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風格

2020-12-06 談網絡時代的產品營銷

張愛玲是縱橫一時的女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生命就像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這是我認為的,張愛玲對自己小說風格最完美的概括,也是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華美,但是悲涼。寫這句話的張愛玲,還是一個寫著《我的天才夢》的爛漫少女,彼時的她就已經懂得了這世間無數的風景絕美和蒼涼無限。

一、

華美,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張愛玲的文學作品遣詞造句非常的華美,而這種高冷接近於奢華的華美是怎麼造就的?環境。就像是為何曹雪芹可以寫出千年流傳的紅樓夢一樣,曹雪芹曾經的家庭就是紅樓夢中的生活,所以各色的玲瓏綢緞,各種的稀世珍寶,各樣的罕見玉石,曹雪芹一一認識,因而才才會有對紅樓夢中王熙鳳的一派出場的華美介紹,「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下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著豆綠官絛雙魚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這不僅僅需要修辭,也需要長期的生活閱歷,可見曹雪芹家族沒落之前,也曾經是賈寶玉式的人物。張愛玲亦是如此。張愛玲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經歷著比較繁華的生活,燈紅酒綠萬紫千紅,卻與繁華世道中找不到一兩人知己。就像白流蘇,也是見識過上海的繁華美好的,也是看過繁華城市開過眼界的,也是在上流社會熙熙攘攘推杯換盞之間度過的,要想寫好那些妥帖的妝容,合適的公子哥,有容有度的紳士風度,張愛玲靠憑空的想像是寫不出這些場合的,高冷的文字裡一定有著極其高冷的家教和生活環境,那些繁華和熱鬧的場景,幼時或者彼時的張愛玲也一定是接受過薰陶的,所以寫起來遊刃有餘。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這句話是一點錯誤也沒有的,如果不曾感受過腳踏黃土地的熱忱和讀不起書的悲哀,莫言不會寫出那麼多鄉土中真實而又怪誕的人物,如果不曾擁有過家國天下,沒有見到過戰場狼煙,陸遊也不會在垂垂老矣仍然抱著這樣的赤膽忠誠,寫下那麼真實殘酷的詞句。

二、

悲涼,來自於現實的苛刻。葉兆言曾經說,「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張愛玲的作品中,處處透露著悲劇的色彩。即便是一些赤誠的愛情,到最後都變成草草了結的悲涼。《金鎖記》中曹七巧做了殘疾人的妻子,想愛不能愛,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一個女人最重要的三十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行為變得乖戾,一步步破壞兒子的婚姻,讓兒媳被折磨而死,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再分析傾城之戀,傾城之戀的結局是好的,白流蘇最終和範柳原在一起了,即便這在一起,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是始於一場亂世,也是終於一場亂世。所有的繁華,美好,曾經的燈紅酒酒綠,所有的推杯換盞,紙醉金迷,都消失了,剩下這兩個彼此依存的人,最重才開始喜結連理。小說的結局看似圓滿,實則浸透著說不清數不盡的悲傷與蒼涼。正如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所言:「任憑張愛玲靈敏的頭腦和對於感覺快感的愛好,她小說裡意象的豐富,在中國現代小說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小說的悲涼氣氛正是源於胡琴、月、蚊香、鏡、空房等這些頗具悲劇意蘊的意象。 這些意向,出現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帶著張愛玲慣有的一些思維和筆觸,都顯得有幾分涼薄和高傲。《怨女》中的銀娣終於不是個浪跡於貴公子間的玩物了,卻變成了一個開始在底層大院生活中浪蕩子的玩物,銀娣的一生並不比曹七巧好太多,而曹七巧有比銀娣還要乖張惡劣,對比起來,銀娣的悲涼在淺淡哀怨裡,誰也不願意多加解讀。悲涼,是張愛玲筆鋒下劇本的主要旋律。或許是生活給了這位名噪一時的才女無數的殊榮,或許是人生的波折和磨難讓這位天生才女失去了曾經對於生活的全部熱情,也或許是張愛玲本身的愛情糾葛讓她認識到生命的袍子雖華美,卻長滿了蝨子。張愛玲的筆裡,沾著悲傷的墨水,讓愛都變得不快樂。

三、

愛情,對於執著和固執的最美好詮釋。

分析張愛玲的藝術風格,就不得不談一談張愛玲的人生,談一談張愛玲的人生,就不得不談一談張愛玲的愛情。可能連張愛玲都不願意相信,張愛玲就是那種有情飲水飽的女子。為了愛情不顧一切,這從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故事就能看出來,為了所謂的愛情,張愛玲願意放棄這世界給他的眼光,願意凌駕於自己的名門望族的氣勢上,對一個男人愛到骨子裡,愛到塵埃中,然後「在塵埃中開出花朵來。」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一段感情糾葛,曾經反應在《小團圓》中,不管張愛玲是否真的想要雪藏這部小說,她最終是展露於世了,在張愛玲去世的時候,他把她的愛情,原原本本交代了,連同了少年女子的心事和說不清的社會動亂。縱然張愛玲也不願意承認,她始終維護著想要拋棄她的男子,始終為未來鋪敘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

愛情對於張愛玲而言是個太重要的存在。

張愛玲對於愛情,其實是有一種固執的感覺的。就如同現實中,張愛玲於胡蘭成。

後來的張愛玲,也是享受了愛情的,對於愛情,他是有著自己的見解的,也是有著自己的無奈的。愛情對於張愛玲來說,就是那席華美的袍,可是她也火眼金睛的看出了那些袍子上爬滿了蝨子。愛情在張愛玲的世界裡,得到了許多簡單的愛情的美好,但是也摻雜了許多世故和人情的複雜。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在繁華中塑造著蒼涼。可謂是,翻手繁華,覆手蒼涼。悲劇是無可避免的,愛情也是無可避免的。張愛玲小說的氛圍都是憂鬱的,帶著一點點沙啞和舊上海的封建,是一個異數。你讀它的作品,會覺得是在欣賞一個雕塑,雕塑罩著人的形體美,那些人物,都活靈活現,卻帶著一股子從久遠的地方帶來的暮氣。即便是十幾歲的女孩,也總有這看透世事的悲涼,每個女主人公都有著張愛玲的影子,孤傲,決絕,早熟,命運坎坷,出身綺麗,最終要混跡於這粗糙人世中。你說不清張愛玲想要表達的宗旨,得到的都是一些可悲可嘆的愛情故事,這就是一個女作家的淺薄之處,但也是一個女作家的迷人之處。僅僅愛情,僅僅感覺,僅僅而已。

如果沒有前半生奢華的生活,她寫不出這樣絕美的文字,如果沒有人生和命運的一系列折磨,她也做不到如此努力的悲涼。因為是張愛玲,所以才有了絕唱文筆。

相關焦點

  • 從《傳奇》看張愛玲的語言特點
    >的總體語言風格是蒼涼的,在其代表作《傳奇》小說集中有非常鮮明的表達。張愛玲通過對色彩詞語的應用和比喻、意象等,賦予了語言更加充沛的表現力。這種充沛的表現力對於展現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思考深度具有重要作用。時代的悲涼背景反映到她的筆下,而受家庭生活和教育的影響,中西方的語言風格都為她所接受,融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獨開一面。
  • 【文學評論】孟金剛/簡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孟金剛/簡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一.曲折的流年、蒼涼的傳奇
  • 解析敘述態度如何決定小說的藝術價值,學習張愛玲小說的敘事技巧
    文學理論對於作品賞析和寫作借鑑的意義:比如我們看到西方文論中,關於《小說修辭學》還有《小說敘事學》等等這樣的理論著述,其本身對小說的理論分析,如同我們對簡單的詞句分析一樣,有著相似的藝術解讀和分析目的。
  • 張愛玲小說——變態心理與其文學藝術解析
    張愛玲失去了太多的愛 ,在失落中生活了太久 ,心態上的「荒涼 」,養成了她在黑暗環境中發掘人性陰暗面的習慣 ,所描摹的是經過了心智加工的藝術空間 ,被體驗過的生活 ,雖然是作家的原初經驗 ,但卻是帶有作家情感色彩描繪的主觀世界 ,塑造的人性深度和美學意蘊遠遠高於其他同時代作家的作品。
  • 張愛玲文字風格是怎麼煉成的?
    從張愛玲的散文和小說中,可以看出她博覽群書,知識面相當深廣,審美眼光相當早熟。1979年,著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判斷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 《浮花浪蕊》這篇小說改了二十年,看張愛玲後期敘事風格如何轉變
    1983年臺灣《皇冠》雜誌發表了張愛玲的《惘然記》,《惘然記》中收入了張愛玲舊作《多少恨》《殷寶灩送花樓會》《情場如戰場》,還有三篇新作《相見歡》《色戒》《浮花浪蕊》,這三篇是張愛玲社會小說的實驗,小說創作手法和傳奇時代的小說大不相同,而其中最富有實驗精神的是《浮花浪蕊》,這篇小說在語言
  • 夜讀/張愛玲小說「敘述反諷」,在普通人中間發現傳奇
    的確,張愛玲的語言風格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她借用中國古代小說的最初形態「傳奇」這一名稱,「在普通人中間發現傳奇」,採取全知全能角度和超然態度,使得敘述內容和敘述語調之間構成緊張的藝術「張力」,形成耐人尋味的「敘述反諷」。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歷史進程中,小說是步伐最穩健、成就最大的藝術形式。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中國小說迅速完成了從古代小說向現代小說的嬗變。
  •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美感為何如此「蒼涼」?創傷體驗下的人生感受
    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發掘出張愛玲小說的藝術魅力——蒼涼意味,他認為:契訶夫以後的短篇小說家,大多認為悲劇只是一剎那間的事,悲劇人物暫時跳出自我的空殼子,看看自己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空虛的。這種蒼涼的意味,也就是張愛玲小說的特色。哈佛大學李歐梵教授將張愛玲的小說藝術的美感概括為「蒼涼」二字。
  • 直面真實的人生,三個角度淺析張愛玲「私小說」寫作的積極意義
    ——魯迅張愛玲,出身於上海,作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佔有一席重要位置。她四十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生涯,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說合集《張看》、中短篇小說集《傳奇》、長篇小說《傾城之戀》、《秧歌》、《赤地之戀》《小團圓》等。
  • 張愛玲散佚小說《鬱金香》曝光
    圖為張愛玲另一著作的自繪插畫  美麗的女僕推開一扇沉重的門——張愛玲寫於1947年、近萬字的小說《鬱金香》在這樣的意象中緩緩展開。昨日,北京學者吳福輝向早報記者透露,他與他的博士生李楠共同發現了這部「流失已久」的張愛玲小說。經他和張愛玲研究專家陳子善鑑定,此文確為「真品」。
  • 傳奇成就蒼涼悲壯的風格——為什麼說張愛玲是一條河之一
    原來只知道許教授,在《鏘鏘三人行》節目裡插科打諢地多次提到張愛玲,有的時候,就直接評價張愛玲。筆者並不以為然,以為張愛玲不過是個言情小說作者,或者色情小說作家而已。然而最近,許教授在一次講話裡這樣說: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一條河。就此做《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條河》的段子,發在《大平原》裡引起極大反響!
  • 張愛玲6篇短文被發現 內容風格很接近「博客」
    調侃出喪樂隊不合時宜的曲子,嘲笑性學專家滿口「弗洛伊德」,描述夜半遭遇無釐頭電話——這篇來自上海小報的雜感《天地人》由6則短文組成,風格有幾分「博客」的意思。張愛玲專家陳子善評價說,小文章研究價值不如小說,但對「張迷」來說,總是多多益善。    小報主編也是「張迷」    《天地人》是華東師大中文系博士王羽在圖書館翻閱報紙時發現的。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小說到信件,拼湊出張愛玲完整一生
    當對人的本性和命運的關注被很多人忽略的時候,張愛玲的小說卻充分展現了日常生活中人的欲望和生存困境。也許正因如此,張愛玲的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據了一個獨特的位置。《小團圓》被認為是張愛玲最神秘的小說遺作,書中名為"九莉"的女主角與張愛玲身世相仿,而九莉與有婦之夫邵之雍之間的情感糾葛更因宛若張愛玲與胡蘭成而引人注目,是張愛玲的自述性小說。某種程度上,《小團圓》這一小說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知悉了張愛玲的童年及愛情經歷。
  • 從張愛玲《茉莉香片》,聊聊「天才作家」的寫作藝術和悲美人性
    張愛玲在小說、散文和劇評領域都有涉及,尤以小說成就最高,「張愛玲體」小說遠超同時代作品。她在小說選材立意、人物塑造和語言技巧等無不彰顯獨特魅力,她沒有任何流派,卻獨樹一幟,為中國小說史做出獨特貢獻。《茉莉香片》是張愛玲的一部經典中篇。
  • 從《傾城之戀》普通人的傳奇中,解析張愛玲的寫作風格和藝術目的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愛情故事中唯一以圓滿收尾的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小說主要寫了離婚後的白流蘇住在娘家,受盡哥嫂,家人的嫌棄和白眼,不得已,想通過嫁人來尋求出路;而富家公子範柳原愛她卻無意婚姻,在淪陷的香港中,患難與共的兩個人,終結秦晉之好。
  • 從張愛玲《茉莉香片》,聊聊"天才作家"的寫作藝術和悲美人性
    讀張愛玲的文學作品,總有又愛又懼的心理,愛的是她清新脫俗、充滿靈性的語言風格,懼的是她剖析人性、充滿悲美的寫實批判。但越是這樣,才愈發讓人慾罷不能。張愛玲不愧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34;。張愛玲在小說、散文和劇評領域都有涉及,尤以小說成就最高,&34;小說遠超同時代作品。
  • 張愛玲小說《色戒》(上)
    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這就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另有資料說,這篇小說發表半年不到,便有人用「域外人」筆名,寫了篇評論,《不吃辣的怎麼胡得出辣子?———評〈色·戒〉》批評該小說「全無愛國動機、令人匪夷所思,歌頌漢奸的文學」等等。一貫不大理會評論的張愛玲,難得為此又在人間副刊上寫了一篇:《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做出回應。
  • 回到未來,高中生的大學語文(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淺析張愛玲《流言》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淺析張愛玲《流言》      同濟大學  人文學院  大一   鮑佳(15屆二中高三文科火箭班學生)【摘要】張愛玲的《流言》寫於40年代的上海,這個現代與復古相碰撞的城市經由《流言》發聲,仿若私語,她從一個明淨澄澈卻孤獨蒼涼的視角去挖掘這個城市的特質
  • 張愛玲為何要寫小說影射傅雷
    [摘要]傅雷居高臨下,猛批張愛玲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連環套》,稱:「她所寫的,倒更近於歐洲中世紀的歷史,而非她這部小說裡應有的現實。」這麼說張愛玲,張愛玲當然受不了。傅雷犀利地指出「去掉了情慾,鬥爭便失去活力」,認為張愛玲填補了「五四」以後小說創作的空白。然而,在一番褒揚後,傅雷馬上批評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稱其中人物是「疲乏,厚倦,苟且,渾身小智小慧的人,擔當不了悲劇的角色」。
  • 為什麼張愛玲將愛情比喻成「紅玫瑰與白玫瑰」?
    張愛玲以自己獨特的文風,犀利而又不失文採的語言風格,再加上其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思想性,躋身於「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絕對實至名歸。從《沉香屑·第一爐香》問世以來,張愛玲的文學之路就一發而不可收拾。對於年幼的張愛玲來說,不僅嚴重影響到了她的身心發展,而且還在她的內心深處,印刻上的永遠也無法抹去的傷痛。筆者認為童年的不幸經歷和生家庭的傷害,其實對張愛玲的文學風格以及思想傾向,尤其是戀愛觀的影響都尤為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