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國務院先後於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後,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145個子項,涉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3154個。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河北省內的國家非遺有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23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戲劇34項,曲藝8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2項,傳統美術14項,傳統技藝16項,傳統醫藥3項,民俗13項。
京東大鼓
公布時間:2006(第一批)
申報地區:河北省吳橋縣
吳橋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屬滄州管轄,是世界聞名的雜技之鄉。
吳橋雜技文化伴隨著中國雜技的發展而形成,現在主要流布於吳橋縣域、山東省寧津縣和陵縣的部分地區。
河北省是中國雜技發源地之一,戰國時期中山國成王墓中已有演練雜技形象的銀首人俑銅燈出現。吳橋很早就是冀州大地雜技密集的地區,晉代墓室中已有宴樂雜技表演的壁畫出現。到了宋朝,雜技走向民間,出現「勾欄」、「瓦舍」等演出形式。清代和民國時期,吳橋雜技達到鼎盛階段。
在兩千多年的變遷過程中,吳橋雜技文化不斷豐富發展著。它供奉「呂祖」為自己的行業神,創造了行業「春典」(即行話),衍生了表演中的「說口」、「鑼歌」等口頭文藝形式,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以及傳承等方面的規則,構成了完整的行業文化體系,受到全國雜技界的推崇,其影響遠播五洲,素有「十方雜技九籍吳橋」、「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說。
吳橋雜技從業人員多,節目種類豐富,流布地區廣。據統計,傳統節目主要有肢體技巧、道具技巧、喬裝仿生、馴獸、馬術、傳統魔術、滑稽7大類486個單項,集中體現了尚武好義、百折不撓的吳橋雜技文化精神,為人們所傳頌。
原標題:《【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吳橋雜技》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