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車之後,尤其是早先市場上汽車都是以合資車為主,大家其實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合資車裡面的一些物理按鍵全部都是英文字母的,從擋杆到空調,再到大燈等等的各種按鍵開關,無一例外都是英文標誌。
即便是到現在為止,很多人上車之後,可能也不大清楚這些英文代表的中文意思是什麼,只知道說別人是這麼操作的,我也跟著操作就行,反正按這個鍵,它就是代表著這個功能,不會太去深究其背後代表的意思。
確實,對於車主來說,我只要清楚按哪個鍵激活什麼功能就可以,何必要去鑽牛角尖,它到底代表什麼中文含義。但也不乏有些人會認為,幹嘛非得用英文字母表示,用中文不是一目了然嗎?因為對於汽車小白來說,有時候還真不知道怎麼操作。
當然,有的車企肯定也是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比如我們的國產大佬比亞迪,車內的按鍵就設置成中文的,比亞迪汽車創始人王傳福一直反覆強調,漢字文化是代表了中國的文化,有著豐厚的歷史底蘊,採用漢字按鍵除了方便車主日常使用方便外,還可以發揚漢字文化。
可以說,這是體現了中國企業家發揚中國文化傳統的精神,這樣的精神著實令人佩服,但是從另一點來說,即便是按鍵設置成中文的,有些人總是感覺掉檔次,因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車內的按鍵都是匹配英文的。
你突然改設計成中文的,在感受上是讓消費者一時難以適應。而且實質上有些按鍵,如果你用中文替代,在編排上多少有些不合適,比如說ESP,中文名叫車身穩定系統,如果說你直接把這個按鍵改成:車身穩定系統。
那這個排版可能就非常難看,但是直接用英文的縮寫,既美觀也不影響使用,從造車的角度來說,中國企業家的精神確實值得稱讚,但是從用車角度來說,消費者如果覺得這個過於繁瑣,給用車人士覺得太麻煩。
實質上這也是不大合理的設計,並不是說用中文代替原有的英文,就是感覺很low,而是從實際用車角度來說,英文的標誌設計,至少能減少排版的尷尬,車除了要實用之外,消費者可能更在乎車內的整體風格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