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聞喜縣鄉村 寒食清明保持吃涼饃饃傳統

2020-12-13 新京報

清明節前,北京老字號餐廳、食品店開始售賣螺絲轉、硬面餑餑、糖卷果等「寒食十三絕」,而遠在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特別是在聞喜花饃流行的晉南一帶,上了歲數的人仍保持著寒食節當天不動煙火,只吃涼饃饃的傳統。

寒食節當天講究吃涼饃饃。受訪者供圖

寒食節當天吃涼饃饃有講究

家住山西聞喜縣的董巧蘭不記得歷史典故發生在哪個朝代,但是,她記得一位叫介子推的人背著母親躲進山林的故事。「寒食節這天不能燒火做飯,就是為了紀念他的孝順。」董巧蘭說。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董巧蘭以及當地不少上了歲數的人,至今保持著寒食節吃冷食的習俗。

在聞喜縣,重要節日製作的花饃造型繁複,這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董巧蘭製作的龍形花饃。受訪者供圖

「記得,小時候家裡長輩會囑咐我們,寒食節這天不能玩耍嬉戲,全家人基本不出門,也不能燒火做飯。」今年65歲的董巧蘭做了一輩子花饃,手藝精湛不說,人緣極好,是遠近聞名的花饃製作匠人。

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介紹,聞喜花饃是流行於山西省聞喜縣一帶的麵食。不同於其他形式的非遺,聞喜花饃既無流傳範本,也沒有現存底樣,全憑巧婦信手捏制而成,被稱為「母親的藝術」。

花饃上,動物造型強調黑色的眼睛,寓意心明眼亮。受訪者供圖

董巧蘭自幼看著長輩做麵食,八歲左右做出的花饃已經可以用於正式場合了。

據董巧蘭介紹,花饃通常用在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但是,寒食節當天什麼都不能做。

「饃饃必須在寒食節前蒸好,寒食節當天吃涼饃饃,就著大蔥、鹹菜吃。」董巧蘭說。

儘管已經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提早蒸製的發麵花饃能存放多日,不會黴變,董巧蘭道出了其中的奧秘。

「聞喜花饃製作上最獨特的地方,是用玉米面做面肥引子,」董巧蘭說,「和發酵粉不同,玉米面引子蒸出來的白面花饃皮厚,不容易開裂,很筋道,也不容易變質,保存時間一般在5天以上。」

另外,聞喜縣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合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生長,麵粉品質好,成為聞喜花饃出名的基礎。

清明節祭掃會帶去親人生前愛吃的食物

在二十四節氣裡,清明節氣溫逐步穩定。田壟裡,碧綠的小麥正處於孕穗期。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大部分鄉村家庭都選擇簡化祭掃方式。「清明節掃墓主要是為了凝聚家庭親情,形式不重要,只要親情在就好。」董巧蘭說,「以往,清明掃墓時,會帶去豆芽、菠菜、蓮藕以及圓形的饃饃。」

「掃墓是為了祭奠祖先,更是為家族祈福。比如,豆芽代表生發,菠菜因為有個紅色的根,象徵家族興旺,蓮藕多孔,象徵心明眼亮。」董巧蘭說,「心細的人,還會為故去的親人送去他們生前最愛吃的食物。」董巧蘭說她掃墓的時候會帶上韭菜包子,「因為我娘生前最愛吃韭菜包子,清明掃墓也是為了傳承家族親情,本身是很溫暖的。」

□王紀辛(媒體人)

編輯 唐崢 校對 柳寶慶

相關焦點

  • 山西綿山清明(寒食)文化體育旅遊節啟幕
    山西綿山清明(寒食)文化體育旅遊節啟幕 2019-04-02 22劉小紅 攝   中新網晉中4月2日電 (劉小紅)4月2日,在國家5A級旅遊景區綿山,以「寒食清明源地文化朔源 文化體育旅遊深度融合」為主題的2019年介休綿山清明(寒食)文化體育旅遊節盛大啟幕。
  • 清明、寒食的由來和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
  • 寒食到,過了寒食是清明,那你知道這兩天古代民間要吃什麼嗎
    柳葉綠,桃花紅,過了寒食是清明。煮雞蛋,卷單餅,蕩完鞦韆放風箏。郊外春光美如畫,全家老少去踏青。晉北地區習慣以炒奇(即將糕面或白面蒸熟後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塊,曬乾後用土炒黃)作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區這一天全家吃炒麵(即將五穀雜糧炒熟,拌以各類乾果脯,磨成面)。
  • 清明菜饃饃 今年你吃嗎?專家:清明菜性涼,悠著點吃
    不過營養專家建議,雖然清明菜自身並沒有 毒性,但性涼,經常食用會損傷脾胃陽氣,引起腹痛腹瀉等 症狀,應該科學適量食用這種應節野菜。記者打探成都菜市裡隔三岔五能買到清明前後,也是清明菜生長最為茂盛的時期。除了自己動手採摘外,有時候在菜市場也能買到這種清香鮮美的野菜。
  • 寒食伴清明:跨越2600年的堅守
    【網絡中國節·寒食清明】  光明日報記者 楊珏  綿山,又稱介山,位於山西介休城東南20公裡處。每年清明節期間,這裡都會舉行寒食清明祭祀儀式。4月1日,2017年寒食清明文化旅遊節如期舉行,這項活動已成為傳承歷史、倡導文明、薈萃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 寒食、清明竟是兩個節日?禁菸火吃寒食為哪般?天朗氣清緬懷先人
    02禁菸火、吃寒食,寒食節的由來是什麼?後重耳回到晉國,被擁立為君侯,想要冊封介子推為官,然介子推不願受賞,攜老母隱居於現在山西介休的綿山。為了紀念這位曾經幫助自己的忠臣義士,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故稱寒食節,所以寒食節有最早起源於山西一說。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的日子相近,在唐宋時期就有將兩節統一放假的習俗。唐朝《唐會要》的休假篇就記載,「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 過清明吃寒食 泉州古早味"潤餅菜""清明粿"
    過清明 吃寒食「潤餅菜」和「清明粿」是不少泉州人清明時節必吃的傳統古早味每年清明前後,泉州的許多人家會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潤餅菜。久而久之,許多地方便在寒食節中創造出各式的「寒食」,歷經數代沿承至今,成了一道道獨特的清明時令小吃。在閩南地區,「潤餅菜」和「清明粿」便是清明前後,人們常吃的傳統古早味,它們都包含著初春時節的應季食材,通過不同的做法,製成兩道「春意盎然」且帶有閩南風味的特色美食。
  • 散文丨清明與寒食:不止於祭祀和追思
    清明和寒食有所不同。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是一年一度準備春耕春種的節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是掃墓和踏青。 而寒食則不在二十四節氣中。所謂寒食節,從其字面表述來理解,就是在這一天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 清明,既已寒食,何不與詩對飲
    一、何為清明節在我國,清明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它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二、清明節的來歷我國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 寒食、清明、上巳節:走近傳說中的「清明文化」[圖]
    據工作人員預計,下周或將迎來清明小長假祭掃的客流最高峰,他們也將堅守崗位全力應。(攝影:徐程)    東方網記者唐漪薇4月2日報導:「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2013年的清明節為4月4日,當天至6日全國放假3天。提到清明,大部分人會馬上聯想到「掃墓」,而事實上,清明一直是一個獨具特色的節日,因為其中既有祭掃的悲酸淚,又有遊玩的笑聲。今天的學者認為,了解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千百年生活智慧的傳統節日,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
  • 寒食饊子,清明時,該有它一席之地
    時至清明,春暖花開,草長鶯飛,人們延續傳統的兩大禮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寒食節,約在清明前後,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後遭到百姓反對,逐漸縮短。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並逐漸式微。清代曆法改革,二節融為一節,寒食節要吃清冷的食物,自此,清明節也有順帶延續了吃寒食的習俗。
  • 每逢清明思故人,四月陰雨吃寒食,今年的清明你吃這幾種寒食了嗎
    今年的清明是一個特殊的清明節,為了緬懷抗疫人員的英勇奉獻,小豬也默哀了三分鐘以示敬意,我們全國人民都不會忘記他們的付出,因為他們的付出我們才得以更加安全的生活下去,你們永遠都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為你們自豪!說到清明節,各地的習俗都是不太一樣的,那就說一下比較特別的紀年方式吧!
  • 清明時節,古人會吃什麼?
    一、清明節演變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得名於《淮南子·天文訓》「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魏晉時期清明是節氣,而祭祀則在清明節前幾天的寒食節。寒食,顧名思義,就是吃冷飯。清明介乎春分、穀雨之間,氣溫乍暖還寒,最將難歇,尤其是在北方建都的王朝,這時候料峭的寒風依舊兇猛,所以保養、養生尤為重要,若稍有放鬆,很容易風寒感冒。因為寒食和清明至宋代才完全合流,所以我們還得分別說一下宋以前的寒食和清明。
  • 古代清明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清明的由來吃什麼玩什麼你知道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清明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清明的由來吃什麼玩什麼你知道嗎?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曆法24節氣當中第五個節氣,也是一年當中萬物開始生長的時候。古人從這一天起開始種瓜點豆、植樹造林。清明就是古代的植樹節。
  • 「中國清明寒食之鄉」將舉辦清明節主題活動
    新華網太原3月25日電(記者李建平)由中國文聯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我們的節日·清明節主題活動」將於4月1日起在中國寒食文化發源地山西介休陸續展開。  據介紹,此屆清明寒食文化節主題為「走進清明源地、體驗清明文化」,活動內容有四大類十四項,包括清明節郵票首發式、海內外專家共話清明、寒食民俗活動、主題緬懷活動等,通過論壇研討、祭祀、展覽、民俗等多種形式,傳承清明文化。
  • 《歷師》:傳統節日擬人化,花朝寒食清明美顏盛世
    中國最為傳統的節日原本一共有22位,分別是除夕,新正,路神,人慶,上元,花朝,上已,清明,端午,天貺,乞巧,寒食,中元,中秋,伏日,重陽,下元,社日,亞歲,臘八,小年和大年。是不是有很多我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
  • 清明與寒食的相愛相殺
    顛簸流離,窮迫潦倒乃是常態,有時候甚至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上。有一天,重耳終於餓得頭暈目眩,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他手下的隨臣介之推眼見重耳就要餓死,於是走到僻靜處,忍痛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給重耳吃下。重耳這才恢復體力,活了下來。重耳得知真相後,感動不已,許諾日後必有重賞。
  • 靜象|青團、春餅、子推饃,古人清明吃什麼
    「寒食」就是清明這天不能有煙火,只能吃冷食和熟食。但是這種習俗怎麼能管得住大家的嘴呢,不要說現在,就連古人也是不甘寂寞,研究出了各式各樣的清明節限定、特供、專屬美食。No.1 青團青團可以說是江南清明的代表。
  • 清明:禁火改火為哪般,斜飄細溼具寒食
    專題:寒食節|清明節 引子 清明節前一二日,是為寒食。禁菸火、食冷食,並後世寒食節逐漸併入清明節,發展成祭掃、踏青等風俗。 寒食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 讀詩|古詩讀清明1:清明與寒食
    清明節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現在的清明定在春分後15天,大概是公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可見唐宋時代清明祭祖之事已是常態,所以清明祭祖的習俗應該更為久遠。據資料記載,唐代由於官吏回鄉掃墓,經常有延誤政事的,於是唐玄宗頒布政令開始規定清明寒食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唐會要》卷八十二)因為非專業人士,只能到到此為止。有興趣的可以再搜集其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