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馬克 · 吐溫《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1884)
看到這個名字,你可能會有些驚訝。
《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會是禁書?文學大師、幽默大師馬克 · 吐溫的傑作會是禁書?
這本書在中國就發行了多少個版本啊?原本、譯本、簡本、對照本,這不是美國文學的經典嗎?這不是從小就耳熟能詳的老朋友了嗎?
怎麼在美國是禁書?
現在告訴你,你說的全都對。這是文學大師、幽默大師馬克 · 吐溫的經典之作,經典到什麼地步呢?可以這麼說,如果世界各國將自己的文學作品只拿出一部,列入世界文學的寶庫。中國人會拿出《紅樓夢》,西班牙人會拿出《堂 · 吉訶德》;哥倫比亞人則捧出《百年孤獨》;愛爾蘭人認為《尤利西斯》當仁不讓;義大利人應該以《神曲》首當其衝;
法國人呢,這有點難,是《悲慘世界》還是《巴黎聖母院》?
英國人舉出《簡 · 愛》抑或《呼嘯山莊》?
俄羅斯人可能是《戰爭與和平》(我更喜歡《葉甫蓋尼 · 奧涅金》);
美國人呢,我知道你要說《飄》,(當然,我希望《老人與海》能獲此殊榮,因為《白鯨》太陰鬱,《草葉集》又太散漫)。
我要說的是,不管你舉出哪部煌煌之作作為美國的文學代表,它都是《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的後浪,因為「美國文學的全部都來源於《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歐內斯特 · 海明威語)。
《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被認為是美國現代文學的發軔之作,開美國文學一代風氣之先河。
但是這也是確實本禁書,而且是最受詬病的書之一。這時候,你可能恍然大悟了,啊,對啊,任何一本開山之作都會受到質疑。傑作嘛,自然有超前意識,所以往往被保守派質疑。blablabla
但是,先別急著作出結論。《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被禁止,固然源於保守派的狹隘目光,但也是這本書自己的壞運氣。
這怎麼講?
我們 先來看作品吧。
《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的故事是這樣的:遊子哈克貝利 · 費恩母親早亡,父親是個不務正業的酒鬼,把他從寄養他的正經人家脅迫走好從他身上弄到錢去買酒。自小就流拓江湖的哈克貝利固然不習慣正經人家讓他「文明化「的努力,但也不甘忍受父親的虐待。於是,他偽造了兇殺溺亡的假象逃跑了。在途中,他遇到了原來寄養人家的黑奴吉姆。吉姆因為自己將被轉賣而逃走,於是,兩個淪落人,一同亡命天涯,準備在一隻木筏上,順密西西比河而東,逃出蓄奴州。他們歷經逃避追捕、走錯方向,二人失散、遇到騙子、吉姆被賣、同伴中槍等種種江湖曲折。最後,哈克貝利完全改變了自己的觀點,不顧危險,拯救被販賣的吉姆於羈縻,因為他心中早已將這個善良、慈愛的黑奴視為與自己一樣的天賦自由的人,視為自己的朋友。
在逃亡中,哈克貝利心中早已將吉姆這個善良、慈愛的黑奴視為與自己一樣的天賦自由的人,視為自己的朋友。
故事是沒有問題的,馬克 · 吐溫也沿用了自己標誌性的幽默,敘述不慌不忙,娓娓道來。那麼,為什麼本書會屢遭查禁呢?
來看看馬克 · 吐溫是如何講這樣一個密西西比河的故事的。
這是小說的開場白,是主人公哈克貝利 · 費恩的自述。看到WORD系統的拼寫和語法檢查功能對小說的批判了吧,紅色下劃線表示拼寫錯誤,藍色下劃線表示語法錯誤。
哈克貝利 · 費恩夠WORD的忙的。你可能琢磨,WORD並不太靠譜的,是的,我同意。
我的意思是,它劃線還是太溫柔了。
所以我用黃色二次標識了一下,來表示WORD認為可行,但是其實不符合英語語法的文字。
你可能在想,這是一個半世紀之前的的美國英語,當然與現在又有不同,當然讓當代的字庫識別為錯誤。是,也不全是。
這些文字不符合現代語法,是南北戰爭前美國南方各州的方言,而且是那裡的勞動階級使用的語言,也是主人公哈克貝利 · 費恩,這個沒上過什麼學,遊蕩社會的孩子使用的語言。
比如說」I couldn’t stand it no longer.」、」I didn’t mean no harm.」 這樣的典型例子。按照英語語法的規則,他們的意思應該是「我當然能忍受了」或者「我就是要傷害你」,但是,這話一經當年美國南方沒有怎麼讀過書的勞動人民,或者也包括鄉村大夫這樣的南方普通人說出來,實際意思是:「我再也受不了了」、「我不想傷害你」。凡此種種。
是的,作為文學形象的哈克貝利 · 費恩們有權用介詞without引導從句,有權用雙重否定表達單重否定,有權用sivilize來表達civilize如同用「蒙明』來表達」文明」, 也有權發問:who is you?
因為他們來自一百五十年前,明亮的陽光下密西西比河流翠流金,兩岸棉田如雪如荼的美國南方,這是他們的語言。
而那個筆名叫水深兩潯(馬克 · 吐溫)的作家,首次把這語言帶入了美國文學,他讓美國人看到,他們不必一味模仿英國平原上陰鬱的呼嘯山莊中的語言,他們可以使用自己陽光下西部和南部的語言,那些塵土滾滾,野外青青的文字,那些大膽、直率、不羈、辛辣的文字。
採用這樣的語言,人物不會從書中走出來嗎?風光不會從文字中閃動出光芒嗎?
當然會的。所以吐溫就這麼做了。也是第一個這樣做的美國作家。
就這樣,就像林肯解放了黑人奴隸,馬克 · 吐溫解放了美國文學。
不過,「文字環保主義者」也出手了。
《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於1885年初在美國出版,出版一個月後,麻薩諸塞州康科德鎮公共圖書館將該書封禁,他們認為:「(本書)格調徹頭徹尾的卑劣」,「通篇錯誤語法充斥、低俗表達蔓延」,「只配在貧民窟中出現」。
1902年,布魯克林市公共圖書館將《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下架。原因之一:本該用「perspiration」來表達出汗,作者非得用「sweat」。
所以說,當年本書被查禁更多是因為他使用了勞動人民的口語而非標準英語進行寫作,一點都不「文雅」。簡直是「粗俗滿紙」。
隨著時間的推移 ,《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這本書中方言寫作的力量,馬克 · 吐溫營造的陽光下的南方和這南方的哈克貝利、吉姆、湯姆和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紅塵滾滾,碧江滔滔,男孩子們在長大的故事,深深留在人們心裡。
人們終於明白,那粗俗的風格實際是寫實,那簡陋的口語實際是繪聲繪色,那些語法錯誤實際是漂亮的修辭,那些原始而帶著泥土的文字實際是富於力量、性格分明的表達。本書可謂雲煙滿篇。
人們終於承認:「這是最好的美國文學之一。」,
《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讓美國文學從此美國。
但是,這本美國現代文學的肇始之作還是不免成為肇事之作。
在20世紀90年代,《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在被最多提議下架的排行榜中坐莊第五;而本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其被提議禁止的次數則排位第14名。那麼,為何在人們已經認識到《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的價值後,並且該書被廣泛認為是最偉大的美國文學作品之一的時代早已經來臨,《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還要成為各地禁書星星之火的目標呢?
原因很簡單,本書中一再出現了某些對黑人的侮辱性稱呼,這讓當代人讀起來如刺入眼。這就是馬克 · 吐溫的壞運氣。其實,贊成廢奴、也正面描寫黑人的馬克 · 吐溫不會想到,某些當年在南方經常使用的字眼兒在當代會同種族主義走得那麼近。可以這麼說,早年查禁《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是緣於時代的落伍,現在的查禁則緣於本書落伍於時代。
人們已經不再因為這本書的行文和風格查禁這本書,但是他們必須同某些與歧視和不公一路同行的詞語作鬥爭。馬克 · 吐溫有幸發現泥土的閃光,但也不走運的把一些陰暗的渣滓留在《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中。
那麼來吧,刪掉這些用語,用slave、用servant,用人民能夠接受詞語來替換。
把那些「Nxxxx」字眼拋入太平洋吧!
哈克貝利 · 費恩,必須這樣做,你才能真正偉大。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鑄造一本有些尷尬的美國名作。
馬克 · 吐溫創造了《哈克貝利 · 費恩歷險記》,讓美國文學從此美國。但是,如果他地下有知,也不會同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