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詩會,是中國現存延續最久的經典詩會之一,在作家、藝術家和資深文藝青年們心目中佔有相當高的地位;有一個詩會,28年來始終沒有間斷,並且不斷提升、豐富自己的外延和內涵。11月15日,由上海翻譯家協會主辦的第28屆「金秋詩會」將在滬上文藝地標——文藝會堂再次舉辦。今年的詩會將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這六個字是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是對祖國深沉的愛,也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共通的情感,是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的情感紐帶。當夜,幾十位著名翻譯家外,還歡迎市民參與到詩歌的盛會。
圖說:第28屆「金秋詩會」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 官方圖
據了解,本屆 「金秋詩會」從3月底開始網絡徵集詩歌翻譯作品,到6月中旬截稿,不僅收到了在上海的全國著名翻譯家們的廣泛投稿,也收到了外省市工作、生活的文學翻譯家的稿件。所有入選的43首外國詩歌收入《我和我的祖國——第28屆金秋詩會詩集》,包括著名中國資深翻譯家薛範、馮春、陳德民、葛崇嶽、楊宇光、何敬業、楊偉民、胡宗泰、錢希林等的作品,也包括袁莉、李定軍、黃福海、王柏華、包慧怡等中青年翻譯家的譯品。43首入選的精彩作品中,詩歌譯者年齡跨度從95後到「85」後,詩歌作者源自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10多個國家,詩歌原文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俄語、日語、阿拉伯語、世界語等多種語言。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國家,卻傳遞著一個心聲:熱愛祖國,熱愛家鄉。
詩會從2018年起放在周五晚上,地點在靜安寺地鐵站幾步之遙的文藝會堂,方便市區上班的白領和青年學生在白天的繁忙工作學習結束後來一起來重新發現詩歌的雋永和自在,暢談詩歌之美,在詩歌中想像遠方。據悉,詩會的觀眾85%以上都將來自通過網絡報名預約的普通市民愛好者。詩會現場也同時安排了網絡錄播,以便當天不能來現場的觀眾欣賞。
詩會注重導賞和知識普及,將向每位到會的觀眾贈送印有全部43首詩歌外文原文、中文、解析,詩歌作者和譯者介紹的精美詩集。同時,詩會在10月30日和31日晚間在文藝會堂連續安排2場詩歌導賞,今晚就為高文學素養的上海觀眾邀請到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黃福海,將以「什麼是十四行詩?」為主題,從十四行詩在義大利和英法等歐洲國家的發生和發展說起,列舉彼特拉克、莎士比亞、彌爾頓、白朗寧夫人等代表作家和作品及其各種漢語翻譯,介紹十四行詩的各種格律、音韻,用具體實例分析這一詩體在現代詩歌語境下的延伸和改造。(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