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盤繡,繡出民族文化新產業

2021-01-15 青海新聞網

土族盤繡技藝傳承人李發秀向女兒傳授盤繡技法。

班彥村盤繡園展廳。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縣,猶如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鑲嵌在祁連山下、湟水北岸。自然景觀顯示出的雄渾、高遠、古樸、純淨,以及豐富的文化遺存和多彩的民族風情,構成了一道道令人神往的西部風景線。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進程中,土族人民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而傳承歷史悠久、製作工藝獨特的土族盤繡,就是土族人民用歲月織就的彩色歌謠!

走近古老的土族盤繡

據考古發現,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吐谷渾墓葬中就發現了類似盤繡的繡品。由此可以推知,最晚在公元4世紀左右,盤繡技藝已經發軔。

據互助縣盤繡研究者介紹,土族盤繡具有濃鬱的民族氣息,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繡法多樣。主要表現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上,土族人的頭飾、衣領、衣胸、辮筒、腰帶、圍肚、鞋襪以及枕巾、針扎、荷包、菸袋、背包等都蘊涵著盤繡技藝,精工耗時,繡品經久耐用,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用紅、黃、綠、藍、橙、紫、白等七色繡線在上面繡制,配色協調,鮮豔奪目。

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繃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盤繡的圖案構思巧妙,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包括法輪(土語稱為「擴日洛」)、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雲紋、菱形、鳥雀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

土族盤繡對彩線的運用,顏色的搭配,都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胸花」一般用盤線繡太極圖、八卦圖等,顏色嬌嫩、鮮活,栩栩如生;衣領一般修飾邊沿,用金線盤繡「富貴不斷頭」、各種花卉等。姑娘們結婚用的「達博布」,是比較大的服飾盤繡,有一丈二尺長,一般為墨綠棉布。帶子兩頭都繡花,一頭最小的為三個眼子,大的有四五個眼子的。各個眼子都用不同的圖案組成,有太極圖、八卦圖、喜鵲登梅、孔雀棲牡丹等等,色彩繽紛,層次豐富,而且帶子兩頭的圖案都要對稱。一付「達博帶」,就是一件盤繡藝術珍品。最常見的圖案有「八寶」「雲氣」「太極圖」「富貴不斷頭」「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老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以及十二生肖等。運針細密均勻,圖案生動形象,疏密得當,融疊自然,色澤鮮明流暢,平整洗鍊。

土族盤繡技藝傳承人麻寶琴。

土族盤繡在中華刺繡百花園中一枝獨秀。其技法獨特,用料考究,工序複雜,針法嚴整,圖案精美,一件盤繡品雖然費工費料、費時費心,但一經完工,即成盤繡珍品,可以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褪色,不松線,長久保持著獨有的神韻。

土族盤繡繽紛的色彩奪人眼目,逼真的圖案或隱藏著古老文化的神秘,或寄託著美好的祈盼,用心用情繡出的盤繡品在形、色、質、意等方面都體現出了極高的審美價值。

土族盤繡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過的五十鎮班彥新村,已經將「土族盤繡」列為該村精準扶貧產業項目,成立了班彥村土族盤繡產業協會並建設「盤繡園」,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遺文化產業,帶動該村繡娘們增收致富奔小康!目前,全縣有兩萬餘名婦女從事土族盤繡工藝品的製作,使盤繡這一古老的手工藝得到傳承和發展,實現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

盤繡在她們手中大放異彩

土族盤繡離不開李發秀和麻寶琴這樣的傳承人。

李發秀是該縣丹麻鎮人,做盤繡已經有大半輩子了。

走進李發秀寬敞明亮的莊廓院落,只見牆上掛的、床上擺的、桌上鋪的,家中隨處可見她繡制的精美絕倫的繡品,圖案有孔雀戲牡丹、寒雀探梅、神仙魁子等土族傳統紋樣,讓人仿佛置身於土族盤繡博物館。

在李發秀的工作檯上,整齊地擺放著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絲線。幾幅已完成的繡品,有姑娘的嫁衣,有小巧的掛件,還有裝了畫軸的藝術品,色彩豐富,圖案多樣,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說,一幅精美的土族盤繡,就是一片祝福的祥雲,帶給人的是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美好祝願。

土族古老的民間婚俗中有「擺針線」的習俗。女子出嫁前,要把自己製作的出嫁時所穿戴的頭飾、服裝、鞋襪、飾物等展示給親友們看。在新婚慶典時,還要向婆家人和參加婚禮的親友們展示,並贈送自己親手繡制的物件。所以,土族女孩子從小就跟母親或姐妹學習刺繡技藝。

李發秀從8歲開始隨母親學習盤繡技藝,14歲時學會了土族盤繡的多種針法和基本構圖,18歲就親自製作完成了自己的嫁妝。

李發秀的老伴趙永學說,因為李發秀繡功出眾,他當時雖然還未見李發秀一面,便認準了這個姑娘勤勞樸實、心靈手巧,高高興興地定下了這門婚事。

如今,趙永學已退休在家,喜歡美術的他,經常給李發秀設計刺繡圖案。他們的一子二女都已成年,二女兒趙綺在互助縣電視臺上班,工作之餘便跟母親學習盤繡。李發秀繡制的盤繡佛像,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對盤繡技藝進行大膽創新!

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舉辦,李發秀被青海省推薦為土族盤繡藝人的代表,參加了大會上的「中國傳統工藝技術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動。當李發秀帶去的色彩豔麗的繡品出現在展臺上時,吸引了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貴賓駐足觀看,大加讚美。

正是這一次活動,為藏在「深閨」中的土族盤繡贏得了走向世界舞臺的機會。當時,有一位叫凱洛的加拿大女士,對李發秀的繡品很感興趣,當場就定製了很多繡品。第二年,凱洛女士又來到中國,專程遠赴青海拜訪了李發秀,為即將到來的聖誕節購買了多件繡品。李發秀通過與這位外國友人的交流,意識到盤繡繡品不僅是土族人民的摯愛,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這激發了她弘揚和傳承土族盤繡的熱情。

從此,李發秀對盤繡的藝術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她做的繡品不僅數量多,而且在構圖、用色等方面都有了長進。2008年,李發秀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祥雲小屋」的民間藝術品「中國故事」展覽活動。2009年,她的盤繡作品在「錦繡中華」中國織繡精品大展中獲金獎,為土族盤繡增添了新的光彩。

身為土族盤繡技藝傳承人,李發秀意識到,土族盤繡要走向世界,必須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在繡法上,她融合其他刺繡技藝;在圖案設計上,她在保持傳統花草鳥禽圖案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時代元素;在種類開拓上,她除了繡制常用的服飾外,還開發了香包、荷包、掛件等實用性的種類。同時,她將盤繡的底料,從傳統的黑棉布換成織錦緞,使盤繡更加美觀。

對李發秀來說,土族盤繡已經融入了她的生命。

今年已75歲高齡的土族盤繡傳承人麻寶琴,由於從小受母親的影響,對土族盤繡這一古老的民間手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師從母親學習盤繡技藝。她的盤繡作品做工精湛,色彩豐富,形象生動,線條細膩,特色鮮明。

幾十年過去了,她已經成為了土族盤繡方面頗有造詣的大師。

麻寶琴上小學時,看到母親在田間忙完農活後回家擺弄起針線,麻寶琴就暗下決心:自己也要像母親那樣繡出漂亮的盤繡。有一天,她終於鼓起勇氣向母親說明了自己想學習盤繡的意願。出乎她的意料,母親不但沒有責備她,反而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每個土族女人必須要有繡工。將來你只有繡得好,才能嫁得好。從此,母親開始手把手地教她。

後來,麻寶琴出嫁到鄰近的東溝鄉黑泉村。由於盤繡需要去縣城買針線,但家裡拮据,她便省吃儉用,買來絲線經常繡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十幾年如一日的勤奮練習終於有了可喜的回報。隨著家裡的境況漸漸好起來,家裡人也非常支持她。她的盤繡運針細密均勻,圖案生動形象,融疊自然流暢,件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有一年春節,麻寶琴有個遠房親戚來她家拜年,看到家裡眾多的盤繡作品,突發奇想地對麻寶琴說:既然你的盤繡作品這麼精美,為什麼不把它向縣上、省裡推廣呢?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愛它,盤繡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啊!

麻寶琴心裡一亮。於是,她用自己的積蓄去縣城買回了大量的針線、布料,騰出家裡的一間房子作為盤繡加工房,召集姐妹們和她一起製作、推廣土族盤繡。她們把繡出來的作品精心地保存起來,逢年過節就拿到縣上去展覽。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外地投資商看到了她們的展覽,心想:如此精美的刺繡作品如果予以推廣,被產業化以後就會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效益,因為民族的藝術是極具吸引力的。於是,他找人聯繫麻寶琴,請她們到加工坊帶徒弟,麻寶琴欣然答應了。她的那些徒弟們在經過幾個月的學習之後,已經有很多人能繡出漂亮的圖案了。日積月累,加工坊的影響越來越大,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前來學習、交流。

而今,她的兩個兒媳婦繼承了老人的盤繡技藝,針線、繡活不僅保持了傳統的圖案符號,還增加了現代元素,傳統的盤繡在她們的巧手中大放異彩。

從「深閨」走向省內外

2018年,在陝西西安舉辦的青海(海東)高原綠色商品大集上,來自土族之鄉的盤繡作品驚豔亮相。

這樣的展示機會,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負責人蘇曉莉來說實屬難得。西安某文學社的負責人康曉娟是一名作家,當她不經意間看到手工繡成的「太陽花」後非常驚奇,隨後看到的每一件土族盤繡作品都讓她愛不釋手。

經過蘇曉莉對土族盤繡的熱情推介,康曉娟更加喜歡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了。在她的積極引薦下,蘇曉莉與西安一家知名書畫院達成協議,來自土族之鄉的盤繡產品可長期在該書畫院展出。

客商對土族盤繡的喜愛,也讓蘇曉莉對土族盤繡的傳承和發展更有了信心,也成了土族盤繡的「代言人」。無論出差還是旅遊,穿一件繡有太陽花的小外套,背一個帆布刺繡包,掛一個盤繡小荷包,走到哪裡,她身上的盤繡作品都能成為亮點。

如何不斷拓展土族盤繡市場,讓民族傳統手工藝發揚光大?這是蘇曉莉一直在考慮的問題。近幾年,素隆姑刺繡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了當地300多名婦女就業,為當地社會做出了貢獻。蘇曉莉堅信,企業發展與鄉土鄉情無縫對接,才有無限的未來。只要有新的產品問世,她就召集附近村子裡的婦女們進行集體培訓,花樣怎麼繡,色彩怎麼搭配,進行統一的規範化設計製作。

無獨有偶。成立於2007年9月的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對土族盤繡製作技藝、土族服飾製作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生產性保護傳承,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刺繡品的研發製作,以及盤繡和土族服飾技能人才的培訓工作。是青海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青海省基層婦女幹部培訓實踐教學基地。

公司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使命,借力非遺生產性保護帶領當地婦女增收致富為目標,以打造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格、民族氣質、民族精神」的文化產品為理念,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在威遠、丹麻、五十、東溝、松多等鄉鎮創建基地、發展繡戶,和繡戶籤訂訂單協議,統一材料,統一紋樣,統一製作,統一銷售,計件結算。發揮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優勢,擴大傳承人群,開展專項培訓,培養年輕人才,完成了《阿姑出閣圖》和《土族兒女喜迎十九大》兩幅大型的盤繡作品。

由該公司組織繡制的土族盤繡作品以青海省特優產品之名,先後參加了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中韓文化交流活動、西班牙馬德裡文化藝術周等國外交流活動,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土族盤繡前程似錦,又吸引了一大批年輕後生痴心於它的創意創新,從而完成了土族盤繡從民間手藝到現代工藝開發研究的一次飛躍。

吳成績,就是這樣一位有志向的漢族青年。1991年出生於土族之鄉的他,於2013年讀完大學本科後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在互助縣文化館產業部搞盤繡設計。吳成績主攻的方向是電腦繡花製版、電腦繡花機操作、平面設計及攝影藝術,致力於開發土族工藝品、特色文化旅遊產品,進行服飾設計及研發。

2016年,吳成績設計的《盤繡——握在手心的彩虹》和《盤繡包——握在手心的彩虹》兩幅作品在第17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榮獲「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優秀獎;

2017年,吳成績設計的土族盤繡——《雲間》(男士手包)被評為「大美青海旅遊商品大賽」旅遊工藝品類優秀作品獎;同年,吳成績設計的土族盤繡桌旗系列——《春暉》獲2017首屆青海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現代手工藝創意設計類入圍獎。

土族盤繡,用絢麗的色彩裝點著高原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拓展了現代人的審美視野。

土族盤繡,這首用歲月織就的彩色歌謠,正在新時代的召喚聲中,飛向更加廣闊的藝術天地……

相關焦點

  • 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入駐平安袁家村青繡坊
    為加大「青繡」之土族盤繡宣傳、傳播與交流,拓展營銷渠道,助推盤繡產品更早更快走進市場,融入現代生活。3月7日,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平安袁家村青繡坊,設置了土族盤繡區域銷售點。袁家村作為一個民俗文化旅遊小鎮,具有豐富的河湟民俗建築,雲集的青海特色小吃,也是承載著民族信仰,反映河湟文化的一座小鎮。此次在袁家村建立土族盤繡銷售點,主要是利用現有的文化旅遊資源,讓更多人了解和發現土族盤繡這項民族技藝。
  • 土族盤繡:見彩虹
    2006年土族盤繡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李發秀編號:01-0084出生日期:1959項目名稱:土族盤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土族獨具特色的刺繡藝術盤繡就產生在這一地區。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縣,猶如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鑲嵌在祁連山下、湟水北岸。自然景觀顯示出的雄渾、高遠、古樸、純淨,以及豐富的文化遺存和多彩的民族風情,構成了一道道令人神往的西部風景線。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進程中,土族人民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
  • 哈承清:在時代激流中堅守盤繡傳承
    多年來,她憑藉真摯的文化情懷與強烈使命擔當,將盤繡這一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和弘揚當做一生的必修課,痴心不改、不斷探索、砥礪前行、風雨兼程。為了探索一條集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完美結合新路子,2007年9月,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哈承清也從一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肩負組織重託,團結和帶領公司一班人,搞調研、作設計、抓培訓、促生產、勤推介,一步一個腳印地上路、前行。
  • 青繡印象|盤活土族盤繡,高原盛開太陽花
    盤繡,生在深山人未知一朵飛針走線下的太陽花,在青海的高山草甸上靜待了千年,因為地理環境閉塞,它的美麗沒有在更廣闊的天空下綻放。這朵太陽花,就是土族姑娘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傳統美術工藝——土族盤繡。直到遇到了蘇曉莉,一個三個月可以翻山越嶺走遍120個村子、4000多個農戶,堅韌不拔的回族女子,這項古老傳統的刺繡藝術,才如太陽花一樣閃耀。
  • 「繡」出幸福生活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根根絲線,一枚枚繡針,一塊塊布料在一雙雙靈巧的手中變身成為一件件工藝品。「這針線活可真好!」7月25日,在海東市主題城市館四大品牌主題日系列活動——青繡技藝展示體驗活動現場,繡娘們精湛的技藝引得一片叫好。土族盤繡、撒拉族刺繡、河湟刺繡等青繡繡種齊亮相,為海東繡出了一張色彩斑斕的名片。銀針輕舞,絲線搖曳。
  • 青繡出青 助力產業扶貧
    青海民間傳統刺繡簡稱「青繡」。「青繡」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品類豐富,針法繁多,色彩豔麗,應用廣泛,是青海各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手工藝。如今,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先後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土族盤繡:一針兩線,上拉下盤,繡出土家母女情
    57歲的李發秀出生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該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為中國唯一土族自治縣,盤繡則是流傳在這個人口較少民族中,傳承在母女之間的獨有繡法。 土族是個能歌善舞、酷愛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飾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麗的算是土族花袖衫。這是土族女人的傳統服飾,土族語稱作「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等七種色料的布或絲綢製作成套袖,縫於長衫上。
  • 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巧繡娘」「繡」出的民族文化...
    彝繡被稱作「指尖的藝術,心靈的花朵」,它是一項深植民間的古老技藝,承載著文化記憶,如今已漸成彩雲之南的文化新名片。  12月18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在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同時拉開序幕。
  • 古壁丹青色,新花綺繡紋
    盤繡是中國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 盤繡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複雜巧妙,匯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勤勞、樸實的土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傳統的民族刺繡藝術,她們的刺繡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巧奪天工。
  • 物言非遺|土族阿媽們願用畢生傳承的一門手藝——土族盤繡
    千針萬線繡出民族文化產業的繁榮和富強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土族盤繡是土族阿媽們用畢生傳承的一門手藝傳承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的土族盤繡,其文化與藝術的價值不可低估。
  • 盤繡故事——盛開在高山上一朵瑰麗的花朵
    它世代與漢、藏等民族在地處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河湟地區繁衍生息,有著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形態。1984年在我省柴達木盆地都蘭縣發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有類似盤繡的刺繡品繡在長期的歷史發展與社會實踐過程中,土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刺繡、舞蹈等方面都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格。
  • 青繡,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資料圖片「青繡」,這個與我省「拉麵經濟」相得益彰的特色文化旅遊產業,正在以飛快的速度走出青海,走向世界,成為青海的新名片,成為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青海民間傳統刺繡簡稱「青繡」。「青繡」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品類豐富,針法繁多,色彩豔麗,應用廣泛,是青海各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手工藝。
  • 「青繡」,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資料圖片  「青繡」,這個與我省「拉麵經濟」相得益彰的特色文化旅遊產業,正在以飛快的速度走出青海,走向世界,成為青海的新名片,成為青海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青海民間傳統刺繡簡稱「青繡」。「青繡」歷史悠久,手法獨特,風格古樸,品類豐富,針法繁多,色彩豔麗,應用廣泛,是青海各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的民間手工藝。
  • 30萬繡娘巧手繡出新生活
    貴南藏繡、河湟刺繡、三川刺繡、土族盤繡、湟源皮繡……刺繡遍布青海各地,青繡作品不僅在一針一線間傳遞著大美青海的文化與底蘊,來自各地的刺繡民間藝人們更是用巧手繡出新生活。  12月13日,在互助土族自治縣素隆姑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盤繡扶貧車間內,160名繡娘拿到了今年的工資和獎金,有的繡娘眼眶裡噙滿了激動的淚花,有的高興得合不攏嘴。
  • 古老的藝術 指尖上的非遺 ——渤海靺鞨繡
    渤海靺鞨繡,其作品氣勢磅礴、粗獷豪放,個性鮮明,民族風味濃厚,內容豐富,耐人尋味,觀賞價值頗高。被美術界譽為「刺繡中的油畫」。經過幾代傳承人不斷的創新與發展,作為一項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氣息和獨特藝術價值的技藝,如今已走向世界,散發出熠熠光輝,呈現出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
  • 背著娃娃繡著花!涼山彝家婦女巧手繡出新生活
    【導讀】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黨群密切、民族和睦、生態和諧。這是一片多彩的土地,山川多嬌、物產多樣、服飾多彩。涼山,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保留彝族傳統文化最多的地區。古老的彝族刺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涼山,是國家層面「三區三州」重點貧困地區。
  • 土族阿吾阿姑繡進「大市場」
    本報記者 陳俊 攝本報記者 陳 俊「哈嘍,大家好,又到了節目開播的時間了,今天繼續介紹土族文化、盤繡技術及手工藝品。」「對,我身上穿的這件就是土族姑娘出嫁時的新娘裝,上面的圖案是繡娘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純手工製品,服裝款式經過改良,更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具有修身效果,穿在身上可以有效襯託出女性的苗條、端莊和嫵媚,有需要的可以通過我們訂製噢。」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 這麼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秀的青繡!
    繡出的飛鳥奇現妙語那麼好看的作品都是咋繡出來的?青海有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青繡,也能繡出來!怎麼繡?我來告訴你!互助盤繡是絲線繡用七色繡線協調配合繡出的盤繡鮮豔奪目、樣式繁多圖案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如今,青繡產業的發展讓老技藝散發出新魅力讓非遺文化在傳承中實現精準扶貧讓青海多了一個有溫度的文化符號
  • 保護傳承「青繡」 助力脫貧攻堅
    青海各族刺繡藝人用靈巧的手指創造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30萬各民族刺繡藝人用一針一線繡出了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景。  「青繡」是展示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綠色發展、民族文化的窗口,更帶動了廣大農牧民脫貧增收。在「青繡」的發展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青繡」代表性傳承人和省級「青繡」扶貧就業工坊,展現了「青繡」的風採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