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在等我,我們一起回家吧」
海峽之聲網7月23日福州訊(記者 梁華)7月23日,「2019海峽兩岸鄉村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福州融僑皇冠假日酒店舉辦,三十餘位來自海峽兩岸的政府和企業負責人、學術專家、社會創新實踐者參與研討。近五百名嘉賓出席,包括鄉村振興相關政府機構代表、企業家、返鄉青年、社會組織等。研討會由福建省新聞頻道主持人李珊珊主持,永泰縣人民政府雷連鳴縣長作為主辦方致辭。
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原司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高俊才主旨演講
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原司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高俊才的主旨演講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鄉村: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引導》,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幾個方面談福建省高質量的綠色發展。
劉維公老師演講主題的封面用上了永泰縣古莊寨愛荊莊的照片,他愛上了永泰這片土地
臺灣創意經濟促進會理事長,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老師的演講主題是《設計力:讓世界愛上鄉村》,他談到永泰縣要實現鄉村創興的發展,並成為大陸鄉村建設的典範,設計力是非常重要的。他在接受福建省新聞頻道主持人李珊珊的現場採訪時,談到在永泰調研期間給他留下的三個印象是熱情、人才、可持續發展。他結合臺灣「鳳梨酥」產業的發展談產品設計,說關鍵要有人文故事,並重視包裝的美感規格,是鄉村發展一定要有的創新思維。他說:「永泰的鄉村建設期待的是人,土地上可愛的人。如果要做鄉村創業,一定要到田野去走一走,土地是有生命力的。」他在視頻上拍攝下幾雙沾滿泥土的鞋子,特別可愛。這是他與永泰的小夥伴在22日走訪永泰鄉村的實地考察中拍攝到的。
去有生命力的土地上走一走,才能感受到鄉村創業的魅力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李翔寧老師曾是2018年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策展人,他從遙遠的肯亞發來了視頻連線,以《眺望:「我們的鄉村」》為題,描繪出鄉村的詩意發展和未來空間探索延展的可能性。
圓桌對話《鄉村的未來:外部力量與在地力量》,志願者為與會專家戴上草帽喻為回到土地
當天的圓桌對話有兩個主題,上午是《鄉村的未來:外部力量與在地力量》,下午是《鄉村競爭力: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融合》,大家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和發言,碰撞出不同的觀點,有一個共識就是:以人為本,鄉村建設首先要增強人的自尊,建立屬於鄉村的文化自信。
圓桌對話《鄉村競爭力:文化產業與科技創新融合》
下午,研討會邀請中國開發性金融會副會長、秘書長郭明社、臺灣著名策展人胡朝聖做主題演講。郭明社老師就《誠信體系建設與鄉村振興》為主題,分析了農村金融的難題,並提供了以開發性金融解決此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堅持農村金融服務下沉,創新金融服務機制。
胡朝聖老師圍繞《永續經營:鄉村的多元面貌》主題,從藝術與人的角度出發,分享鄉村在時間進展下呈現的多元面貌,講述藝術與社區、藝術與閒置土地、藝術與農村等的案例;他認為社區經營就如教育一樣,需要長時間持續地培養、累積,才能逐漸地看出成果;藝術進入社區或農村,可以作為一種催化劑與橋梁的功能,以藝術創意的作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認為「我們的時代是需要故事的時代」,藝術不見得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但提供了我們思考的空間,村民從開始的不理解到藝術走入社區與居民互動,藝術家讓社區的居民看到了希望。他說:「在藝術家的啟發下,我們重新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城市與鄉村的關係,應該是共生共存的。」
研討會還邀請了中國滋根鄉村教育發展促進會會長羅義賢博士等嘉賓做閃電發言,閩江學院副校長吳建銘博士做題為《社會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學術總結。
此外,在研討會期間,同期開展的「宜夏」農曉時鄉村好物集市,是「宜夏」榕城文化藝術季系列活動之一,也是2019海峽兩岸鄉村可持續發展研討會的主題活動。嘉賓們在鄉村文創產品的「物美」中得到了薰陶和滿足。
永泰縣嵩口鎮的月溪花渡圖書館攤位吸引了很多嘉賓駐足
永泰青創夥伴們將自產自銷的土雞蛋、土鴨蛋設計成可愛的文創產品
本次研討會的口號是「家鄉在等我,我們一起回家吧!」旨在探索多元互動、發掘鄉村競爭力、共續鄉村美好的思想碰撞、實踐分享和資源對接。這一天,恰逢二十四節氣的大暑,一場關於「海峽兩岸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頭腦風暴如一陣陣及時雨,滋潤了盛夏的榕城和為永泰鄉村振興做出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