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贛東北的浮梁自古便以瓷茶文化聞名於世。
敦煌出土的變文《茶酒論》中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記載;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下了「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
與深厚人文底色相媲美的,則是浮梁鳥語花香的自然風光。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38個重點縣(市、區)之一,浮梁縣平原、山區、丘陵交錯,水網密布,山水林田湖草和人的生產生活有機融合在了一起。
近日,記者隨採訪團來到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記錄下了這裡「人在草木間,人歸瓦屋下」的詩意棲居生活。
勒功鄉滄溪村 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綠色茶園帶來幸福生活
清晨時分,來到浮梁縣臧灣鄉寒溪村史子園,連綿起伏的茶山正在薄霧中緩緩展開。
史子園村民小組是1966年7月於浙江省淳安縣威萍鎮遷移來的純移民村小組,全村共110戶296人,茶園面積1200畝。史子園茶園位於上世紀60年代的建村之處,當年芭茅遍地,村民們一鋤頭一鋤頭開荒拓土,種植茶葉。全村人民幾十年的艱苦創業,將荒山變成了綠色的海洋。
臧灣鄉史子園精品村 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1966年我剛移民到浮梁的時候,就住在破舊漏雨的茅棚裡,生活條件非常困難。村幹部就因地制宜,積極帶動我們投身種茶制茶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現年74歲的孫玉金站在白牆紅瓦的樓房前,滔滔不絕說起了這些年生活的變化。
今天,史子園小組共成立茶業專業合作社6個,村民通過參與合作社承包1200畝的茶園,年均收入可達到5萬元以上,這裡也成為臧灣鄉產業發展、村民富裕的村莊之一。
「2020年開始,在完成村莊環境整體提升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拓寬產業發展空間,建設自行車環道,種植觀賞性水稻和油菜,開發茶文化研學體驗項目和戶外拓展項目,著力實現茶葉和旅遊的深度融合,讓史子園成為臧灣鄉鄉村振興的『助推劑』。」臧灣鄉黨委書記黃曉紅說。
新佳茶園
從史子園出發不到10分鐘的車程,依山傍水的新佳茶園便映入眼帘。走在茶園的羊腸小道上,只見「茶成園、樹成行、路成網、溝相通」,滿眼的嫩綠十分賞心悅目。
據新佳茶園負責人吳翊東介紹,新佳茶園按全程機械化建園標準,實施雙行雙株高密速成,朝免耕方向發展,通過加造防護林,營造小氣候,形成生態茶園,建成了集茶葉生產、科技、檢測、展示、交易、培訓配套一體的科技中心。
「茶園年加工生產優質茶葉1300噸,年產值2500萬元,帶動了全縣24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餘元。」吳翊東說。
目前,浮梁全縣茶園總面積達19.52萬畝,可採茶園面積16萬餘畝,從事茶葉生產和銷售工作的農民達6餘萬人。傳承千年的浮梁茶業,在今天依然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
景德鎮目前唯一在燒制的龍窯——天寶龍窯 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陶瓷文化讓古村落煥發生機
浮梁縣「水土宜陶」,陶瓷燒造歷史源遠流長。唐初,昌南瓷在京都被譽為「假玉器」;南宋以後,逐步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元朝在浮梁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因此在浮梁的古村落中,擁有著豐富的窯業遺址。
2014年,英國留學歸國的黃薇根據元代《陶記》「進坑石泥,制之精巧」的記載,來到浮梁縣西南部的湘湖鎮進坑村尋找古窯址蹤跡。
5個古礦坑、15個古窯址、16個古水碓,還有一條6公裡長的千年瓷石古道……這些發現讓黃薇激動不已,她動員村民參與古蹟保護、村落建設,建立了村史館;為了把進坑打造成陶瓷文化和學術高地,她創辦了東郊學堂,不定期開展學術講座,傳播景德鎮陶瓷文化。
一個祥和而寧靜的古村落從此被喚醒。
11月22日,當走進青山環抱,碧水潺潺的進坑村時,一群年輕的創客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王博本是一名北京的茶商,在一次採購茶葉的行程中他偶然來到了進坑村,隨即被這裡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歷史悠久的古窯遺址深深吸引了。「當時我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留在這裡,做陶瓷!」王博說。
雖然王博從來沒有做過瓷器,但是景德鎮最不缺的就是陶瓷匠人。他勤學好問,很快就在進坑村成立了「萬合堂」工作室,從事最古老的柴窯柴燒,短短幾年已在圈內小有名氣。
進坑村的千年瓷石古道 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2018年,王桂生和妻子羅慶美正為陶瓷工作室的選址而煩惱,一次意外之旅讓他們來到了進坑村。「這裡看得見青山飛鳥,聽得見蛙叫蟲鳴,我們就決定工作在這裡,生活也在這裡!」他們租了一間被小河環繞的農舍,打造了集陶藝和民宿為一體的「一點山舍」。
主營漢服攝影的「方外雅肆」、傳媒平臺「尋夢記」、陶瓷工作室「乙木手作」、陶瓷藝術館「方寸之間」……全國各地的青年創客們紛紛落戶進坑村。
人氣足了,遊客多了,村民們的生活變好了。2019年,進坑村接待遊客10萬人次,休閒農業帶動戶數135戶,佔總戶數的72.6%,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萬餘元。
躍動在這片土地上的陶瓷文化正洗去歲月的塵埃,煥發出新的魅力。
非遺大師黃雲鵬現場繪製瓷盤 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千年歷史點亮古鎮經濟
浮梁,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縣,始稱新平縣,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因溪水時泛,民多伐木為梁」,故更名為浮梁縣,從此,浮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悠久的建縣歷史,也孕育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位於浮梁縣舊城村的古縣衙,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一年(816年)。由於浮梁在各個時代政治、經濟、商貿領域的重要地位,被欽賜五品,是目前保存較完好的中國四大古縣衙之一,有「江南第一衙」美譽。
11月28日上午,來自江西鷹潭餘江二中的200多名高中生走進了古縣衙。他們在觀古衙、看升堂、玩瓷泥、品香茗之間,體驗浮梁獨具特色的衙署文化、瓷茶文化,增強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據介紹,浮梁縣衙在長達千年的歷史變遷中,數次損毀和修建,現存的縣衙系清代知縣蕭蘊樞所建,共有中軸、東軸和西軸線上建築幾十棟、房200餘間,尤其是中軸線上的照壁、頭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等,高大寬闊、深邃森嚴,體現了中國古代政治機構的鮮明特徵。
瑤裡古鎮 本報記者周夢爽攝
距古縣衙景區40餘公裡的瑤裡古鎮是浮梁著名的網紅打卡地。
古鎮內徽派建築錯落林立,山水環繞,環境秀美。古街區保存完好,民居、商宅、官第、祠堂、庭座眾多,是江西省境內保持大片徽派明清古建築群為數不多的村落之一。今年國慶中秋黃金周,大型光影秀「浮瑤映月」在瑤裡上演,更是點亮了浮梁的夜遊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古鎮的商業開發程度較低,較好保持了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吸引了許多鳥類在這安家落戶。
來自同濟大學的餘霄雁是一名觀鳥愛好者,瑤裡之行對他而言也是一趟驚喜之旅。「這裡不僅有綠翅短腳鵯、灰喉山椒鳥、領雀嘴鵯、紅尾水鴝等華南山區常見的鳥種,還有比較罕見的黃臀鵯,而且瑤裡古鎮也是我在景德鎮唯一找到有冠魚狗的地方。」餘霄雁說。
生活在瑤裡古鎮的冠魚狗 餘霄雁攝
據介紹,10月1至8日,浮梁縣累計接待遊客66.86萬人次,同比增長19.8%,實現旅遊總收入5.35億元,同比增長20.1%。其中瑤裡和縣衙夜遊活動人數達9.6萬人次。
「浮梁是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鎮之初,在這裡每天清晨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新時代的『田園牧歌』,是鳥語聲聲和泉水潺潺。」浮梁縣委書記胡春平表示,浮梁未來的重點在鄉村,希望在田野。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周夢爽 )
[ 責編:孔繁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