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是縱橫一時的女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生命就像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這是我認為的,張愛玲對自己小說風格最完美的概括,也是這篇文章的主要論點。華美,但是悲涼。寫這句話的張愛玲,還是一個寫著《我的天才夢》的爛漫少女,彼時的她就已經懂得了這世間無數的風景絕美和蒼涼無限。
一、
華美,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張愛玲的文學作品遣詞造句非常的華美,而這種高冷接近於奢華的華美是怎麼造就的?環境。就像是為何曹雪芹可以寫出千年流傳的紅樓夢一樣,曹雪芹曾經的家庭就是紅樓夢中的生活,所以各色的玲瓏綢緞,各種的稀世珍寶,各樣的罕見玉石,曹雪芹一一認識,因而才才會有對紅樓夢中王熙鳳的一派出場的華美介紹,「打扮與眾姑娘不同,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下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繫著豆綠官絛雙魚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這不僅僅需要修辭,也需要長期的生活閱歷,可見曹雪芹家族沒落之前,也曾經是賈寶玉式的人物。張愛玲亦是如此。張愛玲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經歷著比較繁華的生活,燈紅酒綠萬紫千紅,卻與繁華世道中找不到一兩人知己。就像白流蘇,也是見識過上海的繁華美好的,也是看過繁華城市開過眼界的,也是在上流社會熙熙攘攘推杯換盞之間度過的,要想寫好那些妥帖的妝容,合適的公子哥,有容有度的紳士風度,張愛玲靠憑空的想像是寫不出這些場合的,高冷的文字裡一定有著極其高冷的家教和生活環境,那些繁華和熱鬧的場景,幼時或者彼時的張愛玲也一定是接受過薰陶的,所以寫起來遊刃有餘。我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這句話是一點錯誤也沒有的,如果不曾感受過腳踏黃土地的熱忱和讀不起書的悲哀,莫言不會寫出那麼多鄉土中真實而又怪誕的人物,如果不曾擁有過家國天下,沒有見到過戰場狼煙,陸遊也不會在垂垂老矣仍然抱著這樣的赤膽忠誠,寫下那麼真實殘酷的詞句。
二、
悲涼,來自於現實的苛刻。葉兆言曾經說,「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張愛玲的作品中,處處透露著悲劇的色彩。即便是一些赤誠的愛情,到最後都變成草草了結的悲涼。《金鎖記》中曹七巧做了殘疾人的妻子,想愛不能愛,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一個女人最重要的三十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行為變得乖戾,一步步破壞兒子的婚姻,讓兒媳被折磨而死,拆散女兒的愛情。30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再分析傾城之戀,傾城之戀的結局是好的,白流蘇最終和範柳原在一起了,即便這在一起,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是始於一場亂世,也是終於一場亂世。所有的繁華,美好,曾經的燈紅酒酒綠,所有的推杯換盞,紙醉金迷,都消失了,剩下這兩個彼此依存的人,最重才開始喜結連理。小說的結局看似圓滿,實則浸透著說不清數不盡的悲傷與蒼涼。正如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所言:「任憑張愛玲靈敏的頭腦和對於感覺快感的愛好,她小說裡意象的豐富,在中國現代小說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小說的悲涼氣氛正是源於胡琴、月、蚊香、鏡、空房等這些頗具悲劇意蘊的意象。 這些意向,出現在張愛玲的小說中,帶著張愛玲慣有的一些思維和筆觸,都顯得有幾分涼薄和高傲。《怨女》中的銀娣終於不是個浪跡於貴公子間的玩物了,卻變成了一個開始在底層大院生活中浪蕩子的玩物,銀娣的一生並不比曹七巧好太多,而曹七巧有比銀娣還要乖張惡劣,對比起來,銀娣的悲涼在淺淡哀怨裡,誰也不願意多加解讀。悲涼,是張愛玲筆鋒下劇本的主要旋律。或許是生活給了這位名噪一時的才女無數的殊榮,或許是人生的波折和磨難讓這位天生才女失去了曾經對於生活的全部熱情,也或許是張愛玲本身的愛情糾葛讓她認識到生命的袍子雖華美,卻長滿了蝨子。張愛玲的筆裡,沾著悲傷的墨水,讓愛都變得不快樂。
三、
愛情,對於執著和固執的最美好詮釋。
分析張愛玲的藝術風格,就不得不談一談張愛玲的人生,談一談張愛玲的人生,就不得不談一談張愛玲的愛情。可能連張愛玲都不願意相信,張愛玲就是那種有情飲水飽的女子。為了愛情不顧一切,這從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愛情故事就能看出來,為了所謂的愛情,張愛玲願意放棄這世界給他的眼光,願意凌駕於自己的名門望族的氣勢上,對一個男人愛到骨子裡,愛到塵埃中,然後「在塵埃中開出花朵來。」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一段感情糾葛,曾經反應在《小團圓》中,不管張愛玲是否真的想要雪藏這部小說,她最終是展露於世了,在張愛玲去世的時候,他把她的愛情,原原本本交代了,連同了少年女子的心事和說不清的社會動亂。縱然張愛玲也不願意承認,她始終維護著想要拋棄她的男子,始終為未來鋪敘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愫。
愛情對於張愛玲而言是個太重要的存在。
張愛玲對於愛情,其實是有一種固執的感覺的。就如同現實中,張愛玲於胡蘭成。
後來的張愛玲,也是享受了愛情的,對於愛情,他是有著自己的見解的,也是有著自己的無奈的。愛情對於張愛玲來說,就是那席華美的袍,可是她也火眼金睛的看出了那些袍子上爬滿了蝨子。愛情在張愛玲的世界裡,得到了許多簡單的愛情的美好,但是也摻雜了許多世故和人情的複雜。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在繁華中塑造著蒼涼。可謂是,翻手繁華,覆手蒼涼。悲劇是無可避免的,愛情也是無可避免的。張愛玲小說的氛圍都是憂鬱的,帶著一點點沙啞和舊上海的封建,是一個異數。你讀它的作品,會覺得是在欣賞一個雕塑,雕塑罩著人的形體美,那些人物,都活靈活現,卻帶著一股子從久遠的地方帶來的暮氣。即便是十幾歲的女孩,也總有這看透世事的悲涼,每個女主人公都有著張愛玲的影子,孤傲,決絕,早熟,命運坎坷,出身綺麗,最終要混跡於這粗糙人世中。你說不清張愛玲想要表達的宗旨,得到的都是一些可悲可嘆的愛情故事,這就是一個女作家的淺薄之處,但也是一個女作家的迷人之處。僅僅愛情,僅僅感覺,僅僅而已。
如果沒有前半生奢華的生活,她寫不出這樣絕美的文字,如果沒有人生和命運的一系列折磨,她也做不到如此努力的悲涼。因為是張愛玲,所以才有了絕唱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