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股價大跌引發密集停牌是緩兵之計還是順水推舟?
摘要
【股價大跌引發密集停牌 是緩兵之計還是順水推舟?】以重大事項為由的停牌公告近日迅速擴容。2日晚間,包括寧波精達、紐威股份、華儀電氣、中天能源、夢舟股份等在內的多家公司密集宣布停牌。上證報資訊統計顯示,截至2日,滬深兩市停牌公司約270家,其中2018年以來至今選擇停牌的有130多家,最近兩日停牌的多達70家。據記者觀察,至少有30家在停牌前出現了股價大跌。(上海證券報)
以重大事項為由的停牌公告近日迅速擴容。2日晚間,包括寧波精達、紐威股份、華儀電氣、中天能源、夢舟股份等在內的多家公司密集宣布停牌。上證報資訊統計顯示,截至2日,滬深兩市停牌公司約270家,其中2018年以來至今選擇停牌的有130多家,最近兩日停牌的多達70家。據記者觀察,至少有30家在停牌前出現了股價大跌。
停牌是讓股價暫時不跌的最簡單粗暴的方法。「業績估值不匹配、信託計劃扎堆、股權質押比例高,三柄利劍懸墜而下,導致很多公司股價走低,若不及時『止跌』,很容易引發連環爆。」有資深市場人士如是表示。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已有包括寧波精達、中天能源等30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這些公司的股價有一個共同點:停牌前數個交易日內股價快速下滑。「股價只是表象,深層次看,這些公司普遍存在估值偏高,披露的業績預告未達預期,流通股中或多或少存在信託扎堆的現象。」上述人士說。
股價快速下探的寧波精達即是如此。公司2日晚披露擬籌劃重大重組事項,而在公司的流通股股東榜單中,前五席被信託計劃佔據三席。中天能源如出一轍,流通股中同樣包含多個信託計劃,加之近期股價快速走低,公司選擇停牌重組避險。
再以萬澤股份為例,1月25日晚,公司宣布停牌。估值方面,截至停牌日,公司動態市盈率為300多倍,而根據多家機構預測,公司2017年可能會出現盈利下滑的情況。查閱公司2017年三季報流通股股東榜單,包括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和陽常青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等在內的多個信託計劃佔據十大流通股榜單近半數席位。
停牌前兩個交易日連續跌停的豫金剛石似乎也在實施緩兵之計。公司1月30日披露,擬在珠寶行業選擇相關標的進行股權收購。有意思的是,翻看公司2017年三季報股東榜,華潤深國投信託有限公司的多個信託計劃也扎堆出現。數據顯示,在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華潤深國投信託三個產品合計持股超過2100萬股,「華寶豐進118號」以2400萬股位列第二大流通股股東。
有分析人士認為,近期停牌的一些公司或許與大股東的高比例質押有關。如2月1日晚間緊急停牌的南京新百,公司控股股東三胞集團所持的3.04億股中已有2.93億股用於質押,佔其持有公司股份總數的96%;三胞集團的一致行動人中森泰富的質押比例也達到90%。不僅如此,據公司2017年三季報顯示,渤海國際信託相關證券投資信託在報告期內加倉1000萬股。
當然也不排除上述30家停牌公司中,有些公司在股價大跌後迅速停牌籌劃重組是確有其事,是順水推舟之舉。中信建投投行部某負責人分析稱:「此時重組或許對重組方有利,股價走低可以換得更多股份。換言之,有些公司可能前期就已經有所規劃,原來有意向卻達不到理想持股比例的重組方就可以開始往下走了。」
【延伸閱讀】
應給隨意停牌和過度股權質押立新規
只要存在一種可以大賺快賺錢的方法,就一定有無數人趨之若鶩。
近期A股許多公司股價「閃崩」,讓許多中小投資者驚詫莫名。其實,機構對這些公司場內和場外的高比例股權質押非常清楚,股價暴跌只是未來平倉風險的預演或者提前大逃亡。不過,隨意停牌是公司應對股價崩盤的首選手段,而且性質上更為惡劣,因為股票停牌將投資者關門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復牌後股價依舊暴跌,比如當下的樂視網。
隨意停牌和過度股權質押是A股多年以來的惡性腫瘤,也是許多資本玩家常用的運作手段。比如,某知名資本系動用20億元買入一家上市公司控股權,發布公告計劃運作一些熱門概念資產,股價暴漲後再質押控股權對應股份。如果股價上漲一倍,按照5折質押率,那麼質押100%股份即可拿回20億元成本,分明就是「空手套白狼」。
在上述資本運作過程中,隨意停牌是常見操作。在筆者看來,公司股票正常停牌應該是為了真正的重大項目操作,或者有重大信息需要披露,但是A股公司大股東常常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意停牌,從目的上講並不是為了公司或者中小投資者,可謂之「虛假停牌」。儘管監管部門常年關注公司長期和頻繁停牌現象,但一直無法杜絕。而且,公司大股東也想盡了辦法,儘量尋找各種所謂資產收購,滿足監管部門有關的停牌要求。
如果炒上市公司股權運作可以掙錢,那麼我為什麼要老老實實做主業經營呢?只要存在一種可以大賺快賺錢的方法,就一定有無數能人趨之若鶩。「虛假停牌」不僅損害了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也影響了A股市場在國際上的市場地位,這一點充分體現在此前A股多次嘗試加入MSCI指數的過程中。
根除上述A股毒瘤的釜底抽薪之舉,就是嚴控「虛假停牌」和過度股權質押這一對「孿生兄弟」。正是因為「虛假停牌」的存在,才讓公司大股東和提供融資的機構有恃無恐,覺得遇到平倉風險時,大不了把股票停牌幾個月甚至一年,然後再找併購標的裝入上市公司,把股價再炒上去。如果不能隨意停牌,那麼之前提供融資的機構即便拋售股份,也可能無法規避重大損失,將改變A股市場參與者的風險預期判斷,修正市場的遊戲規則。
「虛假停牌」可能不好判斷,但是過度股權質押卻容易量化管理。比如,常見的現象是,有的公司大股東將所持公司股份100%質押,股價也跌破了警戒線或者平倉線,但大股東堅稱需要停牌計劃收購對公司業績影響重大的資產。與其淪落到這一步無法收場,不如一開始就嚴格限制大股東質押股份融資的上限,100%質押顯然是不允許的,其實80%比例也比較危險,特別是對一些盈利能力差的公司,更應該降低融資比例,別讓大股東質押股份拿到錢去給自己掙錢去,從而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公司披露的大股東股權質押是一類,還存在大股東「悄悄」質押股份未予披露的現象,這一類也是近期市場關注的熱點。出於風控的要求,許多金融機構拒絕按照常規的利息費用向部分公司大股東提供資金,但永遠有嗜血的資金願意承擔違約損失可能,只要對方願意承擔更高的費用。
A股降槓桿在進行中,未來一段時間將陸續有公司大股東虧本贖回股份,或者任由質押股份爆倉被機構強平。如果大股東一不能過度質押股權融資,二不能隨意停牌讓自己慢慢搞併購重組,那麼良幣驅逐劣幣的好年景就來了,不好好做主業的大股東在A股將不再有立足之地。(來源: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DF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