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觀感②

2020-12-09 荔枝網新聞

  文/劉 嶽

  (作者劉嶽,資深紀錄片人,中央電視臺軍事節目中心大片部創作總監;本文系荔枝網及旗下「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第三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創作中心推出了又一部力作,五集電視紀錄片《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關於南京大屠殺歷史題材,記不清有多少相關作品問世,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本片總製片人曹海濱曾對我說過的一段話,他說,2005年他完成了《1937南京真相》之後,再也不想觸碰這個題材了,看到那麼多大屠殺親歷者痛苦的經歷,他的心理受到同樣嚴重的創傷,他不想再次揭開血淋淋的傷疤而飽受煎熬。

  我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但之後,他卻又相繼參與完成了《1937南京記憶》、《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以及剛剛完成播出的《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等震撼人心的紀錄片。我想創作者的心理糾結一定很複雜,而這一切戰勝自我、走出當年「陰影」的心路歷程,我在《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總編導戴波的創作題記中找到了答案:

  「他們—— 

  把空前的災難化為一份恆久的堅持, 

  把難言的屈辱化為一份巨大的勇氣, 

  把錐心的苦痛化為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這是描寫南京大屠殺登記在冊的100多位倖存者的,同樣也是江蘇廣電總臺紀錄片人的自勉與激勵、情懷與擔當!

  我覺得,把《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作為一個單獨的作品加以解析,已經不足以說明它所呈現的價值與創作特色,需要把它放在近三十年來江蘇廣電總臺製作的一系列相關紀錄片中加以考察。

  1995年,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當年的江蘇電視臺就創作完成了大型電視紀錄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見證》和《血證——十六張照片的故事》,這是國內首部全面反映「南京大屠殺」慘案的電視紀錄片,從而奠定了江蘇臺紀錄片人在這一題材領域裡的權威主導地位。

  2005年六集紀錄片《1937南京真相》進一步從實證學的角度,坐實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而2014年的五集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則是從當下中外人士的視角,將真相與虛構、記憶與遺忘這些現實社會中正在發生的故事,作為焦點進行了手術刀般的解剖。

  2015年的十集紀錄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是第一部以見證、親歷以及探尋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慘劇的外國人視角來表現的作品,強調從當下切入,注重用大量當事人的原始材料和文獻檔案來還原歷史、揭示真相。而今年的五集紀錄片《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則是第一次完全聚焦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讓5位耄耋老人帶領觀眾一步步走進那段沉重的歷史。

 

  創作者秉承了江蘇臺紀錄片人的創作傳統,表達細膩、視野開闊、結構簡練、史料翔實、考證嚴謹、史實準確、敘事生動、製作考究,特別是首次將版畫作為視覺元素有機融入全片,使影像表現更加鮮活豐滿。
  對於江蘇廣電總臺紀錄片人來說,「南京大屠殺」這一題材是他們一茬又一茬人永遠繞不過去的坎,是他們的痛,更是他們創作的財富,因為有更多更廣更深的視角正迫切等待著他們去表現、去反思、去開掘:比如人類學視角、比較學視角、心理學視角、民族學視角、軍事學視角、詮釋學視角、傳播學視角、國防觀視角、文化視角、宗教視角、受難者後人視角……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江蘇廣電總臺紀錄片人創作的優勢品牌。隨著創作素材的經年積累,只有你們才能肩負起講述好這一民族苦難故事的擔子,這讓我羨慕,也讓我欽佩。

  

  我們在紀錄歷史,同時也被歷史紀錄。在某種意義上,歷史記錄與詮釋本身也是一個歷史事件,也在不斷創造生成新的歷史軌跡。正如本片總編導戴波所言:「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是歷史真相的捍衛者和和平與正義的守護者。他們給我們上了一堂沉痛的歷史課,更上了一堂厚重的人生課。」

  我是在幾年前參與《1937南京記憶》的創作中結識這個勇於擔當、朝氣蓬勃的創作團隊的。在今年《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的主創名單裡,我又發現了許多新的名字,儘管我還不太熟悉,但我已從你們的作品中認識了你們。

  點擊觀看紀錄片《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

  第一集《夏淑琴——為歷史作證》

  第二集《常志強——被雕刻的記憶》

  第三集《張秀紅——沉默的傷痕》

  第四集《蘇國寶——最後的講述》

  第五集《王瑞頤——難民區的日子》

相關焦點

  • 倖存者講述《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
    第3個國家公祭日前夕,5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倖存者——見證南京
  • 82年了,我們不能忘,也不敢忘!|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對於這個特殊的日子每一位中國人該銘記的是民族的悲愴更是落後必亡的訓誡《每個人的「12·13」》1937年12月13日倭寇侵華,古城淪喪南京經歷了煉獄般的6周在這侵華日軍士兵相冊中發現的南京大屠殺照片馬吉•默片:南京大屠殺留下的唯一動態影像也許有人會問都過去82年了為何要再提這血淋淋的記憶為何反覆揭開「傷疤」,不殘忍嗎我們想說的是「忘記」比「記得」更殘忍
  • 見證1937:回望歷史 守護和平
    見證1937:回望歷史 守護和平 06:02見證1937:回望歷史 守護和平06:02來自新華社客戶端1937年冬,戰爭的烽火籠罩了整座南京城不少老人白髮蒼蒼,已是鮐背之年。在南京大屠殺發生時,蔣樹珍還是一名年僅8歲的孩子。回憶起當年的逃難經歷,她仍然記憶猶新。當時,她與家人逃難到鄉下。因為沒有找到日本兵要的東西,蔣樹珍的外婆險些喪命。
  •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感悟生命中的「輕」與「重」
    01第一次讀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筆者的印象是米蘭·昆德拉簡潔而優美的語言,但對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和內涵似懂非懂。直到認真讀完好幾遍,才被作者精妙的構思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就像一部四重奏的交響樂,講述了四個主要人物——託馬斯、特蕾莎、薩比娜、弗蘭茨,他們完全不同的性格、互相交織的生活、各自的人生際遇共同奏響了一道讓人沉思的交響樂。
  • 《少年的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與必須承受之重
    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1、生命的離逝在電影開篇,便是一位年輕生命的飄然離去,一件衣裳蓋住的不僅是好友的屍身,還有陳念內心的無奈與彷徨,恐懼與悲傷。記得,我是在初中時首次經歷身邊人的死亡,那時我和幾個同村的小夥伴住在學校附近的一家民宅,民宅的隔壁有一個和我同齡的小男孩兒,不同的是他沒有讀書,輟學賣雪糕。
  • 《活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亦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活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亦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標籤:人文文化讀書、讀書雜感隨筆評論、《活著》、餘華作品、活著是不能承受之輕生命,是一個宏大的命題,人們總是在千方百計地探討它,尋找它,挖掘它。生命被強加了太多的意象,生命是源泉,生命是朝陽,生命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瞬間……生命就像人們嘴裡嚼爛的白菜葉一樣,已經品不出什麼味兒來了。直到看到餘華的這本《活著》,又似乎能咂摸出點兒生命的別番滋味。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重
    也許我們為之感動的到底是生活本身還是哲理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曾經為這樣一種獨特的東西吸引過。米蘭昆德拉的哲理是大於生活本身的。小說中情節是不是連貫,故事是不是可讀並不是他著力追求的。他的目的是通過這些支離破碎的情節,來展示他從小說以外的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感慨。
  • 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淺談生命的輕與重
    如今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突然就明白了書中人物的困境,明白了作者所思考的點點滴滴。想來也是閱歷和積累使然,有些思緒,總要等到成熟後才能慢慢品味。昆德拉說:「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 【節目預告】今晚21:10北京衛視《生命緣——不能承受之重》
    【節目預告】今晚21:10北京衛視《生命緣——不能承受之重》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與重:《人生海海》書評
    書名中的「人生」對應的就是這位「上校」的人生。雖說主要是以「上校」為敘述對象,但是有時候從「上校」的口中也能聽到別人的人生故事。01 被這個輕壓垮了這是一個讓人難過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個四十多歲的江蘇常熟人。
  • 1937年南京大屠殺,張純如女士揭秘這段血腥歷史
    南京大屠殺,是發生在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然而,在學術界卻認為是12月5日開始的)淪陷之後。曾經的六朝古都南京,變成了人間地獄!但是,那一段歷史,對出生在美國,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美國華裔女子張純如女士來說實在是太遙遠了。她非常想知道,在1937年,她的同胞們遭受了怎樣災難,她想從一些歷史資料中得到答案,可是,尋找的結果卻出乎她的意料。
  • 1937年,傳教士拍下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身上有37道傷痕
    在日軍對南京犯下滔天大罪之時,一位外國友人拿起手中的攝影機,記錄下當時被日本侵略踐踏與蹂躪的南京市民。這位攝影師名為約翰·馬吉,是一名外國的傳教士。他當年使用的攝影機在2002年,由他的兒子大衛·馬吉捐贈給「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一珍貴歷史文物的呈現,讓我們再一次回到1937年。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後感
    生命中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在成長路上的艱辛,人們總喜歡用沉重來比喻,這沉重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渴望卸下肩上的重擔,嚮往無拘無束的生活。那麼,生命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生命重時選擇輕,生命輕時又難以承受。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當我看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時,我好像收到了它的召喚,停下來看著它。我的內心有個聲音在說:它也在看我。我不能理解書名的直白,我問我自己:輕為什麼不能承受?這本書能告訴我什麼?於是我和它結緣了。人生的相遇真的很奇妙。米蘭昆德拉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捷克小說家,代表作很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他一生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這部人生哲理小說,耐人尋味。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如何進入中國
    回北京後,白冰四處打聽,得知確實有人正在翻譯昆德拉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並且正是他熟悉的作家韓少功。 「政治性煽動大」在白冰找到韓少功之前,昆德拉作為一個有爭議的捷克流亡作家,在中國只被極少數文學圈內人知曉。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你的生命裡,什麼是重什麼是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將蘇俄入侵捷克時繼續作為背景,對各種感情進行描寫,其中主要有男女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與對祖國的愛。每個人在面對愛與被愛時都擁有自己抉擇的權利,但是必須在欲望之下承擔相應的義務。
  • 送別,又一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逝世
    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消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朱秀英老人於4月22日11:30去世享年92歲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登記在冊在世倖存者只剩74人生前證言1937年12月13日,朱秀英九歲。至此今年已有17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去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姚秀英老人於2020年4月12日去世享年89歲
  • 南京1937:抵抗
    1937:危城》唐生智肩上的擔子實際上很重。(周振強:《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中》)但周的說法沒有得到任何的佐證,在目前已公開的《蔣介石日記》(蔣之日記,事無巨細,嫖娼遛狗皆記之),以及其他參與者的回憶錄中皆無記載此事,且也於情不合(此處不做詳說),故可排除。
  • 《柔道龍虎榜》 杜琪峯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看懂的人都哭了
    米蘭·昆德拉把生命中的偶然性帶來的必然,也就是無常,叫做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那面對生命中可預知的必將到來的命運,也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你將如何面對呢?在我看來,《柔道龍虎榜》就是杜琪峯給出的答案。這是司徒寶生命中的必然,是他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在宿命尚未到來之前,他也曾努力抗爭,成為「柔道小金剛」,但當命運的中的第一縷黑暗到來的時候,這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壓垮了他,他選擇了沉淪,漸漸變得麻木,但心中仍然保留著他的聖地。東尼、李亞岡、大蠻哥的挑戰和輕蔑他都一律無視,只有曾經的師父還能讓他動容,還保持著對師父的尊重。
  •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心靈可以
    我突然有點兒放不下,強烈想回去,那些場景熟悉又陌生,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故地重遊,仿佛連回憶這件事都充滿了挑戰和勇氣。床頭上有一顆小葫蘆,是上次回家母親送給我的,她還有一隻更大的,每天上午和晚上都會拿手搓一搓,她覺得會把這隻青葫蘆感化成金黃色。看著她臉上興奮和憧憬的表情,不知為何,我很怕這個葫蘆消失,那樣她會多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