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2020-12-19 中公教師網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培養與激發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這裡重點給大家分析一下成就動機理論。這一部分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察方式是單選題等客觀題。重點去理解知識的意思即可。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這一概念源於20世紀30年代默裡(H.A.Murray)的有關研究,他把成就動機定義為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40~50年代,麥克萊蘭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裡的思想,並將其發展為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激勵個體樂於從事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並力求獲得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例如,大學生想獲得優良的學業成績,想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等,都是其成就動機作用的表現。這種動機是人類所獨有的,是後天獲得的具有社會意義的動機。在人類的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

麥克萊蘭的研究發現,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歡對問題承擔自己的責任,能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感。成就動機的高低還影響到個體對職業的選擇。成就動機低的人,傾向於選擇風險較小、獨立決策少的職業;成就動機高的人喜歡從事具有開創性的工作,並且在工作中勇於做出決策。

阿特金森將麥克萊蘭的理論作了進一步深化,提出了影響深遠的期望—價值理論。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強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誘因價值三者共同決定,用公式表示:動機強度(T)=f(需要×期望×誘因)。其中,成就需要是個體穩定地追求成就的傾向(M),期望是個體在某一任務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P),誘因是個體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務所帶來的價值和滿足感(I)。一般而言,任務難度越大(成功的可能性越少),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也就越強,所以P與I存在著互補關係,即I=1-P。

然而,人們在追求成就時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帶來的積極情感的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動機(Ts);一種是避免失敗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即避免失敗的動機(Tf)。因此,上述成就動機公式根據其方向的正負,可分別表現為:Ts=Ms×Ps×Is,Tf=Mf×Pf×If。其中,Pf=1-Ps,即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則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小。這樣,個體追求某一目標的總動機強度T就是由Ts和Tf共同決定的,用公式表示:T=Ts+Tf=(Ms×Ps×Is)+(Mf×Pf×If)=[Ms×Ps×(1-Ps)]+[Mf×Pf×(1-Pf)]=[Ms×Ps×(1-Ps)]+[Mf×(1-Ps)×(-Ps)]=[Ms×Ps×(1-Ps)]-[Mf×(1-Ps)×Ps]=(Ms-Mf)×[Ps×(1-Ps)]。

從這一公式可以看出,如果Ms>Mf,則T為正值,而且當Ps=0.5時,動機強度最大;如果Ms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是,雖然成就動機對學習具有重要影響,但也不能片面地只講個人的成就和個人的自我提高。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識學習的社會價值,把追求個人成就和追求社會進步結合起來,並使個人成就服從於整個社會進步的需要。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成就動機理論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斯,它是指激勵個體對自己所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樂意去做,並努力達到完善地步的一種內部推動力量。
  • 成就理論即成就動機理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強調認知學習活動中的協調作用的同時,也很重視強化對學習行為的調控作用。他將強化分為三種:一是直接強化;二是替代性強化;三是自我強化。這三種強化的結合運用,能激發、形成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 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麥克裡蘭研究發現,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 學習動機的五大理論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學習動機理論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必考知識點,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經常以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家長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會獎勵允許學生多看一會電視、多玩一會遊戲,或者買一個玩具等等。2.需要層次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其主要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5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所以馬斯洛認為人因為有了內在的學習需要會產生相應的學習動機。
  • 學習動機的基本理論
    1、行為主義——強化理論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穩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如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各種外部手段,如獎賞、讚揚、評分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相應的學習行為。
  • 學習動機有哪些理論?
    01強化動機理論聯結主義心理學家用S-R公式來解釋人的行為,認為動機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種對行為的激發力量;強化是外部刺激對行為的增強作用在學習中,合理地增強正強化,利用負強化,減少懲罰,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 【注意】強化動機理論屬於行為主義動機理論。
  • 常考的學習動機理論概述
    學習動機理論是教師招聘、教師資格考試中經常涉及到的一個考點。常見的學習動機理論有:強化理論;需要層次論;歸因理論;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感理論;考查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僅考查學習動機的理論本身本身,也會涉及到案例的分析。題型也多種多樣,以單項選擇題為主;簡答題,案例分析題也是考查的一個重點。
  • 筆記|C9 動機 之四、動機的種類 & 五、動機理論 & 六、衝突 & 七...
    人有權力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認識的需要等,因而產生了相應的權力動機、交往動機、成就動機、認識性動機和學習動機等。(1)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或探索外界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動機。當興趣不是指向認識的對象,而是指向某種活動時,這種動機叫愛好。
  • 工作動機—學習需求理論
    學習需求理論David C. McClelland及其同事(尤其是John W. Atkinson)在Murray的工作基礎上發展了50多年。Murray研究了許多不同的需求,但很少有任何細節。McClelland的研究與Murray的研究不同之處在於McClelland深入研究了三個需求:成就的需求,隸屬關係和權力的需求(通常縮寫為nAch,nAff和nPow)。5 McClelland認為,這三個需求是從兒童時期就學會的。但是他也相信可以教出每個需求,尤其是nAch。McClelland的研究非常重要,因為當前有關組織行為的許多思考都基於此。
  • 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
    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教育心理學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模塊,而其中的學習動機理論更是各年份、各省份的常考考點。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破解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一、理論內容: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
  • 教招|必考知識點,這5大學習動機理論常考!
    ◆◆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係,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
  • 一遍過教師資格學霸筆記 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習心理 學習動機理論
    上一篇小編給大家講解了,學習動機的概念、功能以及分類。還有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本節給大家講解,學習動機理論部分知識。學習動機的理論①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和斯金納。主要記住兩個字眼,懲罰和獎勵作為強化手段。
  • 動機理論-教育心理學知識點
    1.享樂主義理論他們認為,人類的動機是求得最大限度的快樂和最低限度的痛苦。人是理性的人,可以根據可能得到的快樂或痛苦的結果來決策自己的行動。英國哲學家邊沁(J.Bentham)認為快樂和痛苦決定人類行為的動機,人都是以快樂作為生活的目的。幸福也就是趨樂避苦求得最大的快樂。邊沁把人類動機過於簡單化了,並且把資產階級的利己本性,普遍化為全人類不變的本性。它的作用相當於動機。
  • 愛看管理學——動機理論1
    「畢竟我們每天的狀態是」「而老闆希望我們是」而且但凡涉及教育和人力資源管理,不可避免要討論動機理論,在工作生活中,靈活運用動機理論能提高大家工作的效率,為公司創造價值。當然這些理論也同樣適用於提高學習效率。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學習動機理論知識點梳理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學習動機理論知識點梳理,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學習動機理論是教育理論體系中教育心理學模塊知識點,屬於教育理論的重難點,也是理念教招考試高頻考點,通常以單選、多選、判斷、解答、論述、案例的形式出題考查,建議大家以全題型備考。
  • 簡練軟考知識點整理-激勵理論之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理論由美國教授戴維·麥克利蘭提出。該理論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 (1)成就需要:爭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高成就需要者對於自己感到成敗機會各半的工作,表現得最為出色。
  • 2020年教師資格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之學習動機理論
    第八章 學習動機第二節 學習動機理論一、行為主義的強化動機理論(一)基本觀點:為了得到獎勵,避免懲罰去學習。三、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單選)(一)兩種成就動機:追求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五、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一)自我效能感:人們對自己能否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我覺得我行,我願意去做。
  • 管理心理學之普心 有關動機的理論
    很長時間以來心理學家們都沒有成功的得出有關動機的完整理論。一部分心理學家關注最基礎的生存動機,例如飢餓和口渴;另一部分心理學家則嘗試去解釋歸屬,創造力,成就感等其他動機。沒有理論能夠包含所有的動機,同時與真實世界的觀察結果保持一致。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些著名的動機理論。
  • 動機衝突理論
    動機衝突理論,屬於普通心理學的內容,在陝西教師招聘考試過程中,這部分的內容往往以理解類的單選題的形式進行考察。1、雙趨衝突含義:同時並存兩種能滿足需要的目標,他們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選擇其中之一時所產生的動機衝突。簡言之,兩好選一好時所產生的衝突。例子:發工資後,既想買包,也想鞋,但是工資有限的時候所產生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