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傳統文學期刊「觸網」要格外小心

2020-12-21 紅星新聞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學雜誌期刊應該如何應對網絡帶來的衝擊?自籌自支的《小說選刊》,能給其他文學雜誌期刊的未來發展提出怎樣的建議?

11月2日,2019《四川文學》全國名刊專家論壇暨四川省作協報刊聯盟年會在成都召開,紅星新聞記者獨家採訪到了《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就目前文學期刊雜誌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

不是所有刊物都適合新媒體傳播

現如今,無論是文學刊物還是其他類型的刊物,普遍都在開設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這源於刊物出版的周期較長,而微信公眾號卻能為網絡讀者打開了另一扇窗。但如何藉助新媒體發展文學刊物?對此,李曉東認為新媒體介入時,最重大的問題是投入,紙質刊物沒有大的投資量。

《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

在他看來,並不是所有的文學刊物內容都適合新媒體傳播。李曉東說,「拿《小說選刊》來說,如果開設了電子刊,那麼紙刊肯定會斷崖式下滑,或許一本都賣不出去,致使紙刊迅速『死亡』。因此,傳統文學期刊如果要『觸網』,一定要格外小心。」李曉東認為《小說選刊》現在屬於自籌自支的方式,所以只在新媒體平臺上發每期刊物的目錄、作家訪談等。

回到鼎盛時代不可能,「守陣創新」是重點

「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把渠道當成了本質。」是李曉東認為的大多數人對新媒體技術手段的誤區,他表示在如今的網絡上,除了網紅事件可以有短時間的關注外,大多數事件都是一閃而過。「我們需要藉助新媒體來改變,但更多是對文字內容的調整,而是不是盲目地崇拜新媒體。」據了解,李曉東早在2004年12月就進入宣傳部當過處長,因此對網絡的發展情況相對熟悉,對運用媒體技術手段,他顯得很冷靜,「我在運用新媒體時比較理性,(因為)第一改革需要成本,第二投資有風險,第三未來不可評估。」

值得一提的是,李曉東特別介紹道,《小說選刊》目前沒有生存問題,但是要做一個龐大的新媒體改革,光靠自己的編輯力量很難做到,「《小說選刊》作為中國作家協會的一份權威刊物,負擔著為中國文壇積累經典的任務,導向和意識形態的價值,超過了其市場價值。」目前該刊物每月發行量超七萬冊,年發行量超一百萬冊,每年僅發行方面的收入就有四百萬左右,「這個收入在文學期刊雜誌中是數一數二的。」 但這樣的數據和上世紀80年底鼎盛時期來比較,還有明顯差距。李曉東認為那樣的時期幾乎是不可能再有的,現在「守陣創新」才是最主要的,其中「守陣道」很重要,必須守好品質。而創新,則是在解決好生存問題後再考慮的事情。

傳統文學不會被網絡文學取代

「文學期刊的消失速度很緩慢。」李曉東告訴記者,他在參加一個討論5G時代電視應該怎麼生存的論壇上表示,快手、抖音、微視頻等app雖然搶佔了很大的市場,但作為前資深媒體人的李曉東內心依然非常淡定。

李曉東認為,文學期刊已經進入「6G時代」:從神話時代、甲骨時代、青銅時代、竹簡時代、紙書時代再到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一直以來,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都有著明顯的分界,所以傳統文學是不會被網絡文學取代的,「只有俗文學雅化,從未有雅文學俗化。」李曉東說。

紅星新聞記者 曾琦 任宏偉 攝影 張直

編輯 郭宇

相關焦點

  • 大咖會診:文學期刊路在何方
    上周末,由《四川文學》主辦的2019《四川文學》全國名刊專家論壇暨四川省作協報刊聯盟年會在蓉召開,《北京文學》社長、執行主編楊曉升,《鐘山》雜誌主編賈夢瑋、《十月》雜誌副主編宗永平、《散文選刊》主編葛一敏、《湖南文學》主編黃斌等全國各地文學期刊大咖齊聚一堂,會診當代文學期刊的轉型之路。
  • 純文學期刊《小說選刊》與陝西衛視「深度合作」
    本報訊 (記者張黎姣)日前,中國作家協會著名純文學期刊《小說選刊》與陝西廣播電視臺籤署合作書,雙方將在陝西衛視大型全媒體活動《絲綢之路萬裡行》中進行深度合作。純文學刊物「觸電」電視媒體,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 《四川文學》主編羅偉章:傳統媒體在新媒體語境裡要更注重質量
    11月2日上午,2019《四川文學》全國名刊專家論壇暨四川省作協報刊聯盟年會在成都召開,《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中華文學選刊》主編徐晨亮,《北京文學》社長、執行主編楊曉升,《鐘山》雜誌主編賈夢瑋、《十月》雜誌副主編宗永平、《散文選刊》主編葛一敏、《湖南文學》主編黃斌等齊聚蓉城,共同會診當代文學
  • 全國近20家文學名刊主編相聚...
    上世紀20年代末,默默無聞的託馬斯·沃爾夫懷揣文學夢來到紐約,而他冗長的自傳體小說被曾一手發掘過菲茲傑拉德、海明威等作家的文學編輯麥克斯·珀金斯看中。珀金斯大刀闊斧地為沃爾夫刪減文章篇幅,最後該書出版時大獲成功,沃爾夫也成為了文學界新星,而這本書正是他流傳後世的著名小說《天使,望故鄉》。作家與編輯的關係,是彼此滋潤、互相成全的精神知音,同時又不乏功成名就後的微妙張力。
  • 文學期刊是傳播文學價值觀的媒體(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學期刊...
    讓讀者與文本重建關聯  何 平:你為什麼選擇離開《小說月報》到《中華文學選刊》工作?  徐晨亮:2018年3月我來到人民文學出版社擔任《中華文學選刊》執行主編之前,曾在《小說月報》雜誌工作過10年。這兩本雜誌都是專業文藝出版社辦的選刊,有很多相似之處。
  • 《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再度出手:秋天天水,大道黃金!(圖)
    《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再度出手:秋天天水,大道黃金!作者介紹: 李曉東 男  1974年7月生,漢族,山西武鄉人,1998年入黨,2002年參加工作,文學博士。
  • 《中篇小說選刊》推出全國文學期刊首個自建數字閱讀平臺
    2018 年12月24日,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純文學刊物《中篇小說選刊》推出「萬眾閱讀平臺」,這是全國文學期刊首個自建的數字閱讀平臺。創刊於1981年的《中篇小說選刊》,讀者遍布全國以及全球二十多個國家,曾被評為新中國最有影響力刊物。
  • 文學期刊:差異性建構文學的共同體
    無論是遴選新作還是發掘新人,體現的都是文學期刊對於原創、首發、第一次的追求,這是激烈競爭之下文學期刊用巨大的勞動所換來的立刊之本。也基於此,《收穫》執行主編程永新呼籲,各文學選刊要尊重原創首發刊物的勞動,選載作品務必徵得作家和原發刊物的同意。
  • 四十載芳華:傳統文學雜誌《芙蓉》全新改版再出發
    會上,宣布成立新的編輯委員會,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省文聯副主席龔曙光擔任編委會主任,著名作家、學者、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唐浩明,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協主席王躍文,湖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夏義生,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網絡文學專家歐陽友權,著名評論家、《湘江周刊》主編龔旭東,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編輯、總經理楊壯,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委員、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黨委書記
  • 《思南文學選刊》在滬首發:「換一個角度看世界」
    圖片說明:《思南文學選刊》2017年第1期封面    圖片說明:《思南文學選刊》主編孫甘露、副主編黃德海、項靜,小說家弋舟,圍繞選刊發布主題對話。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2月25日報導:今天,思南讀書會舉辦三周年特別活動,大型綜合性雙月文學選刊《思南文學選刊》(下簡稱《選刊》)正式面世,完整了上海文學期刊的種類。主編孫甘露如是形容《選刊》:「就像這本雜誌的封面設計,可以橫過來看,換一個角度看世界。」
  • 文學期刊何去何從?高曉松文學之都對話三大文學期刊主編
    在世界文學之都與三大文學期刊《鐘山》《雨花》《青春》的主編育邦、李檣、何同彬就「文學、期刊與時代」的話題進行探討,為期一個月的《鐘山》《雨花》《青春》文學大刊刊物展也在同期在曉書館開啟。「文學期刊的現狀究竟如何?」這是高館長和四位主編探討的第一個問題,何主編表示,98年讀大學中文系的時候,曾經買過《收穫》、《10月》、《書屋》,90年代後期,文學期刊已經從黃金時代開始衰退了。
  • 中國文學期刊十強揭曉 《最小說》奪冠
    日前,由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聯合《懷堯訪談錄》發起的「2008—2009年度中國出版機構暨文學刊物十強」的評選結果終於出爐,以6835票穩坐榜首位置的正是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而由一代文學大師巴金所創辦的《收穫》僅以459票名列第六。
  • 萬科琴島文學季 聯動魯迅文學獎名家 共同點燃文化浪潮
    出版有長篇小說《森林沉默》《還魂記》《獵人峰》《到天邊收割》《魂不守舍》《失語的村莊》,小說集、散文集、詩歌集等100餘部,《陳應松文集》40卷,《陳應松神農架系列小說選》3卷。小說曾獲魯迅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大獎、《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小說選刊》小說獎、全國環境文學獎、上海中長篇小說大獎、人民文學獎、十月文學獎、梁斌文學獎、北京文學獎、華文成就獎(加拿大)、鐘山文學獎、湖北文學獎等。
  • 青島市市南區將舉行「時代需要文學」名家講座
    「時代需要文學」名家講座將於8月14日(周五)~8月15日(周六)在青島市市南區融媒體中心演播大廳(市南區寧夏路288號青島軟體園12A號樓1層)舉行,邀請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獲得者陳應松、王幹、石一楓和著名評論家李曉東授課。
  • 中國文學期刊十強揭曉
    2009年12月31日,由同濟大學文化批評研究所聯合《懷堯訪談錄》發起的「2008~2009年度中國出版機構暨文學刊物10強」評選結果出爐,郭敬明主編的《最小說》以6835票高登榜首。
  • 天水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秦州區委宣傳部舉辦李曉東小說《雪落秦州》研討會
    7月17日下午,由天水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秦州區委宣傳部主辦,天水市作家協會、秦州區文聯、《天水文學》編輯部、秦州區作家協會承辦的李曉東長篇小說《雪落秦州》研討會,在金龍大廈4樓會議室舉行。同時,也對小說的不足之處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 楊際嵐:三十載《臺港文學選刊》春華秋實,牢記窗口和紐帶使命
    1978年調《福建文藝》(後改為《福建文學》)從事編輯工作。1984年6月參與創辦《臺港文學選刊》,擔任責任編輯,1987年8月起擔任該刊副主編,主持日常工作,1996年1月起擔任主編。2011年4月退休,擔任特聘編委、顧問等。
  • 文學期刊 搭建數字閱讀平臺(文學新觀察)
    《人民文學》在醒客上嘗試和各地市合作,推進全民閱讀,希望為讀者提供雅致和豐富的閱讀線索。  以《人民文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學期刊不滿足於以往數位化實踐中的「客場」身份,為傳統文學作品在數位化環境中的價值實現探索出路。
  • 滬上老牌文學期刊向類型小說敞開懷抱觸網跨界成新常態
    他認為,所謂無邊界,並不是「我要成為你」,而是呼喚一種新的大文學、大故事、大媒介,讓文學為人類的生存提供更多想像和表達,持續探索講故事能力的可能性。「可喜的是,這種屏障正不斷消弭,不同風格、趣味的文學實踐各美共存。」他認為,比起上世紀80年代人們只能通過期刊雜誌去讀小說,眼下不同口味的讀者能通過多樣化載體去接觸自己愛讀的文學類型,對創作者來說反而打開了更遼闊的空間。不少作品也打破了所謂通俗小說與純文學的界限,很難簡單歸類到某一種。
  • 新媒體讀詩如此盛行,小小說會成為下一個爆點嗎?
    小小說也有這樣的特點,它在小說體裁中,也就最能和新媒體發生深刻的關聯。」《小說選刊》副主編李曉東的發言,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魯敏的觀察。曾經有人問李曉東該刊什麼時候開設電子版?他回答說,目前為止,《小說選刊》還沒有開通電子閱讀的計劃。「他就批評我說,你們落後了。但你反過來設想一下,一旦開通電子閱讀,我這個刊物很快就賣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