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礦山奏響了綠色發展主旋律,綠色礦山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註腳。通過綠色金融支持、森林資源開發、旅遊業開發,綠色礦山最終會變成「金山銀山」。
礦坑巨大,溝壑縱橫,煤土紛飛,綠色難存,這是露天煤礦留給人們的刻板印象。近日走進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滿洲裡市扎賚諾爾區扎賚諾爾露天煤礦,映入眼帘的卻是滿目青翠,鳥語花香,美景如畫。這座以高標準建設的綠色礦山,讓已停採的露天煤礦煥發了勃勃生機。
在近日舉辦的「中國礦業高質量發展(呼倫貝爾)論壇暨綠色發展與產業金融研討會」上,與會者認為,扎賚諾爾露天煤礦修復僅僅是我國綠色礦山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礦山奏響了綠色發展主旋律,綠色礦山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註腳。通過綠色金融支持、森林資源開發、旅遊業開發,綠色礦山最終會變成「金山銀山」。
目前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已增至953家
■《實施意見》這些真金白銀的激勵政策措施,從用地、用礦、財政、金融四個方面,為礦企排憂解難,堅定了創建綠色礦山的信心。
「礦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礦業為國家建設提供資源和安全保障。」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主席孟繁志表示,為保障我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礦業擔負著極其重大的歷史使命。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是實現我國礦業可持續、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據介紹,原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等6部門於2017年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標誌著綠色礦山建設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此後,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推進。內蒙古等29個省(區、市)印發實施方案或規劃,20個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聯合財政、環保、質檢、銀監等部門建立協調機制。截至目前,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已增至953家。
從具體措施看,在年度計劃、新增採礦用地取得、存量用地使用等方面,支持和保障綠色礦山企業和示範區轉型發展的用地需求;在統籌中央地方財政資金安排、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稅費減免等方面,加大對綠色礦山的支持;在實施扶持性綠色信貸、支持上市融資、構建徵信體系等方面加大支持……《實施意見》這些真金白銀的激勵政策措施,從用地、用礦、財政、金融四個方面,為礦企排憂解難,堅定了創建綠色礦山的信心。
放眼全國,許多礦山企業主動對標《實施意見》,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逐步達到要求,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要求建設。「我們用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思維,推進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提升礦區土地復墾率。」山東黃金集團安全總監修國林告訴記者,公司始終致力於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以最小的生態擾動量獲取最大資源價值量礦區,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花園式美麗礦山。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走老路是行不通的。礦企要拋棄過去的觀念,重新換個活法。」綠色礦山推進會會長史京璽認為,礦企轉型升級需從要素驅動轉為科技創新驅動,必須充分發揮政府、中介、企業、研發機構等全社會力量,共築綠色礦山建設產學研用科技創新平臺,重構綠色礦山產業生態鏈。
「我們強化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開採前沿技術研發合作,全面開展《陝北採煤沉陷區水資源利用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全力建設陝北礦業『立體式生態示範工程』,掌握技術制高點。」陝西陝煤陝北礦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群英告訴記者,依靠科技創新,綠色礦山不僅建好了,企業還實現了內涵式發展。
多方合力助力綠色礦山變成「金山銀山」
■依託國開行、農發行的長期低息款項、財政貼息、植被恢復金等國家金融支持政策,礦業企業適時引入社會資本,將林下經濟有機融合,極大地促進綠色礦山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與會者認為,綠色礦山建設不僅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還是一項與時俱進的長期建設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保障。通過綠色金融支持、森林資源開發、旅遊業開發,綠色礦山最終會變成「金山銀山」。
「我國綠色金融雖然起步較晚,但目前已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絲路規劃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會長陳元告訴記者,目前我國7項發展綠色金融倡議已經寫入G20(20國集團)公報;全國綠色貸款已經超過11萬億元,約佔貸款總額10%,少數銀行比例超過50%;綠色債券(含資產證券化)餘額超過6500億元,佔全球綠色債券發行的20%以上,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已成全球最大的市場。
「綠色金融通過其強大的槓桿撬動功能,能夠進一步加大對綠色礦山企業的支持力度。」陳元說,綠色金融可以為綠色探礦採礦企業傾斜債券市場及為資本市場融資;對於貸款給綠色探礦採礦企業的銀行,減少特定額度準備金;給予綠色探礦採礦企業以抵扣企業所得稅稅基的稅收優惠;鼓勵發展綠色礦山中介融資機構,完善儲量評審、礦業權評估、法律諮詢、投資諮詢、財務機制等;建立國際性的綠色礦業交易和融資市場;建立綠色礦業管理體系,通過大環境治理來促進市場性融資的發展,等等。
在綠色金融撬動下,礦業與林業開始深度融合。據孟繁志介紹,目前礦業與林業深度融合已經得到了政府平臺公司、上市公司、社會資本、基金、銀行以及證券公司的高度關注。特別是結合國家儲備林工程建設,依託國開行、農發行的長期低息款項、財政貼息、植被恢復金等國家金融支持政策,礦業企業適時引入社會資本,將林下經濟有機融合,極大地促進綠色礦山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
礦山披綠,離不開林業政策的支持。因有效治理內蒙古庫布其沙漠、贏得世界讚譽的億利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對於林業政策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公司副總裁折霜炯介紹說,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18年印發的《關於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在保障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允許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發展林下經濟、森林康養、養生養老等環境友好型產業,實現產業帶動、服務鄉村振興、助推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對推進林業現代化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有了綠水青山,就不愁沒有金山銀山。作為廢棄礦山的可持續運營方式之一,旅遊業可以為礦山修復後的運營『雪中送炭』。」中山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孫九霞告訴記者,旅遊開發利用可以在基本維持礦山生態穩定的前提下,拉動投資、吸引客流、獲得收益,解決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歷史欠帳多、修復與開發建設後續投入不足、運營主體動力不足等問題。旅遊開發也是國有資源市場化利用、盤活土地存量、實現增量優化的可操作模式之一。礦山生態修復完成之後,市場化運營會立刻跟進,通過旅遊業之「活水」「熱碳」,達到「消費支撐、持續修復、循環回饋」的目標。
(文章來源:中國財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