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瀋河西
2017-11-09 09:51 來源:澎湃新聞
11月8日,上海文聯會堂多功能廳聚集了眾多翻譯家、詩歌愛好者,上海翻譯家協會傳統品牌活動「開端·經典」第26屆金秋詩會正式開幕。
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翻譯家協會會長譚晶華在開幕式上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詩歌翻譯是一個能夠讓我們了解世界經典,同時也能夠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的平臺。長期以來,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詩歌作品的作者以及內容,而往往忽略把這些外國經典作品帶給廣大讀者的伯樂,也就是我們的詩歌翻譯家們。
「金秋詩會」創辦於1992年,是上海翻譯家協會歷時最久、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文藝品牌活動,它的誕生,本身就是一件充盈著思想光芒、搖漾著情感波濤的雅事。當時,以翻譯、推介世界優秀詩歌而享譽全國的五位名家——馮春、錢春綺、吳鈞陶、張秋紅、黃杲炘,經常聚會品茗,研討譯理。閒談中,他們萌生了一個動議——辦個詩會。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金秋外國詩歌朗誦晚會」於當年10月在市作協大廳首次舉辦。從次年起,名稱簡化為「金秋詩會」,年年舉辦,直到如今。莎士比亞、歌德、席勒、雪萊、波德萊爾、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萊蒙託夫、蘭波、葉芝、布萊克、菲爾多西、朗費羅、泰戈爾、千家元麻呂……一個個燦若星辰的大師,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經典,猶如光芒透過翻譯家們的慧心與妙筆,折射成國人心海之中或激昂、或溫柔的波濤。
25年來,「金秋詩會」年年舉辦,從不間斷。它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它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它的包容性越來越廣。除了將世界經典譯為中文,有些人還將中國的古詩譯成外文,用雙語朗誦加以呈現;因為參加了「金秋詩會」,許多原來不譯詩、不作詩的人開始譯詩、作詩了,年年金秋,都能看到不少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聽到不少稚嫩而又悅耳的聲音;「金秋詩會」還多次走進高校、圖書館、大劇院,展現中外詩歌的神韻與風採,得到廣大詩歌愛好者的歡迎和好評。
近幾年來,「金秋詩會」主題越來越趨於多元化,呈現也越來越趨於多樣化。今年,「金秋詩會」首次嘗試用展覽的方式,更多維地展示譯者和譯作的風採,更具象地審視上海詩歌翻譯界的過去和現在。展覽分「開端」和「經典」兩個主題篇章。
在「開端」部分,延續了「金秋詩會」之「譯海聽詩」主題概念,從今年4月起即面向會員和廣大詩歌翻譯愛好者展開譯詩徵集,在這個主題篇章裡,共收集了各年齡層翻譯家的精品近五十首,語種涵蓋英、俄、日、法、德、意和阿拉伯語,另有部分中國古詩的英譯作品。
從20世紀二十年代起,上海的翻譯家群體就在外國詩歌譯介領域作出了源頭性和示範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在「雙百」方針的指引下,上海的文學翻譯事業伴隨整個文化建設蓬勃發展,優秀詩歌譯者及譯作不斷湧現。百年上海,一直是全國文學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的重鎮。眾多經典詩行雖然令人難忘,但其翻譯創作過程則未必為人所知。
在「經典」部分,將共同緬懷那些曾在上海從事文學翻譯,並留下珍貴譯作的三十位老一輩名家——傅東華、方重、梁宗岱、朱維基、孫大雨、戴望舒、馮至、施蟄存、周煦良、邵洵美、董問樵、餘振、卞之琳、楊烈、王辛笛、戈寶權、吳巖、方平、錢春綺、王道乾、廖曉帆、豐華瞻、湯永寬、孫梁、王科一、錢鴻嘉、張洪怡、韓世鍾、李恒基、徐和瑾……展覽還展示了部分譯家的珍貴譯作、書信、手稿,展廳還特別展出了傅雷先生曾經用過的書桌、檯燈,通過集中展示他們的譯作過程和翻譯生涯,感受他們的心路軌跡,感受上海的文脈歷程。
在本屆詩會期間,還將舉行音樂會、詩歌沙龍、詩歌比賽等衍生活動,展覽展期為11月8至12日。
第26屆「金秋詩會」系列活動1、「詩與歌的邂逅」迷你音樂會時間:2017年11月9日(周四)下午14:00
地點:上海市文藝會堂3號樓第二展廳(延安西路200號)
2、詩歌翻譯沙龍:「沙侖的玫瑰·詩中的薔薇」時間:2017年11月10日(周五)下午14:00
地點:上海市文藝會堂3號樓第二展廳(延安西路200號)
嘉賓:姜林靜、包慧怡、陳杰
3、「詩潤童心」少兒中外詩歌朗誦比賽時間:2017年11月12日(周日)下午13:00
地點:上海市文藝會堂3號樓多功能廳(延安西路200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