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思想或者學派,從來都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種思想學派必然有自己的發源地。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同時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軸心時期,產生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這個時期,產生的哲學學派,到現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特別在那個時期產生的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在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中,儒家和道家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儒家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而道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明或暗地成為影響社會文化結構的思想,成為中國人文化心理的另外一個側面。
但是,如果我們探究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本源的話,我們會問,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到底從哪兒來?他是孔子和老子一夜之間就想出來的,就能夠創造出來的嗎?
完全不是!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其實他的本源都是來自於周易。這本書是中國思想史的源頭,他不是專業的算命的書,而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源頭,是群經之源。
今天我們主要來說說儒家思想的源頭。
在孔子之前,其實有更為原始的儒家,他的創始人是周公。周公在輔佐文王武王建立周朝之後,在天人關係、社會秩序上有了更新的哲學思考。在天人關係上,周公和周朝的統治者認識到,天命與人命的關係,天並非是一切的主宰,真正起作用的是人,是人的努力和道德。在社會秩序的再造上,周公建立了一系列的規範,這個規範叫禮樂,也叫周禮,包含了孝悌之道等。第三,以血緣關係為主要維繫手段的宗法制度,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根源所在。
孔子在恢復周禮夢想的影響下,建立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仁者愛人的思想。這個思想被稱為儒家思想,而孔子本人也被尊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在孔子生前,孔子一點也風光,相反還很慘,政治理想屢屢碰壁,還被人稱之為惶惶不可終日的喪家之犬。
在孔子去世以後的很多年中,特別是在西漢董仲舒倡議的獨尊儒術的運動中,孔子的地位逐漸升高,最終成為至聖先師,成為萬世師表,成為儒家學派中至高無上的聖人。那麼,在孔子成為聖人的過程中,有哪些人起了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是他的弟子子貢。子貢是孔子的弟子中最有能力、最有財力、最雄辯的弟子,他在孔子成為聖人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逢人就講,說孔子是聖人,孔子很謙虛,說自己不是聖人,但子貢說,孔子學而不厭是智,誨人不倦是仁,仁且智就是聖人 ,孔子這不就是聖人了嗎?
第二個是孟子。孟子是孔子的超級粉絲,在抬高孔子身價方面不遺餘力,在孔子成為聖人的過程中,孟子的貢獻最為重大。孔子把聖人的標準抬得抬高,認為必須是做過君主的人,又有崇高的道德修養,才能成為聖人。這樣的話,符合條件的也只有堯舜禹等人。但孟子說這樣太嚴格,那些沒有做過的人也可以,比如伊尹、伯夷、叔齊、柳下惠等人,孔子也可以成為聖人,不僅是聖人,還是古今以來最厲害的聖人,是聖人的集大成者。
第三個人是董仲舒,他建議漢武帝去祭祀孔子,建議推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進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獲得漢武帝的採納,儒家學說從此上升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孔子也由此得到空前的尊崇。
在這之後,孔子的封號、頭銜也多起來了!
西漢漢平帝下詔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諡孔子為「文聖尼父」。
唐初,立孔子廟堂於國學,以宣父孔子為「先聖」。唐玄宗時,追諡孔子為「文宣王」,封孔子後裔為「文宣公」。
宋真宗加諡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後又改諡為「至聖文宣王」。宋仁宗封孔子後嗣為「衍聖公」——這個封號一直沿襲到民國,至七十七代「衍聖公」孔德成為止。
這就是孔子成聖的過程。
另外,孔子創立的仁學思想,大同世界的理想,他所創造的君子人格,他所主張的仁義禮智等價值觀,和他的中庸之道德哲學思想,在經過孟子等人的發揚光大之後,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這也就確立了孔子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