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學雜誌期刊應該如何應對網絡帶來的衝擊?自籌自支的《小說選刊》,能給其他文學雜誌期刊的未來發展提出怎樣的建議?
11月2日,2019《四川文學》全國名刊專家論壇暨四川省作協報刊聯盟年會在成都召開,紅星新聞記者獨家採訪到了《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就目前文學期刊雜誌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
不是所有刊物都適合新媒體傳播
現如今,無論是文學刊物還是其他類型的刊物,普遍都在開設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這源於刊物出版的周期較長,而微信公眾號卻能為網絡讀者打開了另一扇窗。但如何藉助新媒體發展文學刊物?對此,李曉東認為新媒體介入時,最重大的問題是投入,紙質刊物沒有大的投資量。
《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
在他看來,並不是所有的文學刊物內容都適合新媒體傳播。李曉東說,「拿《小說選刊》來說,如果開設了電子刊,那麼紙刊肯定會斷崖式下滑,或許一本都賣不出去,致使紙刊迅速『死亡』。因此,傳統文學期刊如果要『觸網』,一定要格外小心。」李曉東認為《小說選刊》現在屬於自籌自支的方式,所以只在新媒體平臺上發每期刊物的目錄、作家訪談等。
回到鼎盛時代不可能,「守陣創新」是重點
「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把渠道當成了本質。」是李曉東認為的大多數人對新媒體技術手段的誤區,他表示在如今的網絡上,除了網紅事件可以有短時間的關注外,大多數事件都是一閃而過。「我們需要藉助新媒體來改變,但更多是對文字內容的調整,而是不是盲目地崇拜新媒體。」據了解,李曉東早在2004年12月就進入宣傳部當過處長,因此對網絡的發展情況相對熟悉,對運用媒體技術手段,他顯得很冷靜,「我在運用新媒體時比較理性,(因為)第一改革需要成本,第二投資有風險,第三未來不可評估。」
值得一提的是,李曉東特別介紹道,《小說選刊》目前沒有生存問題,但是要做一個龐大的新媒體改革,光靠自己的編輯力量很難做到,「《小說選刊》作為中國作家協會的一份權威刊物,負擔著為中國文壇積累經典的任務,導向和意識形態的價值,超過了其市場價值。」目前該刊物每月發行量超七萬冊,年發行量超一百萬冊,每年僅發行方面的收入就有四百萬左右,「這個收入在文學期刊雜誌中是數一數二的。」 但這樣的數據和上世紀80年底鼎盛時期來比較,還有明顯差距。李曉東認為那樣的時期幾乎是不可能再有的,現在「守陣創新」才是最主要的,其中「守陣道」很重要,必須守好品質。而創新,則是在解決好生存問題後再考慮的事情。
傳統文學不會被網絡文學取代
「文學期刊的消失速度很緩慢。」李曉東告訴記者,他在參加一個討論5G時代電視應該怎麼生存的論壇上表示,快手、抖音、微視頻等app雖然搶佔了很大的市場,但作為前資深媒體人的李曉東內心依然非常淡定。
李曉東認為,文學期刊已經進入「6G時代」:從神話時代、甲骨時代、青銅時代、竹簡時代、紙書時代再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一直以來,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都有著明顯的分界,所以傳統文學是不會被網絡文學取代的,「只有俗文學雅化,從未有雅文學俗化。」李曉東說。
紅星新聞記者 曾琦 任宏偉 攝影 張直
編輯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