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於(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山東曲阜人。春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立者,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中國傳統倫理的奠基人。
孔子的父親是個武士,64歲才有了孔丘。在孔丘3歲時,父親卻不幸去世,父親的前兩個妻子和子女把他們母子趕出家門。母親無奈只好帶著孔丘回到曲阜闕裡的娘家。
孔丘和母親來到曲阜時,正是周圍各諸侯國大興周禮的年代,因為魯國懂得周朝禮樂最多,各國紛紛派人到魯國取經。貴賓來臨,就會隆重接待,場面非常熱鬧。孔丘住在城裡,見得多了,對禮樂產生了特別的愛好。孔子的母親對他家教很嚴,教孩子識字,教給他文明的行為舉止,不說粗話,不做粗魯的遊戲,做一個規規矩矩的孩子。
所以,當別的孩子在大街上追雞逐狗,在樹林草叢捉蟲捕蟬時,孔子玩的是祭拜的遊戲。他模仿貴族們祭祀時的大禮,把祭祀用的器物,按照禮數擺放得整整齊齊,還分出等級。擺好後,就練習磕頭行禮。他母親支持他玩這樣的遊戲,希望兒子能回到上流社會。
那時候,要進入上層社會,必須要學會六藝,何為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禮,就是周禮;樂,就是周朝的音樂和樂器;射,是指射箭技能;御,是指駕馭馬車的技能;書,是會寫字做文章;數,是會計算。
孔子聰穎,又善於思考,不恥下問,不懂的就虛心向別人求教,一一掌握了這些技能。不幸的是,母親在生活的重壓下,不幸生病去世。
就這樣,孔子成了孤兒,可是他認為父母都是出身貴族家庭,自己的地位並不低賤。
有一次,曲阜大戶季孫氏宴請「士」以上的貴族,孔子心想,我父親也是有名的武士,當然我也可以去赴宴了。可是,到了門口,把門的攔住了他:「你是幹什麼的?誰請你了?」有些人其實知道他的父親,卻沒有為他說話。孔子的臉羞得通紅,一低頭走了。
這次羞辱對孔子打擊很大,為了生存,他丟掉幻想開始獨立謀生。他便開始到處找活幹,今天給這家挑水,明天給那家拉車。好不容易找到一份種菜的活兒,冬天菜園沒活兒,只好給別人放牛,有時還在婚嫁喪葬的儀式上當吹鼓手。
儘管勞動很辛苦,但是他從來沒有忘記學習。豐富的生活經驗,密切地接觸底層的勞動人民,使他悟出了許多道理,也總結出許多學習方法,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被尊為「聖人「的孔子,小時候卻受了許多苦,這與他後來的成就有關係嗎?
本人認為是有關係的,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人不勵志,吃再多的苦也是無用的,能成為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的孔子,其吃得苦多是書中的苦,才能有當時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