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嶽
(作者劉嶽,資深紀錄片人,中央電視臺軍事節目中心大片部創作總監;本文系荔枝網及旗下「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第三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紀錄片創作中心推出了又一部力作,五集電視紀錄片《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關於南京大屠殺歷史題材,記不清有多少相關作品問世,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本片總製片人曹海濱曾對我說過的一段話,他說,2005年他完成了《1937南京真相》之後,再也不想觸碰這個題材了,看到那麼多大屠殺親歷者痛苦的經歷,他的心理受到同樣嚴重的創傷,他不想再次揭開血淋淋的傷疤而飽受煎熬。
我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但之後,他卻又相繼參與完成了《1937南京記憶》、《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以及剛剛完成播出的《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等震撼人心的紀錄片。我想創作者的心理糾結一定很複雜,而這一切戰勝自我、走出當年「陰影」的心路歷程,我在《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總編導戴波的創作題記中找到了答案:
「他們——
把空前的災難化為一份恆久的堅持,
把難言的屈辱化為一份巨大的勇氣,
把錐心的苦痛化為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這是描寫南京大屠殺登記在冊的100多位倖存者的,同樣也是江蘇廣電總臺紀錄片人的自勉與激勵、情懷與擔當!
我覺得,把《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作為一個單獨的作品加以解析,已經不足以說明它所呈現的價值與創作特色,需要把它放在近三十年來江蘇廣電總臺製作的一系列相關紀錄片中加以考察。
1995年,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當年的江蘇電視臺就創作完成了大型電視紀錄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見證》和《血證——十六張照片的故事》,這是國內首部全面反映「南京大屠殺」慘案的電視紀錄片,從而奠定了江蘇臺紀錄片人在這一題材領域裡的權威主導地位。
2005年六集紀錄片《1937南京真相》進一步從實證學的角度,坐實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而2014年的五集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則是從當下中外人士的視角,將真相與虛構、記憶與遺忘這些現實社會中正在發生的故事,作為焦點進行了手術刀般的解剖。
2015年的十集紀錄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是第一部以見證、親歷以及探尋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慘劇的外國人視角來表現的作品,強調從當下切入,注重用大量當事人的原始材料和文獻檔案來還原歷史、揭示真相。而今年的五集紀錄片《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則是第一次完全聚焦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讓5位耄耋老人帶領觀眾一步步走進那段沉重的歷史。
創作者秉承了江蘇臺紀錄片人的創作傳統,表達細膩、視野開闊、結構簡練、史料翔實、考證嚴謹、史實準確、敘事生動、製作考究,特別是首次將版畫作為視覺元素有機融入全片,使影像表現更加鮮活豐滿。
對於江蘇廣電總臺紀錄片人來說,「南京大屠殺」這一題材是他們一茬又一茬人永遠繞不過去的坎,是他們的痛,更是他們創作的財富,因為有更多更廣更深的視角正迫切等待著他們去表現、去反思、去開掘:比如人類學視角、比較學視角、心理學視角、民族學視角、軍事學視角、詮釋學視角、傳播學視角、國防觀視角、文化視角、宗教視角、受難者後人視角……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江蘇廣電總臺紀錄片人創作的優勢品牌。隨著創作素材的經年積累,只有你們才能肩負起講述好這一民族苦難故事的擔子,這讓我羨慕,也讓我欽佩。
我們在紀錄歷史,同時也被歷史紀錄。在某種意義上,歷史記錄與詮釋本身也是一個歷史事件,也在不斷創造生成新的歷史軌跡。正如本片總編導戴波所言:「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是歷史真相的捍衛者和和平與正義的守護者。他們給我們上了一堂沉痛的歷史課,更上了一堂厚重的人生課。」
我是在幾年前參與《1937南京記憶》的創作中結識這個勇於擔當、朝氣蓬勃的創作團隊的。在今年《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的主創名單裡,我又發現了許多新的名字,儘管我還不太熟悉,但我已從你們的作品中認識了你們。
點擊觀看紀錄片《倖存者——見證南京1937》(第一輯):
第一集《夏淑琴——為歷史作證》
第二集《常志強——被雕刻的記憶》
第三集《張秀紅——沉默的傷痕》
第四集《蘇國寶——最後的講述》
第五集《王瑞頤——難民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