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寬城背杆)

2020-12-04 澎湃新聞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寬城背杆)

2020-03-0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國務院先後於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後,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145個子項,涉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3154個。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河北省內的國家非遺有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23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戲劇34項,曲藝8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2項,傳統美術14項,傳統技藝16項,傳統醫藥3項,民俗13項。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民俗類非遺

——寬城背杆

寬城背杆

公布時間:2008年(第二批)

申報地區: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

抬閣又稱「抬角」「抬歌」「高抬」「撓閣」「腦閣」「高裝」等,是傳統節慶活動中的一種民俗巡遊表演形式。抬閣起源於中原地區的迎神賽會活動,後逐漸傳到東南沿海及西北地區,在清代盛行一時,流傳過程中與各地具體情況相結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閣活動中由數名兒童扮作古裝戲曲人物,根據劇情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閣子的鐵柱和支架上,由人抬著行走。抬閣傳統造型多取自《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白蛇傳》《西遊記》《昭君出塞》《藍橋會》《黃鶴樓》《打漁殺家》等劇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閣子3層至5層不等,一般每層1人,也有的底層4人,中層5至6人,頂層1人。抬閣巡遊時,一般用到4架閣子,多時可達6架甚至8架,每個閣子由4人或8人扛著前行。

抬閣熔繪畫、戲曲、彩扎、紙塑等藝術於一爐,造型優美,畫面壯觀,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長期在民間盛行不衰。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抬閣活動漸趨式微,農村中出現了抬閣製作技藝後繼無人的狀況,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寬城背杆俗稱「背歌」,主要流傳於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的寬城鎮北村。據老藝人回憶,寬城背杆始於清代,興盛於民國時期。

寬城背杆表演者眾多,隊伍龐大。傳統背杆要求表演架次三天內不重樣,演出的扭童一日一換。歷史上廟會演出的背杆多由官、商、民三方聯辦,困難時期則通過商會集資和個人集款方式為活動提供資金支持。

寬城背杆道具製作精細,上下角綁縛極其講究,像《算糧登殿》中的算盤、《火洞天》中哪吒踩踏的風火輪、《麻姑獻壽》中鮮紅的壽桃等都製作得十分逼真,巧奪天工。寬城背杆的重量平均為26.5至27公斤左右,好背手一副架最多能扛頂三四名扭童,負重達一百多公斤。現在使用的架杆均為鐵架,上下角以活動自如、安全可靠為前提,上下杆綁縛要求極高,必須儘量避免摩擦擠壓。表演時打叉、挑凳者若干人緊隨其後,各盡其職,責任分明。

寬城背杆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目前第十三代老藝人大部分已相繼去世,僅剩年近八十歲高齡的一位老藝人傳承背杆技藝,亟待保護。

原標題:《【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寬城背杆)》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品讀河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葛漁城重閣會)
    【品讀河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葛漁城重閣會) 2020-02-29 2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墜子戲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墜子戲 2020-04-06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威縣梅花拳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威縣梅花拳 2020-10-02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秸稈扎刻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秸稈扎刻 2020-05-19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吳橋雜技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吳橋雜技 2020-04-2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河南墜子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河南墜子 2020-09-14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威縣亂彈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威縣亂彈 2020-08-14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33人上榜第六批市級非遺傳承人
    來源:湛江日報-湛江新聞網市文廣旅體局日前發出《關於公布湛江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的通知》,我市新增33名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年齡最大的傳承人今年88歲,最年輕的傳承人29歲。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保定老調
    河北省內的國家非遺有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23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戲劇34項,曲藝8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2項,傳統美術14項,傳統技藝16項,傳統醫藥3項,民俗13項。原標題:《【品讀河北】河北非遺——保定老調》閱讀原文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武安平調落子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武安平調落子 2020-04-0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昌黎地秧歌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昌黎地秧歌 2020-03-20 13: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元宵節(蔚縣拜燈山習俗)
    【品讀河北】河北非遺——元宵節(蔚縣拜燈山習俗) 2020-02-1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公布!常州這些項目上榜啦!
    常州13家單位上榜 涉及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 董永傳說(芯子、鐵枝、飄色)(金壇抬閣) 董永傳說 董永傳說是我國古代民間傳說中產生時間較早、現有文獻和考古資料豐富,在各朝各代、在全國各地都有過廣泛傳播和有著多種變體的古老民間傳說。
  • 探訪河北井陘非遺「打樹花」 千度鐵水綻放「環保焰火」
    探訪河北井陘非遺「打樹花」 千度鐵水綻放「環保焰火」  【解說】當地時間2月20日晚,位於太行深山的河北省井陘縣核桃園村,上演了一場震撼力十足的「打樹花」表演,一千多度的鐵水與樹枝相互撞擊,在空中綻放出一朵朵銀花,這項被稱為「環保焰火」的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在核桃園村的夜空中綻放了四五百年。
  • 河北寬城七旬老黨員自創詩歌宣傳防控知識
    通訊員張金山攝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尉遲國利)「年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湖北武漢感染新型冠狀肺炎……」這首名為《中國有能力打贏這場疫情攻堅戰》的詩歌是河北寬城滿族自治縣大石柱子鄉小石柱子村村民張玉廷創作的。今年已經74歲的張玉廷在抗擊疫情期間,時刻關注疫情防控進展,創作抗疫題材詩歌,用自己的方式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 寬城不寬,盛產黃金,這個河北民族大縣滿族人口佔65%
    在這段歷史中,有一個地方,為日軍納入偽滿洲國的最後一塊領土,這就是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境內的今寬城滿族自治縣寬城因何名中有"寬",這是因史料中記載的「元設寬河驛、明築寬河城」而得名。寬城歷史悠久,秦漢時屬右北平郡,隋代屬遼西郡,明朝屬北平府管轄。1933年,寬城被日軍佔領,成為納入滿洲國的最後一塊領土。寬城1963年建縣,1989年成立寬城滿族自治縣,盛產黃金,黃金儲量超過30噸,有「塞外金都」之稱。
  • 媒體人致信河北省委維權 控訴地方政府不作為
    從《致河北寬城全縣人民及縣委書記傅海旺書》到《致河北承德市委書記鄭雪碧同志書》,直至7月20日發出《致河北省省委書記、省長暨人大負責人書》已連續三封。究竟當事人有什麼冤屈,帶著這個疑問,記者採訪到新聞當事人張彥。
  • 寬城文化旅遊發展論壇在孟子嶺鄉成功舉辦
    9月20日上午,由中共寬城滿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寬城滿族自治縣文化體育旅遊廣播電影電視局主辦,中共孟子嶺鄉委員會、孟子嶺鄉人民政府承辦,寬城天門山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寬城滿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德迎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寬城文化旅遊發展論壇在孟子嶺鄉人民政府會議中心成功舉辦。
  • 河北秦皇島:長城腳下話非遺
    河北日報記者杜柏樺攝2020年8月8日至11日,「長城腳下話非遺」長城沿線非遺展覽展示活動在山海關舉辦。此次活動以「多彩非遺 壯美長城」為主題,對 70 餘項、200餘件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非遺精品集中展出,百餘位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互動,讓廣大遊客感受非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