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還會看文學雜誌嗎?——文學期刊主編齊聚武漢賀《芳草...

2020-12-18 鳳凰網讀書

會議現場

今天,你還會看文學雜誌嗎?

五四時期文學雜誌《新青年》的出現,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今,隨著文化傳播的多樣性,尤其是近年來新媒體的衝擊,這種生態下,文學雜誌又將如何提升社會影響力、如何實現經典的傳承和創新發展?

3月29日,包括《人民文學》主編、《詩刊》、《當代》、《芳草》等全國數十家文學類核心期刊主編齊聚江城武漢,參加"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文學類)主編論壇暨《芳草》改版十周年座談會",談各自雜誌的歷史、發展中的困惑,分享經驗,探討文學雜誌的創新發展。此次會議由《芳草》主編、茅盾文學得主劉醒龍主持,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在開幕致辭中提到"文學的繁榮,離不開文學期刊的繁榮。"今天,你還會看文學雜誌嗎?


劉醒龍

《芳草》改版10周年  劉醒龍:堅持文學性是文學雜誌唯一的出路 

《芳草》原名《武漢文藝》,成立於1974年,1980年改為現名。2006年改版,這10年來,《芳草》堅持"漢語神韻,華文風骨"的文化品格,堅守"經典文學"的理念,弘揚氣韻優雅、風骨大氣的經典漢語文學傳統,去年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僅有13家文學期刊獲此殊榮。而讓《芳草》實現這10年巨大的蛻變的,正是其主編劉醒龍,其憑藉《天行者》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同屆獲獎還有莫言的《蛙》。

劉醒龍接收《芳草》後在辦刊理念、欄目和活動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芳草》雜誌發現並重點推出一批作家,如湖北的張好好、陳旭紅等,這些作家已經成為各地的實力派作家,有的甚至成為領軍人物。

而之10年間,面對文學雜誌整個生態圈的生存困境與發展瓶頸,劉醒龍稱"雖然這10年間,很多文學刊物開始轉向,變得偏生活、偏旅遊或是偏時尚等等,這些在我看來並不是讓文學雜誌走出困境,而是變味了。《芳草》始終而且必須堅持文學性,而堅持文學性,是文學雜誌最終也是唯一的出路。"

正如《詩刊》主編商震說:"醒龍看不出年齡大小他永遠保持年齡,我們從《芳草》十年前改版看到今天,確實發現越來越年輕了,越來越充滿了活力,從欄目設置到它所發表的內容和都與現在的文化理念聯繫很緊。"


程永新

《收穫》主編程永新:文學雜誌要在新媒體中間突圍,不能主動放棄年輕人 

傳統文學雜誌與新媒體"聯姻"中的典範《詩刊》,目前已經擁有超過20萬的微信粉絲,《詩刊》各大活動,以及徵訂消息也通過微信公號傳播甚好,其中,近年來最為引起關注的詩人餘秀華,也是在公眾號上發出之後引起熱議。

《詩刊》雜誌主編商震就說:"我覺得這是詩歌最好的年代。不僅我們粗略統計了如今有近1600份關於詩歌的民刊,而且有眾多的詩歌網站。而且最為關鍵的,大家在網上討論的,都是如何詩歌寫好,現在的詩人們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中國的詩歌走向美學領域的宏大和生活本質的真摯。"這樣的詩歌生態,在場嘉賓表示網絡新媒體功不可沒。

同樣在新媒體做出創新嘗試的《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介紹《收穫》開了淘寶店和微店,銷量都不錯,還在亞馬遜做電子書以及和網站對接合作等各種嘗試。他說:"曾經我們收到一個讀者留言,他說,你不能主動放棄年輕人,你一定要在年輕讀者中間尋找機會。"所以面對新媒體的環境,程永新也表示會積極突圍,尋找機會,"我覺得我們順應這種變化,順應大勢的變化,儘可能把文學非常邊緣的事情,做的能夠儘可能靠近核心一點。"


趙麗宏

《上海文學》社長趙麗宏:第一流的刊物,應該有第一流的稿費 

在場的諸多主編,也提到一些文學雜誌的尷尬境地,當政府支持減少、自負盈虧的情況下,文學雜誌如何在市場環境下去競爭,能否給作者一份"有尊嚴"的稿費呢?《解放軍文藝》主編率先在發言中,談到改革之後,他們會將稿費從"千字一百,提高的千字五百,好作者能到千字千元。"

《上海文學》主編就表示:"第一流的刊物,就應該有第一流的稿費。今年還將繼續爭取更高的稿費"他表示,如今除了文學,其他的文化形式諸如畫家、音樂家、作曲家等都是以十倍八倍"稿酬"在增加,而唯獨文學刊物上發表作品,稿費還是很低。他認為,更高的稿酬是對純文學的尊重,對文學創作的尊重,對作家的勞動的尊重。

施戰軍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文學期刊人是中國文化層面上最有理想的一批人 

會議上,諸多學者、作者也發表了自己對文學期刊的看法,也為文學期刊的發展獻策.《芳草》最新一期的封面作者李遇春說:"《芳草》始終將一種詩性的現實主義理想體現在出來了。"

而每個文學雜誌都有其想要堅持的理想,現場各位主編都就自己的雜誌在理想之路上在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都一一說來,而作為中國頂級的文學刊物《人民文學》同樣面臨自己的困境,其主編施戰軍介紹《人民文學》每年的撥款,只夠支付老員工幾個月的工資,而其他的費用需要雜誌本身掙錢回來。

他說:"我在《人民文學》幹了四年。以前只是研究期刊,沒有真正地扎到這裡邊來。真正進來後我才理解大家,樂趣在哪裡,痛苦在哪裡。"同時,他也表示"我覺得中國整個文化層面上,最有理想的一批人在辦刊人這裡。因為無論什麼情況,我們的刊物水準不能下降,要保證對作者的稿費要給足,要把刊物辦的漂亮,要把我自己做的事情辦的讓讀者看起來要高興,要更美好,然後有的時候我們還要滿足我們上級領導,對於我們的這種要求,方方面面的東西,這麼複雜的東西,集中在我們這些辦刊人身上,我們能夠一直扛著,扛到現在這個水平,我們應該為自己鼓掌。"

附:參加此次會議的部分雜誌社,有多少你還在看? 


《芳草》


《人民文學》


《收穫》


《當代》


《十月》


《世界文學》


《鐘山》


《詩刊》


《文學評論》


相關焦點

  • 文學雜誌:「變臉」方向在哪?
    6月底,湖北武漢的《芳草》雜誌召開改版會議,繼改版為網絡文學選刊之後,再推出一本208個頁碼的純文學雙月刊,並由武漢市政府每年撥款120萬,「專心走精英化、純文學之路」;同時,《芳草》還主辦「女評委獎」,邀請國內十餘名女評論家、報紙副刊女編輯,以20萬獎金,甄選年度純文學力作。
  • 文學期刊何去何從?高曉松文學之都對話三大文學期刊主編
    在世界文學之都與三大文學期刊《鐘山》《雨花》《青春》的主編育邦、李檣、何同彬就「文學、期刊與時代」的話題進行探討,為期一個月的《鐘山》《雨花》《青春》文學大刊刊物展也在同期在曉書館開啟。李主編一直都是《世界文學》的讀者,訂閱了很多年,但是各位主編都承認,現在大眾閱讀純文學期刊的讀者的確越來越少了。八十年代中期,是「文學青年」最受追捧的時代,作為北京四中校刊《年輪》主編的高曉松十分風光,不僅和校刊文學社社員、語文組老師一起填古體詩、印刷小說,還收到不少情書。
  • 文學期刊:差異性建構文學的共同體
    變與不變的「辯證法」  新年新氣象,然而,今天的文學期刊主編們似乎越來越慎言「新」和「變」,更加強調雜誌相對穩定的風貌和內容為王的辦刊思路。如《上海文學》主編趙麗宏在2012年第一期刊首語中所寫:「新氣象是什麼?
  • 文學雜誌首先是為讀者辦的 | 《北京文學》執行主編楊曉升訪談
    我選擇到文學期刊工作,正是出於此種判斷和考量。何平:《北京文學》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但我覺得和今天《北京文學》關聯性更大的重要起點是《北京文藝》更名《北京文學》的1980年前後。雖然今天的文學刊物不是同人刊物,但主編的趣味肯定會影響到刊物的趣味,你資深記者和報告文學作家的從業經歷,正好和《北京文學》的精神傳統暗合,甚至你在《北京文學》發表的「中國科技憂思錄」都可以看成《北京文學》上個世紀末「憂思」系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文學雜誌首先是為讀者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文學期刊篇⑤)
    楊曉升關注現實生活和尊重讀者何平:你是先做《北京文學》的作者,然後2000年從《中國青年》調到《北京文學》做執行主編的。世紀之交,正是文學期刊的生存很艱難的時刻。你為什麼偏偏在那時候作出這種選擇?楊曉升:作出此種選擇,是多年的文學情結使然。
  • 專訪丨《花城》主編:自媒體時代,文學期刊將何去何從?
    今年10月,《花城》雜誌社在北京舉辦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活動,王蒙、格非、畢飛宇、張抗抗、葉兆言、李敬澤、林白、李洱、西川、北村、梁鴻、阿乙、潘軍、張清華、何平等一大批作家和評論家齊聚現代文學館,暢談與《花城》雜誌數十年的情誼,以及《花城》作為文學重鎮為中國當代文學所作的特殊貢獻。
  • 哈爾濱的冰雪和文學,聽聽著名期刊主編如何評說
    26日下午14時,《中國作家》《花城》《西湖》《山花》《芒種》《海燕》《小說林》《詩林》等名牌文學期刊主編、名編齊聚敖麓谷雅酒店,舉辦2019 文化名家冰雪文旅行暨冰雪文化與地域性寫作論壇。這些著名的文學期刊,曾經引領過一個文學的年代。
  • 國內10位文學期刊主編齊聚知音故裡,我省50多位作家分享文學盛宴
    楚天都市報9月23日訊(記者蔡青 劉冬莉)歷經前所未有的武漢抗疫之後,湖北省作家協會第三屆長江創作訓練營·主編評稿培訓班延期於9月18至21日,在知音故裡蔡甸區國防園圓滿舉行。《時代文學》社長、主編張世勤,《中國作家》副主編高偉,《花城》主編朱燕玲,《湖南文學》主編黃斌
  • 大咖會診:文學期刊路在何方
    上周末,由《四川文學》主辦的2019《四川文學》全國名刊專家論壇暨四川省作協報刊聯盟年會在蓉召開,《北京文學》社長、執行主編楊曉升,《鐘山》雜誌主編賈夢瑋、《十月》雜誌副主編宗永平、《散文選刊》主編葛一敏、《湖南文學》主編黃斌等全國各地文學期刊大咖齊聚一堂,會診當代文學期刊的轉型之路。
  • 文學期刊是傳播文學價值觀的媒體(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學期刊...
    讓讀者與文本重建關聯  何 平:你為什麼選擇離開《小說月報》到《中華文學選刊》工作?  徐晨亮:2018年3月我來到人民文學出版社擔任《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之前,曾在《小說月報》雜誌工作過10年。這兩本雜誌都是專業文藝出版社辦的選刊,有很多相似之處。
  • ...外國文藝 讀者 雜誌 文學類期刊 文學閱讀 譯文 譯林 世界文學...
    由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的、有57年歷史的《世界文學》定價更是超過了15元大關,達15.6元,而就在幾年前,該雜誌每期只要9.6元。  外國文學期刊「三駕馬車」之一的《譯林》也不甘人後,定價從12.8元增至15元。  平均一算,上述雜誌的提價幅度超過30%,最高漲幅達到50%。
  • 從《江南》雜誌創刊四十年,看文學刊物的繁榮與未來
    獲獎作家遲子建現場發言頒獎現場,一場有關《江南》雜誌創刊四十周年的研討會召開,全國各大文學刊物編輯、作家和學者齊聚,共議文學雜誌的當下與未來。在《江南》雜誌40歲生日之際,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發來賀詞,肯定《江南》四十年為讀者留下了美好回憶,祝願《江南》在這蓬勃如春的大時代,前路似錦,風光無限。
  • 《大鵬文學》雜誌創刊
    深圳市文聯專職副主席顧煥金,在《大鵬文學》創刊首發儀式上說了這番話。 近日,深圳大型文學期刊《大鵬文學》在大鵬正式創刊。該刊是深圳首家區級公開發行的文學期刊,大鵬新區黨工委書記王京東為編輯部授牌並發表講話。
  • 自媒體時代,文學期刊的命運將何去何從?
    中國當代文壇的崛起,與文學期刊的發展幾乎同步,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依靠文學雜誌發表和成名,而雜誌也有賴於優秀的作品贏得讀者和市場。人們熱衷談論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熱和文化熱,這種現象可以追溯到70年代末。那時,文學雜誌一度成為文學青年手中的標配,成為市面上的緊俏商品,每期雜誌輕輕鬆鬆可以賣出數十萬份。
  • 文學期刊 搭建數字閱讀平臺(文學新觀察)
    利用新媒體優勢傳播推介文學期刊  作為國內權威的文學期刊,《人民文學》在新媒體的合作與嘗試上也走在前列,雜誌官網、官博開通已近10年,如今還設立微信公眾號,粉絲和關注度一再攀升。今年,《人民文學》設法購進了多套歷史合訂本,打算把所有內容數位化,其資源涵蓋「五四」新文學以來直至當下新產生的文學作品及文論。
  • 文學期刊《收穫》《上海文學》宣布稿費漲價
    一唱《獨唱團》稿費超高   一和《收穫》《上海文學》稿費漲價   在韓寒的《獨唱團》高調宣傳他們的「天價稿費」後,《收穫》、《上海文學》兩家文學期刊近日宣布其稿費標準至少增長兩倍以上。  文學期刊稿費普遍較低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錢幣在飄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算錢」。6歲的王子喬同學這首發表在《獨唱團》創刊號上的小詩,得到了972元的「巨額」稿酬。   「封面推薦的原創文章1000字2000元……普通稿件1000字1000元,是行業標準的10到20倍。
  • 《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傳統文學期刊「觸網」要格外小心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學雜誌期刊應該如何應對網絡帶來的衝擊?自籌自支的《小說選刊》,能給其他文學雜誌期刊的未來發展提出怎樣的建議?11月2日,2019《四川文學》全國名刊專家論壇暨四川省作協報刊聯盟年會在成都召開,紅星新聞記者獨家採訪到了《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就目前文學期刊雜誌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
  • 《文學百花苑》雜誌卷首語:文學,迎來抱團取暖的時代
    至於,文學期刊,更是半死不活,面臨崩潰的邊緣。 前幾年,純文學雜誌還可以靠對外合作論文版面,或者藝術版面來苟延殘喘。如今被網絡的衝擊,自媒體平臺的泛濫成災,令原本艱難的文學期刊更是雪上加霜。 倘若沒有財政的撥款,全國估計百分之九十多的文學期刊都會面臨倒閉。
  • 朱大可:學術騙局難識 郭敬明雜誌不是文學期刊
    你是否認為這類論文抄襲其實已經見怪不怪了?  朱大可:學術倫理的崩潰,一方面是知識界自身的責任,同時也是學術體制的問題。體制逼著教師去核心期刊發表文章,尋找國家課題,由此成為你晉級加工資的標準,教師面臨巨大的精神壓力。原創力是有限的,而且下達文科課題的內容往往滑稽可笑,於是只好用造假來對付。更為嚴重的是,當整個社會遍布造假氣息的時候,造假就跟倫理脫鉤,而變成一種技術問題。
  • 中國文學期刊:再塑當代文學史
    (資料圖/圖)(本文首發於2019年8月15日《南方周末》)如果從10年、40年、70年、100年的不同時間跨度來回看中國文學,我們會得到哪些不同的觀感和體悟?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我們以《人民文學》《收穫》《當代》《十月》《花城》五家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期刊為對象,從多個視角來回看和審視中國當代文學成長的路徑和面向。文學能不能推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