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按來稿先後順序推送
編者按:
2020年,不平凡的一年,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拖住了每個人的腳步。這段時間,對於藝術家而言可能是一段彌足珍貴的休閒與思考時光,他們重新思考新時代新局面隨之而來的變化,並始終秉持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堅守,不斷堅持創作,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這一變化的態度,有的捐款捐物,有的參與義拍,有的忙碌線上教學、寫生、展覽,有的甚至奔赴一線抗洪搶險……正是這份責任與擔當牽動著藝術家們的步伐,也是這份本色初心持續著他們對於中國繪畫的深挖與探索。
自2013年第一屆「山水本色――中國當代青綠山水畫學術邀請展」以來,時過7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第二屆「山水本色」以及南京、哈爾濱等地的巡迴展出。一路走來,源於這11位藝術家對於青綠山水一如既往的情懷和矢志不渝的信仰,詮釋了藝術家們以各自的藝術語言對青綠山水畫的古典情懷與當代精神。
《易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它揭示了造物生機的宇宙主題,它傳遞著生命綻放的自然蘊意,青綠山水創作是藝術家與天地自然的對話,將自然納入人的主觀世界,是個人情感與傳統哲學思維的融合,深刻而充分地闡釋了這一主題與真義。
山水本色,本心依舊,天下皆安!
(從左至右分別為: 祁恩進 何加林 範揚 滿維起 盛壽永 盧禹舜 牛克誠 林容生 許俊 王裕國 謝宗君)
王裕國●●
1955年生於遼寧錦州。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副秘書長,遼寧省工筆畫學會副會長,錦州市工筆畫學會會長,現居北京。作品《大嶽嵐光》在全國第二屆工筆山水畫展中獲特等獎,作品《大嶽聖妝》在全國第八屆工筆畫大展中獲金獎,作品《大嶽清秋》在全國第三屆工筆山水畫展中獲金獎等等。
澄懷味象融神思●●
文 | 蕭玉田
山水畫是中國人文精神的獨特載體,以重視精神性和理性的特質,強調主體精神和人格的張揚而又不失對客體對象精神的把握,追求「天人合一」的化境。從南朝宗炳的「澄懷味象」、王微的「明神降之」,到清方士庶的「因心造境」等關於山水畫的畫理畫論,均主張作為創作主體的山水畫家不應局限在具體的物象之上,應該在對山水之「形」的體認中介入寄託人的主觀精神的山水之「性」, 化物象以心象,賦以畫面以更為豐富的精神內涵。
優秀山水畫家的作品,一定是其精神的延伸與外化。王裕國先生的工筆山水畫就是這樣。他以自己之「心」感山水之「靈」,其作品已不是單純的客觀物象的簡單再現,而是包容了他精神態度的人格景觀,是安置他心靈的清淨之地。
他的作品有兩大系列引起美術界廣泛關注,一個是雪景系列,一個是大嶽系列。這兩大系列作品,均是畫家採擷大自然的精華,領悟天地間蘊藏的玄機,澄懷味象融入神思,繼而化為畫家的心中之景和筆下之境的。作品遠觀有勢,近觀有質,在雅淡精緻中透發出深邃與浩大。著名美術史論家牛克誠先生評介王裕國先生的山水畫說:「這是一個超越自然而與精神相接的詩意的想像空間」,具有「寧靜的力量」,我認為這個評價王裕國先生當之無愧!
《大嶽清秋》 243X198cm
《山河冰雪暗生春》 118X118cm
他的雪景山水別出機杼,自成一格。他曾多次到雪期長達七個月號稱「中國雪鄉」的黑龍江雙峰林場寫生,在冰凍雪封的皚皚世界中,在挑戰人的生理極限的嚴寒中,情感飛揚,做自然的觀照,目亦同應、心亦俱會,在「心」與「靈」的感應中,應會通神,神超理得,迸發出「畫之情」。在常人難伸五指的環境中,他口呵凍筆,運諸指掌,寫生稿盈箱累篋。但可貴的是,他在創作中僅以這些速寫做為自然山川的生活體驗,做為重新解構畫面元素的因子,不是「披圖按牒」,機械的追摹照搬客觀物象平鋪直敘,而是著意探尋精神空間與客觀物象的交融方式,化景物為情思,得意於象外。他深諳中國傳統山水畫知白守黑、虛實相生的畫理,活用「留空」、「留白」的表現方法,以「虛形」、「虛境」的方式,延展畫面廣袤的空間 , 「曲盡蹈虛揖影之妙」,做到了虛實結合,化實為虛,令無畫處皆成妙境。他的《大嶽聖妝》、《疏林寒岫》、《山河冰雪暗生春》、《千峰綴玉》、《南山積雪》、《又見炊煙》、《塞外晴雪》、《玉潔》、《臘月》等作品,畫境清冽、靜謐,但無肅殺、荒寒之氣,在溫潤、澄明中透發出勃勃生機。這些作品不施顏色,僅以線律與墨韻,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表裡澄澈、瑩潔明淨的冰雪世界,令觀者既賞心悅目,又洗心滌慮,欣賞這些作品精神會為之一爽。
《南山清曉》 68X136cm
《臘月》 34x34cm
有責任的藝術家,其審美取向一定是崇高的、向上的。王裕國的大嶽系列作品,除前文提及的《大嶽聖妝》,還有《大嶽放歌》、《大嶽清秋》、《大嶽嵐光》、《大嶽醉春》、《大嶽初浴》等,表現的都是撼人心魄的高山大嶺,畫家在山水中參悟妙理,在煙霞中陶冶性靈,搜盡奇峰、採一煉十,在心如止水的「靜」中參悟造化的內美,以豐富深厚的情感和智慧消化處理得自客觀的素材,基於自然之美生發出心象之美, 將客觀景物化為胸中丘壑,隨心成跡為筆下湖山,暢寫山水之神,營造詩意之境。作品講究山水的大象大勢,充盈著進取、開放、昂揚、向上的精神,雄健雄偉之風凝於中而溢於外,成功地營造出高山仰止的天地正氣,呈現了盛世情懷和大美氣象。
《大嶽千秋 》 200X428cm
《大嶽輕音》 200X100cm
宋代畫家郭熙說:「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髮,以煙云為神採。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而水、林木、煙雲正是王裕國山水畫中表現得最好最生動的部分。他秉承大自然之靈氣,將山之魂、水之韻、樹之姿、雲之靈寄予筆端,在展現自然界蔥蘢生機的同時也充盈著人之情,實現了物我相融。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吧,我認為王裕國畫作中的流水,是我接觸到的山水畫家中畫得最生動、最有靈氣的。無論是飛流直下的瀑布,曲折奔注的溪流,還是石罅旋瀨的幽泉,回清倒影的深潭,無論是動、是靜、是奔湧,是澎湃,在王裕國的筆下,均是那麼的靈動、鮮活,既為畫面增加了活力,又為畫面增添了氣勢。難得的是,他筆下幾乎所有的泉瀑溪流,均可循流尋源,脈絡清晰,使作品神通氣暢。
《白雲飛去青山瘦》 48X29cm
《閒雲不系舒從卷》 48X29cm
王裕國先生畫林木,除小品外,很少畫高聳入雲的古松巨柯,即使畫松、柏、杉、檜,也多以森林的整體形象出現,或掩映在叢林、雜樹中,點綴於山巒之間,並多置於畫面下方。由於恰到好處的布局和體量把控,疏林煙樹很好地烘託了作為畫面主體的巍峨峻崇的高山大嶽。王裕國畫的樹木,用墨濃重、行筆勁健,老辣古拙、陽剛大氣,與用精緻柔潤的鉤皴,呈現淡雅明淨面貌的峰巒山石,在視覺上形成了反差與對比,豐富了畫面的形式美感。
前文提及王裕國先生作品多用「留白」「虛空」的手法,留白、虛空,乃是他表現煙雲的重要手段。他的畫中山石雲煙渾然一體,氤氳秀潤。瀰漫縹緲的雲菸具有流動之美,令畫面靜中生動,在賦予山川以博大雄渾、變幻莫測的氣韻,加強空闊浩茫的縱深感、幽深渾遠的層次感的同時,也賦予了畫面靈氣與生機,從而使山水不再是無生命的沉寂的世界。
《靜對淵泉識道心》 68X68cm
《蒼山雨霽》 68x68cm
王裕國先生精研傳統,但不囿於古人的筆墨窠臼,通過對傳統經典語言的提煉、反芻,「質沿古意,文變今情」,自覺融入現代形態的轉換中。他創造出利用皺紙產生的冰裂紋肌理因形就勢、隨機生發的畫法,充分利用肌理的不定性和感覺的特殊性布形、陳勢,營造出自然天成的結構關係,在此基礎上再以樸拙遒勁的筆墨造勢貫氣,突破了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創作經驗的慣性困擾,使畫面拙中藏巧,豪放與精妙相映生輝,靈動而富有趣味,形成了王裕國山水獨具特色的語言符號。
王裕國在國家級美術大展中屢奪大獎,但並未自滿自足,甘於高原停頓而停止探索求新的腳步。「尺圖每自胸中出,萬裡都經腳底行」,他一方面繼續壯遊天下,在靈山秀水中飽遊飫看,尋龍捉脈;另一方面有意識地從精神的層面切入對客觀物象的理解和感悟,作主體心源的體認,以淳樸、真誠、澄明、寧靜的心境展露自然原質之美,營構他理想依託的高潔、平和、清逸、虛靜之境界。
《芳山洗盡蒼山遠》 120X80cm
《吾自清歌赴東》120X80cm
王裕國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坐得住蒲團,能夠靜下心來潛修默煉。他恪守自我本真的藝術理想,以「五日一山、十日一水」嚴謹的治藝態度,開拓新觀念,探索新技法,磨礪新工藝,涉獵新題材,錘鍊新作品,演繹著新時代工筆山水畫的新風範,新格局。
我篤信王裕國將以獨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和山水圖式,在當代山水畫壇留下深深的印記。
《浮嵐吐秀》 175X90cm
《關東聖妝》 68X1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