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評論】孟金剛/簡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2021-02-16 二月風文學社

孟金剛/簡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一.曲折的流年、蒼涼的傳奇

張愛玲生平簡介 「真的家應該是合身的,隨著我生長的,我想起了我從前的家…… 古代的夜裡有更鼓,現在有賣餛飩的梆子,千年來無數人的夢的拍扳:「託、託、託、託」。可愛又可哀的年月呵!」

① 「時代的車轟轟地向前開。我們坐在車上,經過的也許不過是幾條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驚心動魂。就可惜我們只顧忙著在一瞥即逝店鋪的櫥窗裡找尋我們自己的影子——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② 張愛玲,1921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舊官宦世家,祖母李菊耦為李鴻章幼女,父張志昕為前清進士、李鴻章幕僚張佩綸第三子。出身不可謂不顯赫,更不用說富貴了。但在她出生和成長時,無論整個時代和她的家庭,都是「繁華已經過去,穿著新鞋也趕不上了」

③她自7歲開始閱讀中國古白話小說並開始進行創作,熟讀《紅樓夢》、《海上花》等古文學名著,後隨其母學習英語。1930年張愛玲父母協議離婚,母親再赴法國留學,張愛玲隨遺少父親生活。1932年其父娶後母,冷酷兇悍的後母使本不和睦的家庭環境更加逆轉,從物質到精神的欺凌深深傷害了少年張愛玲。1937年因與後母爭吵遭父親毒打並被關押,後出逃投奔已回國的母親,繼續她的生活。生存的困境,親情的缺失,造成了她此後獨立孤僻的性格。這段經歷也成為其小說創作的重要素材。1939年張愛玲考入倫敦大學,因二戰全面爆發而改入香港大學讀書,並開始發表作品。因日軍入侵香港,社會秩序崩潰,學業未完。 1943年張愛玲回到上海,並開始發表作品以賣文為生,成為職業作家。先為英文雜誌發表藝術評論,後發表中文作品,以第一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舉成名。從1943年到1945年,張愛玲在上海淪陷區(主要指外國租界區)晦暗的文學氣氛中(文學史稱孤島文學時期)達到其創作生涯的全盛期,因為其文名,也因為不同勢力各懷鬼胎的吹捧(書商、鼓吹笙平盛世的日偽侵略者)而聲名大噪,大紅大紫。她一生中大部分重要作品均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年方22—24歲。1944年張愛玲與有名的漢奸文人胡蘭成戀愛結婚,1947年決裂,這一經歷影響她的一生。1946年創作電影劇本,因受到左翼勢力的攻擊而中斷。1950年受邀參加新中國上海市政府第一屆文代會。但是,「高處不勝寒」,她的經歷和過去使她不能從容面對新的時代。1952年再赴香港,供職美新聞署新聞處,在其授意下創作並發表了長篇小說《秧歌》、《赤地之戀》,徹底與時代的洪流背道而行。後赴美國,輾轉生活,文思枯竭,罕有作品問世。1956年再婚,67年愛人病逝,從此孤身一人,曾供職於美國數所大學,從事翻譯、研究工作,譯著《海上花》,發表《紅樓夢》研究若干。到美國後,文學創作以對舊作進行整理、發表和改編劇本為主。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逝於其洛杉磯寓所。 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在臺灣、香港等地張愛玲作品曾一度受到讀者的喜愛,張愛玲被幾次邀請到臺灣從事作品整理和改編文學劇本;其創作得到臺灣及海外一些中國文學史研究學者的推崇而給予極高的評價。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因為世紀末思潮的影響,中國當代文學熱銷,張愛玲作品自30年後現身大陸文壇並受到矚目,形成「張愛玲熱」;隨之產生了一些對作家本人及其創作的研究和探討,張愛玲作品重新被認知和熟悉。 從中國文學史的角度上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及至之後,中國文學始終是一股社會救亡的政治變革的洪流,作家們要麼立於潮流之上搖旗吶喊,要麼在完全對立的文藝爭論中被擊倒,退出這個舞臺。作為張愛玲這樣「無家無國」、完全以寫沒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倫理為題材的作家,能夠立足和成名,實在有太多偶然。正如她的作品《傾城之戀》中有一段話: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成全她,一個大的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個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處。」 張愛玲的老友作家柯靈說,如果不嫌擬於不倫,只要把其中的「香港」改為「上海」,「流蘇」改為「張愛玲」,簡直是天造地設。光怪陸離的淪陷區成就了張愛玲創作的全盛期,也造成了其一生的悲劇。也只有在幾十年之後再去看,已被淹沒的時代,已被淹沒的人,她的作品如一株靜靜的藤蘿,剝落著她金色的文字的光。世事滄桑,也只有這些才成為彌足珍貴的。 本文擬自幾個角度,聯繫作家生平和其散文作品,對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進行簡要的分析,以揭示作家的創作經歷和成就。並結合於此,針對目前張愛玲文學研究的幾種主要觀點,力爭以更客觀的立場對其文學成就進行再評價。希望我們對張愛玲的文學研究能夠摒棄舊有的文學觀點,不要拘泥於固有觀念,從「文本位」拓展到「人本位」——即對於作家本人和其創作觀點給予更多尊重。 

二.簡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一).長袖善舞——高超的寫作技巧 「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沉香屑—第一爐香》) 

1.華美的語言和繽紛的意象——天才之翼 

(1).紛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寫技巧 。「卷著雲頭的花梨炕,冰涼的黃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這是他所懷念的古中國……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樹,一樹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紋。長安靜靜的跟在他後面送了出來。她的藏青長袖旗袍上有著淺黃色的雛菊。」 ( 《金鎖記》) 時至今日,我們應當承認,從五·四新文學誕生以來,就描寫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當代小說作家,很少有人像張愛玲那樣能夠以其完美圓熟的技術、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觀、犀利的觀察與豐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熾烈迸發的才情成就於文壇。在那個墾荒與洪流的時代,許多作家的文學語言尚處在胡適之、郭沫若自五四時期創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話詩體,對創作技巧抱著鄙夷的態度,而象張愛玲這樣優美暢達、厚積薄發的文字是很少見的。應當說,張愛玲是避於我們文學發展的潮流之下,向我們展示了文學的另外一些層面的。上述特點可以說是張愛玲作品呈現的最主要特徵,在四十年代即被評論家所承認。 文字表達中,對意象的捕捉,精當的描寫,用比喻通感來寫情狀物以推進情節和烘託人物心理是張愛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這其中,包融了她對生活細緻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作品寫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經驗和總體把握。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現。如在《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寫: 「……牆裡的春天延燒到牆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杜鵑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裡泊著白色的大船。」 這裡不單是色彩的強烈對照給予觀者一種眩暈的不真實的感覺——處處是對照,各種不調和的地方背景,時代氣氛,全是硬生生地給攙揉在一起,造成一處奇幻的境界。這不是客觀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觀意識和想像加入其中,來對作品主題和人物進行環境映襯和心理烘託,表現出主人公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模糊的意識和恐懼的心理。它完全是與作品融為一體,不但起了烘託,而且用於行文的轉折(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寫),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為作者初期的創作,象《沉香屑·第二爐香》這一時期的作品顯然在意象的捕捉、情景的烘託和情節的暗示上過於看重和強調,有些吵,有較重的刀爺痕跡,但另一方面,卻顯示出了作者在這一方面過人的能力。有些描寫於細微處見精神,卻又起伏跌宕,如虹飛碧落,給人目不暇接之感。如《傾城之戀》中一段風的描寫: 「只有那莽莽的寒風,三個不同的音階……三條駢行的灰色的龍,一直線向前飛……叫喚到後來,索性連蒼龍也沒有了,只是三條虛無的氣,真空的橋梁,通入黑暗,通入虛空的虛空。 ……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 

(2).深刻的心理刻劃和充滿靈性的通感運用。

張愛玲小說對於人物的心理刻劃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舉動、對話、背景的移換,甚至光線、氣味,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每句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④如《金鎖記》中童世舫與長安戀愛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氣味和感覺表達出了人物沉浴愛河的心理狀態: 「兩人並排在公園裡走著,很少說話,眼角裡帶一點對方衣裙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欄杆,欄杆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空曠的綠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迴廊——走不完的寂寂的迴廊。不說話,長安並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運用通感方式進行描寫上有充滿著藝術靈性的表達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寫人的感覺: 「七巧眼前仿佛掛了冰冷的珍珠簾,一陣熱風來了,把那帘子緊緊貼在她的臉上,風去了,又把帘子吸了回去,氣還是沒有透過來,風又來了,沒頭沒臉包住她——一陣涼一陣熱,她只是淌著眼淚。」 (《金鎖記》) 這是一個女人情長氣短的窒息絕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狀態轉化為可以感知的行為,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再如一些形象而極具美感的比喻描寫成為文章的亮點,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強的閱讀價值,如: 「晴天的風像一群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褂裡去,哪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 (《金鎖記》) 「振保覺得她完全被打敗了,得意至極,立在那裡無聲的笑著,靜靜的笑從他的眼裡流出來,像眼淚似的流了一臉。」 ( 《紅玫瑰與白玫瑰》) 2、自己的文章——於平凡處的寫作方法 (1)、參差對照的寫作手法 「……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永恆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恆的。它存在於一切時代……」 「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麼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是比較適宜的。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⑤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對創作的認識。作家根據自己創作的題材選擇了認為合適的寫作手法,虛偽中有真實,浮華中有素樸,人物在回憶與真實間徘徊。在今天看來,作家的創作也是相當含蓄而內斂的。她把精力運用到故事的營造中去,寫人物的神態、舉止、心理活動,特別是善於抓住人物一剎那的心理變化——歡樂時的一絲蒼涼,勇敢時的一絲恐懼,作家把這種心理感受如抽絲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絲一絲,編織起來,在故事的結尾成為一隻蝴蝶——永恆的人性靈魂的翅膀,放飛掉。 正是基於此,張愛玲的小說創作過程從初期紛繁的意象,濃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長情節逐漸走向淡化,開始追求簡單的故事和不著痕跡的作風。在這一階段,作家在情節的推動,時間跨度的起轉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較長的情節之間是一段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切換: 「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裡反映著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蕩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帘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裡的人也老了十年。」 (《金鎖記》) 而有些只是一句話: 「……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煙蒙蒙上升,鱗鱗的瓦在煙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連環套》) 諸如此種的寫作手法,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寧靜、衝淡的美。同樣,張愛玲小說的結局也非常精彩,一兩句話的收尾,戛然而止,無盡的餘韻在後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金鎖記》) 

2.營造氣氛的高手。

由於敘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的運用,張愛玲的作品中幾乎可以隨時營造出不同的氣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現實背景中隨時「出離」,成為特定情節中的特定人物。《傾城之戀》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作品中範柳原和白流蘇在傾城的亂世之中,一旦兩人獨處,展開他們感情的「對決」,作家只是幾句景物的交待,就讓他們成為舞臺劇中的演員: 「一眼看去,那堵牆極高極高,望不見邊,柳原看著她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 

3.中西合璧—傳統小說語言和意境同現代小說技法的融合

借鑑中國古白話小說的語言和意境,是張愛玲小說的特點,也是歷來所為人垢病之處。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對其進行指責,認為這使其作品變得不夠紮實,陳腐陰暗。應該說,這種評價有兩個問題值得商榷。其一,是看這種學習和借鑑是否值得提倡。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舊有的文化體系被否定和粉碎,重新建構,小說家們從西方文學中汲取營養,以現代口語為基礎,形成了新的文化語言。三四十年代是這種語言的成長期,這時從舊的語言中汲取營養,是肯定為文化潮流所不容的。但即使在新的文學語言成熟的今天,張愛玲作品的語言風格依舊向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應當向舊的文學語言汲取營養?張愛玲的文學語言直接從古白話小說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曉暢、生動、傳神,一如京劇中的西皮流水調,雖有做作的伊呀聲,但一如流水般的宛轉動人。作品中的有些詞在當代語言中已經極少使用,如「匝、挫、渾頭渾腦」,但不乏恰切妥貼之處。其二,在評價作家的同時,應該根據其特定的時代和條件,在作家創作的當時,新文學語言並未成熟。相對而言,作家的文學語言已經相當完美圓熟了。誠然作家作品中不乏直接照搬和套用古白話小說中的句子,使語言生硬造做,成為惡俗濫調。但就於整體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說成就已有定論,從一個角度證明了學習和借鑑的成功。即使在文學語言成熟豐富的今天,張愛玲的文學語言依舊屬於佼佼者,這給我們留下了思考和學習的課題。 張愛玲作品中運用、體現出的傳統的東方式的意境和情趣,將在其它章節簡述。

相關閱讀:

【詩歌長廊】孟金剛/義渠古國寫意(外一首)

【散文天地】孟金剛/九寨溝之旅

【作家書訊】孟金剛/《婚殤》概要

【作者簡介】孟金剛,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人,70後,中共黨員,本科學歷,上過衛校,西部邊城喀什當過兵,崑崙山巔守過界碑,目前供職於慶陽市正寧縣某醫療機構。系慶陽市作協會員,自號潛夫山居士,作品散見於各類報刊,已出版長篇小說《蒲河川的人》,另一部反映當代婚姻現象的長篇小說《婚殤》基本完稿,不久將與大家正式見面。


投稿須知:凡原創之詩歌散文、語錄隨筆、詩詞歌賦、國學經典、詩畫藝術均可投稿,以正文、作者簡介和近照的形式發至627840696@qq.com郵箱。

稿費發放:在文章發布第8至10天之內,以微信轉帳的方式,將周內讚賞金額之50%結算給作者(讚賞金額在100元以上者,以放55%200元以上者,發放60%,以此類推)。限於人力,讚賞金額為10元(不含10元)以下者,稿費恕不發放,但均會以手機截圖明告作者,已發過的零星讚賞不再發放。

主編二月Q Q:627840696

商務合作微信:18793448908

相關焦點

  • 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去世 曾發掘錢鍾書張愛玲文學史地位
    夏氏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鳳凰網文化訊 著名中國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教授於2013年12月29日(北美時間)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92歲。尤其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夏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而錢鍾書的《圍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
  • 《雲集》|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傅雷評論張氏小說,立場可笑
    止庵先生是研究張愛玲文學的大家,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張愛玲全集就是由止庵主編。最近讀@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再版的《雲集》,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點評納博科夫、卡爾維諾、帕慕克等人的作品,另一部分是專門對張愛玲所繪《傳奇》人物的圖贊。其中有一段評論對張愛玲作品的研究,談到傅雷時,書中說「《論張愛玲的小說》立場近乎可笑」。
  • 淺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風格
    寫這句話的張愛玲,還是一個寫著《我的天才夢》的爛漫少女,彼時的她就已經懂得了這世間無數的風景絕美和蒼涼無限。一、華美,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張愛玲的文學作品遣詞造句非常的華美,而這種高冷接近於奢華的華美是怎麼造就的?環境。
  • 解析敘述態度如何決定小說的藝術價值,學習張愛玲小說的敘事技巧
    文學理論對於作品賞析和寫作借鑑的意義:比如我們看到西方文論中,關於《小說修辭學》還有《小說敘事學》等等這樣的理論著述,其本身對小說的理論分析,如同我們對簡單的詞句分析一樣,有著相似的藝術解讀和分析目的。
  • 領讀經典-現代文學 |張愛玲:《傾城之戀》
    領讀經典-現代文學 |張愛玲:《傾城之戀》 2020-04-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愛玲小說——變態心理與其文學藝術解析
    張愛玲失去了太多的愛 ,在失落中生活了太久 ,心態上的「荒涼 」,養成了她在黑暗環境中發掘人性陰暗面的習慣 ,所描摹的是經過了心智加工的藝術空間 ,被體驗過的生活 ,雖然是作家的原初經驗 ,但卻是帶有作家情感色彩描繪的主觀世界 ,塑造的人性深度和美學意蘊遠遠高於其他同時代作家的作品。
  • 自考《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十)
    《金鎖記》作者:張愛玲1、簡析《金鎖記》中的七巧形象及其意義。  《金鎖記》收入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小說塑造了主人公七巧這一形象,描寫了她一生的命運以及心理變態過程。
  • 張愛玲小說《色戒》(上)
    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這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另有資料說,這篇小說發表半年不到,便有人用「域外人」筆名,寫了篇評論,《不吃辣的怎麼胡得出辣子?———評〈色·戒〉》批評該小說「全無愛國動機、令人匪夷所思,歌頌漢奸的文學」等等。一貫不大理會評論的張愛玲,難得為此又在人間副刊上寫了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做出回應。
  • 書香人文‖張愛玲的《傳奇》與傳奇的張愛玲
    由陳理慧老師為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18級全體學生做了「張愛玲的《傳奇》與傳奇的張愛玲」為題的講座。首先,陳老師對張愛玲的生平事跡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著重強調了沒落貴族的出身、中西合璧的教育背景、港戰的經歷、亂世的生存體驗對她小說創作的影響。然後,陳老師分析了張愛玲《傳奇》生成的歷史原因和個人原因,並結合具體作品分析了《傳奇》的題材、人物形象、美學追求和小說藝術。
  • 為什麼貴族文學的張愛玲火爆,而寫農民的趙樹理無人問津
    張愛玲和趙樹理的起點是一致的,1943年,幾乎同時升起了兩顆代表著新文學發展新趨勢的文學明星:一顆是南方淪陷區上海的張愛玲;另一顆就是北方解放區延安的趙樹理。到了1956年的中國作協第一次理事擴大會議上,趙樹理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一併被稱為中國現代的「語言藝術大師」。當時趙樹理的名氣可謂是如雷貫耳,用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的話來說,「可能是共產黨地區中除了毛澤東、朱德之外最有名的人了。」
  • 【文學考研】錢鍾書小說《圍城》的藝術特色
    (1)注意選擇和營造藝術畫面。
  • 文學女將張愛玲,以獨特的視角,塑造著獨立自主的女性
    文學女將張愛玲,以獨特的視角,塑造著獨立自主的女性文學女將張愛玲張愛玲出生於上海的沒落貴族,張愛玲家庭顯赫,但卻有著悲慘的人生經歷。她是文學女將,是愛情小說的鼻祖,在她的每一部小說裡,都充滿著深深的無奈,而這些小說仿佛都在闡述著她的人生,人物對生活的無奈與對愛情的無力感表現的淋漓盡致,或許是因為感同身受,她的每一部小說都能深入人心,引發思考。
  • 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馬普爾小姐探案
    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收藏夾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的+1個已投票
  • 中國現代文學史家夏志清去世 曾力推張愛玲價值
    尤其張愛玲一直被認為是通俗小說家,在批評家眼裡她「不登大雅之堂」,但夏志清在小說史中給予張愛玲的篇幅比魯迅的還要多上一倍,夏甚至認為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而錢鍾書的《圍城》是「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
  • 張愛玲《傾城之戀》全知視角敘事的限知處理,帶來的文學藝術體驗
    前言:小說的全知視角敘事,曾經是我們古典傳統話本小說最明顯的敘事特徵之一,然而當文學走到了張愛玲的時代,在她筆下,同樣的全知視角,卻進行了獨特的限知處理,使其具有另一種現代性的敘事藝術特徵,給了我們獨而特新穎的閱讀體驗。
  • 張愛玲的文學成就有多高,為何說她是女性文學創作者的榮耀?
    張愛玲的文學成就有多高,為何說她是女性文學創作者的榮耀?張愛玲的文學成就有多高,為何說她是女性文學創作者的榮耀?她的純粹還表現在,她的文學是簡單的文學,因為她完全的脫離政治的束縛。綜合她在整個小說上的成就,她是非常特別的,她的作品甚至還讓當時的文壇鬼才,賈平凹非常讚賞,給了她很高的評價。當時這位老賈說:「我能夠和張愛玲同生在這樣的世上也是幸運,因為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 張愛玲為何如此痴迷紅樓夢
    民國時期的文人都很喜歡紅樓夢這部小說,特別是白話文興起後,進步作家都會把紅樓夢這部小說當做文學經典來學習。紅樓夢這部小說,屬於半文半白,非常接近白話文,就是現代不懂文言文的人,也都能看的懂紅樓夢這部小說,民國時期,進步文人學者,特別是作家,把紅樓夢這部小說當做了文學藝術殿堂裡一頂璀璨的桂冠來膜拜,從民國時期開始,無論是小說創作,劇本創作,還是詩歌,散文,都能夠在紅樓夢一書裡汲取養料,就是現在的文人學者,也會從紅樓夢裡學習寫作方面的知識和技巧。
  • 簡析藝術接受的主體性。
    簡析藝術接受的主體性。 查看答案解析【正確答案】 藝術意象的重建不只是藝術家創造的意象的簡單複製,而是一個能動的再創造過程。藝術接受是藝術接受者主體的意識活動。
  • 讀《傾城之戀》張愛玲的反傳奇敘事邏輯,及其意象的文學藝術探析
    前言:作者敘事和情節邏輯的追問,是我們對其寫作構思的一次賞析,也是我們以寫作為視角進行閱讀這篇經典的目的,同時對張愛玲作品裡意象藝術進行品鑑,思考作者如何運用意象建構文學藝術空間,完成藝術氛圍的營造,烘託一個蒼涼的故事情節背景。
  • 張愛玲文字風格是怎麼煉成的?
    從張愛玲的散文和小說中,可以看出她博覽群書,知識面相當深廣,審美眼光相當早熟。1979年,著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判斷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