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一個特別喜歡找快樂的人。我們來看看他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也領會體悟一下。
孟子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君子(孟子當然是君子,有一句他的名言大家可能都聽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非常剛正,坦蕩的一個人)有三件事很快樂,而稱王稱霸不算快樂。

這三樂是哪三樂呢?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家裡父母兄弟都在,你就很快樂了。因為古人講究孝道,所以家人長輩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如果父母走了,是家庭的巨大損失,肯定就過得不那麼開心了。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都要祭拜,因為哀傷的儀式會先放在前面,這就是孝道。因此當父母俱存,兄弟無故的時候是快樂的。

2.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二樂也。
你仰首無愧於天,俯首不慚愧於地,就是我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不怕有君王安排人突然進來把我帶走,懲治什麼的。為什麼呢?拿孔子跟孟子對比一下就了解了,孔子跟孟子雖然差了幾百年,他們都處於諸侯紛爭的年代,孔子當時跟諸侯和帝王溝通的時候角色,就好像今天員工跟老闆,說話會注意分寸。而孟子的角色,是諸侯和帝王的幕僚,相當於上市公司的顧問,不管你什麼老闆不老闆,你請我來,你經營不對的地方,我就會給你指出來,有的時候還會懟你一下。孟子有時候讓這些諸侯王又是敬佩又是氣的。但是孟子跟諸侯和帝王講的道,都是仁政,以民為主,社稷次之,君為輕。在當時還是能被君王接受的思想,但是做到太難了。

這裡還要提到一個反例,就是有一段時間比較火的《人民的名義》,裡面有個角色是趙德漢,職位是國家部委某司項目處處長,貪汙了上億的贓款,雖然有這麼多錢但是他並不快樂,經常心神不寧。做了虧心事,心神難安啊!
3.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樂也。
我(孟子)有一批年輕優秀的孩子,讓我來教育他們,我就非常快樂了。這個樂事,跟掙了多少錢,出門有多大排場,擁有多少土地都無法相比的。
孟子看待快樂的點是,他說:「萬物皆備於我」。
怎麼來理解這句話呢?先來看看古人為什麼喜歡格物致知,因為當古人能夠感受到天地萬物的設計,是嚴絲合縫惡,完全合理的,就是非常美妙。這一切都有它的邏輯和義理所在。這就是一切所學的道理都在這裡,可以完全被驗證。
因為孟子明白格物致知的內涵道理,才會說出萬物皆備於我,就是萬事萬物的邏輯和義理可以被驗證,人就沒有困惑,人看事物就簡單通透。你簡單了,快樂還離你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