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閒來無事,閱讀了幾篇孟子的《盡心章句上》,覺得孟子的「君子有三樂」,實在有趣還富含深意,君子三樂,哪三樂?用現在的話來說,分別是家庭和睦之樂,為人處事之樂,傳承受誨之樂。
我們先看《盡心章句上》中《君子有三樂》的原文是,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但稱王不在其內。父母健在,弟兄無災,第一件快樂的事;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人,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天下的優秀人才而教育他們,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這三件快樂的事足夠,稱王不能算在內。」
所以細細看來,君子三樂不就是家庭和睦之樂,為人處事之樂,傳承受誨之樂。對於這君子三樂,是人人都可以追求的,真是古人之言必有其之理。
父母不但建在,身體還特別健康和硬朗,兄弟無病無災無難,一家人各自安好,又互相親近友好,孝敬家中的老人,平輩之間相處融洽,沒有爭得脖子紅的經歷。這種家庭和睦之樂,從古至今都是親情裡的代表。
古人在親情方面,更側重在「孝悌」二字中。
孟子就曾表示:「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
意思是,要做一個善養老人的人,如此,別人看到了,聰明和有愛的人都會將其的行為當作榜樣來學習。
孟子的這種觀點,事實上,與儒家的「子欲養而親不待」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方向上是一致的,他們所要表達的思想是,做人,就要及時盡孝,親兄弟友好相處,待幼小孩子盡心盡力撫養,我們都知道這是人倫最基本的操作,如此,對於君子來說,這一樂是必須的。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句話,就字面一讀,就很好理解了。其意思是,做君子,就要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人,這也算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樂,比如做君子就需要有行善之心,並將付諸行動去行善好施。
其實,以古代背景來理解,不愧對上天,不愧對他人,說的並不是去做了什麼壞事,而是理應順應天道,順應民心。如此,才是君子的第二之樂。
在孟子看來,所謂的正道,大都是由天命決定的,因此君子要做的就是順從並接受天命。亦如孟子所言:「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直白點,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想要做君子,就需要不斷完善自我,這樣才能在社會中,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價值,以此來完成上天上天賦予的使命,造福百姓造福社會,才不會不辜負百姓以及自己的期望。
03「得英才而教之」——傳承受誨之樂。
「英才」二字很好理解,適用至今,指的那些優秀的人才。
學習儒家篇章和思想的人,都知道,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就是教育,他們以教育為上,因此其核心即是,君子的大愛便是教化。
亦如孟子所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以及「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從中可知,做君子理應教化於人的過程中,更要注重其良好品德的養成,還要讓其才能得以發展,以及為其解決困惑、做到言傳身教,傳承思想、私下也應受誨。
這般下來,便獲知,德行之教是首要,而學問知識為其次。也應那句「傳道授業」,道即德行,先德行後授業。
既然,教育的根本在於德行教化,那麼做君子的便是教育百姓的「模仿對象」。
「孟子三樂」,亦君子三樂,看似尋常,其實一點都不普通。其背後的意義,更在意,做人做事的一些告誡,其蘊含了君子的日常德行與社會責任。
朱熹《集注》記載了:「此三樂者,一繫於天,一繫於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作而已。」
君子三樂從不是簡單的尋常的樂,親情、處世、思想教育,那個不是作為現代人該學習的內容。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起成長的人,才是最「可愛」。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