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蠟染「獨臂」傳承人:民族工藝啥時都不會過時

2021-01-14 騰訊網

[摘要]楊而郎透過厚厚的眼鏡告訴光明網記者,當年斷臂曾讓她感到生活無望,而蠟染這門手藝不僅讓她過好了,還讓她覺得有種自豪感,「這也是我們苗族人的自豪感。」

光明網9月25日訊(記者王恩慧)在貴州省丹寨縣寧航蠟染技藝傳習所,十幾位「畫娘」正在進行點蠟著色。角落裡,獨臂「畫娘」楊而郎引起了光明網記者的注意。與其他「畫娘」不同,楊而郎用左手作畫,小小的蠟刀在她的手裡靈活自如,一排排以自然紋為主的藍色花朵裝飾靈動地出現在畫布上。

楊而郎,今年54歲,是貴州省蠟染技藝傳承人,在傳習所算是年長的「畫娘」了,90後阿芯等年輕的「畫娘」都親切地喊她「阿姨」。楊而郎創作的蠟染作品與其他「畫娘」並無二致,同樣的精美華麗,若不是親眼所見,完全看不出是出自於這位身體殘疾的「畫娘」之手。

正在光明網記者驚嘆於楊而郎精湛的蠟染技藝時,傳習所負責人寧曼麗告訴記者,「比蠟染技藝更讓人感動的是楊而郎的勵志故事和對蠟染技藝的熱愛」。

獨臂「畫娘」楊而郎專注地點蠟著色 閔捷/攝

蠟畫作品《魅力黔東南》 光明網記者 王恩慧/攝

在當地,苗族女子幾乎人人都掌握蠟染技藝,這門流傳兩千多年的古老工藝一直是當地人的驕傲。楊而郎從小就學會蠟染技藝,家裡不管男女老幼穿的衣服都是她一件件蠟染縫製而成。周圍人都知道楊而郎做的衣物精美,穿出門總少不了人們的稱讚和羨慕。

十八年前,一次上山砍柴,楊而郎遭遇了一場意外,右臂被迫截肢。這對於她和她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家裡為了給她治療,幾乎傾家蕩產,生活陷入窘境。對於楊而郎來說,打擊更大的是她永遠失去了右臂,甚至生活都無法自理。

喚醒楊而郎走出絕望的是她深愛的蠟染技藝。失去右臂,楊而郎開始用左手拿起蠟刀,重新學習蠟染。三十多歲她越過心理溝坎,克服身體不適,一點點撿起這曾經讓她驕傲的手藝。如今,左手蠟染的楊而郎和其他人的右手一樣靈巧,畫出的作品同樣精美。很多年輕的「畫娘」經常圍在楊而郎周圍,向她學習蠟染技巧,楊而郎覺得這是苗族的民族工藝,應該讓更多人掌握,每次她都耐心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蠟染經驗,使傳習所添了一股濃濃的學習氣氛。

在寧航蠟染館,展示著一件件精美的藍色系蠟染成品,不管是蠟染服飾、家居用品還是蠟畫,圖案都非常精美,手感柔軟舒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這些都是楊而郎和「畫娘」們一件件精心製作出來的。傳習所負責人寧曼麗告訴光明網記者,這些產品在市場上非常受歡迎,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畫娘」們生產的不僅是一件件產品,而是苗族的民族工藝。

據介紹,作為「東方第一染」的丹寨苗族蠟染技藝自2004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來,持續受到關注,這項古老的技藝再次換發出蓬勃的生命力。這些年,傳習所的訂單源源不斷,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紛紛看好苗族蠟染產品,包括楊而郎在內的「畫娘」們都非常忙碌,每天忙碌著趕製訂單。

自然,「畫娘」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當年楊而郎截肢時的欠款都已經還清,現在還有了一些積蓄。「沒想到現在這民間手藝竟成了時尚工藝品。」楊而郎開始重新定義這項古老的工藝。她所蠟染的每一件衣物被人們稱為「作品」。除了繼續保持著純正的工藝,楊而郎開始向所裡阿芯這些年輕的「畫娘」學習時尚的理念和元素,她意識到自己從小就做的傳統蠟染技藝並不普通,而是可以轉化成熱銷的時尚產品。

傳習所裡,楊而郎一邊快速轉動著手裡的蠟刀,一邊透過厚厚的眼鏡告訴光明網記者,當年斷臂曾讓她感到生活無望,而蠟染這門手藝不僅讓她過好了,還讓她覺得有種自豪感,「這也是我們苗族人的自豪感」,楊而郎特別強調了「苗族人」三個字。如今,楊而郎供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學,孩子也學會了蠟染的技藝,在北京從事蠟染生意。楊而郎覺得,民族的工藝,啥時候都不過時,一定要好好將它傳承下去。(文/王恩慧)

本文來自光明網 http://culture.gmw.cn/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苗族蠟染「獨臂」傳承人:民族工藝啥時...
    正在光明網記者驚嘆於楊而郎精湛的蠟染技藝時,傳習所負責人寧曼麗告訴記者,「比蠟染技藝更讓人感動的是楊而郎的勵志故事和對蠟染技藝的熱愛」。獨臂「畫娘」楊而郎專注地點蠟著色。閔捷/攝蠟畫作品《魅力黔東南》。光明網記者 王恩慧/攝在當地,苗族女子幾乎人人都掌握蠟染技藝,這門流傳兩千多年的古老工藝一直是當地人的驕傲。
  • 傳創融合發展苗族蠟染 讓民族文化走出國門
    作為六盤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壩蠟染的傳承人,她用手中的蠟刀刻畫出了一副副獨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藝術品,非物質民族文化遺產是什麼?傳承民族工藝的重要性又在哪裡?熊兆美拿起手中創作出無數作品的蠟刀給我們舉出了一個例子。
  • 獨樹一幟的珙縣苗族蠟染
    獨樹一幟的珙縣苗族蠟染     蠟染,是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珙縣苗族蠟染在四川苗族蠟染中獨樹一幟,2010年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苗族蠟染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蠟染技藝 感受非遺魅力
    李長華/攝 日前,在貴州省榕江縣三江鄉分從村,苗族蠟染傳承人在給學生傳授蠟染榕江縣三江鄉分從村是苗族聚居村,苗族蠟染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蠟染傳承人利用農閒時間向學生傳授蠟染技藝,感受非遺魅力,傳承民族文化。
  • 丹寨苗族蠟染文化特展開展 再現千年「窩妥」古韻今風
    郝燁 攝 蠟染技藝傳承人王光花現場教授製作工藝。 郝燁 攝蠟染技藝第二代傳承人王阿板現場演示蠟染製作工藝。 郝燁 攝蠟染技藝傳承人的蠟染作品。 郝燁 攝融合現代時尚元素設計的蠟染文創產品。
  • 苗族蠟染|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手工藝
    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原始的、緩慢的手工工藝越發的顯得彌足珍貴,苗族的蠟染便是如此。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當然,人們對蠟染的傳承和喜愛不單單限於某個地區和民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等民族都各有特色,而貴州的少數民族分布最多最廣的地區,故也被稱為「蠟染之鄉」。
  • 蠟染印花美 民族風情濃
    蠟染印花美 民族風情濃 本報記者   唐澤文整理 蠟染工藝的繪圖創作現場。牛牛 攝     蠟染,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纈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    川黔滇的苗族婦女,服裝使用蠟染十分普遍,衣、裙、圍腰以及其他棉織生活用品,幾乎都有蠟染製品。這種現象與苗族崇尚蠟染有關,以擁有多而精美的蠟染品為富為德為美。
  • 儋州苗族原生態蠟染文化保護與技藝傳承引關注
    」為主題的「海南苗族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研討會暨生態蠟染技藝合作洽談會」在儋州市召開。活動通過對以儋州南豐鎮馬嶺排村苗族原生態蠟染文化與技藝為樣本的海南苗族蠟染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的展開,探討了蠟染技藝「活態傳承」、面向未來開發其潛在的價值,推動包括南豐鎮馬嶺排苗族在內的海南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的有效途徑。
  • 丹寨苗族蠟染:走出深山的千年史詩
    身著民族服裝的苗族婦女手執銅質蠟刀,在素色的手織布上信手拈來。花鳥魚蟲和龍風水波經過她們妙手的點染、精巧的搭配,便躍然顯現成型,宛如一幅幅靜靜流淌的水墨畫。這就是「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在貴州丹寨見到的苗族蠟染。
  • 走進「蠟染刺繡」之鄉:永善苗族蠟染 布藝「青花瓷」
    人民網永善6月11日電 熱鬧的蘆笙歌舞場景、神秘的吉祥牛角圖案、古樸的四方文案樣式……在雲南省永善縣馬楠鄉,一幅幅裝裱好的蠟染作品繪就了一幕幕風味別致的畫卷。 據了解,居住在雲南永善縣馬楠鄉的苗族是從由貴州威寧等地遷入傳襲發展變化的,如今主要分布在馬楠、坪廠、冷水、虹口四個村,平均海拔高度在2500米左右。
  • 尋找失落的文化——苗族蠟染
    一個人的旅行尋訪失落的文化——苗族蠟染染 坊「草壩山—五老溝苗寨」位於敘永縣梘槽苗族鄉群英村,這裡人口四百餘人,兩百多年來,苗族同胞們傳承苗族文化,擁有精湛的工藝製作能力,主要體現在蠟染與刺繡這兩種手工技藝上。
  • 貴州黔西:苗族蠟染技藝「紮根」鄉村少年宮
    2020年12月1日,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鄉村少年宮,國家級蠟染傳承人陳應敬老師在給學生傳授蠟染、蠟畫知識。熊軍萬 攝2020年12月1日,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鄉村少年宮,國家級蠟染傳承人陳應敬老師在給學生傳授蠟染、蠟畫知識 。熊軍萬 攝2020年12月1日,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鄉村少年宮,國家級蠟染傳承人陳應敬老師在給學生傳授蠟染、蠟畫知識。
  • 苗族蠟染,山寨裡的一抹靛藍
    苗族蠟染傳承人楊光豔繪製圖案。中國青年網記者張群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28日電 (記者 張群) 「苗族蠟染太神奇了!」「這麼複雜的花紋,她們是怎麼畫出來的?」「不愧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實有特色。」7月27日,在萊福士杯中國民族服裝大賽系列活動之「蠟染手工藝,讓您的生活更精彩」現場,人們不停地議論著。
  • 文化|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分布藍底白畫的苗族傳說太陽紋紋樣 中國人對蠟染的傳承和喜愛,不限於某一個地區和民族。蠟染流行於苗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雲貴川湘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貴州分布最為密集,又被稱為「蠟染之鄉」。
  • 【we視頻】民博會上 看"非遺"傳承人的蠟染技藝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陳嘉新 實習記者 文連青)苗族蠟染具有數千年的歷史。11月23日,在2018中國(貴州)國際民族民間工藝品民博會現場,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的蠟染,贏得現場不少關注和點讚。
  • 官員學者聚儋州共議苗族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圖)
    中新網海南新聞9月21日電(記者 王子謙) 海南苗族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研討會暨生態蠟染技藝合作洽談會21日在儋州召開,政、學、商業嘉賓熱議苗族蠟染文化保護與傳承,探討蠟染技藝「活態傳承」的有效途徑,開發其市場潛在的價值。  苗族蠟染是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之一。
  • 潘魯生深入貴州黔東南調研民間工藝保護與傳承,對傳承人的文化堅守...
    本次調研的重點是民間工藝保護與傳承。潘魯生一行實地考察了臺江縣苗族刺繡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石傳英刺繡工坊、吳冬雄銀飾工坊,走訪民族服飾藏家馮經國、織錦傳承人張留中。潘魯生在與當地文化工作者和傳承人交流時表示,當地民間刺繡、銀飾、首飾等傳統工藝資源非常豐富,傳承發展也做得較好,下一步還要積極探索把傳統工藝和現在的生活更好地融匯在一起。
  • 湘西瑰寶——苗族蠟染
    蠟染現在已經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線中,提起蠟染幾乎沒有人知道。其實蠟染就是我們苗族的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我們也可以通俗的稱為「畫染」我們苗族蠟染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機械代替人工,傳統手工蠟染技術瀕臨失傳。
  • 蠟染——苗族的歷史傳承
    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 ll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織物的染色當時設有一種叫「染人」的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專門主持生產靛藍的「藍尹」工官。苗族蠟染有著悠久的歷史,(後漢書)上有西南夷「知染彩紋繡」的記載,這說明至少在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就已經掌握了染、織、繡的技能。
  • 苗族傳承人與設計師「為生活創新」對話
    人民網貴陽9月28日電(孫遠桃) 9月27日至28日,「苗族傳承人與設計師『為生活創新』」——2018多彩貴州傳統工藝振興對話交流活動在貴陽舉行。來自貴州省的文史研究專家、苗族非遺傳承人、苗族企業家、苗族明星歌手等百餘人齊聚一堂,共話苗族傳統工藝在保護中「為民族傳承,為生活創新」,探索和推動貴州傳統工藝振興發展。 會上,苗族非遺傳承人、苗族文化企業家代表與設計師作傳統工藝保護傳承和振興發展交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