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派的人之初性本善與血緣社會有關嗎?

2020-12-04 畫月成眉

「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經典啟蒙教材《三字經》的開篇第一句。《三字經》相傳為南宋儒家學者編寫用以教育本族子弟的,經後人不斷完善,流傳至今。它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婦孺皆知。

對人性問題的探討,自古以來從未間斷,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性論也是先秦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就算是儒家學派內部,也沒有達成共識。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除了說差不多,也沒說別的,可以自由發揮。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董仲舒認為「人性有三品」,即聖人之性、中民之性、鬥宵之性。還有一位叫告子的(有人說他不是儒家學派),多次和孟子討論人性問題,他的觀點是:「人性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告子上》)。但儒家學派的正統思想還是性善論。

性,心生也。據《說文解字》: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儒家經典《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即性是與生俱來的,天賦的。人性確實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出、聽不到的。不同的人,站的角度不同、閱歷不同、領悟不同,理解也就會不一樣。

除了肉體,天賦於人的還有本能和人性,本能就是人作為動物屬性的生之稟賦,如吃喝拉撒、畏懼驚恐、戀母與護犢等。人性則是不同於本能的,是動物所不具備的,更高一級的心之稟賦。所以,性,是心生的。《孟子·離婁下》:「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說人和禽獸的差別就那麼一點點,「幾希」指的就是人性,庶民拋掉了,君子卻保存了下來。孟子還認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這四心人人都有,把仁禮義智與人的性善聯繫了起來,認為性善才具備哪些美德。那麼他是根據什麼得出人之性善的呢?可以從現實和歷史兩個層面來分析。

從現實層面來看,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自己的經歷體會。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和母親相依為命。孟母對孟子的教育非常嚴格,為了給孟子一個好的環境,曾多次搬家,擇鄰而居。所以,孟子成長的環境是很純淨的,被激發出的天性也很善良美好,西漢史學家劉向在《列女傳·卷一·母儀》中說:「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二是觀察小孩子的天性,根據小孩子的「愛其親」、「敬其兄」發現了人性的善。他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孟子·盡心》)。

從歷史層面來看,也有兩個方面:一是他自己的祖師爺孔子。在孟子時代孔子就已經是儒家學派的聖人,是人格完美和道德高尚的典範,是孟子心目中古今聖賢的楷模。如果不是生來性善,是不可能達到的。二是依據古代聖王堯舜。《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堯舜是儒家學派古代聖王的典範,他們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創造了九族和睦、四夷鹹服的太平盛世。他們還是非常孝順的帝王。特別是舜,「父頑、母囂、象(舜弟)傲」,還幾次想合夥殺了舜,舜都能堅守孝道,非常不容易。所以,若不是性至善,是做不到的。

孟子認為人性善是具有普遍性的,是所有的人都天生就有的,也是可以保存、顯示和發揮的,所以極具教化意義。「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滕文公上》)。「堯舜,性者也。」(《盡心下》)。孟子認為,堯舜是人的本性展示得最完美的人。他極力推崇堯舜,但並不認為堯舜是高不可攀的,堯舜是可以學習、效法的,並說「人皆可以為堯舜」。

堯舜是人性善的典範,而堯是黃帝的玄孫,舜是黃帝的八世孫,堯舜是父系血親,舜還是堯的女婿,那麼人性善跟血緣社會有沒有關係呢?我認為是沒有的。首先,在黃帝手上就已經統一了華夏部落,堯舜時期已經到了原始社會的晚期,由血緣關係形成的氏族社會逐漸瓦解。 堯禪讓帝位給舜是當時四方諸侯推薦,舜禪讓帝位給禹,是選賢任能的結果,並不是根據血緣關係。而且他們的仁義是對全天下的,並不局限於血緣關係內部。

相關焦點

  •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惡?
    我們都知道「人性是複雜的」,可《三字經》開篇就說「人之初,性本善」,那麼人的本性真的是善嗎?這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性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對於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認為人性還是本善的。再說《三字經》是啟蒙讀物,它也適合「人之初,性本善」來教孩童。若一上來就教孩子「人之初,性本惡」,恐怕不太好吧。2、性惡論。孟子是認為 「人性本善」的,另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則與他看法相反。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我信人之初性本無。
    人之初性的善惡之爭是儒家思想內部學派的認知問題。孟子說人性本善,他學生荀子說人性本惡。但道家思想跟本無此之爭,道家思想說人之初性本無,無善惡之分。人之處性本無善惡之分,孟子和荀子都很扯,每個人都可以扯一大堆東西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你要反駁孟子就用荀子都觀點,你要反駁荀子就用孟子的觀點,他們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是因為孟子和荀子看事情的角度不同,並且標準也不同。 就好比有一個人喜歡吃魚,就說吃魚是善的,有個人喜歡搞特別,而且他自己喜歡吃素,就說吃魚是惡的。 那麼人之初到底是怎樣的?
  • 人之初性本善,對嗎
    人之初性本善,因為你要知道,本人信宗教,但是能夠投人的人,至少都受過五戒:不殺生,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和不偷盜,這五條戒律是善道的根源,天上修行也要遵守這五條戒律,所以人之初都是有善根的,叫人之初性本善。
  •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著名的學派有儒家,以孔子為代表;道家,以老子為代表;墨家,以墨子為代表;法家,以管子為代表;兵家,以管子、孫子(孫武)為代表……關於人性的討論,那個時代,就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儒聖孔子說,性相近,並未有確定人之本性的善惡。儒家有孟子,他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就好像水自高而下地流動那麼顯而易見,這個觀點記錄在《孟子.告子》中。
  • 世人皆知「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人卻忘了,後面還有一句才是重點
    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蘊含勸人向善的意味在裡面,語出自《三字經》,雖然時至今日,《三字經》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應麟還存在爭論,但絲毫不影響它是一部被世人公認的經典傳統啟蒙讀物。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孟子孟子,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性本惡荀子,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
  •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對的嗎?荀子有不同看法
    歡迎大家來到大學有術,關注博博,和博博一起淺談哲學在我們的小學課本中學過這樣的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國古代儒家亞聖孟子所說的話。但是在孟子以後出現了一個與他思想相反的哲學家,他就是荀子,荀子所提倡的是「人之初,性本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他們的思想。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抑或性無善無不善?「人性二元論」來解釋
    編者按: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主張,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之初性本惡是荀子的主張,荀子雖然自稱為儒家,可是他的徒弟韓非子和李斯卻是典型的法家代表;人之初性無善無不善是告子的主張,告子這個人沒留下什麼作品,我們只能從孟子的作品中窺到一斑,可是這個人要比孟子高明得多,為什麼高明呢?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今天我們討論一下這個話題,人之初,到底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有人說人之初,性本惡,是因為環境和經歷的事情,讓惡變成了善,其實也覺得有點道理的。本質和人性有關係嗎?人性有的時候是見不得光的,有的人把他隱藏的很深,但有人卻發揮的淋漓盡致。所以人性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所以你們是如何看待"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呢?可以留言討論一下~
  • 人之初性本善這就話真的對嗎
    我們中國人都熟悉《三字經》,更熟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老話。但是,對於這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老話,我卻有不同的看法。當然,我也並不完全支持古代思想家荀子的性惡說。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和性本惡的說法,都過於絕對了。如果人之初,都性本善,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呢?其實,每個人出生到人世間,善與惡的程度都不是完全一樣的。有的人,可能善良的本性多一些,而有的人,可能不善良的基因多一些。所以,只有承認人性的差異性,我們才會如此重視格物致知,重視修心養性。
  • 人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古時孩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句子。這句話出著儒家亞聖孟子的人性本善論。而中國古代又一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卻是說:人性本惡。先說人之初,性本善。學校老師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最初來到這個世界,本性是善良的。可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嗎?不管是人還是動物,來到這個世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活著,這是隱藏在身體裡的本能。
  •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孟子荀子,誰是誰非?
    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孟子荀子,誰是誰非?我們知道,「儒家學派」是「諸子百家」中的著名學派,甚至可稱得上是「第一學派」,而在「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中,除了「至聖」孔子,名氣最大的,無疑就要數孟子和荀子了。
  •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作者 | 書友kw泰山玉書屋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我們從小就背的三字經,可是每個人都是性本善嗎?聶赫留朵夫也放棄貴族生活,把土地分給農民,與上流社會斷絕交往,虔誠信奉宗教,相信「人不但不可恨仇敵,而要愛仇敵」,認為這是克服種種社會罪惡的做法。這個故事出自《復活》這本書,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復活。小說揭露了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觸及了舊社會制度的本質。原來善良的人也會變邪惡,邪惡之人也曾有一顆善良的心啊。
  • 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什麼的呢
    大家好我是王灻準,今天我們分析一下到底是人之初性本善呢,還是人之初性本惡《三字經》作者王應麟
  • 「人之初,性本善」與「人之初,性本惡」
    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這是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性在天生的善,因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等四種善端,這四種善端擴而充之的話,就變成仁義禮智四種道德,人就可以為善了。孟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提出性善論的思想家,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影響深遠。
  • 帝舜,被親人殘忍對待,人之初,真的性本善嗎?
    三字經裡面說:人之初,性本善。在整個學生時代,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我認為孔子說的非常正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當我知道,舜的弟弟——象的種種行徑的時候,我就開始懷疑人之初,真的是性本善嗎?舜就是虞,舜名叫重華,舜的父親是個盲人,他的母親早已去世,他的父親重新娶了妻子,生下來象,就是舜的弟弟。然而,舜的父親偏愛後妻所生的兒子,常常想殺掉舜。
  • 「人之初,性本善」,論當今善思善為
    「人之初,性本善。」善思善行,乃我中華民族之傳統優良品德。人本性為善,善思善行,是人之本性,非善思善行,善本就存在人心之中。為何惡思惡行不滅,處處存在。乃私心所至,私心即名利也。名與利的追求,與善思善行,難道真是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嗎?世人皆認為,名和利越大越多越好。豈不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不可違也。我們一方面求生存,有了生存,即要釋放本性,要善思善行。不論你仕途,還是商道,也不論你居家,還是行路。
  • 千年之爭: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本惡,這個問題爭論了幾千年了!性本善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性本惡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說:人之性惡,其性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論據:人天生都有自私的本能,一個小孩手裡拿著吃的,如果你去搶,他肯定不會給你。
  • 「修身格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經》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29【格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之初,性本善」由孟子提出,也是其思想的核心。「性相近,習相遠」則為孔子提出,孟子作了進一步闡述和完善。首先,何為性?《中庸》第一句講「天命之謂性」。如何理解這句話,吾師楊軍曾這樣教導我們: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原點即是「天」,原點包含宇宙,也包括人類的一切信息。爆炸使這些信息由原點向外擴展,形成不同的「命」,也就是「命自天降」。
  •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曰人之初性本惡,誰對誰錯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主幹,那麼孟子和荀子則相當於這顆大樹的不同分支。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孟子和荀子誰對誰錯呢?同時儒家門徒,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來的結論也不同。荀子的思想與孟子的思想,一個惡,一個善,形成了針鋒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