詳細的說明一下,和大家分享我小小的心得 1.先選擇一根合適的縫合線,顏色要和所繡的雙面繡配合,或者用白色線,在白布上完全看不出痕跡的  2.將線從一個面的隨意的一個點穿過去,注意,要保證打結的那端不會從孔中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