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君子有三樂」?指的是哪「三樂」?你有幾個?

2021-02-08 史學界的9527

「君子」是古人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雖然君子最開始有指代君王的含義,但是隨著時間發展與思想變化,最終演變成了一種對高尚人格,以及道德行為的敬稱。

《論語》中記錄了儒家學派對君子的闡述,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這段話的含義其實非常明確,說的是一個人的性情,如果太過直率就會顯得魯莽;特別講究禮儀仿佛又很虛偽,只有性情、禮儀兼備之人,才配得上君子的稱號。

儒家學派亞聖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到底是哪三樂?今天聊聊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君子有三樂」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全文為: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說白了就是樂家、樂心、樂教,家庭和諧、內心坦蕩、教書育人,才是人生中最值得高興的事情。

第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既然可以與孔子並稱「孔孟」,並位居於孔子之後列為亞聖,就說明孟子對儒家學派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他提出的「君子有三樂」觀點,其實也是對孔子「君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所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簡單說指的是父母身體健康,而兄弟姐妹也安然無恙。對於一個人來說家庭平安,就應該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

因為家庭作為每個人的避風港,一旦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那麼對個人發展也會有一定影響。

《論語·裡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說的作為兒女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孝敬父母,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儘量不去太遠的地方。

當然,孔子也不反對為了個人理想,或者說有明確的目標之後,遠走他鄉去努力奮鬥。

因為父母是家庭的核心成員,無論家庭中有多少兄弟姐妹,一旦父母過世之後就會四散而去。

而父母健在則家庭安定,這樣自己才能無後顧之憂。所以孟子才強調家庭平安,乃君子的第一大樂趣。

第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簡而言之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就是君子的第二大快樂。這句話說白了就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問心無愧。

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作為君子只有內心無愧,或者說在道德上沒有欠缺,才會受到世人的尊重。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一代奸雄,雖然他曾為了統一北方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在文學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但是他卻聲名狼藉。甚至在當時就有很多文人,當面或撰文辱罵他是漢賊。這其實與曹操不顧德行有很大關係,很顯然曹操並非君子。

他的所作所為可謂愧對於良心和天地,這在儒家學說中就是「非仁」。也就是說曹操沒有一顆仁愛的心,所以他根本感受不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快樂,而這又是儒家對君子最苛刻的要求。

第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作為一位大教育家,對教書育人方面更是不遺餘力。成語「孟母三遷」中的主人公,就是儒家亞聖孔子本人。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對教育的執著,應該也與他小時候的經歷有很大關係。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為快樂,也說明孟子對教育的重視。

在教育方面孟子繼承了,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思想,並對其進行了繼承和發展。

他提出應該將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就是這種教育思想的重要體現。

孟子作為一個學識淵博,見識獨到、德行兼備的聖人,希望能夠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教給自己的學生乃至全天下的孩子。

但是單憑一己之力,又怎麼可能做到呢?相信大家都知道《傷仲永》中的核心思想,方仲永天資聰穎、天賦過人,但最後卻敗在了不繼續求學上,最終淪為了一個普通人。

所以孟子提倡的最後一個「君子之樂」,實際上也道出了天賦和努力的關係。一個人即使特別有天賦,但是後天努力或教育不足,那麼也無法繼續提升個人才華。所以君子應該將教書育人,或者說學習成一種樂趣。

孟子提出的「君子有三樂」,與現實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繫。父母健康、兄弟和睦,才能讓一個人毫無羈絆;而做一個問心無愧的人,才是成就大事的基礎;更為重要是還要懂得教育與學習的樂趣,這才是君子應該懂得「三樂」。


相關焦點

  • 古今:「君子有三樂」指的是哪「三樂」?
    「君子」是古人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雖然君子最開始有指代君王的含義,但是隨著時間發展與思想變化,最終演變成了一種對高尚人格
  •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三樂」是指哪三樂?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盡心章句上》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請問「三樂」是指哪「三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出自《孟子·盡心上》。直白的翻譯就是: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那在這裡「三樂」是指哪三樂呢?
    就像有人以讀書為樂,有人以書法為樂,有人以音樂為樂。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那在這裡「三樂」是指哪三樂呢? 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指父母兄弟都健在沒有災患,而且兄弟之間也沒有怨恨。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據《孟子 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指的是哪三樂?
    我國古代的聖賢,有著亞聖之稱的孟子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孟子認為,君子的快樂有3種,分別是:父母兄弟健康健在。
  • 亞聖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到底是哪三樂?聊聊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君子」是古人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雖然君子最開始有指代君王的含義,但是隨著時間發展與思想變化,最終演變成了一種對高尚人格,以及道德行為的敬稱。《論語》中記錄了儒家學派對君子的闡述,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孟子「君子有三樂」:家庭和睦之樂,為人處事之樂,傳承受誨之樂
    前幾日閒來無事,閱讀了幾篇孟子的《盡心章句上》,覺得孟子的「君子有三樂」,實在有趣還富含深意,君子三樂,哪三樂?用現在的話來說,分別是家庭和睦之樂,為人處事之樂,傳承受誨之樂。我們先看《盡心章句上》中《君子有三樂》的原文是,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君子如梅,性喜孤寒;高潔雅然,出口成譚。君子如蘭,性格恬淡;芙蓉玉面,桃花紙扇。君子如竹,性情溫婉;胸懷偉岸,清逸非凡。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將「君子」全面引用到士大夫及讀書人的道德層面上,他本人也常以君子的德行來要求自己。說到君子,被尊為亞聖的孟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樂」,筆者接下來就為各位介紹一下這三樂究竟指的是什麼吧。
  • 君子有三樂,你懂多少?
    「君子三樂」語出〔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認為君子有三種事情是最快樂的,但是君臨天下這件事並不包括在內。
  • 南懷瑾先生:君子有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古代稱君子,是指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 君子三立、四不、三戒、九思、三樂、五恥、三德
    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
  • 君子三立、三德、三樂、三戒、三畏、四不、五恥
    ,動必有道:《論語》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 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一 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 勿言,守口如瓶
  • 常言「人生三樂」,到底是哪三樂?原來他們早已經說清楚了
    我們常常說「人生三樂」,具體是哪三樂呢?宋朝一首禪詩寫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其實,從古至今,每個人深處的社會環境不一樣,根據自身的經歷、體會和人生感悟,對「樂」的理解也不盡然相同。
  • 君子有三德、三畏、三樂、三戒、三思、三變、三省、三愆
    孟子曰: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樂也。」君子三樂」,就是指君子的三種人生樂趣。這段話告訴我們,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指的是這樣的三種人生樂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沒有什麼災病事故,從而得以躬行孝悌,這是第一樂;為人處事合乎道義,上不愧對於天,下不羞對於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獲得內心的安寧,這是第二樂;第三樂是君子傳道、育人所獲得的快樂,即能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對他們進行教育,從而使君子之道遍傳天下、造福社會。
  • 曾國藩「三樂書屋」是哪三樂?你的書房想起什麼名字?
    曾國藩的書房原自名為「求闕齋」,有一次,他 深夜之中高聲朗誦古文,在前人的妙辭巧構和自己的抑揚頓挫聲中進入一種藝術境界,領略到極大的樂趣。他想起孟子說過「君子有三樂」的話,總結出自己的三大 樂趣。一時高興,他把「求闕齋」易名為「三樂書屋」。曾國藩說:宏獎人才,誘人日進,一樂;簡夷說:對呀~簡夷的日常,本質上也是誘人日進。
  • 孟子與孔子並稱,幾句話挑明君子有三樂,「亞聖」果非浪得虛名
    曾經孟子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君子三樂」,就是指君子的三種人生樂趣。
  • 「分享」以古喻今 雙色球之中的「君子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簡單來說就是:家庭平安,心地坦然,教書育人。也許你不曾留意過,作為一個雙色球彩友,其實我們早已達到了聖人所說的「君子三樂」境界。一樂家庭平安家庭是我們每個人的「避風港」,而父母、愛人、子女則是我們始終牽掛的人,家庭平安、和睦是我們每個人的期盼。
  • 君子「三樂」應成為我們今天崇尚的人生之樂嗎?
    去年有這樣的一道高考作文題:「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災患),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慚愧)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下》)「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其實,這也應當成為我們今天崇尚的人生之樂。請選擇'三樂』中的一樂作文。」在命題者看來,一個具有「三樂」的人,是值得人們崇尚的,應當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對於人生還沒有達到「三樂」的人,務必把「三樂」當著是道德修養追求的目標,努力踐行。
  • 孟子樂君子之樂,孔子自得其樂,二人樂在何處有何異同?
    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也並非完全是其有獨特的思想影響後世,在將其讀透、讀懂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一生奮鬥都是在尋找人世間、人生之樂趣,並將其當你種享受。偉人開萬世基業,流芳百世,也有三樂:「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他將人生的磨難,當成子種樂趣。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