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派的孟子一生在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樂趣呢?

2020-12-09 大舍小得

孟子是一個特別喜歡找快樂的人。我們來看看他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也領會體悟一下。

孟子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君子(孟子當然是君子,有一句他的名言大家可能都聽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非常剛正,坦蕩的一個人)有三件事很快樂,而稱王稱霸不算快樂。

孟子的簡介

這三樂是哪三樂呢?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家裡父母兄弟都在,你就很快樂了。因為古人講究孝道,所以家人長輩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如果父母走了,是家庭的巨大損失,肯定就過得不那麼開心了。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都要祭拜,因為哀傷的儀式會先放在前面,這就是孝道。因此當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的時候是快樂的。

家庭聚會,其樂融融

2.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二樂也。

你仰首無愧於天,俯首不慚愧於地,就是我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不怕有君王安排人突然進來把我帶走,懲治什麼的。為什麼呢?拿孔子跟孟子對比一下就了解了,孔子跟孟子雖然差了幾百年,他們都處於諸侯紛爭的年代,孔子當時跟諸侯和帝王溝通的時候角色,就好像今天員工跟老闆,說話會注意分寸。而孟子的角色,是諸侯和帝王的幕僚,相當於上市公司的顧問,不管你什麼老闆不老闆,你請我來,你經營不對的地方,我就會給你指出來,有的時候還會懟你一下。孟子有時候讓這些諸侯王又是敬佩又是氣的。但是孟子跟諸侯和帝王講的道,都是仁政,以民為主,社稷次之,君為輕。在當時還是能被君王接受的思想,但是做到太難了。

反面教材

這裡還要提到一個反例,就是有一段時間比較火的《人民的名義》,裡面有個角色是趙德漢,職位是國家部委某司項目處處長,貪汙了上億的贓款,雖然有這麼多錢但是他並不快樂,經常心神不寧。做了虧心事,心神難安啊!

3.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樂也。

我(孟子)有一批年輕優秀的孩子,讓我來教育他們,我就非常快樂了。這個樂事,跟掙了多少錢,出門有多大排場,擁有多少土地都無法相比的。

孟子看待快樂的點是,他說:「萬物皆備於我」。

怎麼來理解這句話呢?先來看看古人為什麼喜歡格物致知,因為當古人能夠感受到天地萬物的設計,是嚴絲合縫惡,完全合理的,就是非常美妙。這一切都有它的邏輯和義理所在。這就是一切所學的道理都在這裡,可以完全被驗證。

因為孟子明白格物致知的內涵道理,才會說出萬物皆備於我,就是萬事萬物的邏輯和義理可以被驗證,人就沒有困惑,人看事物就簡單通透。你簡單了,快樂還離你遠嗎?

相關焦點

  • 孟子荀子,是儒家學派奠基人,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
    孟子荀子,是儒家學派奠基人,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春秋末年和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推動生產力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禮法秩序受到猛烈衝擊。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孟子是魯國沒落貴族的後裔。孟子成為著名學者後,與學生一起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和弟子的言論後來彙編整理成《孟子》一書。
  • 作為儒家學派的亞聖,也是著名的仁政思想家,看孟子的浮沉
    作為儒家學派的亞聖,也是著名的仁政思想家,看孟子的浮沉 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社會大變革時代之一,在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繁榮,尤其是在文化領域,諸子百家的思想在不斷碰撞,各個文化在衝突之中不斷發展完善。
  • 孟子: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今山東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 孟子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稱「亞聖」!
    雖然朱熹和王陽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歷史的一部分,但他們下一個最重要的儒家學者朱熹和王陽明幾乎所有的思想都是在孟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從本質主義的角度來看,他的世界觀很可能是最好地避開了法家主義,我認為法家主義是儒學的真正對立面。當然,孟子與佛教、道教的融合是由理學家造成的,但這些世界觀是可以相互補充的。
  • 儒家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他們各自都有什麼樣的成就呢?
    品百味人生,看歷史真相。歡迎且感謝欣賞飯粒說事實~今天我們來說說儒家代表人物那點兒事兒~儒家是中國古代最具影響的思想學派,那這樣一個主流的學派,都有哪些代表人物呢?他們各自都有什麼樣的成就呢?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說到孔子,他可是一個有著「大雅」的聖人,世稱「孔聖人」。那麼他的成就都有哪些呢?:1.創立儒家學說 (派)。2.開創全新教育理念,且創辦私學。
  • 孟子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母三遷的故事你還記得嗎
    上一期呢,小編給你說過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家都知道了,已經是孔子,可以說他為日後的發展真的是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今天讓我們再來說一下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那就是孟子。其實我們現在看來的話,不管是孟子還是孔子,他把道德觀念都分為四種,那麼就是仁義禮智,仁義禮智這一個是與生俱來的東西,你只有做到了不傷人,不害人,那積極向上的態度去處理人與人的事情,那麼不管是人際關係也好,還是天下關係也好,都會有很好的發展。
  • 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個重要人物,孟子都提出了什麼?
    本文系作者倆寶駕到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孟軻,即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出身於破落貴族家庭。孟軻一生的活動,主要是教授門徒和「以儒道遊於諸侯」。他早年在鄒魯一帶講學授徒,此後門徒日益增多,隨從的人員幾百名,跟隨的車子幾十輛,往返於梁、齊、宋、滕、薛、魏等國遊說,傳播政治主張。
  • 亞聖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到底是哪三樂?聊聊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君子」是古人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雖然君子最開始有指代君王的含義,但是隨著時間發展與思想變化,最終演變成了一種對高尚人格,以及道德行為的敬稱。《論語》中記錄了儒家學派對君子的闡述,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儒家道家爭議不斷,你支持哪個學派?
    儒家學派關鍵是一種政治倫理哲學,它把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封建宗法制度為基礎,構建了一整套社會治理和人倫秩序的系統哲學。儒家學派的中心學說便是仁,仁便是樹立在社會最簡樸最直接的心理紐帶基本上的一種理會--社會是必須有愛的,這個愛卻是無條件的愛,卻是從近到遠的愛,這便是孔子的愛有等差的仁愛精神體系,這個仁的學說,在孟子看來無比確切,這便是仁者愛人。
  • 儒家學派 八足鼎立!
    戰國時期儒家內部分化形成的八個學派。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顯學》:"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式之儒。據《荀子非十二子》記載,在戰國百家爭鳴中,儒家一方面同其他學派激烈論爭,另一方面自己內部各派爭論也十分尖銳,"孫氏之儒"的荀子,甚至批評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儒家八派正是儒家內、外論爭發展的結果。子張之儒子張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從學後學業出眾,與子夏、子遊齊名。曾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之間遭到過圍困。
  • 探秘顯學之儒家孟子
    探秘顯學之儒家孟子在春秋戰國那個百家爭鳴的時期,有兩個學派被我們稱之為「顯學」,那就是儒家和墨家,今天讓我們繼續來一起走進顯學,了解一下繼孔子之後被稱為「亞聖」的先賢——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儒家先賢之一,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 儒家學派之孔孟
    在教育學中常考的一部分知識點就是對人物理論的總結,在中國古代的人物中,必須要提到的就是儒家學派的孔子和孟子,兩者雖然都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但是在理論上還是有所差別的,今天就孔子和孟子的理論觀點進行區分,希望對廣大的考生有所幫助。
  • 儒家亞聖孟軻,終堅持道義和尊嚴,對繼承儒家學派作出了貢獻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人,戰國中期的儒家大師。他的為人絕不像孔子那樣恭順溫和,而更多地充滿「捨我其誰」的慷慨;他身處戰亂卻熱心救世,雖屢屢碰壁,但意志堅定;他對社會、對人生,始終充滿信心和熱情,表現了戰國時代文士那種特有的奮發進取精神。孟子為新興地主階級勾畫了一套完備的施政綱領,主張用道德的力量統一天下,即仁政思想。
  • 儒家亞聖孟子追隨孔子腳步周遊列國,也失敗了,為何?
    儒家亞聖孟子追隨孔子腳步周遊列國,也失敗了,為何?說到孟子大家肯定不陌生,至少你應該知道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而且還是僅次於聖人孔子的亞聖之稱。我們曾學過很多篇孟子的文章,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太多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很多典故和言語都是孟子的故事和思想,經典就是經典,即使流傳千年,也能發揮出它應有的燦爛輝煌。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儒家學派中地位最尊崇的、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人,姬姓,孟氏,名軻,也就是孟子原名為孟軻。
  • 儒家第一狂者孟子,他的大丈夫人格,提升了孔子君子人格的境界
    不同於一不如意就甩臉子撂挑子走人的孔子,孟子身上有一種勇猛堅毅的特徵,面對戰國時代兩大顯學——墨家學派和楊朱學派對儒家市場的瘋狂蠶食,孟子承擔起了復興儒家的使命,如同一條「瘋狗」一般瘋狂地打擊墨家與楊朱哲學,攻擊他們是無父無君的禽獸,把它們作為異端一棍子打死,終於將儒雪從懸崖邊上拉了回來。
  • 儒家學派從何而來?孔子為什麼會成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任何一種思想或者學派,從來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種思想學派必然有自己的發源地。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同時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軸心時期,產生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這個時期,產生的哲學學派,到現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
  • 墨家和儒家都認為世界需要愛,孟子卻為何罵墨子「禽獸不如」?
    也就是說,儒家的地位岌岌可危,一貫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一貫想要平治天下的孟子,當然很著急,於是他就對墨家和楊朱學派開展,到處找機會與他們辯論,甚至有點氣急敗壞地罵人,他罵墨家是無父,是禽獸;罵楊朱學派是無君,反正是豁出去了。問題是,孟子為什麼非要找墨家的錯呢?為什麼要口出惡言?
  • 《孟子》與現代人生
    我們首先得了解孟子這個人。孟子是儒家學派第四代弟子,他是戰國中期山東鄒縣人。孟子也跟孔子一樣,到中原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儘管有些王對他不錯,但是他的理論得不到實踐的機會。孟子後來回到故鄉,寫了對話體的 《孟子》七篇。為了大家便於理解,我用白話文來給大家講一講 《孟子》。當時戰國七雄都想一統天下,王們關注最多的就是怎麼才能王天下。孟子主張以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的 「王」道。
  • 儒家學派的人之初性本善與血緣社會有關嗎?
    是儒家經典啟蒙教材《三字經》的開篇第一句。《三字經》相傳為南宋儒家學者編寫用以教育本族子弟的,經後人不斷完善,流傳至今。它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婦孺皆知。對人性問題的探討,自古以來從未間斷,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性論也是先秦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就算是儒家學派內部,也沒有達成共識。
  • 成仁成聖:儒家始終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在儒家看來,人一生下來首先遇到的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關係,處於親人的愛撫和關照之中。因此,事親愛親是人之常情。在儒家看來,仁指愛人,但其核心是愛親。孔子弟子有若即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作為仁的根本、基礎,他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