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思考

2020-12-11 求是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的六條原則。這些原則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意義重大而深遠。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在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中得以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新發展理念之中,成為新時代新徵程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總體布局中,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博大精深,蘊藏著深厚的理論基礎、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要源自於三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一是源自於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處理人與自然關係問題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和理論提升,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和方略;二是源自於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思想及其實踐,即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和路徑保障,必須通過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來實現;三是源自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基礎。生態文明的邏輯起點是工業文明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及其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關係問題。「兩山論」「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生命共同體」「全球共贏」等思想是對環境與經濟、環境與社會、環境與全球治理、環境與政治關係及其規律和生態環境科學理論的深刻把握,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法、目的和依據。

  「兩山論」與環境經濟規律

  資源環境問題類型、程度及其影響狀況與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及經濟發展方式息息相關。我國在上世紀90年中後期進入重工業和快速城鎮化階段,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開始迅速惡化。生態環境形勢開始從「局部惡化、總體基本穩定」進入「局部改善、總體惡化尚未遏制、壓力持續增大」狀態。1997年黨的十五大指出,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給資源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十六大強調,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十七大認為,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十八大強調,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認為,資源環境承載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認為,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汙染環境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對目前生態環境形勢做出「穩中向好趨勢」的判斷,筆者認為有兩個含義:一是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二是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和動能轉換為特徵的經濟新常態下,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壓力的增量收窄、強度減弱。但從生態環境問題和質量狀況看,目前仍處在壓力大、風險大、問題嚴重的高峰平臺期,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我國對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作用規律的認識和處理兩者關係的戰略部署也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逐步深化和展開的。從1994年開始,我國開始提出並不斷強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踐。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之前,各地對環境經濟規律的認識、特別是在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與政策安排上,總體上還處在「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的狀態。200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提出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本世紀初,在浙江、福建、江蘇等東部沿海地區,出現了諸如安吉、張家港等一批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典型地區,也就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實踐範例。

  從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開始,特別是十八大以後,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綠色發展理念為標誌,我國對環境與經濟規律的認識及其相互融合發展戰略安排與實踐發生了系統性飛躍。當經濟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環境與經濟關係狀況就發生了全局性和根本性變化。環境成為資源,具有自然資本的價值,是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與土地、技術等要素一樣,是影響高質量發展的內生變量。同時,優美生態環境也是高質量發展的結果,是衡量高質量發展的標準。優美生態環境與高質量經濟是發展的兩個基本內涵,相輔相成,融為一體。這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境經濟學理論內涵。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既是對我國環境與經濟發展關係狀況及規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對環境經濟學理論的形象概括,更是處理好環境與經濟融合發展的指導原則,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係問題,總書記在2013年考察海南時指出,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該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

  關於正確處理好環境與經濟關係的戰略定位問題,總書記在2014年指出:「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係,也就是我說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在2017年,總書記進一步闡述,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關於如何理解「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 之間的經濟理論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形象地講到,為什麼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如果其他各方麵條件都具備,誰不願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遊?從這個意義上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又一次講到,要通過改革創新,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貧困群眾增收。

  關於從全局上如何推動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原則,總書記強調,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全面推動綠色發展。

  「生態環境民生福祉」與環境社會規律

  環境與社會的關係及規律,就是生態環境狀況對公眾生產生活的影響情況和公眾對生態環境狀況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的情況,以及這些情況所反映出的規律。

  在我國,環境與社會的關係狀況在近十多年出現了3個顯著的特徵。一是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階段,公眾的環境意識顯著提高,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美好生活質量的一部分的認識和期待越來越明顯,從過去求「溫飽」和「生存」的狀態進入注重「生態」和「環保」的狀態,這是環境與社會關係發展的一般規律。二是霧霾等環境汙染對眾多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公眾對環境質量不滿意的情緒和對政府加大環保力度的要求強烈。同時,以2005年松花江水汙染事件為標誌,我國進入環境汙染突發事件高發頻發期,公眾的環境意識普遍增強。三是以2007年廈門PX項目事件為標誌,公眾不但對現有的環境汙染不滿意,還且對可能造成汙染的建設項目頻繁出現激烈的反對行為,即明顯進入環境「鄰避」問題階段,對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造成嚴重影響,環境社會風險明顯增大。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自媒體時代下進入深度調整轉型時期,各種矛盾碰頭疊加,信息流瀑效應顯著,群體性行為易發多發,這就決定了我國環境與社會關係狀況進入一個敏感時期。儘管總體穩定,但環境社會風險的「灰犀牛」危機不得不防。當然,用好敏感期公眾對環境問題的熱情和積極參與的力量,就可以促進建立全民參與的行動格局。

  時代是思想之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地把握了我國環境與社會關係發展變化時代脈搏,揭示出環境與社會的發展規律。

  關於環境問題的經濟社會與政治屬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就指出,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進入高強度頻發階段。這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同年,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工作時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總書記進一步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關於環境與民生的關係問題,總書記在2013年講到,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高度關注,可以說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必然會不斷凸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環境問題往往最容易引起群眾不滿,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最直接、生動、形象地反映環境與民生關係規律的論斷,就是總書記2015年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的:「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正是有了總書記關於環境社會問題的科學論斷,十九大將優美生態環境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之中,強調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對於如何保障人民的環境福祉,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環境與民生關係的理論判斷,源自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伊始,就向中外記者講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思想,指引著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和目標。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與生態系統理論

  生態系統是指由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之所以是個統一整體,是由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要素之間的空間結構關係、物質交換關係、能量流動關係等相互聯繫所決定的,最終又形成特定的功能關係。所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採用生態系統方式的管理思路,才能從根本上取得整體性效果。生態系統方式理論認為,水、氣、土、生物等各環境要素之間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整體,管理生態系統需要運用綜合、系統方法;生態系統具有產品供給、環境調節和文化美學等多重服務價值,需要進行多目標的綜合管理。所以,生態系統方式管理是一種運用生態系統整體性規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綜合管理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並在2014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上進一步做了闡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七次會議進一步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對於在實踐中如何堅持生態系統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治水、生態修復、國土空間管制、城市管理等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與全球環境治理

  國際環發進程起步於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並以1992、2002和2012年三次首腦峰會為標誌,不斷推進和發展,並逐步形成了旨在推動國際社會環境合作為主要內容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國是國際環發進程建立和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獲得了很大收益。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政治經濟地位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我國在國際環發進程和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出現了歷史性、轉折性的變化。這一變化意味著,在國際環發進程和全球治理體系中,我國從積極參與進程走向主動引領進程、從與國際接軌走向開創新機制、從遵守規則走向維護和制定規則、從「引進來」走向「走出去」的重大調整。

  在這一重大轉折的歷史節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具體體現。早在2013年,習近平就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在2015年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中國不僅說了,也這麼做了。2015年,沒有中國的主導性貢獻,也不會有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的誕生。

  人口規模、現代化進程及其資源環境問題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一方面需要依靠國際社會的合作,另一方面,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對全球的可持續發展進程發揮著重要的示範帶動作用,具有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所強調的,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作者系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讀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剛剛閉幕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首次總結闡釋了這一思想。這是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習近平強軍思想、習近平網絡強國戰略思想之後,在全國性工作會議上全面闡述、明確宣示的又一重要思想。
  • 學習與思考(6)|環境人文社科視野下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
    編者按:2019 年5 月19 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與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在京聯合舉辦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與會專家、代表重點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理論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貢獻突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政策實踐」三個主題進行了觀點闡釋和實踐經驗分享。
  • 學習與思考(1)|試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整體性、邏輯結構性...
    編者按:2019 年5 月19 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與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在京聯合舉辦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討會。與會專家、代表重點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理論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貢獻突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政策實踐」三個主題進行了觀點闡釋和實踐經驗分享。
  • 試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思想性」
    判斷某一思想觀念是否具有「思想性」,除了看其是否經過充分的系統論證之外,主要還要看其對事物的認識是否具有本質規律性、方向趨勢性、前沿創新性的特徵,是否從世界觀、辯證法、方法論、社會歷史觀等哲學層面高度去思考處理問題。綜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可以發現它顯然具有這些特徵。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與戰略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十分豐富,深刻揭示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特點規律,是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以鮮活的、富有時代性的理論創新,把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蘊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本精神 作者簡介: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在中國的新發展,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和解決新時代面臨的生態問題,具有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蘊。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由習近平同志主要創立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部觀點、科學論斷、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集中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推動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不斷深化和勇於變革。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內涵及時代價值
    與會專家、代表重點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理論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貢獻突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政策實踐」三個主題進行了觀點闡釋和實踐經驗分享。  為進一步促進形成學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推動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近日,我們將陸續轉發系列學習文章,歡迎品讀。
  • 學習習近平同志關於生態文明重要講話中的哲學思想
    習近平就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方針原則、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深刻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些講話為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科學指南。
  • 一文學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今年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系統部署和安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重大理論成果由此確立。  當前,這一思想成為我們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根本遵循和最高準則。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開放與發展的新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開放與發展的新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助於從整體上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好地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綠色發展,實現中國的綠色崛起。
  • 一文學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今年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系統部署和安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這一重大理論成果由此確立。  當前,這一思想成為我們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根本遵循和最高準則。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努力把西藏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
    根據西藏自治區黨委安排,3日上午,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洛桑江村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結合個人學習和工作經歷,作題為《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努力把西藏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輔導報告,
  • 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核心價值
    原標題:黃承梁: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核心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將「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的黨代會報告,且在表述中與「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一併,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和基本方略。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六項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幕式上的講話殷切希望這片園區所闡釋的綠色發展理念能傳導至世界各個角落,號召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媯汭劇場。 前方記者 曾嘉雯 攝生態環境保護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重大關切、下大力抓的戰略工程。
  •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
    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與時俱進豐富、拓展和深化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做好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切實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 【生態文明@溼地】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共建首都天藍地綠水清...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傾聽群眾聲音的實踐中,在查找問題、尋根求解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句句樸實的話語直抵人心。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方法論——讀《中國制度面對面》
    作為「理論熱點面對面」系列叢書的一名忠實讀者,以及長期跟蹤和研究生態文明建設的高校教師,我對該書第11章《家在青山綠水間——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如何為美麗中國保駕護航?》特別感興趣。這一章對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科學內涵、實踐要求等各方面的全面透徹解讀,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科學方法論的系統闡釋,令人印象深刻,讀後深受啟發。理念與制度相成。
  • 習近平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金句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無論是外出調研,還是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反覆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他所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今天,黨建網微平臺邀大家一起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說過的金句。
  • 推進中華文明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
    原標題:推進中華文明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的重要論述   原標題:推進中華文明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深刻洞察人類文明發展大勢,科學把握中華文明傳承發展規律,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文明的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論斷新理念新命題,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