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修什麼?日常之言行舉止,皆是修行!

2020-12-15 鴻無道人

世人之欲望,總貪得無厭。

稍有不稱心,即生嗔恨心。

心慧難解脫,痴迷不開悟。

作者:鴻無道人!

一言一行,皆是修行!

一舉一動,皆是戒行!

一個不在言行舉止上下功夫的人,

他永遠都不能稱為修行人。

修行修什麼?

不外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

返貪嗔痴為戒定慧,就是修行。

貪嗔痴在哪裡?

貪嗔痴,就在你的日常言行舉止之中。

許多人認知的修行,

以為不是念經打坐,就是站樁練氣。

而對自我之言行舉止,

毫無節制,放蕩不羈。

這樣的修行,你永遠都無法入門。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修行,就是要修改自己的劣根性。

只要是凡夫,就沒有一個是善根。

別自以為是地去認為,

自己有多大善根,有多大聰慧,

實則一無是處。

戒定慧在哪裡?

戒定慧,也在你的日常言行舉止之中。

你之一言一行,就是戒行。

你之一舉一動,都有定慧。

能夠將戒定慧付諸於日常生活的人,

才是真修行人,

才是大善根人,

才是最聰慧人。

才是有福德人。

善男子,善女人,

那都在返貪嗔痴為戒定慧的善根人。

一個在言行舉止上,沒有節制的人,

他當不得善男子,

她當不得善女人。

聖賢所說法,只對善男子,善女人。

非善男子,他讀不懂經書。

非善女人,她看不明經義。

非善根人,它不信聖賢言。

若見道人言,

所指似自己。

即發貪嗔痴,

即非善根人。

說三道四,老三老四,

終是朽木,難種善根,

正法眼藏,非汝能知。

《金剛經》

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

以此為實。當知是人。

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其實只要看看道人的評論區,

就知有多少善根人,有多少三毒人。

相關焦點

  • 《論語》之君子「九思」,告訴我們修行修什麼
    這幾年開始走向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的道路之後,似乎因為吸引力的法則,結識了很多孜孜不倦學習的人們,於是也常常聽到「修行那麼,什麼是修行,修行修什麼呢?我從百度搜索了一下,百度百科中這樣定義了「修行」——修行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包括:思維活動、心理活動、行為活動、社會活動,旨在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水平。
  • 我們學佛修行到底是在修什麼?
    我們學佛修行到底是在修什麼?有的認為,念經、念佛是修行;有的認為,印經、放生是修行;有的認為,燒香、拜佛是修行;還有的人認為,做善事就是修行。其實,這些只是學佛修行的表面功夫,雖然可以積累一些功德,但還不算真正的修行。
  • 什麼是修行?修行究竟是修什麼?
    談到修行,很多人以為修行就是吃齋念佛、參禪打坐、誦經拜佛、做慈善工作,甚至是修一些神通、特異功能等等。其實所謂的修行,並不玄妙神秘,簡單來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身體、語言、行為、心念的偏差之處,無論通過任何方法,只要能達到這個最終目的,都是修行。
  • 人生是一場修行,這四件事情告訴你如何修行修什麼
    《楞嚴經》說: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記得在2017年,演員胡歌在一次活動結束後,為鼓勵這位身患抑鬱症的粉絲,鄭重地寫下一句:「人生是一場修行,不要輕易交白卷。」我們經常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具體修什麼,如何修呢?具體來說,人生修行,需要修四件事:修言、修身、修心、修德。
  • 《唐探2》:神性、獸性還是人性,修行應該修什麼?
    「一陰一陽之謂道,你白天救人,夜晚屠殺,無論是拯救生靈的神,還是嗜血屠殺的獸,都將陰陽割裂走向了極端,可二者之間,才是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的人性,你曲解了道義,不是做神,就是做獸,卻忘了怎麼做人!」整部片的劇情或許有些扯,但是這兩段話卻不得不讓我們深思,我們修行到底是在修什麼?
  • 修行修行,你的修行到底修在哪了……
    ,修行。一個個張口修行,閉口修行,說的都像是看破紅塵、剃度出家,但是,修行究竟是修什麼?《道德經》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 修行無形,人生處處皆修行!
    人生處處皆修行。普通人眼中,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與修行沒有半點關係。生活是為了生存,工作是為了餬口,經常聽到的相關詞彙是「乏味」「機械」「勞累」「無聊」「真不想幹了」等等,充滿了俗世氣味;而修行卻是「高大上」的,經常聽到的相關詞彙則是「心靈」「修道」「正果」「悟道」等等,「修行」兩個字本身就給人一種遠離塵世的超脫之感。
  • 日常中如何修行?97歲老和尚說,這4點要做到!
    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十法界一切眾生!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一天的時間,往往都是用在了各種各樣的事務上面。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實已然忘卻了「我們還需好好修行」。正如古德所講「生死事大,萬緣放下。」但放下容易嗎?並不容易!
  • 佛教:開悟之後,為什麼一切皆是修行?
    ,甚至可以說,得道之前的修行者,本質上不過是「以幻修幻」,並不是真正的修行,而得道之後,即「悟後起修」,才是認識「萬法皆妄」之後,其言行與起心動念才是真正的無漏之法。也就是說,開悟之後的一切言行與起心動念皆是修行。為什麼如此說呢?
  • 什麼是修行?真正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
    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提起修行,立馬就會被打上諸多標籤,讓人唯恐避之不及。在普通人的眼裡,修行、要麼是道要麼是佛,修行必然要跟仙佛扯上關係。在這裡我要說修行跟宗教沒有關係!只是人的認知與偏見。修行不是宗教的專用詞,只是這個概念被宗教專用而已。
  • 修行不在嘴,參禪不在腿,修心才是修行!
    很多人學佛修行,其實並不明白修行是修什麼?有人幾個小時打坐,甚至幾天打坐,什麼冥想了,靜心了,禪定了,那不叫修行,叫修腿。也有人刻意遠離人群,吃齋念經,燒香拜佛。長年累月堅持不懈,精神固然可嘉,但依舊稱不上修行,不過是執著於形式而已。
  • 萬行大和尚開示:修行要修什麼——懂得即能修成
    為什麼你定力不足,修行就是在修財色名利古人有句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同樣可以用在我們修行上,如果你坐禪一萬個小時,也要出去參學一萬個人。平時不僅向信佛的人、有其他信仰(包括軍隊裡的官兵)的人參學,也應該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每一個人參學。並不是盤著腿才能悟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能悟道,乃至聽別人說一句話也能悟道。為什麼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多,悟道的人卻越來越少呢?
  • 人生處處皆修行,潛心何必在空門
    所謂修行,主要是修心,是由內而外的提煉修為,並不是一天到晚面對青燈古佛禮佛誦經,而是順應本心取其自然,以更好地人生態度去面對現實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和不如意,修行不見得是什麼修道成仙、開悟成佛,其歸根結底就是修煉心態,參透人生有個正確的認識,不修行的人,即使這些習氣已經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很多痛苦和麻煩
  • 修身、修行、治病
    沒修之人為小人、假人、凡人,肉體凡胎的普通人。釋家道家講,本來人就是佛,是神仙,因為貪嗔痴慢墜落了紅塵,失去了94%的人體功能,所以我們要修復我們的身體,修的過程叫行,加一起叫修行。身之主宰便是心,心病治身,這即是典型的下工、下醫、庸醫,一切疾病皆由心生,他不療人之心,捨本逐末,療人之形,之病,如捕風捉影一樣,這又怎麼可能治病呢。當今的無效醫療,即是庸醫下醫所為,中國中醫領軍人都手術切出膽,不能自醫談何醫人?中國今天的醫療亂象,西醫領軍人物,家人有病找中醫,中醫領軍人物自身難保。健康中國靠什麼?一個失魂落魄的中醫,如何能為健康中國保駕護航?
  • 到底什麼是修行?修行是修什麼呢?怎麼修呢
    修行就是修心,我們要學會經常觀察這顆心,觀察這顆心的起心動念,從而去修正這些不正確的觀念。淨慧老和尚曾說過,「觀心」二字,可以概括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門。四者,不應問修行境界。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收斂自己的好奇心,等緣份成熟時,應該知道的都會得知。只有如理如法行持,尊師重道,做好弟子之道,依教奉行,方可得受法益,無明暗鈍苦之萌芽,幽暗一時開。
  • 偉大的禪宗到底在修什麼?六祖如是說……
    佛教到底要修什麼?禪宗到底在修什麼?禪宗和佛教有區別嗎?你看,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很弱智?呵呵!其實禪宗修的就是這個「菩提自性」!經常聽到有人講「明心見性」,明的什麼心?見的什麼性?卻雲裡霧裡,不知所以。其實這就是沒有好好研讀《壇經》,沒有聽從六祖慧能大師教言導致的結果。這樣修行會永遠不得其門而入的。
  • 言為心聲|有諸於內必形諸於外,修行先從修心起
    觀察一個人的言行,須要經過一段長期長久的觀察,是否言心如一,言行一致,所言是否合乎常規常理,合乎人情義理,主張可行或不可行。有的人善於表達,但也有人不善於言語表達,有諸於內必形諸於外,除了言語以外就要用心審視,舉止行動是不是合乎常理、常態、倫理道德、公平公益。
  • 修行要順其自然!原來,這樣退步就是向前?
    悟道之人都會懂得藉助自然規律達成個人願望,而不會違背自然規律。因緣、自然皆是戲論,即是順其自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二、戒律有何作用?羅漢戒和菩薩戒有何不同?戒律是用來調整身心、規範行為的;戒律的作用是律自己,不要總盯著別人——誰誰行為不如法;宗教的戒律是用來調整我們的身心,讓我們的身心更健康,也善護我們的身口意;戒律皆是佛法,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修一切善法得菩提心,所謂善法者是非善法。
  • 修行第七步,遠離執著妄想,找回自性,讓修行變得不再是修行
    修行就是在修行,怎麼會是不再是修行了!是的,正因為長期不懈的修行,通過對經典的修持,遠離執著妄想找回自己。才能到達這一步修行不再是修行。您所要修行的一切就是您本來的樣子,您只是做回了「自己」。到這一層面您會覺知修行就是為了找到自性,叫醒睡在五蘊六塵裡的自己,您徹底的覺醒。
  • 若論修道事,莫亂我真心:心性純合原是修行第一關
    [摘要]修行在修什麼?在本文作者看來,修仙第一步便是安放自己躁動的心靈,而臻至「一念便純真」的境界。道教重勸善,而勸善的意義遠比善惡更有深意。善惡本是後天之物,重要的是復歸本心,回歸嬰兒。「修行,到底是在修什麼?」這是很多初入道門的人都很迷惑的一個問題。道教修行有很多法門,每一個法門學好了都是通往大羅金仙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