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 打造「綠色礦山」

2020-12-15 東南網

漳平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讓廢棄礦山化身生態良田、旅遊景點,並對建築石料礦山進行專項整治,打造「綠色礦山」

這裡的礦山鳥語花香

東南網8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戴敏 通訊員 陳俊毅)走進漳平市蘆芝鎮大深村,漳泉鐵路旁的稻田裡,稻浪翻滾,一派生機勃勃。「今年6月插下的苗,再過兩月就能收第一季稻了。」大深村黨支部書記林接枝一臉期待。

誰能想到,這片50畝水田在兩年前還是一塊廢棄礦渣場,廢渣遍地,水土破壞嚴重。從廢棄礦山變身生態良田,這得益於漳平市從2017年開始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目前當地已有三座廢棄礦山經生態治理成為良田,面積達上百畝。修復整治兩手抓,去年8月起,漳平又通過「六個標準化」措施,對全市建築石料礦山進行專項整治,打造「綠色礦山」。

廢渣場變生態良田

大深村礦產資源豐富,一個小小的村裡就有三座礦山,其中的潘洛鐵礦還是漳平市最大的鐵礦。

上個世紀末,當地因為無序開採形成了面積約54畝的鐵礦棄渣場。「當時這片土地上堆滿廢渣,不僅佔用了土地,而且經過雨水衝刷後,對不遠處的洛陽溪和土壤造成了汙染,嚴重影響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林接枝說。

改變源於2016年漳平市對廢棄礦山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如何修復?

「對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方法多種,可直接生態修復後復綠,也可生態修復後建成公園等。」漳平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李奇洋說,這些常規修復模式成本相對較低,修復層次也相對初級。

但漳平市的廢棄礦山修復並沒有採用常規模式。針對大深村廢棄礦山項目毗鄰洛陽溪,地勢平坦、水源充足且連片面積大的實際,漳平市探索出一條生態修復與土地復墾項目相結合,通過「生態治理+多彩田園+休閒娛樂」三者齊頭並進的生態修復新途徑。

當地籌措了500多萬元資金,從2018年開始正式進行生態修復及土地復墾。「我們首先將7萬多方的礦渣銷售至水泥廠、建材廠作為輔料,避免造成新的汙染,然後運來庫區清淤及其他耕地層表土進行客土回填,實現土壤改良,使土壤質量不低於周邊農田。」大深村廢棄鐵礦生態修復項目負責人詹騰健說,在生態修復與土地復墾的同時,還配套建設灌排設施,修建600多米的機耕路,並在農田周圍種植景觀樹種。

今年6月,修復後的50畝農田第一次插下秧苗,如今長勢良好。通過恢復植被及修建休閒觀光棧道,重重稻浪正成為大深村一道新的風景線。

「大深村廢棄礦山修復項目,修復了生態,恢復了耕地,打造了田園景觀,預計耕地增減掛鈎指標交易達2000萬元,真正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統一。」李奇洋說。

生態修復與土地復墾相結合,這樣的廢棄礦山修複方式也在蘆芝鎮華寮村上演著。通過同樣的方式,華寮村的章華石料場廢棄礦山修復項目共復墾水田24畝。

廢礦山成旅遊景點

對於無主廢棄礦山,漳平市以政府部門為主導進行生態修復,而對於有著明確業主單位的廢棄礦山,由部門指導企業探索生態恢復新路徑。

在雙洋鎮大瑤村的漳平煤業大瑤煤礦原址,只見這裡連綿著72畝的水稻田。「這裡的水富含硒,非常適合種植農產品,每年產黑米、紅米、香米等1萬多公斤。」福煤(漳平)煤業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郭淵源說。

漳平煤業是我省境內唯一的煙煤生產基地。近年來,企業落實去產能政策,大瑤等煤礦先後關井閉坑。關閉之初,煤礦原所在地矸石潛底,殘垣斷壁,成片的野草雜樹,土地基本廢棄。

雖然曾是煤礦,但當地土壤條件仍然優越,如何變廢為寶?

2018年開始,漳平煤業累計投入225萬元,為大瑤煤礦量身定做土地復墾方案,進行生態修復和礦區復墾,在持續推進「覆矸還林」生態治理工程中,73畝礦山變身規模化水稻田。企業還將種植的所有農產品統一註冊了「福梅瑤溪」商標,發展綠色生態特色農業。

在修復廢棄煤礦的同時,一個現代化的年產30萬噸的箭竹坪煤礦也正在建設當中。針對這個新煤礦,企業計劃將之同時打造成一個旅遊項目,挖掘煤礦文化資源,在沿線種植1000多棵桃樹。「以『生態治理+生態農業+生態觀光』模式,發展綠色無公害種植,打造十裡桃園,發展生態工業旅遊。」福煤(漳平)煤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江詩課說。

石料礦山標準化整治

走進蘆芝鎮寨仔坑採石場,眼前的景象和印象中的採石場有點不同:一條水泥路直通至採石場,入口處是一個小型花園,洗砂池全面封閉,沒有汙水橫流,沒有灰塵漫天……「這些都得益於我們嚴格實施的『六個標準化』措施,才能有今天的新面貌。」採石場負責人蘇何強笑道。

廢棄礦山修復使全力,建築石料礦山生態整治也不能放鬆。去年8月以來,漳平市通過施行「六個標準化」整治措施,推進建築石料礦山生態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並獲得龍巖市有關部門的肯定,在全市推廣。

據漳平市自然資源局礦管股負責人何金泉介紹,「六個標準化」即開採規範化、水處理系統化、基礎設施全面硬化、植被恢復園林化、生產產地無塵化及資源利用高效化。

「我們要求礦山對工業場地、排土場、生活區及截排水沉澱設施等布局規劃要合理,按照『先剝後採、自上而下、臺階式開採』,形成臺階式治理面。」何金泉說,開採規範化是石料礦山整治的基礎。

廢石廢渣也不浪費。「現在的寨仔坑採石場,沉澱池內的廢渣也有了去處,可作為水泥配料,既減少了水土流失,又促進了資源的綜合利用。」蘇何強說。

「六個標準化」要求之下,採石場面貌煥然一新:礦山道路、工業廣場及排水沉澱池全面硬化;採石場及硬化區外全面實施植被恢復,做到「黃土不見天」;生產場地全封閉,生產無塵化;水處理系統化,實行雨汙分流,實現內部水循環利用,無汙水排放……

截至7月底,漳平市9家建築石料礦山均已完成「六個標準化」措施整治,並通過市級驗收。

相關焦點

  • 湘江流域湘潭段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啟動
    紅網時刻湘潭5月26日訊(記者 劉放明)5月26日上午,長江經濟帶湘江流域湘潭段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在湘潭經開區響水鄉鶴嶺村一廢棄採石礦點啟動,拉開了湘潭市湘江兩岸10公裡範圍內25個礦點44個採點,共計1321畝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的序幕。
  • 湖北荊門東寶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工程穩步推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連日來,在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馬河鎮關廟崗村FK20、FK21廢棄礦山所在地,大型挖掘機從高處抓起數噸土石,轉身填向低洼的礦坑;遠處幾輛運輸車來來往往,運來一車車泥土,覆蓋在平整後的土石上。關廟崗村原黃壋煤礦、謝灣煤礦關閉後,共形成145畝工礦廢棄地。
  •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讓礦山廢棄地披綠裝
    東北網鶴崗10月26日訊 (記者佟光昕)矸石成山、垃圾堆積、地面塌陷、粉塵汙染,以前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的礦山廢棄地現在已被綠色覆蓋。  記者在南山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4號片區的山頂放眼望去,這裡到處都是種植的喬木和灌木,綠色覆蓋了這片礦山廢棄地,山頂清澈的淨水池可隨時澆灌滋養這方綠色的土地。據了解,目前這個片區共栽植雲杉、柳樹、樟子松、榆樹、楊樹等樹木10萬餘株,成活率達到95%以上,周邊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改善。
  • 盂縣紮實推進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
    盂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根據自然資源部和省、市部署安排,紮實推進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確保2020年全面完成目標任務。截至11月30日,全縣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8個治理區,土地平整工程、廢渣清運工程、採坑回填工程、覆土工程已完成80%。
  • 玉山: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廢棄礦山變生態「福地」
    近年來,玉山縣採取有力措施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把昔日的廢棄礦山變生態「福地。巖瑞鎮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點,礦區總面積73公頃,目前已推進一期礦山生態修復面積約20公頃。放眼望去,苗木林立,鬱鬱蔥蔥。很難想像這裡曾是一片廢棄的稀土礦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謂是字字千鈞,字字千金。
  • 誓將「生態瘡疤」變為「綠色名片」——朝天區廢棄露天礦山生態...
    18日,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辦公室副主任鄭傑忠一行來我市調研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在朝天區西北水溝採石場治理現場,鄭傑忠對該區開展的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朝天,踞川、陝、甘三省結合部,扼秦隴入蜀咽喉,是嘉陵江上遊重要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
  • 雲南探索「市場化」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之路
    去年底,賓川縣關停了包括獅子口礦區在內的23座礦山,它們大部分屬於採石礦,分布在縣城邊緣的面山上。記者看到,當地正著手修復礦山生態,為大地「療傷」。獅子口礦區位於賓川縣城東部面山,最大邊坡高度約115米,修複方法主要包括削坡造臺、截排水、土地復墾、生態復綠、休閒步道、人工景觀等工程。
  • 礦山生態恢復工程_2020年礦山生態恢復工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對中部底盤進行場地平整,削高 立即下載 江西省尋排廢棄稀土礦山專題—恢復礦山生態,重現綠色森林 查看詳情
  •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 打造文旅農融合景區
    記者 鄧鈺 通訊員 胡建南  開採石灰礦,曾為職工群眾帶來較高經濟效益;卻也留下了植被破壞、山體破碎的沉痛記憶;如今,礦山復綠,生態得到修復,綠水青山中,大夥謀划起文旅農融合的新產業……在位於儋州市蘭洋鎮的海墾蓮花山氡泉森林文化養生景區(以下簡稱蓮花山景區),在海南農墾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墾旅遊集團)的建設下,一段關於廢棄礦山「涅槃重生」的故事正在上演
  • 礦山生態修複方法及工程措施研究
    礦山生態修複方法及工程措施研究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現狀,接著分析了礦山修復中可採用的生態修複方式,最後對礦山生態恢復技術應用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鑑。
  • 南京六合全面完成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
    至此,南京市六合區長江經濟帶10公裡範圍內12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全面完成,修復治理總面積144.757公頃,佔全市總任務34%,修復後新增農用地77.19公頃、耕地(旱地、水田)面積65.13公頃,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民生效益的疊加呈現。
  • 綠色礦山成為生態文明生動註腳
    這座以高標準建設的綠色礦山,讓已停採的露天煤礦煥發了勃勃生機。在近日舉辦的「中國礦業高質量發展(呼倫貝爾)論壇暨綠色發展與產業金融研討會」上,與會者認為,扎賚諾爾露天煤礦修復僅僅是我國綠色礦山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礦山奏響了綠色發展主旋律,綠色礦山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註腳。
  •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構建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讓44個廢棄礦山「綠...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平地裡,礦山生態修復後,10釐米高的油菜苗綠意盎然;坡地上,邊坡整治後,約50釐米高的柏樹苗已經栽好……眼前的場景,很難與其所在地——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高陽鎮鹿渡青石礦聯繫到一起。去年8月前,這裡還是另一個模樣:因為進行水泥用石灰巖露天開採、碎石加工,不僅石灰巖廢棄礦渣隨意堆積,吹大風時還會有不少揚塵。
  • 玉山修復礦山生態還原綠水青山
    玉山訊 在玉山縣巖瑞鎮關山橋村雞頭山生態修復現場,放眼望去,苗木林立,鬱鬱蔥蔥。「以前這裡是一片廢棄的石灰石礦,山上光禿禿的,晴天灰塵到處飄。治理以後空氣也好了。」家住附近的趙阿姨對礦山修復帶來的環境變化深有感觸。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進展順利
    近年來,雙鴨山市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環保治理及投入機制,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天藍、山綠、水清的優良生態環境吸引了一批涉及生態治理的省級百大項目相繼安家落戶。在省百大項目雙鴨山市寶山區廢棄白灰廠礦山地址環境治理項目的施工現場,正在進行CBS植被混凝土邊坡綠化工程。據了解,採用這種最新的恢復植被生長技術,可使汙染嚴重的廢棄礦山遮蓋復綠成可用土地。該項目佔地30公頃,主要建設內容為邊坡修整、場地清理、CBS植被混凝土邊坡綠化和植被修複種植樟子松。項目建成後,可增加森林面積,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 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技術措施研究
    文章針對某礦山邊坡現狀,對其穩定性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從工程措施和生態措施兩方面考慮的整體修複方案,進而為礦山邊坡生態修復提供指引和方向。關鍵詞: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技術;措施1導言社會發展離不開資源的綜合利用,礦產資源是科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 環境綠了,錢袋鼓了,河南對近3000個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治理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省自然資源部門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廢棄礦山修復、國家儲備林建設等政策,實施生態扶貧,激活了貧困地區的生態資源,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雙贏的新路子。去年7月,盧氏縣投資1150多萬元對這一區域8000畝耕地實施提質改造,修建蓄水池、管道和田間道路,完善農田配套工程。如今,三門峽市一家公司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3600畝土地種植優質蘋果,村民還能到蘋果園打工掙錢。土地整治給農民帶來了真金白銀。
  • 萊西市礦山生態治理修復 助推鄉村振興
    院上鎮九頂山實施的 「廢棄礦山為核心區建設葡萄酒莊,周邊區域輻射發展葡萄種植」的創新模式獲得成功,樹立了「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產業發展」的新典範,具有重要借鑑意義,該項目入選自然資源部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修復典型案例,並在全國推廣。
  • 生態修復治理 讓廢棄礦山披綠「重生」 破損山體變回綠地花園...
    施工人員忙碌著平整土地、栽樹澆水……曾經的廢棄礦山正在實現「美麗蝶變」。這是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大規模開展礦山生態整治修復的一個縮影。廢棄礦山變身生態「百花園」在山東大學興隆校區東北側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現場,新時報記者看到山上已栽滿了植被,看不出以前山體破損裸露的樣子。
  • 新政推進礦山生態修復:修復企業可獲土地使用權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記者今日(12月24日)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為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自然資源部近日印發《關於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明確對歷史遺留礦山廢棄國有建設用地,可通過賦予礦山生態修復投資主體後續土地使用權的方式,激勵社會資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