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個國家公祭日前夕,5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舉行首映儀式。該片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為拍攝對象的系列人物紀錄片,聚焦倖存者個體的慘痛遭遇和戰後生活,以及南京大屠殺對他們人生的改變,控訴那場罪惡的戰爭。12月15日出版的《中國國防報》聚焦此片幕後故事,為您講述「一部紀錄片與5名倖存者」。
12月13日是第3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1日,5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首映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該片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為拍攝對象的系列人物紀錄片,聚焦倖存者個體的慘痛遭遇和戰後生活,以及南京大屠殺對他們人生的改變,控訴那場罪惡的戰爭。這是繼《1937南京記憶》和《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之後,江蘇廣電總臺連續第三年推出的南京大屠殺題材紀錄片。
常志強(左)和夏淑琴(右)老人手持光碟
該片將鏡頭聚焦5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堅持作證30多年,曾作為倖存者代表在首次國家公祭儀式上與習近平總書記一起為公祭鼎揭幕;常志強,眼睜睜地看著全家8口人被殺,一夜間淪為孤兒;張秀紅,當時年僅12歲,被侵華日軍強暴留下了終身殘疾;蘇國寶,所在村莊整村遭日軍血洗;王瑞頤,曾在南京安全區參與難民救助的倖存者。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創作團隊密切跟蹤拍攝這5名倖存者,與他們共同走進那段沉痛的歷史,用照片、視頻、檔案、採訪、紀事、版畫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還原了1937年那段夢魘般的歷史記憶,並展現了每位倖存者79年後的生活現狀。
「今年9月,我們接到一個噩耗,倖存者之一的蘇國寶老人去世了,當時紀錄片才拍到一半。」總編導戴波說,蘇國寶老人去世後,他的家人告訴創作團隊,老人為了讓後代能夠銘記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生前親筆寫了28份自述。倖存者堅持、勇敢的精神,鼓舞團隊以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紀錄片製作中,後來,他們根據這些珍貴的自述和搜集到的資料完成了蘇國寶老人的紀錄片。
據悉,截至2016年11月27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共有108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表示,「越來越多的倖存者去世,僅這一個月內就有4位老人去世,所以本片的意義也變得彌足珍貴。」
倖存者代表常志強老人在活動現場動情地說:「我快90歲了,我那一大家子永遠定格在了1937年,屍體、刺刀、哭喊聲、飢餓、寒冷……直到現在我還是能清楚記得這些。希望通過我們這些倖存者的回憶,讓新一代的年輕人,甚至是外國的朋友們了解到關於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的真實內容,也希望歷史的悲劇永遠不會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