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樂,你做到了嗎?

2020-12-06 樂樂講國學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在《孟子》一書中提到孟子有三種快樂:

《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病患、怨恨,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情;仰頭對天不覺得內疚,低頭對人不覺得慚愧,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俱在,兄弟無故

「第一樂」,應該說是親情之樂。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生育養育自己,恩情大於天,兄弟是自己的血溶於水的親人。當自己的父母安康健在,自己能夠承歡膝下,不使「子欲養而親不待」,自己的兄弟沒有病患,對自己和他人沒有怨恨,父母、兄弟,一家人和睦相處,這就是最大的快樂。健康是福,身體健康比什麼都重要,生命可貴,要珍惜生命。與人相處,要追求和諧社會。當下社會的一些現象,子女結婚後不少都不願與父母一起住,不願供養父母,子女不懂得感恩,兄弟姐妹之間充斥著利益關係,毫不顧忌親情,人情淡薄了許多。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第二樂」,可以說是自身之樂,做人處事,一切都問心無愧,不愧於天地,不愧於自己的良心。詣在告訴人們要憑良心做事,要誠信做事,要正直做事,做事要對得起天、對得起地。正如孟子「吾善養吾浩然正氣」,如果人人行事都能誠信正直,那整個世間就充滿了溫馨和諧。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彩色饅頭」、「絕育黃瓜」、「爆炸西瓜」等事件,這些惡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這些制假售假商販們正是愧對於天,愧對於人。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第三樂」,是說的是教育問題,可以說是「極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並教育他們。孔子說過:「中人以上者,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者,不可以語上也;生而知之者為上,薰染而學者次之,困而學者又次之,困而不學者,民斯為下也。」孔子所表達的意思相近於孟子的觀點,教育者關注教育對象素質的高低,希望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來教育。這也正好與近年許多高校自主招生,爭搶優秀生源的事件不謀而合。而「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教育公平原則也正合廣大群眾的共同要求和高等教育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迫切希望。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能夠教育他人,不負教師這個崇高的職業,能使自己的知識得到傳承,人生價值得到延續,最主要的是為祖國培育出了未來的棟梁,在他們的人生之路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真是人生幸事。

孟子三樂,是人之三樂,也是社會之三樂。如果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的三樂,那麼就會有社會之大樂,國家之大樂。

相關焦點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三樂」是指哪三樂?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盡心章句上》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請問「三樂」是指哪「三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出自《孟子·盡心上》。直白的翻譯就是: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亞聖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到底是哪三樂?聊聊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君子有三樂」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全文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第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既然可以與孔子並稱「孔孟」,並位居於孔子之後列為亞聖,就說明孟子對儒家學派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他提出的「君子有三樂」觀點,其實也是對孔子「君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指的是哪三樂?
    我國古代的聖賢,有著亞聖之稱的孟子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孟子認為,君子的快樂有3種,分別是:父母兄弟健康健在。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編 / 國學君  圖 / 網絡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題目:孟子三樂
    2011年江西高考作文題目:孟子三樂     江西高考語文作文題: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樂"為主題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字數700字左右;小作文要求根據印象對魯迅進行評價,要用自己的觀點進行表達,字數200字左右。
  • 孟子有三樂,曾子有三思
    1、孟子有三樂孟子說:君子有三種快樂,稱霸天下卻不算其一。哪三種呢?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完這三樂,又重複說:「君子有三種快樂,稱霸天下卻不算其一呀」。怪不得那些統治者不用他呢,在統治者看來,所有不以稱霸天下為目的的學說都是耍流氓呀。而在孔孟看來,所有不以仁義為目的的統治也都是耍流氓呀。道不同,不相為謀。OK,散!
  • 2011年江西卷高考作文題目:孟子三樂
    2011年江西卷高考作文題目:孟子三樂   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樂」為主題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字數700字左右;小作文要求根據印象對魯迅進行評價,要用自己的觀點進行表達,字數200字左右。   附:孟子三樂——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2011年高考作文真題(江西卷):孟子三樂
    2011年高考作文真題(江西卷)題目:孟子三樂要求: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樂」為主題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字數700字左右;小作文要求根據印象對魯迅進行評價,要用自己的觀點進行表達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據《孟子 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 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 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 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孟子與孔子並稱,幾句話挑明君子有三樂,「亞聖」果非浪得虛名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
  • 2011江西高考作文點評:孟子三樂
    大作文要求以「孟子三樂」為主題寫一篇記敘文或議論文,字數700字左右。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  給文言文材料的作文,審題難度加大了不少。先看看這段話的意思。孟子說:「君子有三件快樂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那在這裡「三樂」是指哪三樂呢?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那在這裡「三樂」是指哪三樂呢? 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指父母兄弟都健在沒有災患,而且兄弟之間也沒有怨恨。 這是君子的第一種快樂,也就是天倫之樂。孟子所說的俯仰無愧,確實是為我們確立了道德檢驗的心理標準。 一個人能俯仰無愧,光明磊落,心胸坦蕩蕩,確實是人生第二件大樂事。 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指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而教育他們,這是君子的第三種快樂,即師友之樂。
  • 南懷瑾先生:君子有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古代稱君子,是指有道德、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 孟子「君子有三樂」:家庭和睦之樂,為人處事之樂,傳承受誨之樂
    前幾日閒來無事,閱讀了幾篇孟子的《盡心章句上》,覺得孟子的「君子有三樂」,實在有趣還富含深意,君子三樂,哪三樂?用現在的話來說,分別是家庭和睦之樂,為人處事之樂,傳承受誨之樂。我們先看《盡心章句上》中《君子有三樂》的原文是,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君子有三樂,你懂多少?
    「君子三樂」語出〔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認為君子有三種事情是最快樂的,但是君臨天下這件事並不包括在內。
  • 古人常說:「君子有三樂」?指的是哪「三樂」?你有幾個?
    儒家學派亞聖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到底是哪三樂?今天聊聊老祖宗的人生樂事。「君子有三樂」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上》,全文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 儒家學派的孟子一生在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樂趣呢?
    孟子是一個特別喜歡找快樂的人。我們來看看他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也領會體悟一下。孟子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說的是什麼呢?孟子的簡介這三樂是哪三樂呢?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而孟子的角色,是諸侯和帝王的幕僚,相當於上市公司的顧問,不管你什麼老闆不老闆,你請我來,你經營不對的地方,我就會給你指出來,有的時候還會懟你一下。孟子有時候讓這些諸侯王又是敬佩又是氣的。但是孟子跟諸侯和帝王講的道,都是仁政,以民為主,社稷次之,君為輕。在當時還是能被君王接受的思想,但是做到太難了。
  • 「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君子有三大快樂,父母健在,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