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在《孟子》一書中提到孟子有三種快樂:
《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怨恨,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
「第一樂」,應該說是親情之樂。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生育養育自己,恩情大於天,兄弟是自己的血溶於水的親人。當自己的父母安康健在,自己能夠承歡膝下,不使「子欲養而親不待」,自己的兄弟沒有病患,對自己和他人沒有怨恨,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處,這就是最大的快樂。健康是福,身體健康比什麼都重要,生命可貴,要珍惜生命。與人相處,要追求和諧社會。當下社會的一些現象,子女結婚後不少都不願與父母一起住,不願供養父母,子女不懂得感恩,兄弟姐妹之間充斥著利益關係,毫不顧忌親情,人情淡薄了許多。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第二樂」,可以說是自身之樂,做人處事,一切都問心無愧,不愧於天地,不愧於自己的良心。詣在告訴人們要憑良心做事,要誠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對得起天、對得起地。正如孟子「吾善養吾浩然正氣」,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誠信正直,那整個世間就充滿了溫馨和諧。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絕育黃瓜」、「爆炸西瓜」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這些制假售假商販們正是愧對於天,愧對於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第三樂」,是說的是教育問題,可以說是「極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孔子說過:「中人以上者,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語上也;生而知之者為上,薰染而學者次之,困而學者又次之,困而不學者,民斯為下也。」孔子所表達的意思相近於孟子的觀點,教育者關注教育對象素質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來教育。這也正好與近年許多高校自主招生,爭搶優秀生源的事件不謀而合。而「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教育公平原則也正合廣大群眾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能夠教育他人,不負教師這個崇高的職業,能使自己的知識得到傳承,人生價值得到延續,最主要的是為祖國培育出了未來的棟梁,在他們的人生之路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真是人生幸事。
孟子三樂,是人之三樂,也是社會之三樂。如果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的三樂,那麼就會有社會之大樂,國家之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