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朱秀英去世 享年92歲 時年她9歲

2020-12-12 環京津網

原標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朱秀英今日去世,登記在冊在世倖存者僅剩74位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微信發布:

我們剛剛獲悉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朱秀英

於今日11:30去世

享年92歲

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者

只剩74位

1937年12月13日,朱秀英九歲。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朱秀英去世 享年92歲 時年她9歲

日本兵進城時,她母親帶著她躲在泥馬巷16號,原同義公染坊。

她的母親躲在床底下,正當朱秀英也想往床底下鑽時,忽然一個日本兵拎著她的後腦,並拔出了刺刀,架在了她的脖子上要殺她。

這一幕正巧被一個老奶奶看見了,跪下替她求情,日本兵才把朱秀英放了。

她的舅爺爺,則被日軍由泥馬巷16號抓到了笪橋市殺害了。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玉蘭去世 享年98歲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煜)今日(1月27日),新京報記者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了解到,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玉蘭於26日中午去世,享年98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稱,1937年冬,時年18歲的陳玉蘭,結婚剛剛11個月,生下女兒40多天。陳玉蘭的丈夫周漢臣,原先在家做裱畫手工業,時年24歲。一家人住在南京市區大中橋湖北巷9號。日軍進城後,陳玉蘭一家到上海路難民區避難。在難民區裡,周漢臣被日軍抓走,押至下關江邊殺害。陳玉蘭在難民區僥倖生存。
  • 送別,又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逝世
    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消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朱秀英老人於4月22日11:30去世享年92歲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在世倖存者只剩74人生前證言1937年12月13日,朱秀英九歲。日本兵進城時,她母親帶著她躲在泥馬巷16號,原同義公染坊。她的母親躲在床底下,正當朱秀英也想往床底下鑽時,忽然一個日本兵拎著她的後腦,並拔出了刺刀,架在了她的脖子上要殺她。這一幕正巧被一個老奶奶看見了,跪下替她求情,日本兵才把朱秀英放了。她的舅爺爺,則被日軍由泥馬巷16號抓到了笪橋市殺害了。
  • 2019,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影像冊
    2019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2周年。1937年12月侵華日軍製造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使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慘遭殺害,給劫後餘生的倖存者留下難以撫平的傷痛和苦難記憶。新華社記者從2014年開始整體性關注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這一特殊群體,六年來持續不間斷尋訪記錄,已累計採訪百餘名年逾八旬的老人。
  • 南京大屠殺最年長倖存者與世長辭 享年97歲
    吳秀蘭點擊查看更多軍事圖片最年長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97歲的吳秀蘭,去了吳秀蘭,這位南京大屠殺最年長的倖存者,在2011年2月10日距離自己97歲生日僅兩天時,於家中溘然長逝。據了解,1987年,南京初次統計大屠殺倖存者數量,當時認定的倖存者達到1756人。
  • 3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走了 她們的燈也滅了
    12月6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最近去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王秀英、趙金華、陳廣順舉行熄燈、悼念儀式。(來源:中新社)(來源:中新社)當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最近去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王秀英、趙金華、陳廣順舉行熄燈悼念儀式,館內大屠殺倖存者照片牆上王秀英、趙金華、陳廣順三位老人的照片燈箱在儀式中熄滅,紀念館工作人員及三位老人的親屬等共同默哀、獻花,進行悼念。(來源:中新社)3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剛剛過世,享年均逾90歲高齡。
  • 又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離世,這件事是拖不過去的
    昨晚,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朱惟平病逝,享年91歲。南京大屠殺發生時,他年僅9歲。登記在冊在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剩80人。隨著時間飛逝,親眼見證過那場人間慘案的人越來越少,而日本政府至今對他們裝聾作啞。有分析稱一些日本政客是想拖到他們都去世,以為這樣歷史問題就過去了。如果真有日本政客這麼想,那是大錯特錯。當最後一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離世,日本將徹底失去道歉悔過的機會,不懺悔的犯罪者形象將再也無法修復或改變。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玉蘭去世 丈夫被殺害她僥倖存活
    近日,又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離開了我們!  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官方微博1月27日消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玉蘭老人於26日中午離世。  1937年冬天,陳玉蘭18歲,結婚11個月,剛生下女兒40多天。她的丈夫周漢臣原先在家做裱畫手工業,當年也才24歲。一家人住在大中橋湖北巷9號。日軍進城後,他們逃到上海路難民區。
  • 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倖存者吳俸貞老人去世 享年94歲
    我們悲痛地獲悉 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倖存者吳俸貞老人 於2020年12月15日凌晨1點30分去世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親述:14歲女孩被糟蹋後戳死
    倖存者出現時,大家起立迎接  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面對面交流、觀看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拍攝的紀錄片、深入查閱史料……昨天,參加央視《漢語橋》節目錄製的8位留學生,以現代快報實習記者的身份現代快報記者 金鳳 胡玉梅 顧元森 鹿偉 徐萌 付瑞利/文 顧煒 馬晶晶 施向輝/攝  快報這8位特殊的實習記者昨穿越到78年前的南京,真切感受人性之光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聆聽大屠殺倖存者講述日軍暴行  昨天上午8點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當92
  • 今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蔣淑萍老人去世,南京大屠殺受害者越來越少
    南京大屠殺受害者蔣淑萍老人,於2020年2月2日去世,享年97歲。截至目前,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者僅剩76位。據悉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那天,正好是蔣奶奶14歲生日。蔣奶奶身體不好,常年臥床。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玉蘭離世 她曾在難民區僥倖活下來
    荔枝新聞訊 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發布的消息: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陳玉蘭老人於昨天中午永遠離開了我們。1937年冬天,陳玉蘭18歲,結婚11個月,剛生下女兒40多天。她的丈夫周漢臣原先在家做裱畫手工業,當年也才24歲。一家人住在大中橋湖北巷9號。日軍進城後,他們逃到上海路難民區。在難民區裡,周漢臣被日本兵抓走,押至下關江邊殺害了。陳玉蘭在難民區僥倖活下來。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原計劃春節前,前往老人家中看望,沒曾想,老人永遠地閉上了雙眼。在紀念館新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的一面牆上,老人的燈箱照片將隨之暗淡下來。沉痛哀悼!
  • 今年來4人離世 登記在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90餘人
    (下稱紀念館)官方微信通報,進入2018年後的短短1個月內,又有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相繼離世。  目前,「2018年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新春慰問活動」即將展開,紀念館已招募了100多名志願者,2月3日至2月14日,他們將上門慰問倖存者,為老人們送去冬日的問候與溫暖!希望倖存者照片牆上的燈,滅得慢一點、再慢一點……  王翠英  王翠英老人出生於1931年7月17日,2018年1月4日去世。
  • 12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檔案通過中英文全球公開
    [摘要]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迄今已77年,隨著年齡增大,很多倖存者離開了人世。據了解,目前存活於世的倖存者僅剩100多人,平均年齡超過80歲,人數逐年遞減,我們更應該加快步伐,去「搶救歷史」。(資料圖片)通過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揚大搶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史85歲夏淑琴老人口述證言已公布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已通過中英文向全球公開今年9月17日上午,85歲的夏淑琴按下國家公祭網倖存者口述證言公布的按鈕,她的故事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傳播。100位證人的口述證言陸續通過國家公祭網同步公布。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九旬老人陳玉蘭逝世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九旬老人陳玉蘭逝世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2018-01-27 16:16
  • 南京舉行大屠殺死難者家祭活動 在世倖存者僅剩73人
    11月25日,南京正式啟動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據統計,今年又有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去世,目前在世倖存者僅剩73人。去年以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啟動了倖存者二代普查工作,並吸納他們參與志願服務。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的兒子黃興華表示,作為倖存者後代,參加家祭既是為了悼念親人和同胞,傳承祖輩受害的歷史記憶,更是為了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
  • 紀錄片《浩劫》導演克勞德·朗茲曼去世,享年92歲
    紀錄片《浩劫》導演克勞德·朗茲曼去世,享年92歲 澎湃新聞記者 程曉筠 2018-07-06 14:34 來源:澎湃新聞
  • 倖存者講述《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
    12月11日,5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首映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該片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為拍攝對象的系列人物紀錄片,聚焦倖存者個體的慘痛遭遇和戰後生活,以及南京大屠殺對他們人生的改變,控訴那場罪惡的戰爭。這是繼《1937南京記憶》和《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之後,江蘇廣電總臺連續第三年推出的南京大屠殺題材紀錄片。
  • 【看世界】「我經歷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影像記憶素描
    最年長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與世長辭12月10日凌晨2點,最年長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管光鏡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管光鏡,1917年4月18日生。劫後餘生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是那段歷史的「活證」,歷史給他們留下終身難以撫平的傷痛和苦難記憶。2017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歲月流逝,目前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已不足百人。新華社記者尋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走近他們的生活,核錄他們的證言,留下他們的字跡,用手繪素描和紀實攝影結合的方式重現他們經歷的南京大屠殺,銘記歷史、為世留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