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國際頻道】;
人民網布魯塞爾9月12日電(記者鄭彬)當地時間9月11日,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大使就即將舉行的中德歐領導人會晤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強調,中歐之間加強合作將對世界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張明大使表示,今年是中歐建交45周年,也是中歐關係的大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但並沒有阻斷中歐雙方的溝通交流。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等中方領導人以通話、致信等方式,同歐方領導人保持密切聯繫。六月,中歐舉行了第二十二次領導人會晤。之後,劉鶴副總理與東布羅夫斯基斯執行副主席共同主持了第八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韓正副總理同蒂默曼斯副主席就應對氣候變化等綠色領域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就在9月10日,中歐還舉行了首次數字高層對話。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歐推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決心。
在談到即將舉行的中德歐領導人會晤時張明大使表示,9月14日,習近平主席將同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舉行中德歐領導人會晤,就中歐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溝通交流。這種會晤形式在歷史上還是首次。我們期待通過此次會晤增進中歐政治互信,推動務實合作,進一步發出中歐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攜手促進世界疫後復甦的積極信號,為「後疫情時代」中歐關係和世界和平發展注入信心動力。
對於歐洲各界普遍關心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問題,張明大使介紹說,中歐投資協定是雙方高度重視的一項雙邊議程,已談了好幾年,近兩年來談判進程加速。特別是在疫情對世界經濟產生深刻影響的背景下,中歐努力推進談判,致力於如期在年內完成,這本身就具有特殊意義。它釋放出共克時艱的積極信號,有利於增強雙方企業經營的信心,將助力疫後全球經濟復甦,共同維護開放的貿易投資環境。今年初以來,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已進行了六輪。「公平競爭」項下議題取得了重大進展,第八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對此予以了確認。此外,雙方在可持續發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這兩個議題下加緊談判,不斷縮小分歧,尋找潛在著陸區。9月下旬,中歐雙方團隊將舉行新一輪談判。我們期待談判繼續取得新的重大進展,最終如期完成這項工作。當然,我們的雄心不應止於投資協定。希望中歐雙方在達成一項全面、平衡、高水平的投資協定後,著眼長遠、繼續努力,儘快開展自貿協定可行性研究,啟動自貿進程。
對於歐盟以「制度性對手」定義歐中關係的做法,張明大使表示,無論從中歐關係發展的歷史還是現狀來看,中方都認為雙方擁有強大的夥伴關係,充分體現在諸多領域及國際事務層面的密切合作中。歐盟去年出臺的政策文件,將中國定位為三個角色: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彼此互為夥伴,這是中歐雙方長期來的共識。對於競爭者的定位,我也認同,任何合作夥伴間都存在競爭。中歐之間是良性的競爭,可以稱之為「合作式競爭」。對於制度性對手,我認為這不符合事實。中歐擁有廣泛共識,包括維護多邊主義、反對保護主義,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中歐也擁有巨大共同利益,雙方已互為第一或第二大貿易夥伴,雙向投資發展迅速。這不僅惠及雙方人民,也有力推動了世界經濟發展。在國際地區熱點問題上,中歐合作十分密切,比如伊朗核問題上,這對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非常重要。中歐之間沒有地緣戰略衝突。當然任何一對夥伴間都會出現分歧和摩擦,但若是由於存在一些分歧和摩擦就將對方視為對手,那麼就可能處處皆對手,世界就不太平了。希望歐方慎重考慮制度性對手的定位。同時,無論歐方如何定位,中方依然會堅定地推動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我們堅信,只有合作與夥伴才是打開未來大門的鑰匙,相互對抗、互為對手無法讓世界更美好,也不會有助於解決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張明大使表示,中國是擁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但中國從來沒有帝國主義的基因,歷史上從未做過徵服、殖民、掠奪等具有帝國主義特徵的事情。我們的目標很偉大,也很簡單,就是讓14億老百姓過上體面、幸福的生活。為此,我們一心一意謀發展,這就需要持久和平的國際環境和開放的國際合作。這也是中國長期堅持改革開放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實現共同和平與繁榮。
最後,張明大使表示,中歐要做夥伴而非對手,應真誠相待,堅持通過對話和溝通增進了解,加強互信,以建設性方式管控和解決彼此分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