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之起源,思想之教化,幾百年前,蘇格拉底遊蕩在雅典城邦的各個角落,他宣揚哲學,暢談人生,和無數青少年共同探討關於生命和勇氣的真諦,然而,最後令他致死的罪名是「毒害青少年思想」。
歲月流淌至今,文明昌盛,思想解放,然而仍然有人背負著「毒害青少年」的罪名,承受著不屬於她的流言蜚語。於丹在北大課堂上被轟下講臺,因為大眾認為她過度解讀傳統文化,甚至為了走紅不惜混淆傳統本來的意義;咪蒙曾經作為自媒體中的先頭軍也終於在外界的叫罵聲中黯然退場。
曾經人們奉為圭臬的雞湯文,如今卻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空中樓閣」,甚至,他們已經將所有在思想文化領域風靡一時的人物都看成了思想的敵人。
而陳果,就是這樣一位站在風口浪尖的人,人們初初結識她,源於她在課堂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一堂哲學課,她的學生有感於她為人師表的魅力,將其拍攝成視頻,發布於網上,最終為大眾所知。
而她也因為在課堂上的一些金句迅速走紅網絡,然而,隨著雞湯文開始成為全民公敵,因雞湯走紅的自然而然受到了影響,很多人情不自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們到底該不該將陳果趕下講臺。
意外走紅,被迫「營銷」
人們對陳果的標籤很明確,「復旦女神教授」,「心靈雞湯導師」,「青年才俊」,這一系列充滿褒義的讚美之詞紛至沓來的粘貼在她身上,而這些,也讓很多外界人士對她的印象模模糊糊,看不真切。
現實中的陳果,是上海復旦大學一位年輕的哲學教授,她雖然年輕,卻知識淵博,儘管教授的課程只是作為學校的選修課,但是來報名的學生卻始終絡繹不絕。或許是看慣了大學校園裡戴著眼鏡頭髮花白的教授,陳果的出現,仿佛拉進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
而哲學課程作為一門略顯枯燥,並且沒有什麼實用價值的選修課,一直不受學生的青睞,然而陳果用她獨特的方式,將復旦大學的這門哲學課變成了學校裡的明星課程,而她為外界所知,正是因為有一位同學上課時偷偷錄下了在課堂上妙語連珠的陳果老師。
網友對這位年紀輕輕就能成為知名學府教授的女老師心生嚮往,於是開始挖掘與她有關的一切,除了自身本就優秀的履歷,陳果在課堂內外說出的話一時之間也被瘋傳。
無論是做自己,還是做一位新時代獨立女性,她的出現,都像是給沉寂已久的網絡世界帶來了一股新的風潮,陳果因此走紅,很多人稱她是一位成功的營銷者,卻從未想過,這是一場被迫的「營銷」。
隨著理想和現實的日漸脫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將矛頭對準網絡上那些無病呻吟的毒雞湯,而靠勵志語錄走紅的陳果也理所當然成為了大家口誅筆伐的對象。
大家開始質疑作為一個傳道授業的老師,陳果的言論是否已經對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甚至已經開始「毒害」她的學生,越來越多的人將她和於丹,咪蒙並稱三大毒雞湯始作俑者。
隨著於丹在北大被轟下講臺,咪蒙清空公眾號,再也不出現在網際網路媒體,公眾的怒火似乎全都轉移到了陳果身上,無數人開始叫喊讓陳果走下講臺,稱她不配為人師表,然而這是公眾對師者的痛惜,還是一群鍵盤俠在網絡上無差別無理由的攻擊呢?
陳果該不該走下講臺
儘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陳果,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清醒自持者始終站在客觀的一面,在他們看來,陳果和於丹咪蒙並不相同。
無論是於丹還是咪蒙,他們的走紅來自於精心的策劃,走紅是他們計劃中的一環,於丹利用的是傳統文化的利刃,而咪蒙利用的是當下社會金錢至上的生活觀念,她們是為了迎合大眾而存在的,所以當大眾開始質疑她們,她們就不再被需要。
但是陳果不一樣,她的走紅是一場意外,她也從未因為這突如其來的走紅而從中獲得什麼。
大眾在質疑她的言論是否會對學生有不良影響時,是否考慮過,她能年紀輕輕成為知名學府的教授,不是因為她的勵志語錄,也不是因為她的走紅,而是源於她傲人的履歷,即便她不走紅,在她身處的圈子裡,陳果依然是一個驕傲。
大學校園區別於初中高中的,就在於開放的學風,這裡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被鼓勵暢自己所想,陳果的與眾不同,正是她的標新立異。
緊接著,我們再說關於她的勵志語錄為何會遭到眾人的抵制,是因為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的社會,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多,有人妄圖用一些毫無用處的看似名言的金句來鼓勵身處迷茫的掙扎民眾。
起初,大家認同並且接受著這樣的鼓勵方式,但是當這些金句越來越過激,開始有人掙扎著醒來。這些最先一批醒來的人們開始反思這樣的「雞湯」,「毒雞湯」到底是不是有用,還是只能將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烏煙瘴氣?
於是,有人清醒,有人人云亦云,信奉「雞湯」的時候,所有人都喝的不亦樂乎,但是當有人質疑的時候,所有的「雞湯」就被一棍子打死,然而,這不算是另一種過激嗎?
存在即合理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原因,「雞湯文」的產生是源於大眾精神世界的匱乏,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不平衡導致人們急於求成。因此,「雞湯文」應運而生。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在這些雞湯文中,有一部分確實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只是後來,由於市場紊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妄圖藉此走紅,才造成了後來所謂「毒雞湯」的存在。
但是我們需要明白,陳果走紅的那些金句,歸根結底與這些「雞湯」「毒雞湯」的本質並不相同,她所說的話是以自身經歷為依據,以教師這個身份為紐帶,傳遞給學生。
而大眾對其的了解只是通過被網絡媒體斷章取義之後剩下的一兩句話,這不能成為大眾攻擊一位老師的原因的。
陳果該不該被趕下講臺,不該,因為我們沒有資格,一位老師,對不對得起她的職業,夠不夠資格站上講臺,不是由我們這群隔著電腦屏幕的人決定的,學校不能決定,大眾不能決定,真正能決定的是學生。
大學生,是一群已經擁有了自我意識的年輕人,他們不需要外界來評判他們是否受到了思想毒害,他們未曾對自己的老師質疑,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呢?存在即合理,我們這個世界越來越嘈雜,而我們只能靜下心來,慢慢聽,才能聽到世界本來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