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塊錢的高稿酬,對文學雜誌未必是好事?

2020-11-23 騰訊網

[摘要]文學雜誌要靠財政撥款來漲稿費,這件事凸顯了當下的文化困局:一方面,官方有意願有能力扶持文化產業,另一方面,受制於歷史問題,很多文化機構幾近喪失了自身造血機能,不輸血就得死。

作者:李巖

近日,《上海文學》雜誌社社長趙麗宏向媒體透露,「《上海文學》自今年7月刊起最高稿酬已經提高至每千字1000元」。這也一舉讓《上海文學》跨入了文學雜誌「頂薪」行列——目前全國能給得起一字一塊錢稿費的文學雜誌,不過三五家而已。

此次稿酬的「暴漲」,來自於財政撥款。在上海市委宣傳部專項資助下,上海作協旗下的主要期刊在近年來稿費逐漸攀升。自2011年提高至每千字500元後,此次又提高了一倍。然而,靠財政撥款來漲稿酬,是種典型的非市場行為,無法形成商業閉環。那麼,靠財政「輸血」,能不能救的活文學雜誌呢?

一、國內主流文學刊物颳起漲價風,部分雜質開出「一字一元」稿費

在網際網路時代來臨之前,一個有志於從事文學的青年,從起步到成名成家,一般會經歷以下這幾步:

文學青年向文學雜誌投稿,被斃;

被斃幾次後,有作品獲選刊登;

被刊登幾次後,逐漸有了名氣,有了出版成書的機會;

出版幾本書後,逐漸名氣增大,有了固定讀者群,成為知名作家。

在這個過程中,最有可能獲得經濟利益的是最後一個階段,即成為有固定讀者群的知名作家。而想達到這一步,必須經過文學雜誌的歷練。所以在那個時代,文學雜誌是所有有志於當作家的人所必經的一個殿堂。

而且,雖然那時的稿費標準也不高,但老百姓收入也低,稿酬就相應顯得很多。1991年,畢飛宇他的中篇處女作《孤島》稿酬大概是1700元,這個數字相當於當時他3年的工資。而當年的稿酬也不超過千字40元。

如今,時代完全變了。

首先,網際網路大潮襲來,每天產生的網絡小說數量,比全國所有文學期刊一年刊登的小說量都要大,文學青年有了多得多的發稿渠道;

其次,網絡小說的收費模式已經成熟,靠寫網文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的人不要太多,很多人從沒出過紙質版的書,也成了很多人眼中的文學「大神」;

最後,網絡小說可以不受版面所限,無限字數地隨便寫,一部小說動輒數百萬字,勾著讀者不斷花錢追看。如果寫得足夠吸引人,一部小說就能賺一輩子花不完的錢。這是以前走「投稿——文學雜誌成名——出板成書」模式的作者無法想像的。

這一系列的變化,推導出的結論就是——文學雜誌變得無比尷尬了。

以前,文學雜誌是獨木橋,夢想成為文學家的青年,千軍萬馬趕來,都要從這裡通過。而今,條條大路通羅馬,也就顯不出你這獨木橋的優勢了。於是,很多鼎盛時期能賣到每期幾十萬本的熱門雜誌,銷量縮水99%,成了每期只能賣出幾千本的冷清雜誌。

這種情況下,提高稿酬,可能是少有的能立刻催發作者熱情的辦法了。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刊《長江文藝》去年開始實施頭條稿千字千元的稿酬標準,中短篇小說一視同仁;由廣西文聯主辦的《廣西文學》也在去年實施了千字千元的稿酬標準;而從今年九月起,上海作協主辦的《上海文學》也加入了千字千元稿酬的行列。

以千字xx元來標定稿酬,這是業內的行規,一般人可能更接受一字一元的提法。寫一個字,拿一塊錢,這是相當誘人的稿酬標準了——別忘了這只是文學雜誌給的錢,日後出版賣書的話,版稅、稿費另算。而這樣的高稿酬,又隱藏了哪些問題呢?

二、稍微算算就知道,這樣的高稿費靠賣雜誌志絕對收不回成本

「不僅在國內保持領先,從世界範圍來看,對於純文學創作來說,這也是一個相對可觀的回報標準。」

《上海文學》主編趙麗宏面對採訪時,對於這一字一元的稿酬還是頗為得意的。如果你中學語文學得不錯的話,可能對趙麗宏這個名字不陌生,他的文章《山雨》、《與象共舞》、《頂碗少年》都入選過人教版的中學語文教科書。作為知名作家,掌管的雜誌能夠開出全國最高稿酬,他的得意完全可以理解。

只是作為旁觀者來講,這個一字一元的稿酬,經不起推算,其最大的問題就是——入不敷出,雜誌銷售額遠遠抵不過成本。

據悉,提高稿酬標準後,《上海文學》單期稿酬預算從8萬元升至17萬元。印刷、紙張成本的話,最低不會低於每本5元,按照每期賣出一萬冊來算(趙麗宏2013年底接受採訪時曾透露,《上海文學》單期銷量一萬冊左右),印刷、紙張預算5萬元,合計23萬元。而《上海文學》售價為20元/本,一起賣出一萬冊的話,銷售額為20萬元。

顯而易見,稿酬、印刷、紙張成本(23萬)大於銷售額(20萬),而且這是完全沒算雜誌社編輯團隊、銷售團隊等人員成本,何必要的水電辦公成本。細摳起來的話,每期雜誌都是虧本很多在賣,賣的越多虧得越多。

而《上海文學》的經營狀況在國內文學雜誌中已經算不錯的了,很多雜誌只能賣幾千本,甚至賣不掉那麼多,印出來大量送掉。而售賣渠道也基本是全國各大專院校、省市圖書館、文化館等,很少進入報刊亭等零售網點,絕大多數普通讀者都見不到。

三、中國的文學雜誌,如果沒有財政撥款,基本都辦不下去

很顯然,這些雜誌基本全都需要人「養著」才能活下去。上文提到的能開出一字一元稿酬的三家文學雜誌——《長江文藝》、《廣西文學》、《上海文學》,無一例外都是省級作協或文聯直屬雜誌,一直以來就靠行政撥款來維持雜誌運作。所以它們漲不漲稿酬,完全看主管單位給不給額外撥錢。

所謂「額外」,就是在以往雜誌運營基礎上增加撥款。多增加就多漲,少增加就少漲,不增加就不漲。也就是說,漲稿費所用的錢,完全不是因為雜誌賣得好,雜誌社盈利,自身造血而來,而是完全靠體外「輸血」。

再舉《上海文學》的例子。2011年稿酬從千字200/300漲到千字500,是因為有了上海市委宣傳部「文學發展基金」的專項資助;而此次稿酬翻番至千字千元,同樣是由於上海市委宣傳部的專項資助。

「專項」資助,「發展」基金,如果仔細分析這些「輸血」行為,就會發現主管部門並沒打算永遠資助下去。「專項」的資助,有可能專完了這幾年就轉項了;用於「發展」的基金,也可能發展幾年就不發展了。

也正因為這種「輸血」式的財政撥款難以為繼,靠天吃飯,那些拿到錢的雜誌社掌門人,心情也複雜:有錢漲稿費,總比不漲好。把錢給到寫出好作品的作者,總比給到唱首歌就拿十幾萬的歌星手裡強。但萬一有一天,主管部門停止輸血了呢?那就立刻回到「解放前」,重新過起低稿酬的日子了。

四、財政撥款就像呼吸機,文學雜誌想活命,想法自主呼吸才是正經事

中國的公知們特別愛用一個詞,名曰「納稅人」。一有政府行為的投資,就要說「這是納稅人的錢」云云。剛剛結束的裡約奧運會上,中國健兒每拿一塊金牌,在歡呼人群中也總會有一些諸如「拿納稅人的錢砸出來的金牌,有什麼可慶祝的」這種聲音。

這種公知思路有其不合理之處,但架不住說的人多,而且應用範圍及其廣泛。比如用到文學雜誌增加稿費這事上,也能解釋得通。資助《上海文學》的「文學發展基金」,以及其他省市資助文學期刊的各項基金,都可以歸到「納稅人的錢」這個大籃子裡。花納稅人的錢沒有問題,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廣大老百姓都會支持的。但問題是,這些雜誌有沒有做到足夠好,讓這些錢真的「用之於民」了呢?

上文說過,文學雜誌的發行量通常慘澹不已,上萬冊算不錯的,幾千冊乃至千八百冊也不稀奇。關鍵這千八百冊也沒真的被人看到,多數進了高校、省市文化館、圖書館後,就堆在角落裡「吃灰」了。

我國目前文學、藝術類期刊共有635種,能讀到本文的讀者你,應該算是對文學比較感興趣的了。那麼請問:你認真讀過其中幾種?稍微翻過幾種?或者不要說讀過翻過,只要知道雜誌名就行——你能說出其中1/10雜誌的名字嗎?

這就是文學雜誌面臨的尷尬之處。文學處於寒冬,市場不景氣,但文學是滋養人心的必備之物,文學雜誌必須得存在著。所以由財政撥款,用「納稅人的錢」支撐著文學雜誌繼續運營下去,老百姓不會有什麼疑問。

但是話又說回來,老百姓不挑理,文學雜誌自己不能覺得心安理得。如果把這些雜誌比喻成一個人,那它們目前的生存狀態,基本是躺在醫院ICU,切開氣管插著呼吸機的病人,而財政撥款和各專項資助,就相當於那個呼吸機。文學雜誌與撥款的關係,像極了病人與呼吸機的關係——管一拔,生命立刻進入倒計時。

顯然,中國有為數不少靠文學活得很有尊嚴的人,也有不少體制外純靠銷售就能自負盈虧活得不錯的雜誌。體制內的文學雜誌高擎正統大旗,有著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盈利能力上天然弱於體制外的作家和刊物,這是客觀事實。但盈利能力弱,不等於放棄盈利訴求,就像ICU裡的病人,康復難度很大,但不等於就能由此放棄治療。

誰也沒要求ICU裡的病人,能一下子徹底康復,好到能跑到外邊跟人打籃球的水平。但努力配合治療,爭取拿掉呼吸機,自主喘口氣,在ICU裡慢慢走兩步,這個要求還是能摸得到的。就像「納稅人」對文學雜誌的期望:沒指著一下子斷掉財政撥款,但求雜誌內容稍微接接地氣,讓大眾有興趣翻開讀兩頁。所謂「開卷有益」,不翻開讀,再高端的內容也只是空中樓閣。

結語:

文學雜誌要靠財政撥款來漲稿費,這件事凸顯了當下的文化困局:一方面,官方有意願有能力扶持文化產業,另一方面,受制於歷史問題,很多文化機構幾近喪失了自身造血機能,不輸血就得死。好在,在必須輸血的時候,有血可輸,一時半會兒死不了。所以,如何在一邊輸著血的同時,一邊恢復(或者更確切說是新建)造血機能,是擺在包括文學雜誌在內的眾多文化機構面前的難題,留給它們的時間也許並不很多。

相關焦點

  • 純文學雜誌稿酬「標準偏低」
    昨天下午,記者採訪上海市作協副主席趙麗宏、《收穫》雜誌副主編程永新,以及廣東幾家主流文學雜誌的負責人,包括廣州《花城》雜誌主編田瑛、廣東省作協副主席楊克(曾任《作品》雜誌副主編)、《廣州文藝》副主編鮑十等。他們一致認為,現行純文學雜誌稿酬標準偏低。稿酬低一直實行上世紀80年代標準純文學雜誌稿酬過低,早已有人呼籲「提價」。
  • 評國內知名文學雜誌提高稿費:高酬利於養好稿
    這預示著高稿酬時代即將到來。  2017年新年伊始,國內一些知名雜誌《收穫》《上海文學》《人民文學》《民族文學》《十月》紛紛放出漲稿酬的消息,「群情鼎沸」,廣受好評。  曾幾何時,熱愛寫作的人有理想、有熱情,能耐得住寂寞。比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稿酬不高,但作品質量至今仍然值得稱道。
  • 文學期刊稿酬邁入"千字千元" 雖翻倍仍屬較低水平
    因此,這一次文學期刊集體提升稿酬進入「千字千元」時代,與過去相較已經翻倍,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提升。如此,對作家的創作熱情也必然會有所激勵。如作家阿乙認為,雖然大多數作家並不是為了錢而寫作,但是像這樣的舉措還是會使作家們得到一定程度的鼓勵。「高稿費能讓作家更從容地面對生活,將更多精力放在寫作上,同時也會提高整體的創作水平。」
  • 文學期刊漲稿酬可達千字千元,作家仍表示與付出不成比例
    因此,這一次文學期刊集體提升稿酬進入「千字千元」時代,與過去相較已經翻倍,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提升。如此,對作家的創作熱情也必然會有所激勵。如作家阿乙認為,雖然大多數作家並不是為了錢而寫作,但是像這樣的舉措還是會使作家們得到一定程度的鼓勵。「高稿費能讓作家更從容地面對生活,將更多精力放在寫作上,同時也會提高整體的創作水平。」
  • 廣東擬大幅提高純文學雜誌稿酬
    昨天的討論進行了近4個小時,文藝界代表包含了文學、音樂、美術、曲藝、雜技、動漫等領域,他們從各自領域出發,就發展廣東文藝事業、促進文藝精品生產提出建議。推人才打造文藝新星亮相平臺歌唱演員唐彪首先發言說,去年省內文藝院團改革,在團內有20年工齡以上者可選擇退休,不到50歲的唐彪選擇了退休。
  • 拒絕「一稿多投」能救文學雜誌嗎?
    也就是說,如果拿到最高額的稿酬,一篇3000字的短文就可以賺到普通人一個月的工資了。作家在那時無疑是高收入群體。隨後,稿酬標準又經歷了1980年、1984年、1990年和1999年的四次提升,最後調整為「原創作品每千字30元至100元」。這個數字基本也還算靠譜。作家畢飛宇介紹,1991年,他的中篇處女作《孤島》稿酬大概是1700元,這個數字相當於當時他3年的工資。
  • 文學翻譯:暢銷的圖書 VS.譯員的低稿酬
    譯書暢銷30萬冊,稿酬1.5萬,專家稱譯酬不合理。 「文學翻譯報酬體系不合理,致使譯界流失了大量優秀譯者。」去年銷量第一的翻譯類文學作品《追風箏的人》的譯者李繼宏,前日在「中英文譯著市場推廣論壇」上,呼籲國內出版界將文學譯著的稿酬與印數掛鈎,提高優秀譯者的收入水平。
  • 文學期刊大幅提高稿費 提高文學影響力光靠錢還不夠
    此外,湖北作協旗下的《長江文藝》,廣西文聯旗下的《廣西文學》都已將最高稿費調整到「千字千元」。而廣東的《花城》雜誌則將稿酬提到千字500元以上,最高可達800到1000元。  文學雜誌紛紛漲酬,有著非常深刻的背景。近年文學雜誌的作者群面臨網絡和青春旗幟寫手雜誌的爭搶和分流。其一是閱讀網站,雖然寫手起步時的收入不高,但是達到大神級別之後,那都是千萬級的身價。
  • 翻譯稿酬提升難 業內:只增稿酬不減稅很糟
    翻譯稿酬提升難 業內:只增稿酬不減稅很糟 聽到國家版權局《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修訂徵求意見稿)》中擬將翻譯的稿酬提高到千字80-300元,他的第一反應是「好事啊」,他覺得翻譯稿酬再不提高,這個行業就很難維繫了。不過,在記者的採訪中,一些文學類圖書的出版人,卻對翻譯稿費的提升空間表示擔憂。
  • 稿酬標準究竟該定多少? 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圖)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月過去了,有關這一辦法涉及的非約定支付稿酬高低的爭論仍在持續。  10月24日,國家版權局邀請多位相關領域人士,以座談方式繼續徵求各方意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在座談會上表示,將在合理吸收意見後使《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儘快出臺實施。  【焦點一】非約定基本稿酬高了還是低了?
  • 閻羅王只要一塊錢
    閻羅王就問他:「你想想,在世時有沒有做過什麼好事?」他就想:好事!什麼樣的好事呢?實在想不起做過什麼好事,只好回答閻羅王:「我不知道什麼好事,但是我有錢。」閻羅王就說:「有錢啊!也好吧,就讓你交保。」朋友很高興地說:「不管多少錢我都有!」閻羅王說:「不需要太多,一塊錢就好。」他就探手在口袋裡找,結果一直找,就是找不出一塊錢。他看看周圍似乎有認識的人,便開口向他們說:「借我一塊錢。」
  • 女作家呼籲提高稿費:純文學寫作一字不到一角
    受周瑄璞影響,海南作家趙瑜也在網上曬了2011年度的創作收入,其中一條:在純文學期刊發表小說散文若干,稿酬兩萬元左右。「曬稿費事件」吸引了包括《十月》副總編顧建平,《山花》副總編冉正萬,《收穫》副編審葉開,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孔令燕等多家「主編」的關注,「《山花》的副主編詳細說了他們的稿費情況,《廣州文藝》工作人員也解釋了他們的稿費發放情況,一些稿費低的雜誌主編給我博客發紙條,說了他們的現狀,表示不好意思,我回復是『合作愉快,我們都是為了文學』」。
  • 純文學雜誌不必叫苦連天
    有上海媒體報導稱,上海作協下屬的《收穫》、《上海文學》等文學雜誌稿費標準要猛漲,提高到原來的2至5倍,由上海市政府從文學發展基金撥出專項資金,並且每年都注入新的資金。這讓兄弟省份的文學雜誌很是羨慕,紛紛呼籲本地政府也出手相助。
  • 今天,你還會看文學雜誌嗎?——文學期刊主編齊聚武漢賀《芳草...
    此次會議由《芳草》主編、茅盾文學得主劉醒龍主持,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在開幕致辭中提到"文學的繁榮,離不開文學期刊的繁榮。"今天,你還會看文學雜誌嗎?《芳草》雜誌發現並重點推出一批作家,如湖北的張好好、陳旭紅等,這些作家已經成為各地的實力派作家,有的甚至成為領軍人物。而之10年間,面對文學雜誌整個生態圈的生存困境與發展瓶頸,劉醒龍稱"雖然這10年間,很多文學刊物開始轉向,變得偏生活、偏旅遊或是偏時尚等等,這些在我看來並不是讓文學雜誌走出困境,而是變味了。《芳草》始終而且必須堅持文學性,而堅持文學性,是文學雜誌最終也是唯一的出路。"
  • 暢銷書作家出雜誌 炒作還是文學新概念?
    暢銷書作家出雜誌炒作還是文學新概念?   安妮寶貝主編的文學雜誌《大方》已於今日正式上架開賣。這是繼郭敬明的《最小說》,張悅然的《鯉》、饒雪漫的《最女生》,郭妮的《少女火星》,以及滄月的《月》,笛安和落落的《文藝風賞》、《文藝風象》等等之後,又一位暢銷書作家主編的文學雜誌。
  • 古代文人稿酬誰最高?白居易slay全場
    高熲戲謂譯曰:「筆幹。」譯答曰:「出為方嶽,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鄭譯與隋文帝有同窗之誼,且之後有定策之功,但是鄭譯卻經常貪贓受賄,但隋文帝念舊,決定恢復鄭譯沛國公、上柱國的爵位。隋文帝讓李德林寫詔書,侍臣高熲打趣說:「筆幹了。」鄭譯就說「我出外做地方官,這次因病請求回京,承蒙陛下恩準便打馬回朝。手頭並沒有寬裕的錢報答您潤筆的功勞啊!」
  • 稿酬問題,事關社稷
    文學作品裡記載了不少窮酸文人的窘境,譬如範進、孔乙己之類。這些人畜無害的文人並不足慮,他們不像洪秀全那樣有奇理斯瑪,實際上窮困如此也是極少數。2裴毅然教授在《稿費初始——推動現代文學勃興的經濟基礎》一文中提到,1880~1890年代,凡是能用文字換錢的職崗,必然競爭者眾。
  • 文學期刊《收穫》《上海文學》宣布稿費漲價
    一唱《獨唱團》稿費超高   一和《收穫》《上海文學》稿費漲價   在韓寒的《獨唱團》高調宣傳他們的「天價稿費」後,《收穫》、《上海文學》兩家文學期刊近日宣布其稿費標準至少增長兩倍以上。  文學期刊稿費普遍較低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錢幣在飄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算錢」。6歲的王子喬同學這首發表在《獨唱團》創刊號上的小詩,得到了972元的「巨額」稿酬。   「封面推薦的原創文章1000字2000元……普通稿件1000字1000元,是行業標準的10到20倍。
  • 從文學譯者稿酬標準談起 翻譯出版如何與時俱進
    ●當下的文學翻譯出版是否存在結構上的失調?   ●翻譯出版市場與國外的「時間差」縮小之後,帶來何種效應?   ●「請進來」會怎樣影響中國當代作家的文學視界和文學眼光?   從一個市場現象談起   作為一個外國文學編輯、出版人同時又是翻譯者,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敏感問題是:文學譯者的稿酬是否過低?這個問題很難簡單作答。總體上看,與實用類筆譯或者口譯相比,文學筆譯的稿酬水準平均線當然是比較低的。
  • 純文學期刊的生存狀態 好內容是永遠的王牌
    《收穫》執行主編程永新這樣形容文學期刊的際遇。「文學邊緣化與文化斷層的存在,成為橫亙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考驗。」   《收穫》沒有撥款。它是國內最早取消行政撥款、靠自己力量生存的文學期刊之一。巴金曾為這份傾注其半生心血的雜誌題詞,    「把心交給讀者」,希望《收穫》由讀者養活。有讀者看,雜誌就有生命力。   《收穫》也不登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