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家經典啟蒙教材《三字經》的開篇第一句。《三字經》相傳為南宋儒家學者編寫用以教育本族子弟的,經後人不斷完善,流傳至今。它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婦孺皆知。
對人性問題的探討,自古以來從未間斷,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性論也是先秦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之一,就算是儒家學派內部,也沒有達成共識。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除了說差不多,也沒說別的,可以自由發揮。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董仲舒認為「人性有三品」,即聖人之性、中民之性、鬥宵之性。還有一位叫告子的(有人說他不是儒家學派),多次和孟子討論人性問題,他的觀點是:「人性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孟子·告子上》)。但儒家學派的正統思想還是性善論。
性,心生也。據《說文解字》:性,人之陽氣,性善者也。儒家經典《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即性是與生俱來的,天賦的。人性確實是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出、聽不到的。不同的人,站的角度不同、閱歷不同、領悟不同,理解也就會不一樣。
除了肉體,天賦於人的還有本能和人性,本能就是人作為動物屬性的生之稟賦,如吃喝拉撒、畏懼驚恐、戀母與護犢等。人性則是不同於本能的,是動物所不具備的,更高一級的心之稟賦。所以,性,是心生的。《孟子·離婁下》:「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說人和禽獸的差別就那麼一點點,「幾希」指的就是人性,庶民拋掉了,君子卻保存了下來。孟子還認為: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這四心人人都有,把仁禮義智與人的性善聯繫了起來,認為性善才具備哪些美德。那麼他是根據什麼得出人之性善的呢?可以從現實和歷史兩個層面來分析。
從現實層面來看,主要有二個方面:一是自己的經歷體會。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和母親相依為命。孟母對孟子的教育非常嚴格,為了給孟子一個好的環境,曾多次搬家,擇鄰而居。所以,孟子成長的環境是很純淨的,被激發出的天性也很善良美好,西漢史學家劉向在《列女傳·卷一·母儀》中說:「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二是觀察小孩子的天性,根據小孩子的「愛其親」、「敬其兄」發現了人性的善。他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孟子·盡心》)。
從歷史層面來看,也有兩個方面:一是他自己的祖師爺孔子。在孟子時代孔子就已經是儒家學派的聖人,是人格完美和道德高尚的典範,是孟子心目中古今聖賢的楷模。如果不是生來性善,是不可能達到的。二是依據古代聖王堯舜。《禮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堯舜是儒家學派古代聖王的典範,他們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創造了九族和睦、四夷鹹服的太平盛世。他們還是非常孝順的帝王。特別是舜,「父頑、母囂、象(舜弟)傲」,還幾次想合夥殺了舜,舜都能堅守孝道,非常不容易。所以,若不是性至善,是做不到的。
孟子認為人性善是具有普遍性的,是所有的人都天生就有的,也是可以保存、顯示和發揮的,所以極具教化意義。「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滕文公上》)。「堯舜,性者也。」(《盡心下》)。孟子認為,堯舜是人的本性展示得最完美的人。他極力推崇堯舜,但並不認為堯舜是高不可攀的,堯舜是可以學習、效法的,並說「人皆可以為堯舜」。
堯舜是人性善的典範,而堯是黃帝的玄孫,舜是黃帝的八世孫,堯舜是父系血親,舜還是堯的女婿,那麼人性善跟血緣社會有沒有關係呢?我認為是沒有的。首先,在黃帝手上就已經統一了華夏部落,堯舜時期已經到了原始社會的晚期,由血緣關係形成的氏族社會逐漸瓦解。 堯禪讓帝位給舜是當時四方諸侯推薦,舜禪讓帝位給禹,是選賢任能的結果,並不是根據血緣關係。而且他們的仁義是對全天下的,並不局限於血緣關係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