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1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國務院先後於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前三批名錄名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後,第四批名錄名稱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國家級項目」),按照申報地區或單位進行逐一統計,共計3145個子項,涉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3154個。國家級名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十大門類: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河北省內的國家非遺有民間文學5項,傳統音樂23項,傳統舞蹈10項,傳統戲劇34項,曲藝8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22項,傳統美術14項,傳統技藝16項,傳統醫藥3項,民俗13項。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民俗類非遺
——寬城背杆
寬城背杆
公布時間:2008年(第二批)
申報地區: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
抬閣又稱「抬角」「抬歌」「高抬」「撓閣」「腦閣」「高裝」等,是傳統節慶活動中的一種民俗巡遊表演形式。抬閣起源於中原地區的迎神賽會活動,後逐漸傳到東南沿海及西北地區,在清代盛行一時,流傳過程中與各地具體情況相結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閣活動中由數名兒童扮作古裝戲曲人物,根據劇情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閣子的鐵柱和支架上,由人抬著行走。抬閣傳統造型多取自《梁山伯與祝英臺》《天仙配》《白蛇傳》《西遊記》《昭君出塞》《藍橋會》《黃鶴樓》《打漁殺家》等劇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閣子3層至5層不等,一般每層1人,也有的底層4人,中層5至6人,頂層1人。抬閣巡遊時,一般用到4架閣子,多時可達6架甚至8架,每個閣子由4人或8人扛著前行。
抬閣熔繪畫、戲曲、彩扎、紙塑等藝術於一爐,造型優美,畫面壯觀,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長期在民間盛行不衰。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抬閣活動漸趨式微,農村中出現了抬閣製作技藝後繼無人的狀況,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寬城背杆俗稱「背歌」,主要流傳於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的寬城鎮北村。據老藝人回憶,寬城背杆始於清代,興盛於民國時期。
寬城背杆表演者眾多,隊伍龐大。傳統背杆要求表演架次三天內不重樣,演出的扭童一日一換。歷史上廟會演出的背杆多由官、商、民三方聯辦,困難時期則通過商會集資和個人集款方式為活動提供資金支持。
寬城背杆道具製作精細,上下角綁縛極其講究,像《算糧登殿》中的算盤、《火洞天》中哪吒踩踏的風火輪、《麻姑獻壽》中鮮紅的壽桃等都製作得十分逼真,巧奪天工。寬城背杆的重量平均為26.5至27公斤左右,好背手一副架最多能扛頂三四名扭童,負重達一百多公斤。現在使用的架杆均為鐵架,上下角以活動自如、安全可靠為前提,上下杆綁縛要求極高,必須儘量避免摩擦擠壓。表演時打叉、挑凳者若干人緊隨其後,各盡其職,責任分明。
寬城背杆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目前第十三代老藝人大部分已相繼去世,僅剩年近八十歲高齡的一位老藝人傳承背杆技藝,亟待保護。
原標題:《【品讀河北】河北非遺——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寬城背杆)》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