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字魅力究竟有多強?第一次使用這個筆名就拯救了一份刊物
眾所周知,在國中近代史上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文學家,像鬱達夫、沈從文、茅盾、巴金、老舍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要說其中最特別,影響力也最大的,無疑就是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魯迅了。
毫不誇張的說,魯迅是二十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以及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著巨大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勢。
除此以外,魯迅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非凡的現代性、自 由性、批判性和戰鬥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百科全書。
魯迅的作品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同樣蜚聲世界文壇,尤其是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大家都知道,魯迅原名周樟壽,後來改為周樹人,魯迅是他眾多筆名中的一個,也是影響最廣泛的一個。
你很難想到,魯迅這個筆名第一次被使用的時候,便拯救了一份瀕臨倒閉的刊物,令其重新起死回生,而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魯迅的文字魅力究竟有多強,時間回溯到一九一八年的清明節,這是一個對魯迅來說有著特別意義的日子。
話說那一年,「新文化運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新文化運動領袖人物的陳獨秀備受矚目,而他所創辦的革命雜誌《新青年》,不但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陣地,同時也成了各種政論的焦點。
然而,讓陳獨秀感到十分無奈的是,自《新青年》創刊後,銷量就一直上不去,為了提高銷量,陳獨秀四處奔走,約了不少名家的稿子,卻不見什麼成效,由於銷量始終不見起色,以效益為先的書局,便開始考慮《新青年》的停刊事宜。
儘管經過經陳獨秀的據理力爭,休刊一事並未馬上成為現實,但若銷量仍無起色,休刊肯定是必然的事了,為此,陳獨秀不得不關注一些能讓刊物起死回生的作者,此後,在錢玄同的介紹下,認識了魯迅。
在與魯迅一番長談後,陳獨秀敏感地嗅出了魯迅身上不同尋常的氣息,與此同時,魯迅不但給出了對《新青年》的改組意見,還答應為刊物撰稿,當時「魯迅」這個筆名其實還沒出現過了,他用的名字是周樹人。
清明節前夕,魯迅連夜趕稿,一直到清明節的清晨,才將稿子寫好,這篇稿子,是魯迅將一個遠方親戚患精神病的事情,加以改編而成,題為《狂人日記》,其下的署名,也第一次出現了「魯迅」這個筆名。
《狂人日記》不但獲得了陳獨秀的大加讚賞,也挽救了《新青年》,而對魯迅來說,意義更是非比尋常,從那以後,他便一發不可收,漸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力,也從此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並最終成為反封 建陣營裡一位筆鋒如刀的大將,而早已被收入到《吶喊》集的《狂人日記》,即便到了今天,依然產生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