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術】遙遠的詩意

2021-01-16 經濟網

提起藝術家李小可,很多人會想到一代藝術大師李可染,也許是因為從小受父親的薰陶與教化的緣故,他在藝術的修養與創造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也成就了李小可的繪畫生涯。

專訪中國美協理事、一代藝術大師李可染之子李小可

【人民藝術】遙遠的詩意

李小可,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理事長,黃山書畫院院長,中國西藏保護與發展協會理事,中國畫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副會長。

文|潘呈傑 石豪

提起藝術家李小可,很多人會想到一代藝術大師李可染,也許是因為從小受父親的薰陶與教化的緣故,他在藝術的修養與創造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也成就了李小可的繪畫生涯。所以說對於李小可來講,父親是他藝術生命裡的領路者與啟蒙者,同時他也在一直打造著屬於自己的藝術世界。

李小可早年隨父親李可染學山水,跟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藝術家情誼頗深,1962年應徵入伍,後又進入北京畫院、中央美院接受專業學習,同時他還通過不斷的寫生實踐(二十餘次深入西藏、青海、長江源頭、黃河源頭等地),來豐富自己繪畫的表現能力。以鮮明的繪畫語言,匠心獨運,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站在大師的身後

提起北京大雅寶胡同2號院,這裡曾經聚集著20世紀以來眾多的藝術大家,李小可的藝術啟蒙就是從這裡開始的,他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後來他創作的關於以「北京系列」為題材的作品,譬如《宮雪》、《牆外春風》等,就是對家國故園逝去的懷念與眷戀。李小可通過不斷深入生活,細緻入微地觀察和體驗生活,使他的藝術境界與修養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他一直秉承著父親的藝術精神,不斷地把傳統與自然、生活連接起來,希望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水墨語言。他創作的作品,其章法、筆墨都體現出畫家對藝術的駕馭能力與稟賦造詣,通過黑與白、虛與實、濃與淡之間所構成的這種韻味與風格,體現出了李小可對於自己的水墨語言有了新的藝術表現能力,這也是屬於他自己的「水墨家園」。

在提到自己的父親李可染時,他說,父親是一個「苦學派」,藝術沒有捷徑,只有勤奮努力才能鍛造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李小可的多數作品都能看出他對於藝術的功底,這跟他父親的教誨是分不開的。此後的歲月中,李小可一邊經營著父親的繪畫等一切事務,一邊還不斷地潛心學習。他對水墨的探索與創新,表現在他對生活的感知上、對自然的敬畏上、對生命的理解上,他堅持創作了大量的水墨寫生作品,均表現出他對水墨語言獨特的審美能力,可以看出他從事繪畫以來幾十年的藝術歷程。

早年他隨父親到過許多地方寫生,他逐漸認識到寫生對於一個畫家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從事繪畫的道路上到過許多地方(西藏、甘肅、青海、湖南等地)寫生,他一直在父親藝術涉獵等諸多領域探尋著自己的繪畫路徑,在父親的領域裡,他獲得了一種得天獨厚的藝術優勢,這是其他畫家所無法比擬的。在他到過的許多地方中,西藏給李小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小可講道,因為一個機緣巧合,他認識了攝影家鄭雲峰,當時鄭雲峰邀父親李可染為黃河源頭撰寫碑文,並邀他一同前往。2003年,他創作的《藏跡》系列版畫作品,在美術界與社會上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上世紀80年代,李小可曾多次赴黃山寫生,這一階段的黃山寫生作品,秉承著傳統山水精神與父親李可染的藝術學養,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形成了自己個性化的繪畫語言風格,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可以說,在他所表現的藝術領域裡,北京、西藏、黃山一起真正構成了他自己獨特的「水墨家園」。

真正的「實者慧」

李小可表示,父親提出的「實者慧」這一說法,讓自己一生都受益匪淺。所謂「實者慧」,是李可染篆刻印章的印語,「實者慧,學不輟」是李可染一生為人為藝的真實寫照。對於藝術家來講,勤練苦學才是學藝正道,應當以取巧者為恥,這是天下做學問的人生圭臬。李小可一直牢牢記著父親的教誨,在藝術道路上苦心鑽研,潛行修煉,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為藝者,先為人。李小可一直在踐行著父親的「實者慧」。

李小可在自己的繪畫世界中,永遠都保持著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態。在李小可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個內向的藝術家,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藝術事業上,他的專注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李小可說,就是一根針掉在地上,都會干擾父親的繪畫創作。這種對藝術的專注程度,李小可銘記在心,在藝術創作中,將這種專注當成畢生的修煉。他的許多作品之所以能傳達「真生活、真自然」的藝術境界,跟他自己的訓練是分不開的。另外,李可染對於創作的敏感,也是他畢生創作的一個重要的因素。正是因為這種敏感,讓李可染有了一種對萬物擬化的真實。這給李小可也帶來了很大的觸動,所以他在創作中一直強調,藝術是要從敏感中獲得感動、震撼的體驗,所以他特別重視這種個人的體驗,包括到西藏的這種生活體驗,能在筆墨的世界裡把這種家國故園的情懷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跟他的這種特質有著重要的關係。

 

真正能做到「實者慧」,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講,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光是自己作品的造詣,更重要的是在修煉內心,而內心的藝術潛力,就是一種「動之於情,發乎於心」的本真、格高、品正的藝術特質。在太太眼中,李小可是一個一直在踐行和修煉著父親「實者慧」藝術追求與精神境界的藝術家。我們在梳理他的藝術歷程時,也能深深感受到這種「實者慧」的內心表達。他描繪的北京、山水以及藏民,都能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個美好、安寧、潔淨的藝術世界。

賀拉斯曾說過,向生活和習俗裡去找真正的範本,並且從那裡吸收忠於生活的語言。李小可正是從這種生活中找到了藝術的真諦。他就像一個跋山涉水的行者,在荒涼叢林、山巒河界、神奇瑰麗的藝術世界裡,孕育出了新天地、新氣象。

靜靜地站在展廳裡,看著李小可的這些藝術作品,似乎能從人的心底裡召喚著某種遙遠的詩意,我想這已經是最美的享受了。

相關焦點

  • 遙遠的藝術創新之路(一)
    此劇十年磨一戲,首次將對聯和電視藝術形式相結合, 以劇中人物的生命線、愛情線貫穿始終,是一部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之作。播出後深得廣大電視觀眾喜愛。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默然出演李大師,著名演員周潔、張弓出演劇中的凌大岫與素娥。作品獲得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的賀信表彰。
  • 遙遠的藝術創新之路(二)
    世界和平女神,這一蘊含著中華民族「和為貴」文明理念的藝術作品,是人類需要的和平象徵。她登陸美麗的海法,座落在以色列最大的廣場上旨在警示戰爭,感召永久和平。地點:以色列海法市效應:2013 年 8 月 20 日,遙遠先生創作的第三尊《世界和平女神》在美麗的海法市落成,她將為中以兩國人民搭起一座精神的橋梁,用東方的藝術語彙表達對中東乃至世界和平的祈願與祝福。
  • 人民藝術為人民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主席吳為山認為,這些雕塑作品橫跨60年時間,凝聚著中國幾代雕塑家的情懷,反映出老中青藝術家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對人民的理解,反映了不同時期人民的形象,同時也反映了各個時期藝術家們不同的創造。它們共同匯聚在人民的空間裡,讓人民來對話、來欣賞,這本身就是富有詩意的篇章。
  • 道,從未遙遠
    道, 從未遙遠(文/鵬宇)記得,看畫展時,我指著其中一幅畫,跟子玉老師說:「老師,您的這幅畫裡有詩意。」子玉老師聞聲詫異:「我不會寫詩啊?」不寫詩的人,未必沒有詩意。詩可法,而詩意不可學。」歐梵老師眼中含笑,看著子玉老師,認真地鼓勵道:「沒錯。你姓李,說不定就是李白的後人呢。」大家笑成一團,空氣中充滿了溫馨。子玉老師的畫就像春天裡的花,開在了每個人的心裡。
  • 詩歌與詩意的生活離我們並不遙遠
    詩歌與詩意的生活離我們並不遙遠 原標題:   本報訊(記者崔小明)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不僅收穫了空前的收視率,還引發了新媒體的持續刷屏。連日來,這股詩詞熱走出了銀屏和虛擬世界,在我市持續升溫。
  • 道之遙遠,切莫只顧眼前---《道德經》中的詩意(第二十章)
    道之遙遠,切莫只顧眼前---《道德經》中的詩意(第二十章) 聖人所擔心的事情,不能不擔心 道之遙遠,切莫只顧眼前 眾人蜂湧向前,如赴盛宴,如登高賞春 我卻獨自一人去尋找即將萌芽的生命 厚道的象一個安靜的孩童 忙碌的三過家門而不入
  • 詩意的中華賞石藝術
    中華民族是最早把賞石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民族。什麼是「賞石藝術」呢?就是人在賞石活動中,通過人石互動,給奇石命名並藝術安置的藝術行為,簡而言之就是用文化和藝術的視角進行賞石活動。在古代,觀賞石稱奇石、雅石、供石,西方學者稱之為「文人石」。日本稱觀賞石為「水石」,韓國稱「壽石」等。
  • 陳集亮 || 從細節展示中挖掘出詩意——熊芳《秋日胭脂》談
    僅僅知道她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在《人民文學》和《詩刊》等刊物發表過組詩,獲得過「人民文學紫金之星」獎。及至讀完《秋日胭脂》的所有詩稿後,我陷入了沉思。不僅思考她的詩歌,也對詩人這個群體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 盧禹舜《唐人詩意·精神家園》系列
    盧禹舜山水畫最大的特點是追求山水藝術的精神性,是對山水畫天道境界的探索,山水畫人文意境的創造,是一種山水人物圖像符號在意境創造統領下的超自然組合。.......盧禹舜這種對山水畫意境的追求及其全新山水畫圖式的創造,是對中國山水畫意境傳統的一個本質性回歸。在中國山水畫意境傳統大趨勢中斷五百年以後,盧禹舜山水畫的這種回歸,在當代山水畫史上有著其重要的意義。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技術也可以「詩意盎然」
    設計師認為,技術不應是堅硬麻木的存在,而應「以一種更具交互性和詩意的方式強化我們的感受能力」。   的確,技術並不只具有實用價值,亦可以是審美價值的搖籃。中國的陶瓷聞名遐邇,絲綢遠銷世界,古代建築令人陶醉,皆因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相得益彰。技術滿足人的物質需要,藝術滿足人的精神需要,技術與詩意融合,更能薰染出高品質的生活。
  • 填滿荒蕪,遙遠沙漠中的藝術
    比填滿荒蕪更重要的是我們選擇用什麼去填滿它我們將呈現那些位於遙遠沙漠中的藝術一起跟隨藝術家用心靈探索這片無垠地表的故事這是大地藝術先鋒藝術家Michael Heizer從1970年就開始創造的「城市」,至今50年,還在繼續。「城市」位於美國內華達州沙漠,當時為了一片適合創作這個巨大作品的土地,Michael Heizer甚至僱傭了飛行員帶他從拉斯維加斯起飛,深入沙漠探索。在精心計劃了兩年之後,終於在1972年開始正式搭建。這幾乎是世界上最龐大的藝術品之一,橫跨1.25英裡的土地。
  • 藝術人物 | 葉劍青:遙遠而陌生 空靈極了的「世界」
    他開始重新創造出一個新的「遙遠」的情境,如同你在無邊的太空觀看周遭景象,遙遠而陌生,空靈極了......在此次東京畫廊+BTAP (北京)展出的「世界」葉劍青個展的作品《世界》系列中,你分明看到近景寫實的山石、溪水,卻是水汽氤氳裡露出的一角。整幅宏大景象中眼睛隨著忽明又暗的光影遊觀,而不能聚焦,看不透其間依稀朦朧的山色和林木。
  • 劉迅甫詩意書法
    劉迅甫的詩意書法,以詩意為宗,統領筆墨技法。其墨的濃淡乾濕,字的疏密聚散,點、線、面的排列組合,筆畫的穿插避讓、行筆的輕重緩急、體勢的俯仰向背、重心的騰挪擺動……一切以詩意表現的需求為指歸,仿佛一個擁有高明指揮的樂隊,調度有方,行止有序,從而合奏出和諧美妙的樂曲。而以自己的詩詞作品為主要書寫內容,作者在書寫心理上更加從容直接、技法上信手由心、藝術上充分表達,很容易進入通達無礙,不沾不滯的藝術境界。
  • 不飛遙遠的地方,只到理塘就回:丁真的理塘,有倉央嘉措的詩意
    先來讀一首詩:「潔白的仙鶴啊,請把雙翅借給我.不飛遙遠的地方,只到理塘就回。」是的,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被人稱作: 浪漫情歌詩人倉央嘉措。有人說這是他生前寫下的最後一首詩。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了解理塘也是從倉央嘉措的故事和詩裡得來的。據說,西藏三大寺的僧人們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示,到康巴地區理塘尋找到了轉世靈童藏傳佛教七世達賴。
  • 在洛陽·張建京藝術品鑑沙龍 | 文質詩意
    文質詩意///張建京傳統國畫藝術品鑑沙龍由《在洛陽》聯合交通銀行,共同打造的「致敬文化 共享藝術生活」私享薈系列文化藝術品鑑活動第三期——《文質詩意》張建京傳統國畫藝術品鑑沙龍,將於9月9日舉辦。做人與藝術,都需要些灑脫,建京老師,便是如此了......9月9日,一起相約「觀見美術館」,走進張建京老師的傳統國畫世界,感受山水的磅礴與寧靜。
  • 一場《詩意》的對話,中法兩位畫家遙遠的共鳴
    素未謀面的兩位藝術家,將在巴赫利耶畫廊裡用作品進行一場詩意的對話。生活在法國的蕭青堅持不懈的練習著國畫,同時,她也受到法國豐富藝術資源的薰陶,並開始對西方抽象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逐漸嘗試在山水畫創作時突破傳統,不拘泥於自然景物的具體形態,而是追求超越真實,用更宏觀的視角去表現自然的神韻。
  • 遊弋在油彩裡的詩意與鄉愁 --馬建飛油畫藝術賞析
    同時,更因其鮮明而生動的藝術語言和藝術特徵得到靳尚誼、趙友萍、蘇高禮、範迪安、王勝利等藝術大家的認可、賞識與悉心指導,使其繪畫技藝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靳之林先生多年的面傳親授下,馬建飛把中國繪畫中所使用的毛筆及用筆方法應用在油畫創作中,通過書寫的方式製造筆觸和肌理,在畫面中不僅追求筆意,而且特別注重畫面整體的氣韻與通暢淋漓的視覺效果,在寫實與寫意之間將中國藝術的審美旨趣融入到油畫作品中,體現著一種詩意的審美意象,使作品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 那麼遙遠,那麼親切:北歐藝術為何令人著迷
    活動主題那麼遙遠,那麼親切:北歐藝術為何令人著迷——《北歐,凜冽的世界盡頭》新書分享會時間&地點2018年11月25日 14:00上海·鍾書閣書店·徐匯店(上海市徐匯區龍華中路759號綠地繽紛城1樓鍾書閣)報名方式活動內容北歐藝術離我們並不遙遠,比如,這幅《吶喊》我們每個人都看到過。
  • 李健翻唱集01:遙遠的天空底下
    從本期開始,小編將陸續為大家帶來李健的翻唱集的鑑賞系列,歡迎大家閱讀本系列的第一期:李健翻唱集01:遙遠的天空底下。李健在我是歌手舞臺上翻唱過齊秦的歌曲《袖手旁觀》,許多網友評論說這是他們聽過的眾多翻唱裡面最好聽的版本。在舞臺之外,李健還翻唱了齊秦的另外一首歌。
  • 《詩意中國》藝術名家亮相,萬人湧入,只為不可錯過的幸福之城
    諾德城《詩意中國》朗讀基地舉行授牌儀式,太原中鐵諾德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朝輝接牌並表示,中鐵諾德作為責任央企,將積極發揮中國中鐵·諾德城教育大城的資源優勢,結合《詩意中國》品牌節目,以詩詞歌賦的獨特形式,發現城市中的詩意,發現生活中的幸福,同時號召和帶動各界文化人士,中小學校,開展關於中華經典、詩詞文化、智慧文明等教育文化公益活動,講好新時代的教育故事 ,為太原打造更具詩意的幸福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