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實現天人合一的途徑

2020-12-05 問孝道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做到孝的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對父母孝順。把對父母的孝順,把孝道文化強力重推於對大自然的孝敬,既是人類自身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的德治提升。

「天人合一」思想最具特色的一點在於把人道與天道等同,把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合二為一。

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承認,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主張「天地萬物一體」說,即認為天地萬物和人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追求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存在狀態和精神境界。

首先把天道與人道聯繫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也。」在《易傳文言》中,提出了著名的「與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易傳·說卦)》中把八卦解釋成為天地父母及其所生6個子女,分別代表中國古人所認為是自然界中8種重要的自然現象。照這樣的理解,包括天地在內的全部自然界,就是一個血肉相連的大家庭。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梯,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不可一無也。「他還援陰陽五行說入儒,提出「人副天數」之說,把人體與自然界的時令節候相比擬。

張載在其名著《西銘》中更為明確地提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一樣,具有倫常情感。但是孔子認為,「天道遠,人道」,天道自然超出了我們的把能力,既然天道人道是統一的,那麼為求證天道,走人道之路既便境又切實可行。

宋代程頤進一步發揮,「道未始有天人之別,但在天則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等這些把自然和人類看成一個大的生命整體的觀點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為眾多的人所接受。

孔子所處之時,「適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君臣僭亂,禮樂崩頹。」他認為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道德淪喪,「遂乃定禮樂,刪《詩》、《書》,贊《易》道,以明道德仁義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因此,孔子早已為中國文化設定了一條通達」天人合一」境界、實現人的充分自由的有效途徑,這就是道德重建。

在經歷了諸多嘗試與挫折之後,孔子最終選擇了孝道作為道德重建的起點;因為他明白,空談「仁」的境界時人難以理解和實行,只有從孝道入手,方可推而廣之。

學為仁之本,善之根,是倫理道德的核心,只有用人孝行才可啟發人先天的「善端」和「善性」,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由此看來,通過孝道的實踐,把人心中最初的「善端」加以擴展,就能夠重建道德。實現人之為人的本質,最終實現「天人合一」。

相關焦點

  • 無論官方還是民間說法,都認同天人合一,究竟怎樣實現天人合一?
    這樣一來,如何處理天人關係便成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對此,儒家始終堅持天人和合的觀點,在這一共同的思想旨趣之下又有著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的區別。,「天人合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觀念。不過,透過孟子的言論我們便會清晰地發現,先秦儒家雖主張天人合一,並非是將人置於毫無主動性的位置,而是以人為中心來對天人關係進行思考的。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
  • 天人合一:實現您的定義(自我實現))——人類最高級的需求
    中國老祖宗老子,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教導人要活出「道」的品質,就是實現「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從宇宙真相的角度,解讀人的生命品質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原標題: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簡說: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來話說的是,天人合一。一種虛擬的想像力產生的一種意境。在我們國家的古代文學中常常的出現,準確的說應該是屬於一種哲學的範疇之中的理論或者是學說。我們這裡說的天人合一,是泛指,而不是文學的細描。所以沒有情節,只有個人的認識理解和個人的見解。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有一種智慧叫「天人合一」
    有一種智慧叫「天人合一」儒家「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學術思想,包含著一種博大精深的東方智慧。這種智慧,就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種人生境界。此中雖然有他天資高的緣故,但他經過修養身心,領略了儒家的「中和之道」,進入了「天人合一」的化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人只有與自然規律融為一體,才能駕馭自然事物,只有超脫了各種偏頗情緒的幹擾,才能將自身的潛力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緯禕道人:我認為的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說,我們想事情要憑良心。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我覺得是天人合一的一個實施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尋求改進。理想跟實際要合一,所講的話跟行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憑天理良心來走好未來的。改變自己,順應天道。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為啥這麼說呢,以防有人鑽牛角尖,一個50來歲連個村長都不是的人,整天在幻想他有朝一日會當總統,這些想法屬於幻想,妄想,不是志向,不是誠懇的想,所以也實現不了。天人合一,人天感應,其實就是人類通過自己個體努力修行,是會改變環境的。就連後世的佛家都說「境由心轉」呢,比如,一個道士,德行很高。
  • 天人合一,文化自信
    而此次1月20日,當天下午的交流會議裡,馬新波主任展開了思路和敘述了他們的理念,並又提到了「天人合一,文化自信」的主題。之後,我又參加了本月22號華建新教授「我與家鄉名人有約」活動中,也提到了「天人合一」的詞彙,還有從慈谿馬新波老師那裡回來在餘姚素心源裡,馬新波主任和李軍君及胡青青分享時,也說把身體的問題交給身體,把孩子的問題交給孩子。我就是宇宙。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
  • 天人合一隻是夢,天人相分才是真
    也是因為天人相分,故周亡而戰國紛爭,後秦漢實現大一統。周雖有易經八卦,仍不足以享千年太平。天不因周而延長,人不因天而萬壽無疆。君權神授,天賦人權,「替天行道」、「道成肉身」等無非是借「天意」而使神權、王權、君權、政權「合法化」,實際上不過是「人意」披上「天意」的外衣而已。
  • 天人合一所體現的治國內涵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諸子百家及後世醫家、禪宗等都對此有所論述。其中,儒家在將天人關係與治國理政聯繫起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儒家經典《尚書》《春秋》等書中不時有君主的施政態度影響天時、國君失德引發災異的記載。
  • 天人合一的誤區
    天人合一的誤區 人們一看天人合一這四個字,首先想到的是藍天白雲,人體肉身。人體肉身怎麼可能與天合在一起呢?這不可能的,這應該是個比喻句,其實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在於一切有相皆為虛妄,無形無相方為真相。宇宙是多維的,人體其實也是多維的,但是人體後天的皮囊和感官系統,把這個真正的世界屏蔽住了,又在真實的世界中形成了一個結界人體,這個結界就是三維的物質世界。
  • 天人合一——三才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
    天人合一的本質那麼,天人合一到底是怎樣一個境界呢?其實,天人合一這四個字就已經把天人合一的境界說的非常清楚了。天人合一,你我就是天,天就是你我。這才是天人合一,也才是陽明先生的本意。既然你我和天本來就是一體的,就是合一的,那為什麼還要提天人合一呢?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這就是古人講的「天人感應」,天人互相影響。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則是實現「天人合一」,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世界上人來人往,有新生有死亡,一代接著一代,一波接著一波。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生活的本意便是生下來活下去。
  • 自古講天人合一
    唐巍自古講天人合一,天地萬物皆有靈,本同心同體,更應該同心同德。《禮記·禮運》曰:人為天地之心。唯有人心歸德,有德才有道,才能道入萬物蒼生,提升整體大宇宙的能量頻率,天下和平,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今天中國的強大靠的是華夏文明之德。
  • 你真的了解「天人合一」嗎
    所以,才有了人通過意識對天的認識,認識之後 才能改變它,但是又不追求違背規律的改變,這就是天人合一了。,但是要明了二者的關係,就首先要明白天的體系和人的體系,然後才能使天人合一。可以說,「天人合一」思想在天文、曆法、中醫、建築等方面至今還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科技、社會方面的作用卻亟待挖掘。
  • 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而不是人天合一
    有時我始終在想,一念無我,人即與道相合,一念無我,即與自性相合,一念無我,小宇宙合於大宇宙,一念無我,應該是人天合一,人動而天不動,應該叫人天合一,不應該叫天人合一啊。今早起來,我想我一定要弄明白,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叫天人合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