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對比亞迪的中文化按鍵很有好感。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現在絕大部分國內車型,都沒有使用「中文按鍵」?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筆者覺得不是廠家偷懶,完成這件事是分分鐘可以做到的,具體原因我覺得應該是下面這幾個。
慣性延續
這應該算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這麼多年來我們都習慣了使用英文按鍵,就算某品牌推出了全球車型,在多媒體作業系統語言上會有當地化比如漢化,但是實體鍵基本基本都不會改變,這算是一個比較約定俗成的事情。
即使不懂英文的消費者,也基本能讀懂那為數不多的幾個英文單詞,所以這個並不能算一個很有難度的事情。英文按鍵,在很多人眼中基本等於一些符號來識別了。
而且,內飾按鍵按鈕大多也並不是廠家自己生產,而是由供應商提供,需要為其做一番重新調整,如果不是特別有需求,一般不會有設計師專門去做這個事情,所以「使用英文」這件事也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國際慣例,以英文按鍵為主
世界範圍內,絕大部分的汽車實體按鍵都是英文的。比如我國,我們最早接觸的汽車是舶來品,時至今日,佔據最大市場比重的仍然是合資車,設計師基本都是以歐美為主。在設計上自然是優先考慮英文按鍵,這種風格也影響了世界範圍內的設計思路。
英文的簡化程度要更高一些
這應該算實用角度上的一個理由。英文由字母單詞組成,需要的筆畫數更少,更可以形成單個字母縮寫,這是英文的優勢。
比如「NAV」相對於「導航」,「AUTO」相對於「自動」,更有「USB」、「AUX」等這類已經讓消費者熟知,但是很不好翻譯成中文的固定詞組,還是保留它們最原始的英文狀態是最佳方案。
也就是說,使用英文字體,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減少文字形成的密集程度,這是其優勢所在。
在關於哪些地方應該漢化的問題上,我覺得多媒體作業系統就很有必要,畢竟絕大部分消費者英文水平並不高,好在車企基本都能做到。但關於實體按鍵,絕大部分的車卻都默認為英文按鍵。
使用中文按鍵,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做法,問題在於做還是不做,支持者認為能提升一點中華文化認同,而另一邊的看法是:用英文貌似也沒差,習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