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網友鼓動漢字繁體字「申遺」,大陸近年頻傳回歸繁體聲音

2020-12-12 澎湃新聞
有關漢字的爭論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新網12月3日消息,12月1日臺灣媒體報導,有網友發文表示,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一些網友趁機鼓動將繁體字「申遺」。這讓有關漢字繁簡的爭論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有關漢字的爭論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及至今日,類似的爭論仍然存在。只不過當下有關漢字爭論的環境已和當年有所不同,因此也呈現出與近代不同的、另一種狀態。

古代也有簡體字

如果放到一個更長的歷史時期來看,漢字的形態並非一成不變。

《中國全史•漢字史》中寫道:「從殷周之古體變到宋元之簡體,時時向著簡易的方向進行,可說是沒有間斷。」

有研究指出,現存的漢魏以來陶器、碑刻、書帖上,簡體字時有所見。例如,出土於敦煌的漢簡中,就有簡化的「書」;成文於南朝的《千字文》,也出現了簡化的「漢」。

對此,北京大學教授郭銳就曾表示,漢字自產生以來就大體有簡體和繁體兩個系統,同一個字可能有兩種字體。宋元時期出現的大量「俗字」就是民間流行的簡化字。當代編纂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就收集了1600多個「俗字」。

不過,這些古代的簡體字皆流行於民間,在當時並沒有「合法地位」。

近代漢字繁簡爭論尤甚

到了近代,伴隨著近代中國的國勢衰微與西方文化的湧入,漢字的繁簡之爭漸起。

晚清時,就已經出現了主張用萬國新語替代漢語漢字的言論。這當然屬於相對激進的言論。

1909年,清末學者、後參與創辦中華書局的陸費逵提出了看似「中庸」的辦法。他曾在《教育雜誌》上呼籲「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字」。

而晚清「國粹派」代表章太炎對漢字拼音化和用萬國新語來替代漢語的言論反對甚力。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改進之法」,即在部首結構上「法古」。他還曾指出,為求漢字便於書寫,應學習章草寫法。

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傳統文化及其價值體系均遭到新文化派不同程度的批判。這其中,陳獨秀、錢玄同、傅斯年等人都曾主張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

不過,錢玄同似乎更為實際一些。他曾說:「我現在是極端贊成的(中國廢去漢字改用拼音)。但是我以為拼音文字,不是旦暮之間就能夠製造成功的,更不是存心浮氣的、亂七八糟把拼音一拼,就可以算完事的。」

在此基礎上,簡化字的相關書籍屢屢出現。1928年,胡懷琛的《簡易字說》出版。1930年,劉復與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出版。1934年,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1936年,容庚《簡體字典》、陳光堯《常用簡字表》出版。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1表。

同一時期的國民政府也於1932年,由教育部公布並出版了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彙》。1935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又採用錢玄同《簡體字譜》的一部分,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但當時考慮到凝聚民心、抵禦入侵的時局因素,南京政府接受了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的建議,於1936年通令收回了該字表。

而一直到國民黨退守臺灣之後的1952年,蔣介石還曾再次提出漢字改革問題,但終未成形。

大陸推行漢字簡化,第二次簡化並不成功

事實上,從清末以至20世紀中期的漢字改革,都具有其特定的歷史語境,1949年10月以後大陸的情形也不例外。

中國大陸政治的統一使得在國家層面進行漢字簡化變得可行。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在多次修訂的基礎上,提出了《漢字簡化方案》,並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正式通過公布,以法定的形式確定下來。到1964年3月,從《簡化字總表》看,其總數已經達到2238個。

此次簡化的漢字多被民眾所接受,並沿用至今。與這次的成功相比,在1977年還曾有過一次不那麼成功的漢字簡化。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公布,其中包含848個字。有報導總結這次簡化的特點是「既減少了字的筆畫,又精簡了漢字的數量」。但隨即便被周有光、胡愈之等人批評為「比例失調、難看之極,一味追求簡單而失去了漢字的風貌」。1986年6月,這些字被廢除。

漢字回歸繁體聲音近年來不絕於耳

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有這樣的表述,「提倡使用簡體字,妥善處理繁體字」。而後的「用簡識繁」原則可以算做是對此處「妥善處理」的細化。

不過,隨著近年傳統文化逐漸回歸,關於漢字回歸繁體的聲音也不絕於耳。2008年全國兩會上,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

此後,幾乎每一年的兩會期間,與繁體字相關的問題都會被拿出來討論一番。一直到今年,馮小剛、張國立等人還曾在兩會期間呼籲適當恢復繁體字。

這也再一次將漢字的繁簡之爭提出。該話題也總能藉助網絡形成討論,而網友也持不同觀點。有人說此舉利於傳承傳統,也有人吐槽「考試答題,時間更加不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灣網友鼓動漢字繁體字「申遺」 大陸頻傳回歸繁體聲音
    有關漢字的爭論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新網12月3日消息,12月1日臺灣媒體報導,有網友發文表示,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一些網友趁機鼓動將繁體字「申遺」。這讓有關漢字繁簡的爭論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有關漢字的爭論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及至今日,類似的爭論仍然存在。只不過當下有關漢字爭論的環境已和當年有所不同,因此也呈現出與近代不同的、另一種狀態。  古代也有簡體字  如果放到一個更長的歷史時期來看,漢字的形態並非一成不變。
  • 擔心繁體字會被邊緣化 臺灣網友鼓動「繁體字申遺」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繁體字會被邊緣化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1日報導,有網友發文稱,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一些網友趁機鼓動將繁體字「申遺」。該網友發布的文章稱,大陸之前出現過恢復繁體字的聲音,不過都被否決,而香港雖然跟臺灣一樣仍使用繁體字,不過政府機關等都漸漸使用簡體字,小學生也在接受簡體字教育,預計不出20年香港就不會使用繁體字,到時候只有臺灣在用,繁體字就變成「臺灣文字」。有島內民眾認為,此舉更顯示臺灣是不同的社會,還可以申遺,「臺灣人馬上就多出一種文字技能,競爭力UP!」
  • 臺網友呼籲繁體字申遺 稱:20年後香港就不會使用繁體字
    摘要:有網友發文稱,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如果這樣下去,繁體字會邊緣化了,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對此,有一些網友趁機鼓動將繁體字「申遺」。
  • 臺灣網友再提「繁體字申遺」 擔憂繁體字被邊緣
    還記的數月前,臺灣一字體設計團隊推出所謂「臺灣字」,還邀請香港一起「守護傳統中文」嗎?事實上,香港使用簡體字範圍日益廣泛,這讓部分臺灣網友開始擔心繁體字被邊緣化,但也有網友自我安慰:臺灣成為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很好啊,可以申遺啊!
  • 臺灣擬4年完成繁體字申遺 學者稱應以漢字申遺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知曉繁體字,就是知曉中國漢字的由來、中國文化的由來。」21位政協委員在今年初曾聯名遞交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而在歲末,臺灣地區行政當局已決定推動繁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 臺灣申遺繁體字 大陸民眾:比讓韓國搶先好(圖)
    曾志朗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撰稿人周先報導:臺灣「政務委員」曾志朗計劃要為繁體中文申遺,臺灣《聯合報》報導稱,大陸部分民眾表示支持,認為繁體中文完整傳承中國文化的文明與歷史,而且深具美感,非簡體中文所能相比
  • 漢字應該回歸繁體
    12月1日臺灣媒體報導,有網友發文表示,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事實上,有關漢字的爭論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及至今日,類似的爭論仍然存在。只不過當下有關漢字爭論的環境已和當年有所不同,因此也呈現出與近代不同的、另一種狀態。
  • 香港文匯報:繁體字申遺,不可能的任務
    中新網2月3日電 香港《文匯報》3日刊文認為,對於臺海兩岸來說,「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再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設想很美妙,卻可惜是不可能的任務。   文章摘錄如下:    不久前,繁體字在臺灣的媒體上扮演了一回主角。據報導,臺灣當局計劃將繁體中文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並期望四年內達成目標。
  • 為什麼大陸通用簡體漢字,香港臺灣卻鍾愛繁體漢字?可算知道了!
    為什麼大陸通用簡體漢字,香港臺灣卻鍾愛繁體漢字?可算知道了!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有著獨有的魅力文化,中國的漢字也是有著不一樣的美,到了現代,我們的漢字已經演變成簡體的形式,而且被普及使用,但是去過臺灣香港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在當地很多站牌或者他們書上普遍的還是使用繁體漢字,這就讓很多人很疑惑了。
  •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
    臺灣人的困惑:大陸沒學過繁體,為何大陸人都能看懂繁體字?在很多年前,大約60多年之前吧,中國人使用的漢字,並不是今天的簡化字,而是繁體字,又叫正體字。應該說,繁體字要比簡化字更複雜,但是卻更符合象形文字。
  • 漢字繁簡之爭:從近代起爭論不絕 至今仍有爭議
    資料圖:臺灣舉行漢字創意活動,大陸藝術家簡體字作品參展。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12月3日電(宋宇晟)1日,臺灣媒體報導稱,有網友發文表示,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一些網友趁機鼓動將繁體字「申遺」。這讓有關漢字繁簡的爭論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繁體字還分香港繁體和臺灣繁體?網友:這麼麻煩為何不用簡體
    繁體字還分香港繁體和臺灣繁體?網友:這麼麻煩為何不用簡體   文字是一個文明最根本的存在,從古代倉頡造字,到現在的中文簡體,漢字在經歷千百年的發展後,在形態上面逐漸的趨於穩定,不再發生大範圍的變化。
  • 科學網—繁體字是工具 更是文化
    近日,我國臺灣地區的網友又發文稱,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開始漸漸接受簡體字,未來臺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 這個提法引起了「反擊」,網友們翻出漢字演化的前世今生,將簡體繁體字的變化一一列出,認為簡體字並非現代才出現,古往今來都有過簡化字的身影。 如果扒一扒漢字發展史,會發現漢字的形態一直處於變化中。
  • 香港繁體字和臺灣繁體字有什麼區別?讓你意想不到
    都說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一筆一划都是繁體字才能構匯出來的,雖然大陸現在已經全面使用簡體字,但是繁體字在這個世界還沒有絕跡,香港澳門臺灣依然使用繁體中文。玩微信的朋友,打開微信語言設置,都會發現有兩種繁體語言,一種是香港繁體,一種是臺灣繁體,那麼這兩種繁體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香港繁體比臺灣繁體更古老一點,比如香港裡的「為」字,寫作為,而臺灣音樂裡的「為」字,寫作「為」。這兩個子本來沒有任何的區別,只是寫法不同,而它們寫法不同的原因是字源不同。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我們大家都知道呢,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啊,依然使用繁體字,在大陸地區呢,那麼為什麼在港澳臺地區,而在大陸地區使用簡體字呢,歷史哥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簡化漢字的小歷史,很多人呢都以為簡體字呀,是在新中國之後才開始發明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在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呢,簡體字啊經常出現
  • 中小學要學繁體字?教育部回應了!網友:繁體寫「憂鬱的烏龜」試試
    有一個段子:臺灣小學生和大陸小學生都被老師罰抄寫。一個詞抄寫100遍。結果,臺灣小朋友抄寫到「憂鬱的烏龜」五個字,抓狂了! 二、關於中小學繁體字識讀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此,學校教學應依法使用規範漢字。 但在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教育中,會涉及繁體字教育有關內容。
  • 臺灣人不明白:大陸明明沒學過繁體字,為什麼卻能看懂呢?
    古有結繩記事,到後面甲骨文面世,金文、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的出現,漢字的發展方向是由繁入簡的。人們由日月山川的形變造字,字體形態始終是脫離不開本來的樣貌。漢字的簡化運動從近代便已悄然開始,而首先打破繁體字統治全國的是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運動中農民把國的「或」改為了「玉」,自此拉開序幕,斷斷續續的有人將字體簡化,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正式系統的將簡體字發行。
  • 臺灣推繁體字列世界文化遺產 爭取全球大學聯署
    臺海網12月18日訊 「行政院長」劉兆玄已決定推動繁體字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行政院」預定在過完農曆年後,成立「產官學推動小組」,聯合全世界重要大學展開連署,希望能在四年內達成目標。「行政院」將在最快時間內,完成推動繁體字的說帖,讓世界重要大學了解繁體字的重要。
  • 簡體和繁體哪個好?網友:臺灣香港用的都是繁體字
    近日,一則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的報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教育部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