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鄉蠟染:傳承千年的古老工藝,藏在大山深處的藍色圖騰

2020-12-14 悠南書館

在2018年6月10號的倫敦時裝周T臺上,貴州畢節市織金縣苗族繡娘楊林先帶去的苗繡、蠟染一經亮相很快就被搶購一空。此外,許多年輕的英國本土設計師對蠟染的精湛工藝及時裝潛力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蠟染這個傳承了幾千年的民族工藝,如今依然活躍在藝術創作和時尚前沿。

蠟染作品

事實上,早在很多年前中國的蠟染就已經驚豔了全世界。1981年7月,「中國貴州民間工藝品展覽」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展出,苗族蠟染《蠟花朵朵》被丹麥國家博物館作為珍品收藏。1982年5月,「中國傳統技術展覽」在加拿大多倫多市隆重開幕,苗族姑娘現場表演的蠟染技術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短短數十年間,貴州苗族蠟染遠播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贏得了無數讚賞,也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大山深處走向國際舞臺,古老的蠟染藝術正煥發著鮮活的生命力。

貴州安順蠟染製品

流傳千年,日久彌新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與扎染、鏤空印花並稱為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湖南的苗族以及布依族地區,其中貴州苗族的蠟染最為代表。

根據《周禮》中記載,周朝時便設有染草之職,負責管理染色;秦朝時設有「染色司」;唐宋時期設有「染院」,這些都證明了古代染色技術的普及。

據學者考證,早在秦漢年間蠟染便已出現,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之後傳入日本。貴州的更是源遠流長,《貴州通志》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指,既去蠟,則花紋如繪。」

蠟染最重要的染色原料是植物藍靛,所以我們見到的大部分蠟染作品都以藍色為主要色調。事實上,彩色蠟染在古代早已盛行。

彩色蠟染

在1987年,考古學家在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21公裡處的桃花村的一座喀斯特石棺材洞內發掘出一批苗族彩色蠟染殉葬服,其中包括一件鷺紋彩色蠟染褶裙,做工精湛,色澤依舊,堪稱稀世珍寶。之後這批文物被確定源於宋代,已1000多年的歷史,可見宋代時期苗族彩色蠟染的藝術已經相當成熟。

除此之外,1965年,人們在敦煌莫高窟中隸屬於唐朝石窟中的122窟、130窟都發現了飛鳥花紋纈絹。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三色蠟染以及先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對樹象羊蠟纈屏風」屬於唐朝時期的彩色蠟染。

到了宋朝以後,蠟染工藝在西北中原逐漸失傳,隨著苗族數次大遷徙,最後在西南的深山得以傳承。

貴州地勢西高東低,省內多是高原和山丘,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阻礙了外來侵擾,溼潤的氣候也利於植物藍靛的生長,山水環繞的生態環境同時保證了人們自食其力,也保護了傳統文化。

蠟染髮源地之一 貴州丹寨

在封閉的地理環境中,蠟染在苗族婦女手上代代相傳。在千年之後,蠟染重新站到了國際舞臺上,歷久彌新。

藍色圖騰,刻在畫布裡的歷史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其祖先是蚩尤,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遊地區,「三苗」遷徙到漢江平原。在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苗族經歷了無數次戰爭和遷徙,無數先民流離失所,最終隱匿於深山之中。

苗族姑娘

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語言也只是通過一代代口口相傳。苗家繡娘將歷史、傳統文化繪製於服飾之中,利用蠟染,挑花,刺繡等工藝傳承下來。蠟染的圖像從具體到抽象藝術轉變,實際上作為另外一種語言符號代替了文字的缺失。一個個古老而質樸的藍色圖騰,是苗族人民賦予這個世界最美妙的語言。

在苗家蠟染中,蝴蝶和鳥是最原始的圖騰。在如今黔東南等地區還流傳著蝴蝶媽媽的傳說:《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蚩尤所棄其桎梏,視為楓木。」因此苗族認為楓樹是祖先之祖,蝴蝶媽媽從楓木心孕育出來後,與「水泡」相戀,生下十二個蛋,孵化出了包含人在內的12個物種。直到現在,人們依然可以在苗族的髮髻、耳環、項圈等幾乎所以都銀飾中能看到蝴蝶的影子。

"蝴蝶"蠟染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丹寨縣是蠟染的發源地,也被稱為是「最後的鳥圖騰部落」,至今還延續著完整的「鳥圖騰崇拜」系統。丹寨人自稱「嘎鬧」,意為「鳥的部落」。

「丹鳥」 蠟染

除了蝴蝶和鳥紋,苗族蠟染上的圖案更是變化多姿,山川、河流、花鳥、蟲魚、生育、祭祀、婚嫁、喪葬都被融入到苗族姑娘的畫筆中。她們沒有自己的語言,染布上的一切就是她們眼中的世界,她們儘可能地將心中所想傾注於蠟染作品中。

蠟染就像一條紐帶,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藝術連接起來。蠟染製成的服飾用品可傳好幾代人,成為沾染時光記憶的珍藏品。

蠟染作品

載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染色,當地人們將對生活的美好想像都寄托在這塊藍白相間的布匹之間。

大自然的饋贈,世代相傳

蠟染分為蠟和染,所用的原料中土布、蜂蠟和植物藍靛均是純天然原料。先用蜂蠟布上作畫,再放到藍靛葉調製的染缸中浸染數次,之後再將布料煮沸去蠟,一幅幅美麗的白色圖案就會綻放在藍色之中。

這樣看著好像挺簡單,但其實蠟染的工序極其複雜,如果要做彩色蠟染的話,每一種顏色都需要封蠟一遍,染色一遍,經過幾十道工序以後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作品。目前為止,絕大多數工序仍然是手工操作,無法機械化。蠟染主要經過的工序有布料準備、點蠟、染色、去蠟等。

蠟染對面料沒有特殊要求,棉、麻、絲、毛織物都能用,這當中以苗家自己種植、收工紡紗的白色土布最為常見。

土布

布料的天然纖維中含有雜質漿料,需經過反覆捶打、草木灰漂洗等方式讓路面變得乾淨光鮮。

布料準備好後,就到了最體現功底的點蠟環節。苗族人稱蠟染為「畫花」,做蠟染的婦女被稱為「畫娘」。一幅蠟染作品做的好不好,全憑畫娘一雙手。

點蠟

畫娘在光潔的布料上作畫,她們的畫筆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製的銅刀,畫料是天然的蜂蠟。姑娘們先將蜂蠟加熱融化,再用銅刀蘸取蜂蠟作畫。這種銅刀易於導熱,也有保溫性,能夠保證液態的蜂蠟從筆尖流出。

點蠟用的銅刀

至於畫什麼,並沒有那麼多講究。苗家女子都是天生的畫手,從小跟著母親學蠟染。想到什麼就畫什麼,一筆一畫,都是對生活的熱愛。

作畫完畢,待蜂蠟凝固後,就要進行染色。染料由藍靛葉取汁調成。藍靛也叫板藍根,將這種布料穿在身上天然環保,還有殺菌養生的功效。

染缸 泡沫越多說明活性物質越多

染色過程是一種冷工藝,能夠保證蜂蠟不融化,其他地方的布都被染成藍色。就這樣反覆浸泡五六天,浸染五遍以上方可取出。剛剛取出的布呈藍綠色,需要在空氣中進行氧化,成為藍色。染的遍數越多,顏色越深。

如果想要做彩蠟,染料除了藍靛外,還需要配合硃砂、石黃、土礦等。每一種顏色,都需要封蠟一遍,染色一遍。

在染色過程中,蠟畫在不斷的翻轉中破裂,染液隨著縫裂進入白布中,留下了人工難以摹繪的天然冰紋。同一種織物上的同一圖案,其冰紋個不一樣,這種美獨具風韻。

染色之後經過衝洗便要進行脫蠟,也就是脫去蜂蠟。將染好的布在清水中煮沸,蜂蠟遇熱即化,洗淨之後,被蠟封上的部分沒有被染料浸染,布上就會出現藍白分明的花紋。

蠟染

正如《染蠟歌》中所唱:

「不必磨硯鋪紙卻在描繪悲喜,不是古今詩詞一樣如歌似泣,不是奼紫嫣紅卻令粉黛無意,不用竹卷長卷記載卻記載千萬裡。」

一尺白布,一碗蜂蠟,一把銅刀,一雙靈巧的手,再加上一個浪漫而獨特的創意。這些溫潤古樸的原材料就會變得靈動自然。

新時代下古老的蠟染技術將何去何從?

當機器轟鳴時代的大量複製品充斥著現代生活的時候,同大多數手工一樣,蠟染這一古樸沉悶、工序複雜的技藝也面臨著瀕危的困境。

在機械化的今天,傳統的手工蠟染工藝逐漸向機械生產過渡,大量殘次品充斥著市場,機器生產也衝淡了苗族服飾傳統的特色。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在時尚潮流的催化下,當地苗族青年一代的審美也發生了改變,很多苗族年輕人已經不再穿傳統服飾。

如今的苗族青年婦女,由於忙於生計,大多數會選擇外出打工。如今的青年男女對傳統的山歌、舞蹈等逐漸淡漠,他們更加熱衷於現代歌舞和服飾。加上傳統蠟染工序繁雜,耗時很長,投入產出比極低,年輕女孩很多都不願意學習蠟染技藝了。

請點擊輸現在做蠟染的多為老人入圖片描

再加上工業化的發展,農業逐漸被削弱,繼續種植板藍根梔子等植物染料的農家已經少之又少。種種原因,古老的蠟染技術面臨著即將斷層的危險。

讓我們的腳步越走越快,我們丟失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5000年的文明長河中,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珍寶,還能夠流傳下來的,必定是彌足珍貴的。古老的文化技術,需要傳承與發揚。

蠟染技術的傳承需要自身的創新,與時尚、生活結合起來,比如用在時尚服飾、室內設計、壁畫等藝術作品中。蠟染藝術不應該只出現在展覽館,更需要與人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蠟染手工包

此外,應該加大對蠟染藝術的推廣,藉助網際網路、節日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這一古老的文化,走精品化、品牌化的戰略之路。

最後,保證蠟染藝術後繼有人,比如在當地開設蠟染館招收學徒,學校開設相關課程,進行人才保護等。

在與世隔絕的這片熱土中,苗族人們造就了蠟染的生生之魂。傳承千年的蠟染技藝,需要得到更多人的關注,不爭榮華,只為傳承。

蠟染藝術

參考資料:《中國蠟染藝術》《貴州苗族蠟染圖案》《苗族蠟染》紀錄片

相關焦點

  • 蠟染:隆林苗鄉裡綻放的民族之花
    隆林苗族蠟染。梁麗攝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數千年的時光流轉中,孕育了自身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工藝,其中苗族的蠟染技術大放異彩。蠟染是我國一種民間傳統紡織印染工藝,人們用蠟畫在布上,做為防染劑,再用藍靛浸染,使布面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圖案,圖案精美,花樣繁多。苗族的蠟染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來源大致上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那時的染織工藝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禮記》中記載:在當時專門設置有主管織物染色的官職「染人」,楚國還有主持生產染料靛藍的官職,稱為「藍尹」。
  • 扎染|蠟染|苗繡,邊城敘永讓苗鄉千年技藝,再現獨特魅力
    扎染其實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其染顏色用的染料料與蠟染是一樣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動,面料不是靠蠟來附著,而是依靠繩子來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樣就形成了與染料一致的顏色,綑紮部分也由於液體的浸透形成了顏色的過渡,由於染色是用板藍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
  • 丹寨苗族蠟染:走出深山的千年史詩
    蠟染曾是中國古代染纈工藝三種基本類型之一,在唐朝時,蠟染成為盛行的裝飾紡織品,並沿著中西貿易古道「絲綢之路」遠銷歐亞。後來,隨著中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新興工業日益替代了手工操作,蠟染工藝在許多地方相繼失傳。而西南部的貴州省地處邊遠山區,由於交通信息相對閉塞,而且由於當地可用於蠟染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才使得這一珍貴的手工藝術得以流傳至今。
  • 揭開貴州大山深處的「錦繡秘境」,盡顯這世間芳華
    手織土布述說著布依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馬尾繡盛裝紀錄了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智慧;蠟染技藝刻畫出苗族千年歷史的傳奇變遷。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民族工藝的傳承;從技藝方法的演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自然, 從不曾停歇。傳統觀念裡,擁有手藝才能安身立命,這一點在貴州鄉村會有更明顯的感受。
  • 苗鄉蠟染「致富花」
    千年窩妥,在苗語中,「窩」為衣,「妥」為蠟染,「窩妥」就是蠟染的衣服。丹寨苗族蠟染的螺旋紋樣被當地人稱為窩妥紋,是丹寨白領苗的圖騰。楊芳12歲便開始跟長輩學蠟染技藝。學習的過程既枯燥又辛苦,蠟染繁雜的工藝都必須由人力來完成。手總是被染料泡成黑色,畫稿時一不小心就被滾燙的蠟燙到,但楊芳從未懈怠。楊芳認為,蠟染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工藝,不能丟。祖輩學蠟染都要勤學苦練,既然決定要學,就一定要學好。
  • 古老的蠟染點燃倫敦時裝周之夜,東方的魅力亮瞎了
    貴州黔東南丹寨寧航蠟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有固定員工48位,畫娘都是來自大山的民間藝術家。十年間,寧航接待了國內外眾多社團、個人專訪及研習。與全國36所高校建立了研學教學合作,向數萬學子、社會人士傳授蠟染技藝。2014獲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稱號。
  • 蠟染繪畫之父劉子龍:千年蠟染的傳承路【圖】
    蠟染繪畫之父劉子龍:千年蠟染的傳承路【圖】 2013-12-27 09:01:57 來源:深圳商報 提起蠟染,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靛藍色的印花棉布,而提到蠟染畫
  • 丹寨蠟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發展
    新華網貴陽1月24日電(記者楊洪濤)「 太神奇了 ,每一個親眼看到丹寨蠟染製作過程的遊客,都會這樣評價。」提起蠟染,貴州丹寨寧航蠟染有限公司經理寧曼麗一臉自豪。
  • 貴州·黔東南州少數民族傳統蠟染技藝展22日在石家莊市博物館開展
    蠟染古代稱「蠟纈」,是一種以蠟為防染材料進行防染的傳統手工印染技藝。據《貴州通志》記載,蠟染就是「用蠟繪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蠟染存在,盛行於隋唐,自宋代以後漸漸淡出中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時間與空間的阻隔,加上民族信仰和環境等因素,較好地保護和傳承了這一傳統工藝。
  • 馭馬自由行愛在丹寨 傳承千年蠟染匠藝
    蠟染古稱稱蠟纈,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傳承至今已逾千年。 而此次馭馬自由行所走訪的丹寨苗族蠟染,則更是在苗族文字出現前便流傳於當地。在與外界隔絕的漫長時光中,苗族人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繡,浸染剪裁,以各色精美多樣的蠟染製品,記錄下了當時人們的遷徙過程及生活瑣事。
  • 文化創意為苗族蠟染賦予新活力
    7月,在貴州田野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丹寨縣基加村的苗族婦女楊秀芬,再次在美國參加第十六屆聖達菲國際民間手工藝展,把貴州大山深處美麗的蠟染工藝帶到了國際展示平臺。 現在的楊秀芬對自己的手藝非常自信,她和鄰裡們把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蠟染技藝帶出了大山、帶出了貴州,更實現了脫貧致富。
  • 文化|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日趨成熟,分為兩類:單色染與複色染。然而自宋代以來,蠟染就開始衰退,但作為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傳承至今。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經過歷史洗滌的蠟染作品,看似平凡,卻又在不經意間散發著詩意的鮮活,浪漫的色彩和手工藝的不斷創新經久不衰,魅力不減。
  • 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特展開展 再現千年「窩妥」古韻今風
    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特展開展 再現千年「窩妥」古韻今風 2016-09郝燁 攝 蠟染技藝傳承人王光花現場教授製作工藝。 郝燁 攝蠟染技藝第二代傳承人王阿板現場演示蠟染製作工藝。 郝燁 攝蠟染技藝傳承人的蠟染作品。 郝燁 攝融合現代時尚元素設計的蠟染文創產品。
  • 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蠟染技術,面臨失傳?大量年輕人回村守護
    蠟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它同所有傳統手工藝一樣,是華夏文明的符號象徵。但同大多數手工藝一樣,蠟染也在面臨著傳承和保護的嚴峻問題。位於貴州的安順,素有「蠟染之鄉」的美譽。藏匿於安順的山林深處的石頭寨,更是以蠟染為名的一座百年古老村落。蠟染,同扎染、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往往盛行於我國苗族和布依族之間。
  • 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貴州非遺揭密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蠟染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在這座神秘的洞府迷宮附近的小妥倮苗寨,有一處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精美的蠟染、刺繡作品讓人眼花繚亂,從被扇、圍腰到裙、帽、袋、鞋、書畫、包布等節日及日常服飾,各種各樣的蠟染刺繡品,真是長見識了呢~那麼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貴州人,你對古老的苗族蠟染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跟一起去看看吧!
  • 貴州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貴州非遺揭密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蠟染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上周,多多帶大家一起走進了「天然桑拿房」——織金洞。而在這座神秘的洞府迷宮附近的小妥倮苗寨,有一處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精美的蠟染、刺繡作品讓人眼花繚亂,從被扇、圍腰到裙、帽、袋、鞋、書畫、包布等節日及日常服飾,各種各樣的蠟染刺繡品,多多可真是長見識了呢~那麼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貴州人,你對古老的苗族蠟染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跟著多多一起去看看吧!
  • 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楊婷婷:讓更多人一起學習傳承蠟染技藝
    在安順市西秀區蔡官鎮梅家莊村蠟染坊內,貴州省民族民間工藝大師、安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婷婷細心地梳理著掛穗,「最新設計的雙魚形吉祥掛件,寓意吉祥,很受市場歡迎,兩天能做好一隻。」組織培訓繡娘。
  • 守護和傳承中國苗族蠟染技藝的苗女
    蠟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蠟染技藝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藝,該技藝又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早在秦漢時代,中國苗族人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術。貴州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1971年出生在畢節市織金縣珠藏鎮鏈子村的楊曉珍,和村裡的絕大部分村民一樣都是苗族。
  • 羅中璽:錦雞,一個民族的圖騰崇拜
    然而,在丹寨縣城,我們所看到的苗族婦女服飾,除了蠟染布袋上的雙鳥戲蝶圖、錦雞苗婦女臀部懸垂的象徵鳥的尾羽花帶外,鳥的圖案並不豐富。後來我們去了蠟染之鄉排莫村、錦雞舞之鄉麻鳥村之後,鳥圖騰部落的輪廓才在我們的眼前漸漸的清晰起來。
  • 苗族蠟染「獨臂」傳承人:民族工藝啥時都不會過時
    蠟畫作品《魅力黔東南》 光明網記者 王恩慧/攝在當地,苗族女子幾乎人人都掌握蠟染技藝,這門流傳兩千多年的古老工藝一直是當地人的驕傲。很多年輕的「畫娘」經常圍在楊而郎周圍,向她學習蠟染技巧,楊而郎覺得這是苗族的民族工藝,應該讓更多人掌握,每次她都耐心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蠟染經驗,使傳習所添了一股濃濃的學習氣氛。在寧航蠟染館,展示著一件件精美的藍色系蠟染成品,不管是蠟染服飾、家居用品還是蠟畫,圖案都非常精美,手感柔軟舒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些都是楊而郎和「畫娘」們一件件精心製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