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養老,做到孝的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對父母孝順。把對父母的孝順,把孝道文化強力重推於對大自然的孝敬,既是人類自身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的德治提升。
「天人合一」思想最具特色的一點在於把人道與天道等同,把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合二為一。
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承認,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主張「天地萬物一體」說,即認為天地萬物和人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追求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存在狀態和精神境界。
首先把天道與人道聯繫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也。」在《易傳文言》中,提出了著名的「與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易傳·說卦)》中把八卦解釋成為天地父母及其所生6個子女,分別代表中國古人所認為是自然界中8種重要的自然現象。照這樣的理解,包括天地在內的全部自然界,就是一個血肉相連的大家庭。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梯,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不可一無也。「他還援陰陽五行說入儒,提出「人副天數」之說,把人體與自然界的時令節候相比擬。
張載在其名著《西銘》中更為明確地提出,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一樣,具有倫常情感。但是孔子認為,「天道遠,人道」,天道自然超出了我們的把能力,既然天道人道是統一的,那麼為求證天道,走人道之路既便境又切實可行。
宋代程頤進一步發揮,「道未始有天人之別,但在天則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等這些把自然和人類看成一個大的生命整體的觀點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為眾多的人所接受。
孔子所處之時,「適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君臣僭亂,禮樂崩頹。」他認為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道德淪喪,「遂乃定禮樂,刪《詩》、《書》,贊《易》道,以明道德仁義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因此,孔子早已為中國文化設定了一條通達」天人合一」境界、實現人的充分自由的有效途徑,這就是道德重建。
在經歷了諸多嘗試與挫折之後,孔子最終選擇了孝道作為道德重建的起點;因為他明白,空談「仁」的境界時人難以理解和實行,只有從孝道入手,方可推而廣之。
學為仁之本,善之根,是倫理道德的核心,只有用人孝行才可啟發人先天的「善端」和「善性」,以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由此看來,通過孝道的實踐,把人心中最初的「善端」加以擴展,就能夠重建道德。實現人之為人的本質,最終實現「天人合一」。