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2021-03-01 中建四局安裝公司

      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據朱熹《孟子集注》所載,朱熹認為,家人平安之樂乃「人所深願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決於天意;教書育人之樂乃「聖人之心所願欲者」,但是否可得仍取決於他人;唯有坦蕩為人是「可以自致」之樂,故而當勉力為之、自我督促。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誘惑,可能是權力、可能是財帛、可能是美色、也可能是口腹之慾,正確對待這些誘惑,嚴格克制約束自己,明確信仰、堅定信念,在前行的途中不被欲望所左右,方能不負初心、坦坦蕩蕩,為官者才會真正愛民為民、執法者才會公正公平。人人為君子,心中坦蕩,則貪腐不存。正所謂:「人能克己,則仰不愧,俯不怍,心廣體胖,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

  此外,教書育人之樂在當下也並非教師獨享的樂趣。「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經驗體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驗甚至是教訓、傳遞正能量,倘若身邊之人能因此有所啟發、受到影響,也未嘗不是君子之樂。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孟子在提出「君子三樂」的同時,還明確指出了不能稱為「君子之樂」的一點,即權力地位,這並不是一位君子獲得滿足感的必要條件。在當代語境看來,孟子此言也是在告誡諸位君子不要迷失本心、迷失在權力裡,成為被權力左右的奴隸。

  對得起家人、對得起對自己懷有期待的人,不輕易被路邊的風景動搖信念,不愧不怍、積極傳遞正能量,方是君子本色。(轉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2016年5月25日)

相關焦點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君子有三大快樂,父母健在,兄弟平安,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據《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孟子所說的「君子三樂」是哪「三樂」?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裡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 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 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是指應坦蕩做人、無愧於心; 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
  •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三樂」是指哪三樂?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盡心章句上》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請問「三樂」是指哪「三樂」?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出自《孟子·盡心上》。直白的翻譯就是:孟子說:「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質疑"老乾體"之說
    作者:寺洪勝"老乾體"之論始於何時?始作俑者又是誰?我們沒有必要深究。但它的這種分類方法,是否科學卻有必要予以澄清。一、"老幹部"的概念不清"老幹部"是一個群體概念。在這個群體中,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學歷不同,詩詞的創作也有所不同。有的堪稱詩詞的巔峰之作。如毛澤東、周恩來、郭沫若、矛盾等人的詩作。
  •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指的是哪三樂?
    我國古代的聖賢,有著亞聖之稱的孟子曾說過這麼一句話: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孟子認為,君子的快樂有3種,分別是:父母兄弟健康健在。
  • "命根子"與"勞什子"
    "命根子"與"勞什子"      一 從賈寶玉性格的典型意義看曹雪芹人性之壯麗
  • 閒說:"精神力"
    高傳厚《花卉系列—寶葫蘆》之五     中華藝術中,比較注重的是"法"、"意"。
  • 為什麼叫"三善學堂"
    我的家鄉長垣,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畔,春秋分邑,秦皇設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春秋先賢君子典範蘧伯玉的故鄉,自古被譽為"三善之地"、"君子之鄉"!長垣被稱為「三善之地」,是和孔子與其弟子子路有關。《孔子家語·辨政》:「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
  • 亞聖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到底是哪三樂?聊聊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這段話的含義其實非常明確,說的是一個人的性情,如果太過直率就會顯得魯莽;特別講究禮儀仿佛又很虛偽,只有性情、禮儀兼備之人,才配得上君子的稱號。儒家學派亞聖孟子曰:「君子有三樂」,到底是哪三樂?今天聊聊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 戲曲死於"內耗"
    文:戴玥      前輩名家相繼謝世,傳統劇目一一失傳,眼看京劇往昔的繁榮不再,梨園之內卻依然是相互傾軋、彼此傷害,說什麼政府不重視
  • 近日參賽作品:"北投荷院"
    今天,參加一書法命題創作大賽,書寫"北投荷院"四字。一等獎一名,獎品價值18888元千足黃金+10萬元購房禮券<使用規則......>+證書。參加大賽,目的當然是奔著獎金獎品證書而去,這又何庸諱言。當然,一定很有些"書法家"、"專家"、"名家"對此不屑一顧:滿腦銅臭,何來藝術高潔文雅之靈性?為錢而創作,作品豈能不俗氣滿紙?
  • 淺談"金錯刀"與"鷓鴣天"兩詞牌的異同/施貽炎/雨神詩社439期
    鷓鴣天"兩詞牌的異同原創/作者/施怡淡 "金錯刀"詞譜 馮延已體平仄仄句,仄平平韻,平平平仄中平平韻。 (一)"金錯刀"與"鷓鴣天"兩闋詞牌非常相似。而且"金錯刀"因囿於已失的樂律,填寫趨於嚴謹,幾乎沒有"中"字位。(三)"鷓鴣天"傳統填法是上片三、四(兩七言句)句要對仗。下片一、二(兩三字句)句亦要對仗。"金錯刀"上述兩處與"鷓鴣天"無異,而上片一、二(兩三字句)句亦要對仗。(四)"金錯刀"據"搜韻"所示,首句可寫成"中中中",餘認為不妥,因馮延已原詞:"雙玉鬥,百瓊壺。"是極嚴謹的"平仄仄,仄平平。
  •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那在這裡「三樂」是指哪三樂呢?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那在這裡「三樂」是指哪三樂呢? 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是指父母兄弟都健在沒有災患,而且兄弟之間也沒有怨恨。 這是君子的第一種快樂,也就是天倫之樂。 從這可以看出父母兄弟都健在而沒有災患,兄弟之間沒有間隙,真的是君子第一大樂事。因為有多少人想盡孝,而父母已不在。有多少兄弟之間為一些瑣事而打大出手,從此親人變成了路人。 所以天倫之樂,非常難得,要好好珍惜。
  • 如此"佳釀"/請君品嘗!
    看見好的作品如同品嘗陳年佳釀,回味綿長……很多人無論是看詩詞書畫還是攝影視頻都喜歡"挑刺",這樣的習慣無可厚非,畢竟我們祖先說過"難得諍友"嘛!杜勝天老師是區書法協會"老革命"其他諸如個人"簡歷"我們就免了吧
  • 當代水墨 | 從"當代"和"水墨"二個方向對當代水墨的思考
    水、紙本、色墨(水溶性)是中國畫的三個要素,水(色)墨在紙本上的滲化,自然造化參與創作是其基本特徵,水性的選擇與自然參與創作是源於中國哲學以"道"為中心的觀念與思維方式的選擇,在《道徳經》,以水喻"道"就有多處,"上善若水""水幾乎道",水的存在狀況就是"道"的出行的姿態,在自然中,"水"又是一種生長和復活的載體,生命從水中誕生,死亡在水中復活(如茶葉從枝頭釆制又在水中以另一種方式(香味)開放再生)
  • 書法是大眾藝術,"小眾"的是醜書
    在中國,說書法藝術是"小眾藝術"的,都是在精神病院裡的人說的。從古到今,書法都是大眾藝術。根本不存在"小眾"。所謂小眾,是一些書法盲捧出的一小撮有嗜痂之癖鑽進體制內的醜書主席主任評委磚家叫獸蛆蟲,看見就噁心。每一個中國人,終生擁有幾個漢字的"專屬權"-----名字,很多人經常寫,經常看。識字的,都寫字,寫字就是書法。
  • 紫砂壺不是"養"出來的
    很多人在購買紫砂壺時,都會遇到商家教你如何開壺和養壺,實際上都是在引誘你掏錢購買,的確,紫砂壺表面的光澤會隨著使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細微變化,但要知道,真正好的工手做出來的壺是不需要"養"的,放在自然通風的地方也會有變化。如今宜興有人把養壺變成一種職業,生意還特別好。
  • 一個被遺忘的陶器"貴族"大漆彩陶
    森林一大什麼"鳥"都有,這不一個堂堂的教授,居然把大把的人民幣換成了數以千計的陶罐子...。而且還給這些玩意,專門弄了一套房子當寶貝供了起來,也許有人認為這人可能有"病"要不就是"瘋了"。他就是著名收藏家、鑑賞家孫欣教授,並經過十餘年潛心收藏研究的,寫完了又一部力作:《中國古代大漆彩繪陶----- 一個被遺忘的胎漆『』貴族『』》,即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